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中醫學

医方简义 清 王清源



  序

  昔程子有言。一命之士。苟存心于济物。可随地而见功。陆宣公晚年家居。尤留心于医。

  闻减实畏后虚理智牟潜心探讨。成医方简义六卷。铢准两较。捐除成见。而尤心折于仲景。夫仲景无他。见理透。持论平。随所学而责之效。无不各得其意以去。方之圣经论语不虚也。又惜自来女科绝少专家。近虽奉张氏医通为金科玉律。然其书洵美矣。犹恐不善学之。易滋流弊。故于此尤兢兢焉搜遗补阙。详其所略。略其所详。实足发前人所未及。要之大旨。取袁了凡可以养亲。

  可以立身二语。而归本于毋自欺。是其学必不涉于泛滥。其识必不囿于拘墟。其临证必不轻于尝试。以视世之汹汹于名利者。相去奚止迳庭耶。爰识数语。弁诸简端。异日为不龟手。

  为 。是在用之者。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季和徐致祥题。时光绪九年岁次癸未之仲冬也。

  自序

  尝读鲁论而知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故医之为道。原非易易。医学之有内经。犹儒学之多验。

  其书而而志愿难乎治术矣。医者死生所寄。性命所关。苟无仁爱之心。不可以为医。无明达之才。不可以为医。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知其偏而不知其全。俱未可以为医。爰发灵素内经。仲景伤寒论。

  金匮玉函三者。晦明诵读。风雨摩挲。继则博采方书于王叔和之脉经。汪 庵之本草。李士材之医宗。叶天士之指南。张路玉之伤寒大成诸书。玩索黾皇不数年而心领神会矣。惟女科一书。尤难精蕴。何则。其有内伤而未能明悉。有隐疾而不可详言。故于调经胎前产后诸症。

  更加详审。其万有不齐之数。尽在一心之妙用。上体天地好生之德。下尽人情物理之常。必审病。立法。拟方。三者兼备。而运以精心。行以恕道。于是心术端而治术昭焉。自古及今。

  名医代出。方书条治。日益繁矣。游移者鲜据。懵然者罔得。一知半解。贻误良多。爰推以简驭烦之理。集得心应手之方。编为成书。名之曰医方简义。简者不烦之谓。义者得时之宜(原)业医数十年。恒以大学毋自欺一语寤寐思之。故不辞鄙陋。授之剞劂。以公同志临证一助云。

  光绪九年岁次癸未仲冬之初古越山阴馥原王清源书于梅溪小隐山房。

  卷一

  四诊总论

  尝思古人治病。原非一致。望色闻声问症切脉四诊全备。可称神奇。故望而知之者为上医。

  切之轻重而数。知脉而遽谓脉最取此以之第一气。以矣。故脉之曰此心手太阴所出之门户。故之说为确。其余关为脾。生右寸为受命之根。万心。又华谷储泳途。男生而覆。

  命在乳。形气既是矣。凡分发脏非临诊之权衡

  卷一

  望色篇

  古有明堂图。内部十四。外部十一。未易考辨。惟有额属心。鼻属脾。左颊属肝。右颊属肺肾色木克淡黑之生以观中央金来左颊形色反者绝。

  赤者日。

  已。

  其期死。

  乃心舌黑有黄燥泄以舌白软者火内

  卷一

  闻声篇

  难经云。闻其五音以知其病。五脏发声以合五音。谓肝主呼。应乎角。心主笑。应乎征。

  脾病脾哀哭言者仰瘀此

  卷一

  问症篇

  昔喻嘉言治病。先问后诊。合望闻切三法。而洞悉病情。凡见病者。须问年纪之大小。

  疾病晕眩知其虚不内闭询其标之补剂获审问年外邪顾着

  卷一

  切脉篇

  (此系彭钟龄脉法金针)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人与天地相参。脉必应乎四时。而四时之中。均以胃气为本。

  曰肝者。

  共成其脉平脉气曰大可热热不也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蒂未坏。则生意不息。是以诊脉法。必求其根以为断。而总其要领。实不出胃神根三者而已。如或胃神根三者稍有差忒。则病脉斯见。其偏于阳。则浮芤滑实洪数长大紧革弦牢动疾促以应之。其偏于阴。则沉迟虚细微涩短小濡伏弱缓结代散以应之。若但见缓脉。必一息四至。号曰和平。不得断为病脉耳。其余二十九脉皆为病脉。必细察其形象。而知其所主病。其曰浮。不沉也。主病在表。沉。不浮也。主病在里。迟。一息三至也。为寒。数。一息六至也。为热。滑。往来流利也。为痰为饮。涩。往来涩滞也。为血少气钝。虚。不实也。为劳倦内伤。实。不虚也。为外感邪实。洪大而有力也。为积热。

  大。虚而无力也。为体弱。微。细而隐也。小。细而显也。俱为气少。弦。端直之象也。为水饮。长。过乎本位也。短。不及本位也。长为气旺。短为气怯。紧。如引绳转索也。为寒为痛。弱。微细之甚也。为虚为亏。濡。沉而细也。为真火不足。动。厥然动摇也。为气血不续。伏。脉不出也。为寒气凝结。或因痛极而致。或由跌仆使然。促数而时一止也。为热极。结。缓而时一止也。为寒盛。芤。边有中空也。为失血。代。动而中止。有至数也。亦因血气不续。或由跌打闷乱。以及妊娠三月之兆。革。浮而坚急也。为精血衰少。牢。沉而坚硬也。为胃气不足。疾。一息七至也。为热极。散。涣而不聚也。为气散。惟缓者和之至也。为无病。但尺中见缓为解 。主发痿痹之疾也。凡所主病。大都如是。如有数脉互见。则合而断之。以知其病。至于脉有真假。有隐伏。有反关。有怪脉。均宜一一推求。不可混淆。何谓真假。如热病脉涩细。寒症反鼓指之类。何谓隐伏。如中寒腹痛。脉不出。或外感风寒将有正汗。脉亦不出。脉经有一手无脉曰单伏。两手无脉曰双伏。何谓反关。正取无脉。反在关骨之上。或见于左。或见于右。诊法不造次。何谓怪脉。两手之脉。如出两人。

  或乍大乍小。乍数乍迟。此谓祟症。又有老幼之脉不同。土地方宜不同。人之长短肥瘦不同。诊法随时而斟酌。然而脉症相应者常也。其不相应者变也。知其常而通其变。诊家之要。

  庶不相远矣。盖其要领总不出胃神根三字而已。三字无亏。则为平人。若一字乖违。则病见矣。若一字全失。则危殆矣。必须胃神根三字俱得。乃为指下祯祥之兆。此乃诊家之大法。

  偶为笔之于书以备参考。

  卷一

  十二经考正

  内左寸手少阴心 外左寸手太阳小肠内左关足厥阴肝经 外左关足少阳胆经内左尺足少阴肾 外左尺足太阳膀胱内右寸手太阴肺 外右寸手阳明大肠内右关足太阴脾 外右关足阳明胃经内右尺足少阴肾命门相火 外右尺手少阳三焦

  卷一 分发脏腑辨正

  王叔和分发脏腑法

  左寸(内心外小肠) 左关(内肝外胆) 左尺(内肾外膀胱)

  右寸(内肺外大肠) 右关(内脾外胃) 右尺(内肾命门外三焦)

  卷一 分发脏腑辨正

  张景岳分发脏腑法

  左寸(内心外膻中) 左关(内肝外胆) 左尺(内肾外膀胱大肠)

  右寸(内肺外胸中) 右关(内脾外胃) 右尺(内肾外小肠)

  卷一 分发脏腑辨正

  李频湖分发脏腑法

  左寸(内心外膻中) 左关(内肝外胆) 左尺(内肾外膀胱小肠)

  右寸(内肺外胸中) 右关(内脾外胃) 右尺(内肾外大肠)

  卷一 分发脏腑辨正

  内经分发脏腑法

  左寸(内心外膻中) 左关(内肝外膈) 左尺(内肾外腹中)

  右寸(内肺胸中以侯外) 右关(内脾外胃) 右尺(内肾外腹中)

  以上王氏张氏李氏以及内经分发脏腑图式。各有辨论。余以王氏为是。备录参考以广其义。

  九宫八风图式坤 离 巽兑 中 震干 坎 艮凡冬至之日。太一星居坎叶蛰宫。四十六日。交立春居艮天留宫。四十六日。交春分居震苍居坤坎宫门。

  凡太一居何宫。风向后面来为实风向面前来为虚风。如太一在坎。虽大刚风为实风。不能害脉)正婴儿风。

  东南风为弱风从午方来为虚风。余仿此。

  又太一星。冬至日居坎叶蛰宫。第二日居艮天留宫。三日在震。四日在巽。五日在离。

  六日来为又三盛者乘年之盛。(十二月大为年盛)逢月之满(月大为月满)得时之和(当温而温为时之和)

  而寒为失和之司天在泉手图 (如寅申之年。少阳司天。厥阴在泉。是一阴与一阳合德。天数一。地数一也。余例此。

  司兮注曰。子午之年。少阴司天。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寒反胜之。治以甘以淡佐以苦佐以酸平以辛风淫所○子午丑未治以治以酸收佐以火淫于

  卷一

  又十二经气旺时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 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肾心包戌 亥焦子胆丑肝通(大大肠也小小肠也关冲掌中针刺图 (少商穴属肺。在大指内侧。去甲角一分。少冲穴属小肠。在小指内侧。去甲角一分。

  神门等症二阴南政考 甲己之年曰南政。以司天为主。如甲子甲午年。少阴司天。则两寸不应。

  知己泉。

  三阴北政考 乙丙丁壬癸辛戌庚之年曰北政。以在泉为主。如乙卯乙酉年。少阴在泉。

  两寸(如北政三阴司天。少阴主两尺不应。厥阴主左尺不应。太阴主右尺不应也。三阴明而三阳在其中矣。)

  太一者。贵人之名也。司天与运气同形。又合地支所属同形。即太乙天符也。曰中者。

  言得酉支中天符曰中执法。司天与运气同符曰天符。如戊寅之日。戊化为火。少阳相火司天。司天之火与化气之火同符曰天符。经云。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余仿此。

  中岁会曰中行令。又曰中岁直。运气所属与地支所属同类。谓之岁会。如乙酉日。乙化为金以上三条。可决病之轻重缓急。宜照逐日干支排算。其化气司天之法。与排年分气运同法。

  司天在泉客气图太阴 少阳 少阴 阳明 厥阴 太阳 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假如子午之年。少阴司天。阳明在泉。以在泉为主气。二阳生三阳。三阳为地之客气。

  三阳六气图注 (六气注云。初之气自大寒至春分。二之气自春分至小满。三之气自小满至大暑。四之气自复始内经六气论云。君火之右。(君火者少阴也)退行一步。相火治之。(相火者少阳也退行一步(土一步。

  六气循

  卷一 又十二经气旺时歌

  五运引药法

  甲己合而化土。乙庚合而化金。丙辛合而化水。丁壬合而化木。戊癸合而化火。

  土运之岁。(引以人中黄)金运之岁。(引以知母桔梗)水运之岁。(引以桂枝木通)木运之岁。

  卷二

  中风

  中风之证。古人皆谓外来有余之邪。及刘河间出。以中风瘫痪者。非肝木之风实。亦非外中炽怫俗云或然贼风乘虚而中滞九窍。故性命中风邪。惟河间作然有地气之不同虚。风愈盛也。

  足不仁。气虚则又自王安道出。

  然皆曰中风非风挟暑即为暑风。

  因内风以召外风即三家中风非风之意尔。故治风之法。必由血气之偏胜求之。如气虚者。以补气为主。

  祛风气血兼调。

  由。加以豁类中。而概吸不相接续亦无如之重而治。

  虽未能活

  卷二 中风

  星附六君子汤

  治肥人气虚挟痰。右手足麻木。神迷欲厥之症。

  党参(三钱) 白术(二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五分) 陈胆星(八分) 竹节白附子(酒炒八分) 姜半夏(一钱五分) 橘红(八分) 加姜三片。不渴。加广木香(五分)

  治卒中痰迷尤佳。

  卷二 中风

  二陈汤

  治气盛痰多。中焦痞满。

  姜制半夏(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茯苓(三钱) 甘草(蜜炙一钱)加竹茹(一团) 枳实(一钱) 名温胆汤。治同。

  卷二 中风

  小续命汤

  治太阳中风刚柔二痉。口眼 僻。脉浮紧者宜之。并治六经中风等症。

  桂枝(一钱) 麻黄(去根节八分) 防风(一钱五分) 党参(三钱) 白芍(酒炒一钱) 杏仁(分) 蜜炙甘

  卷二 中风

  大秦艽汤

  治血虚中风。脉浮而洪。唇燥头疼。口渴身痛之症。

  秦艽(三钱) 羌活(一钱) 独活(一钱) 防风(一钱) 川芎(一钱) 白芷(一钱) 酒炒黄芩归(一钱酒洗)

  卷二 中风

  通关散

  治卒中风邪。不省人事。昏迷欲绝。牙关紧闭。汤水不下等症。

  细辛(洗去土) 猪牙皂(去子各一钱)共为细末。吹入鼻孔。得嚏可治。无嚏不治。

  一方加生半夏一钱共末吹之。

  卷二 中风

  乌梅擦牙方

  治中风口噤不开。

  乌梅四枚。焙干为末。擦于牙龈。涎出即开。

  卷二 中风

  转舌膏

  治中风螈 。舌强不语。

  连翘(一钱) 山栀 薄荷 淡竹叶 黄芩 桔梗(各五分) 甘草 石菖蒲 远志肉(各四分)

  气血舌可

  卷二 中风

  天麻丸

  治风由湿热而生。热胜则痛。湿胜则重。此系养血清热。渗湿治风之法。(一方加六两)

  煨天麻 怀牛膝(酒焙) 川萆 元参(各六两) 杜仲(酒炒七两) 附子(泡一两) 羌活(十两) 当归(十两) 生地黄(十六两)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温酒送下。

  卷二 中风

  丸

  治风寒湿合而成痹。足不能行者。

  用 草一味。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采叶。九蒸九晒。用酒蜜蒸晒。晒干为末蜜丸。

  如

  卷二 中风

  二丹丸

  治中风神志不安。怔忡健忘。

  丹参 天冬 熟地黄(各一两五钱) 甘草(一两) 麦冬(去心) 茯苓(各一两) 远志(去心)

  卷二 中风

  地黄饮子

  (河间)

  治四肢缓纵不收。语言不出。四肢不收曰风痱。口不能言曰风喑。系水胜。此方引火归水。水生木而风熄也。

  熟地(八钱) 山萸肉(一钱) 石斛(三钱) 麦冬(去心二钱) 北五味(四分) 石菖蒲(四分)

  钱) 巴戟肉(二

  卷二 中风

  独活汤

  (丹溪)

  治螈 昏愦。血虚风盛。心神不宁。

  独活 羌活 防风 川芎(各一钱) 当归(三钱) 人参 姜半夏(各一钱) 细辛 石菖蒲(煎服。

  卷二 中风

  顺风匀气散

  治 僻偏枯。口舌难言之症。

  白术(二钱) 乌药(一钱) 煨天麻(一钱) 白芷 人参 苏叶 木瓜 青皮(炒各一钱)

  炙

  卷二 中风

  资寿解语汤

  治中风。脾肾两虚。木旺风盛。牙关紧急。舌强难言。半身不遂等症。

  羌活(一钱五分) 泡淡附子 防风 煨天麻(各一钱) 羚羊角(镑一钱) 枣仁(一钱)

  肉桂

  卷二 中风

  补偏愈风汤

  (自制)

  治气血虚弱。内风沸腾。不拘左偏右偏。两手足俱废之症。总以气血兼血。血活。风自灭矣。

  人参(三钱) 熟地黄(六钱) 茯苓(三钱) 生黄 (六钱) 炙黄 (三钱) 白术(二钱)

  赤钱半) 桂枝

  卷二 中风

  九味羌活汤

  治中风初起挟寒。寒热往来欲痉者。

  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钱) 细辛 白芷(各五分) 川芎 黄芩(酒炒各一钱半) 生地黄(

  卷二 中风

  人参败毒散

  治中风挟暑。有汗恶风。

  人参(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生甘草(八分) 枳壳 桔梗 柴胡 前胡 羌活 独活川

  卷二 中风

  羌活胜湿汤

  治中风挟湿化肿。或风湿搔痒之症。

  羌活 独活(各一钱) 川芎 甘草 防风(各八分) 蔓荆子(一钱) 本(五分)

  水煎。

  卷二 中风

  滋燥养荣汤

  治风燥症。唇焦无汗干枯之症。

  熟地(八钱) 生地 秦艽(各三钱) 黄芩(酒炒) 白芍(各一钱) 当归(三钱)

  防风甘草

  卷二 中风

  泻黄散

  治风挟火。口疮胃热肌热之症。

  生甘草(一钱) 防风(一钱) 栀子(三钱) 石膏(二钱) 藿香(二钱)加竹叶十片。青果二枚。或加银花(三钱) 生地(三钱)

  卷二

  疠风

  疠风者。即八方之贼风也。山岚毒雾之气。万物皆受其害。不能长养万物。人在气交之中。

  须辨醉仙再造其邪为在为乎救或空风邪营卫五死血眉充溢于经络之酒。忌毒戒怒

  卷二 疠风

  祛风丸

  生黄 防风 杞子 枳壳 赤芍 甘草 生地黄 熟地黄 地骨皮(各等分)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每服一丸。开水化服。

  卷二 疠风

  四神丸

  久服可愈。

  当归 生地黄 元参 羌活(各等分)蜜丸如弹子大。每丸二钱。每服一丸。温酒冲服。

  卷二 疠风

  醉仙散

  麻仁 牛蒡子 杞子 蔓荆子(各一两同炒) 白蒺藜 苦参 栝蒌根 防风(各五钱)

  上药八味。为末。每用药末一两五钱。加入轻粉二钱。拌匀。大人用药末一钱。午前空腹。

  醉。

  之后

  卷二 疠风

  再造散

  广郁金(五钱) 生军(一两) 白丑(六钱半生半炒) 皂荚刺(一两)共为细末。

  每服二钱。临卧时冷酒调下。以净桶伺候。泄出黑虫。系多年也。如不黑而赤。

  是近年之虫。越三日又进一服。以虫尽为度。则根绝矣。后用养血疏风之剂。调养百日。

  又中穴在腿弯上青筋处)

  卷二 疠风

  脉候

  疠风之脉。 宜缓与和。 洪数为剧。 沉微则魔。 若遇牢革。 死也如何。 虽良医。 不必摩挲。 中风之脉。 亦看斯歌。

  卷二

  伤寒

  (附类伤寒条辨)

  伤寒者冬月伤寒之症也。凡霜降以后。天气严凝。万物收藏。人在气交之中。寒肃之气。

  乘故再传。故伤寒二日。邪在足阳明胃经也。故目痛鼻干。唇燥。漱水不欲咽。脉长。宜葛根汤以解肌达表则愈。如不愈。即传。故三日邪在足少阳胆经也。其目眩。口苦。耳聋。胸满痛。寒热往来。头汗而欲呕。脉弦。宜小柴胡汤和解之。不愈。又传。故四日邪在足太阴经也。腹满而痛。咽干。脉实者。宜大柴胡汤微利之。不愈。又传。故五日足少阴肾经受口燥咽痛。渴而下利清谷。脉沉而紧。宜小承气汤下之。如咽痛甚。宜甘桔汤以开提陷邪。又不愈。则又传矣。故六日足厥阴肝经受之。少腹满。烦躁。厥逆。消渴。舌卷囊脉伏或沉而带弦。宜大承气汤下之。六日传经尽。病当愈。不愈。必至再传。传至十二更不愈。势必又传而剧矣。若夫太阳伤风。与伤寒无异。惟恶风有汗与伤寒异耳。初起枝汤以补表虚。其变症与传经证治小异也。因风伤卫。寒伤营。故治伤风必以桂枝汤为其变症不出气分之病。宜疏达为稳。加减之药。以芩芍羌防桑叶钩藤之属可也。然仲景风寒为两症。但以有汗为表虚。无汗为表实。脉缓为风。脉紧为寒。恶风为风。恶寒为以此为辨。可见寒非风不作。风非寒不发。感之者有伤气伤营之不同耳。其脉缓自汗恶虚邪。以桂枝汤治之。如八九日不解。如疟状面热身痒。以不得小汗故也。宜桂麻各半如无汗恶寒脉浮紧者。宜大青龙汤主之。如干呕而咳烦躁者。不得安卧。宜小青龙汤主又仲景金匮要略。有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名曰柔痉。并不言麻黄桂枝之治法。大都脉不见紧。脉不见缓。故不立法也。又曰太阳证备。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可以知沉脉为痉病之别也其刚痉柔痉两条不言脉。故不言方耳。又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

  两乃病一之乎少者之症剂。

  类伤疫系阴皆方顺世而直中一症。虽未发明。于方论上 绎及之。胡为乎来哉。噫。仲景之绪。赖以不坠者。晋太学者。取其法而已矣。如此。则可与言医尔。

  愚按近世时医。必按节气以治病。当春时之病曰春温。或指曰风温。夏病曰热病。或指为暑病情节之不邪特

  卷二 伤寒

  麻黄汤

  治伤寒太阳经症。表实无汗。

  麻黄(七分) 桂枝(六分) 杏仁(去皮尖二钱) 炙甘草(五分)

  卷二 伤寒

  桂枝汤

  治太阳症。表虚有汗。兼治痉症脉迟者。

  桂枝(一钱) 白芍(一钱) 炙甘草(五分)加姜三片。枣三枚煎。此方加栝蒌根二钱。名栝蒌桂枝汤。

  卷二 伤寒

  葛根汤

  治阳明经症。亦治痉症无汗。口噤不得语。

  葛根(一钱) 麻黄(五分去根节) 桂枝(八分) 白芍(一钱) 甘草(蜜炙五分)

  加姜三片。枣二枚。

  卷二 伤寒

  小柴胡汤

  治少阳经症。

  柴胡(二钱) 姜半夏(一钱半) 人参(一钱) 炙甘草(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加姜三片。枣二枚。

  卷二 伤寒

  大柴胡汤

  治太阴经症。

  柴胡(一钱五分) 大黄(四钱) 枳实(一钱) 黄芩(酒炒一钱五分) 姜半夏(一钱五分)

  白

  卷二 伤寒

  小承气汤

  治少阴经症。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大黄(三钱)水煎。加羌活(一钱)名三化汤。治大便风秘。

  卷二 伤寒

  甘桔汤

  治少阴咽痛。

  生甘草(一钱) 桔梗(二钱)可加竹叶两片。青果二枚。

  卷二 伤寒

  大承气汤

  治厥阴经症。舌卷囊缩不下。必死者。

  大黄(四钱) 枳实(二钱) 芒硝( 即元明粉二钱) 浓朴(一钱五分)用急流水煎。 亦治太阳痉症 齿口噤。卧不着席者。此亦不下必死之症。故可与之。

  卷二 伤寒

  桂麻各半汤

  治太阳症。服桂枝汤不愈。面热身痒。不得小汗。如疟状者。

  桂枝(八分) 白芍(一钱) 炙甘草(五分) 麻黄(去根节七分) 杏仁(去皮尖一钱)加姜三片。枣二枚。

  卷二 伤寒

  大青龙汤

  治太阳症。无汗恶寒。脉浮紧。

  桂枝(八分) 麻黄(去根节六分) 杏仁(去皮尖二钱) 炙甘草(七分) 生石膏(二钱)加枣二枚。姜三片。

  卷二 伤寒

  小青龙汤

  治太阳变症。干呕而咳。烦躁不得卧。

  干姜(八分) 桂枝(八分) 麻黄(六分) 白芍(一钱二分) 炙甘草(五分) 细辛(五分) 姜

  卷二 伤寒

  九味羌活汤

  治两感症之缓症。

  羌活(一钱) 防风(一钱) 细辛(五分) 苍术(一钱) 白芷(五分) 川芎(八分) 黄芩(一

  卷二 伤寒

  冲和灵宝饮

  治阴阳两感。(不拘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症)

  生甘草(一钱) 防风(一钱五分) 生地(四钱) 柴胡(一钱五分) 细辛(四分)

  白芷(八分)

  卷二 伤寒

  麻黄葛根汤

  治两感表症多。里症少者。

  麻黄(去根节六分) 葛根(一钱) 白芍(一钱) 淡豆豉(二钱)加葱白三茎煎。

  卷二 伤寒

  调胃承气汤

  治两感表缓里急者。

  元明粉(三钱) 大黄(五钱) 炙甘草(五分)水三杯煎。

  卷二 伤寒

  加味香苏饮

  治太阳经症。无汗不得发。有汗不能止者。

  紫苏(一钱) 陈皮(一钱) 制香附(一钱) 炙甘草(七分) 荆芥(一钱) 秦艽(一钱)

  蔓荆食腹满加山楂神曲(各二钱)○喘咳加桔梗(一钱)呕术藿香(各一钱)口渴加知母(一钱)石膏(二钱)其一凡冬月温邪。名曰冬温。其症脉虚身热。微有咳逆。 然汗出。宜补其表。以御其邪。

  古邪受脉发症以由

  卷二 伤寒

  桂枝白虎汤

  治冬温畏寒汗出。脉虚身热。微咳。

  桂枝(七分) 石膏(三钱煨) 知母(一钱) 炙甘草(五分)加粳米一撮。或加黄芩白芍各一钱。竹叶十片。

  卷二 伤寒

  薄荷甘桔杏子汤

  (自制)

  治冬温初起。咳嗽。微热。微汗。脉浮大者。

  薄荷(一钱) 甘草(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杏仁(去皮尖三钱)煎。

  卷二 伤寒

  黄连阿胶栀子汤

  (自制)

  治温邪咯血鼻血。

  黄连(八分) 阿胶(蛤粉炒一钱半) 焦栀子(三钱) 竹叶(二十片)

  卷二 伤寒

  疏斑汤

  (自制)

  治温邪发斑。发疹。发 。神昏欲化内闭者。

  桔梗(一钱) 生甘(八分) 银花(三钱) 连翘(一钱) 黄柏(八分) 青黛(五分) 省头草(一凡春温一症。其说有二。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言冬时因劳倦内伤。或因酒色伤由内黄芩不即风。

  解。

  卷二 伤寒

  桂枝白虎汤

  (见冬温条)

  卷二 伤寒

  黄芩白芍汤

  治春温之总治。

  黄芩(一钱五分酒炒) 酒炒白芍(一钱五分)清煎。如咳嗽加杏仁(光三钱) 川贝(一钱)

  桑叶(一钱)如气急痰多。加苏梗桔梗橘红(各一钱)如咯血。鼻血。发斑。发疹。发 。

  神昏欲闭等情。

  卷二 伤寒

  黄芩桔梗汤

  (自制)

  治春温初起。头胀身热。恶热。微汗。舌红脉大者。

  黄芩(一钱炒) 桔梗(一钱) 白芍(八分) 川贝母 知母(炒各一钱) 薄荷(五分) 神曲(一凡温热之症。亦冬不藏精。至春不发。至立夏后。夏至前。感温热之气而病作者。名曰温虚。

  是坚也

  卷二 伤寒

  芩芍解毒汤

  (自制)

  治温热初起之症。

  黄芩(酒炒二钱) 白芍(二钱) 川连(八分) 焦栀子(三钱) 炒川柏(一钱五分) 银花(三

  卷二 伤寒

  甘露饮

  (自制)

  存阴清邪。以复胃中津液。

  大生地(五钱) 鲜生地(六钱) 天冬 麦冬(去心各三钱) 鲜石斛(四钱) 黄芩(炒一钱)

  卷二 伤寒

  炙甘草汤

  (即复脉汤)

  治邪去阴虚。自汗潮热。口微渴。

  炙甘草(一钱) 阿胶(一钱五分) 麻仁(炒三钱) 桂枝(三分) 生地(五钱) 麦冬(去心三一凡夏月头痛发热。项强口渴。不恶寒。反恶热。此阴虚阳胜。感热邪而起。较之暑邪。

  变主

  卷二 伤寒

  柴葛解肌汤

  柴胡(一钱五分) 葛根 赤芍 黄芩 知母 贝母(各一钱) 炙甘草(八分) 生地(四钱)

  卷二 伤寒

  保阴汤

  (自制)

  南沙参(三钱) 麦冬(去心三钱) 五味子(九粒) 桔梗(一钱) 苏梗(一钱五分) 黄芩(一加竹叶二十片。生姜一片。

  一凡秋间寒暑互伤。头痛发热。口不大渴。恶寒无汗。舌白而滑。欲作痉症。此先受暑以伤因气指正

  卷二 伤寒

  清燥解肌汤

  (自制)

  治类伤寒无汗者。

  冬桑叶(一钱五分) 葛根(一钱) 麦冬(去心) 杏仁(光各三钱) 大麻仁(炒三钱) 石膏(

  卷二 伤寒

  清燥救肺汤

  治类伤寒有汗者。

  桑叶(三钱) 杏仁(光) 麦冬(去心各三钱) 石膏(二钱) 甘草(五分) 大麻仁(炒三钱)

  一凡痉症角弓反张。系木来克土。不论有汗无汗。以六一顺气汤下之。此治温病痉症。

  形类栝蒌明症宜

  卷二 伤寒

  六一顺气汤

  (吴氏加减)

  治瘟病发痉者。

  僵蚕(酒炒三钱) 蝉蜕(十个) 制军(四钱) 元明粉(二钱) 柴胡(一钱五分)

  川连黄芩冲。

  以上温症及类伤寒症。已具大略。以备参考。所有风温一症。与冬温同类。故不复赘。

  又脚四逆厥阴

  卷二 伤寒

  四逆散

  柴胡 赤芍 枳实 甘草(炒各等分)为末。开水调下。每服四钱。加酒少许。

  卷二 伤寒

  四逆汤

  干姜(五钱) 泡淡附子(五钱) 炙甘草(二钱)水煎。冷服。如面赤格阳于上者。

  加葱白以通阳。如脉伏不出者。加人参五味子以复脉。呕

  卷二 伤寒

  当归四逆汤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各一钱) 炙甘草 木通(各二钱)加大枣四枚煎。如内有久寒者。加生姜三片。泡淡。吴茱萸(八分)水煎温服。

  一凡伤寒合病并病。必有两经之症象。或兼两经之形色脉候可见。宜两经之方药。如太阴太一凡阳明腑症。谵语。便秘。口燥唇裂。两目如火。循衣摸床。急下之以发 疹。余以腑阳

  卷二 伤寒

  凉膈散

  元明粉(三钱) 大黄(五钱) 连翘(二钱) 焦栀子(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梗。

  治同。

  一凡太阳腑症。膀胱之气不化。口渴。宜五苓散以化气治之。如热结膀胱。小腹胀痛如狂。

  卷二 伤寒

  五苓散

  桂枝(八分) 猪苓(四钱) 茯苓(三钱) 白术(二钱) 泽泻(三钱)水煎。

  卷二 伤寒

  桃仁承气汤

  桃仁(十粒) 元明粉(三钱) 大黄(四钱) 桂枝(八分) 炙甘草(五分)水煎。

  或加泽兰二钱以行气分。

  脉候伤寒之脉。缓大者昌。沉微小促。症反仓皇。洪紧滑数。初病则康。若遇日久。何敢云臧。温邪脉象。微涩者殃。弦紧则甚。非躁即狂。若云类症。

  泻宜凉。阴脉见之。温通之方。症象一反。不必商

  卷二

  暑症

  (附中暑 冒暑 伤暑 症 暑风 伏暑 暑厥)

  暑者。后夏至而起。因天气一动。而蒸淫热迫。地气一升。而秽浊上腾。人之患也。由口鼻其病若不能外卫。先有伏寒在内。一触暑邪。即晕眩昏迷。不省人事。指甲青。唇口青。肢冷如冰。自汗如珠。凝而不流。系内受伏寒。外应暑热。脉必双伏。法在不治。危在旦夕。急用通关散以吹入鼻中。得嚏则生。无嚏则死。即用大顺散为主。加附子以祛内寒。加川连以清心营。或用独参汤以先扶正气。然后用药为妥。缓则不救。○冒暑者。必奔走道路。吞饥受饿。气不充体。暑邪上冒。头目眩晕。心神慌乱。壮热气粗。脉必浮滑。急用黄连香薷饮。以温散之。或有腹泻者。以缩脾饮清之。凡世俗间动云痧气。妄加针刺。伤其营血。致血不荣筋。有昏痉转筋之变。而不可救药。宜加察之可也。○夫伤暑者。因受暑而伤。暑热伤气。

  一受暑邪。不急调治。渐入营分。阳已外泄。阴气更被耗散。阴阳两虚。形若虚劳。内热外寒。脉必虚数。东垣清暑益气汤最妙。如胃中痞满者。去黄 甘草可也。○ 者。是重伤于暑也。金匮云。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

  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齿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

  数下之。则淋甚。以白虎加人参汤。最为妥恰。然后人鲜有增减。宜细玩之。○暑风者。是夏月伤风也。宜香葛汤治之。○又有伏暑之病。古所未着。并无发明。近时所云伏暑者。即叶天士先生为伏气之疾。从秋分以前。暑邪未消。至秋分以后。而患暑病。名为伏气。又云秋时晚发即俗名伏暑之病耳。其脉滞。其形怯。口舌粘腻。或微有寒。或单发热。热时脘痞气窒。渴闷烦 。每至午后。则病甚矣。入必三候外邪气方解。日减一日而始全愈。

  润燥清气。最为妥洽。○又暑厥之病。

  而升。阳气升腾。阴热内灼。自下而自制抑阳清暑汤治之。大忌发散峻表

  卷二 暑症

  自制清肺解暑汤

  治暑外受而头胀发热。

  桔梗(二钱) 藿香(二钱) 栝蒌皮(三钱) 滑石(三钱) 连翘(二钱)加鲜荷叶一角。○如脘闷加白豆蔻(一钱研冲)如烦渴加石膏(二钱) 焦山栀(三钱)如呕者加姜半夏(一钱) 川连(七分)如头汗多者。加竹叶二十片。如邪入营分。心神慌乱。呓语便秘至宝丹方见卷三厥症苏合丸方见厥症通关散见中风症

  卷二 暑症

  大顺散

  治中暑症。

  甘草 砂仁 杏仁(去皮尖) 炒干姜(各二钱) 肉桂末(一钱)共研细末。每服二钱。开水冲服。或加泡淡附子川连(各一钱)和前药共为末。每服二钱。冲

  卷二 暑症

  黄连香薷饮

  活人治暑热口渴心烦。

  黄连 香薷 浓朴(各一钱) 扁豆(二钱)加竹茹(一团) 水煎服。

  卷二 暑症

  缩脾饮

  清暑止渴。治呕止泻。

  砂仁末(六分冲) 煨草果仁(一钱) 乌梅(一枚) 炙甘草(五分) 葛根(一钱)

  扁豆(三钱)

  卷二 暑症

  清暑益气汤

  治暑邪伤气。

  东洋参(一钱) 炙甘草(五分) 炙黄蓍(一钱) 当归(二钱) 去心麦冬(三钱)

  北五味(九(八分) 苍术 白术(

  卷二 暑症

  人参白虎汤

  治 症。

  东洋参(一钱五分) 石膏(三钱) 炒知母(一钱) 生甘草(五分)加陈粳米一撮。

  卷二 暑症

  香葛汤

  治夏月伤风。

  香薷 葛根 浓朴(各一钱) 扁豆(二钱)水煎。

  卷二 暑症

  藿薷汤

  治暑月吐泻。

  香薷(一钱) 藿香(一钱) 扁豆(三钱) 浓朴(一钱) 大腹皮(一钱五分) 紫苏(一钱) 桔梗(一钱) 枳壳(八分) 陈皮(八分)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 半夏曲(一钱) 白芷(八

  卷二 暑症

  自制青蒿芩芍汤

  治伏暑症之法。

  青蒿(一钱) 白芍 黄芩(各钱半) 知母 贝母(各一钱) 生地(三钱) 杏仁(光三钱)

  卷二 暑症

  苍术白虎汤

  治暑厥症。亦治中恶。

  苍术(二钱) 石膏(三钱) 炒知母(一钱) 生甘草(五分)水煎服。或加滑石(三钱)桂枝(三分)治同。

  卷二 暑症

  自制抑阳清暑汤

  治暑厥面赤口渴者。

  石膏(三钱 ) 秦艽(二钱) 白芍(一钱) 赤小豆(一钱) 石决明(六钱生) 琥珀(八分)

  凡暑厥之症。其危已甚。如不及投剂。用苏合丸开水冲就灌下。或以苏合丸擦牙。使香气入无津脉候 暑者之脉。六部皆虚。伤其气分。右寸必虚。伤及血分。左寸必虚 若见浮数阳气不舒。两尺见洪。热深难除。右关之洪。停积何如。阴脉为吉。阳脉难祛。左关若弦。

  非疟谁与。紧革牢促。生意有诸。此是死脉。命将安予。脉虚身热。载在古书。更察根气。

  两尺当纾。纾为和缓。根蒂独居。脉象如

  卷二

  霍乱

  霍乱者。挥霍发乱也。成氏曰。病有干霍乱。有湿霍乱。干霍乱死者多。湿霍乱死者少。

  盖霍乱扰闷吐利作。

  而后四肢必余治病数十载。于此症最为决定。靡不应手而瘥。此即成无己所云湿霍乱也。又有干霍乱一症。腹痛如绞。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口渴。肢冷如冰。唇青指甲青者。此木旺土败之候。

  法在不治。余每选四逆汤与承气汤并授。使不吐者得吐。不泻者得泻。一吐一泻。病势自缓。更进黄连理中汤以和其中土。活者多而死者少也。如湿霍乱吐利并作。腹痛如绞。肢冷。

  汗退场门渴。以自制黄连和中汤治之。凡伤寒吐利并作。邪在上者。以黄连泻心汤治之。邪在下者。黄连五苓散治之。邪在中焦者。以连附理中汤治之。然干霍乱与湿霍乱二症。虽口中大燥大渴。忌食生冷水果茶汤等物。沾唇则成不起之症也。何则。因中土已伤。更加生冷水饮。伤其真阳。遏其邪气。焉有生机者哉。此恳切之语。勿以为诬而忽之。

  卷二 霍乱

  理中汤

  东洋参(一钱) 炮姜(八分) 炙甘草(五分) 白术(二钱土炒)水煎。○如加黄连姜汁炒一钱。名黄连理中汤。○加泡淡附子黄连(各一钱姜汁炒)名连附理

  卷二 霍乱

  黄连泻心汤

  黄连(姜汁炒一钱) 姜半夏(一钱五分) 酒炒黄芩(一钱) 干姜(八分) 人参(一钱) 炙甘

  卷二 霍乱

  黄连五苓散

  (自制)

  黄连(淡吴茱萸六分拌炒一钱) 猪苓(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白术(二钱) 桂枝

  卷二 霍乱

  保和汤

  (自制)

  治霍乱后调养脾胃。

  神曲(三钱) 茯神(三钱) 北沙参(三钱) 白芍(一钱) 广皮(一钱) 山楂炭(三钱) 藿香

  卷二 霍乱

  自制四逆承气汤

  治干霍乱症。

  淡附片(二钱) 干姜(一钱) 炙甘草(五分) 浓朴(一钱五分) 麸炒枳实(二钱) 元明粉(十粒炒去汗)水煎服。

  卷二 霍乱

  黄连和中汤

  (自制)

  治湿霍乱症。

  黄连(一钱吴萸七分拌炒) 姜半夏(一钱五分) 茯神(三钱) 陈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

  姜(一钱)

  神泡淡附子(三钱)木瓜(二钱)

  (土炒二钱)水煎。冷透与服。徐随灌。以止为度。使胃气不通。须待其药性一得。

  平之剂。先为一试。讵不虽快不能追风耳。试问何脉候 霍乱之脉脉宜阳。脉伏应知吐利殃。沉而兼涩胸少满。紧革弦牢厥势强。面危候。四逆汤须重用姜。细心拟药当温热。寒冷沾唇不必商。缓小则吉散。定主不祥。缓中有细。病势无妨。神气在尺。即可

  卷二

  湿症

  湿者。不燥之谓也。其质重。其气浊。其体阴。其性下。有自上自下之殊。自上受者。

  雾露病。

  亦必阳或化肿胀。或化痰水。治以辛香和脾。温暖补土为主。其脉短涩者难治。缓大者易医。弦者木来乘土。滑者水来侮脾。总宜补土为主。如有邪以御邪之法佐之。自无误治之累矣。金匮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如熏黄也。湿外盛者。阳必内郁。湿盛故身疼。阳郁故发热。又云。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张。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

  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又云。湿家下之。

  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又有湿兼风者。金匮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其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但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又云。病者一身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又有湿温之病。头胀耳聋。重感湿邪。湿化火。鼻血出。或有呃忒。咽喉欲闭。系湿邪阻其上窍。名曰湿温。治以开肺解毒汤。惟湿症最多变幻。尚宜参考古书乃可。

  卷二 湿症

  麻黄加术汤

  治寒湿在表。身体烦疼。当出微汗。

  麻黄(去根节八分) 桂枝(七分) 炙甘草(五分) 杏仁(去皮尖三钱) 白术(二钱)水煎。

  卷二 湿症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去根节八分) 杏仁(去皮尖三钱) 苡仁(四钱) 炙甘草(五分)水煎服。

  忌风宜避。

  卷二 湿症

  开肺解毒汤

  (自制)

  治湿温咽痛衄血等症。

  桔梗 牛蒡子 黄芩(酒炒各一钱五分) 连翘 银花(各二钱) 赤小豆 生甘草(各一钱)

  卷二 湿症

  防己黄汤方

  治风湿重疼。身重脉浮。汗出恶风。

  防己(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白术(二钱) 黄 (二钱)加姜二片。枣二枚。

  水三杯煎。 如喘者。加蜜炙麻黄(五分) 胃不和。本方加白芍(一钱)

  枝(二分蜜炙)下有沉寒。加细辛(四分)服后当坐褥上。令微汗出而瘥。

  卷二 湿症

  桂枝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渴不呕。脉虚涩者。

  桂枝(一钱) 泡淡附子(二钱) 生姜(五分) 炙甘草(五分)加枣二枚。水煎温服。

  卷二 湿症

  白术附子汤

  治风湿之病。大便坚。小便利者。

  白术(二钱) 泡淡附子(二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

  卷二 湿症

  苓姜术桂汤

  治湿伤阳气。脾虚失运。

  茯苓(三钱) 干姜(一钱) 白术(二钱) 桂枝(五分)水煎。

  卷二 湿症

  温中利湿汤

  (自制)

  治酒湿伤胃。阻膈欲成噎膈者。

  桂枝 干姜 淡附子 白术 槟榔 葛花 白蔻仁(冲) 鸡内金 陈皮(各一钱)

  水煎服。○如大便坚燥。加酒蒸大黄(三钱)大麻仁(三钱)足肿。加木香(一钱)如酒湿成蛊者(五六钱)煎汤代汤剂而服。名肾气

  卷二 湿症

  自制肾气汤

  熟地(八钱) 茯苓(四钱) 泽泻(四钱) 丹皮(三钱) 山萸肉(一钱) 怀山药(二钱) 淡附骷髅(二两即莱菔壳)煎汤代水。

  卷二 湿症

  二苓二术汤

  (自制)

  治湿症之总方。加减之法在后。

  白术(二钱) 苍术(一钱) 白茯苓(三钱) 赤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天仙藤(二钱) 通水煎服。

  如湿邪上受而为外湿者。加羌活独活防己(各一钱五分)如湿自下受而为内湿者。加木瓜淡附夏(一己生黄 (各二钱)

  三片。淡附片二脉候 湿邪之脉。必是沉迟。洪为阳水。涩乃病危。弦则木旺。细为阴衰。初病见洪。

  微汗可推。久病见洪。其象非悲。阴见阳脉。治疗必佳。阴见阴脉。

  卷二

  燥症

  燥气之症。有内伤外感之分。更有上下之殊。内伤之燥。必肾液内耗。精血早夺。治以滋肾胃后以通

  卷二 燥症

  玉女煎

  治阴虚内燥。舌赤口渴。舌痛溺赤。

  熟地(六钱) 麦冬(去心四钱) 知母(一钱) 怀牛膝(三钱) 生石膏(三钱)

  水煎。

  卷二 燥症

  清燥救肺汤

  (方见伤寒)

  卷二 燥症

  复脉汤

  不论病后病先。无邪热者宜之。

  炙甘草(八分) 麻仁(二钱) 阿胶(一钱) 生地(五钱) 麦冬(去心三钱) 桂枝(五分) 东

  卷二 燥症

  三才汤

  天冬(三钱) 生地(八钱) 东洋参(二钱)水煎。

  卷二 燥症

  生津饮

  (自制)

  总治燥症。不拘内伤外感。上燥下燥诸症。加减之法。例于左。

  生地黄 鲜生地 天冬 麦冬(去心各一两) 菊花 淡竹叶 霜桑叶 佩兰叶(各三钱) 生加青果五枚。水五大碗。煎至一大碗。去渣频频而饮。切勿大口而服。故曰饮子。如嗽咳者和匀而(苇脉候 燥火之脉。两寸必洪。洪而兼数。外火为怀。洪而如弱。虚阳之 。两尺小搏。

  阴病之阶。有力则重。芤微乃差。表病之脉。宜浮为佳。有神者吉。

  卷二

  火症

  火者。南方之气也。有内外虚实。阴阳表里之判。五脏为内。六腑为外。内伤之火属虚。

  外之泻用惟

  卷二 火症

  加减六味地黄汤

  (自酌)

  治五脏六腑。内伤外感。一切火症。宜随症加减。亦临症之要也。

  生地(八钱) 丹皮(四钱) 茯苓(四钱) 泽泻(四钱) 怀山药(二钱) 山萸肉(八分)

  水煎。○如欲补水。加知母黄柏。○补金。加百合桔梗。○补肝木。加柴胡巨胜子。○补心。加石菖蒲远志肉。○脾虚者加白术。○如欲熄肾火。加知母川柏肉桂(各八分)○泄肺火。

  加桑白皮知母羚羊角(镑各一钱)○泻心火。加川连(八分)泄肝火。加龙胆草桑叶各一钱。

  ○泻脾火。加黄芩(二钱炒)又如虚火。加龟板(六钱)如实火。加犀角羚羊之属。其余之火。

  酌而用之可也。

  卷二 火症

  火齐汤

  (即黄连解毒汤)

  治三焦实火。

  黄连(一钱) 黄柏(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栀子(炒三钱)

  水煎。○本方加麻黄(五分去根节)淡豆豉(二钱)石膏(三钱)名三黄石膏汤。治伤寒温毒。○

  卷二 火症

  白虎汤

  治肺胃之火。属实火者。

  煨石膏(三钱) 知母(一钱) 生甘草(八分)加粳米(一撮) 水煎。○加人参(一钱)名人参白虎汤。○加桂枝(五分)名桂枝白虎汤。

  卷二 火症

  竹叶石膏汤

  治肺胃虚火。

  人参(二钱) 淡竹叶(二钱) 生石膏(二钱) 生甘草(一钱) 麦冬(去心三钱)

  姜半夏(一

  卷二 火症

  凉膈散

  (方见伤寒症)

  卷二 火症

  甘露饮

  治胃中湿火。

  生地黄 熟地黄(各四钱) 天冬 麦冬(去心各三钱) 甘草(八分) 石斛(三钱)

  绵茵陈(角(镑一钱)○又加肉桂(四分)茯苓(三钱)名桂

  卷二 火症

  清胃散

  治胃火牙痛。或胃中伏火。

  升麻(七分) 黄连(一钱) 当归(三钱) 生地(六钱) 丹皮(三钱) 石膏(三钱)

  水煎。

  卷二 火症

  泻黄散

  治胃热口疮。

  甘草(一钱) 防风(一钱五分) 石膏(三钱) 栀子(三钱) 藿香(二钱)

  卷二 火症

  泻白散

  治肺火。

  桑白皮(二钱) 地骨皮(三钱) 知母(二钱炒) 甘草(一钱)加粳米一撮。○加人参茯苓黄芩。名加减泻白散。治肺火喘咳者。

  卷二 火症

  左金丸

  治肝火吞酸。

  川连(六分) 泡淡吴茱萸(五分)为末。水法为丸。

  卷二 火症

  导赤散

  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

  车前子(三钱炒) 木通(一钱) 淡竹叶(二钱) 生甘草(八分) 生地(六钱)

  古方无车前子。

  卷二 火症

  龙胆泻肝汤

  治肝经实火。

  龙胆草(一钱五分) 焦栀子(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五分) 木通(一钱) 甘草水煎服。

  卷二 火症

  犀角地黄汤

  治胃火血升吐血等症。

  犀角(镑一钱) 生地(八分) 赤芍(一钱五分) 丹皮(三钱)

  水煎。○如挟肝火者。本方加柴胡黄芩(各一钱五分)○如阳毒发 。本方加紫草(一钱)竹叶

  卷二 火症

  羚羊角散

  (自制)

  治肝火上升。衄血牙宣等症。

  羚羊角(镑二钱) 杏仁(光三钱) 米仁(三钱) 川芎(一钱) 当归(三钱) 茯神(三钱) 枣钱) 竹叶(二十片)

  脉候 虚火之脉见于沉。数搏阳强久病侵。沉而有力阴光越。滋水潜阳急急斟。两寸之中形数疾。清心泄肺早宜寻。左关弦洪肝火盛。右关数大胃阳淫。宜泄宜清分表里。可汗可下察浮沉。实火脉沉为凶象。虚火脉浮病不禁。此中把握分明辨。指下凝神仔细箴。

  卷三

  瘟疫杂气说

  瘟疫杂气者。天地不正之气也。杨栗山曰。毒雾之来也无端。烟瘴之出也无时。湿热熏蒸之遂使之体人。

  木。

  所至可拘瘟疫一症。其杂气从口鼻吸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或在上焦而未布中焦。或即过中宫而经也往亏景岳下太须寒瘟迷必先见微黄有津。转为灰黑。或化白砂之苔。或呕或哕。浑身壮热。或饮水无度。或一发热而即露 疹。或一发热而头面猝肿。或咽痛口糜。或口鼻出血。或身冷如冰而喷气如火。或头痛如破而口痛肢痉切牙。症象不能备举。在临诊审量。须嗅其口中喷气如火。而似遏勃气者。即疫症之大概耳。略具数方。以备选用焉。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升降散

  (一名陪赈散)

  白僵蚕(酒炒去丝嘴二钱) 蝉蜕(一钱) 广姜黄(去皮三分) 生大黄(四钱)

  共为细末。如病轻者。每服二钱。用冷黄酒一杯。白蜜五匙调服。 如病重者。日服二服可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人参败毒散

  (见中风症)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辟瘟丹

  乳香(制去油) 苍术 细辛 甘草 川芎(各一钱) 降香 檀香(各一两)

  共末。以红枣肉炼丸。如弹子大。遇疫病盛行时。逐日于香炉中焚烧。以除邪秽。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避瘟丸

  雄黄(顶好者一两) 鬼箭羽 丹参 赤小豆(各一两)

  共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空腹温汤下。可不染瘟疫也。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神解散

  治瘟邪憎寒壮热。体重头疼。遍身酸痛。口苦咽燥。胸腹闷满等症。

  僵蚕(炒二钱) 蝉蜕(一钱) 神曲(三钱) 银花(二钱) 生地(三钱) 炒车前木通(各一水煎就。冲入陈酒一小盏。白蜜三匙。以取微汗为妙。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清化汤

  治壮热憎寒。体重。舌干。喘吸短气。咽喉不利。面肿目赤。

  僵蚕(酒炒二钱) 蝉蜕(一钱) 银花 泽兰(各二钱) 橘红 龙胆草(各八分) 黄连黄芩草(五分)加大黄(三钱)如咽痛者加牛蒡子(炒二钱)头面不肿者去白附子一味。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小清凉散

  治身热面赤咽痛。或发 疹不透。宜之。

  炒僵蚕(二钱) 蝉蜕(八分) 银花 泽兰 当归(各二钱) 生地(五钱) 生石膏(四钱) 黄水煎。入蜜三匙。童便一盏冲。或加陈酒少许冲。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芳香饮

  治瘟疫呕痰涎如红汁。腹如圆箕。手足搐搦发疹。头肿舌烂。咽喉痹塞等危疑重症元参(一两) 茯苓 石膏(各五钱) 酒炒 僵蚕(二钱) 蝉蜕(七个) 荆芥(二钱) 黄芩(水煎。入蜜五匙。酒一盏。徐徐作饮。勿宜急服。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小复苏饮

  治瘟病误表。致神昏谵语者。

  炒僵蚕(二钱) 蝉蜕(八分) 生地(三钱) 炒车前(二钱) 神曲(三钱) 木通川连 川柏皮(二钱)或加青果二枚。竹茹一团煎。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增损三黄石膏汤

  治面赤阳 。口渴。引饮神昏。便秘。谵语。

  石膏(五钱) 淡豉(二钱) 炒知母(一钱) 川连 薄荷 川柏(各一钱) 炒黄芩(一钱) 焦冷服。○如腹满便秘加大黄(四钱)如呃忒加柿蒂七个。姜三片。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犀角大清汤

  治 出心烦。错语呻吟。不眠咽痛者。

  犀角(镑一钱) 大青 黄芩(各一钱五分) 川连 川柏 生甘草(各五分) 栀子(三钱) 元水煎温服。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犀角地黄汤

  (见火症)

  治瘟疫 出之后。烦热未清。衄血吐血。或平素阴虚之体。皆可服之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三合汤

  治产后瘟疫。不论重轻。宜活血清邪。故生化汤。小清凉。小柴胡。三方合法。最妥。

  当归(八钱) 川芎(二钱) 桃仁(十三粒) 酒炒红花(八分) 炒黄芩(二钱) 丹皮(二钱)

  栀子(各三钱) 生甘水煎。加童便一杯。陈酒一盏。冲入温服。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三甲散

  治主客交浑症。因病时邪热未清。误补。致邪热逗留。邪气与正气相搏。潮热晕眩舌干阴涸。骨肉枯削形羸。白 时出不解。余每遇病后阴伤。正气不复之症。时有虚热投剂乃愈。

  炙鳖甲 炙龟板(各四钱) 炒穿山甲(五分) 酒炒僵蚕(一钱) 蝉蜕(五分) 生左牡蛎(五水煎服。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鳖甲散

  治伤寒瘟疫等症。服诸药不效者。名曰坏症。

  炙鳖甲(三钱) 升麻(四分) 前胡(一钱五分) 乌梅(一枚) 黄芩(一钱) 犀角(镑八分)

  水煎服。

  卷三 瘟疫正治诸方

  治疫清凉汤

  总治疫症。不拘轻重。

  薄荷 柴胡 前胡 丹参 丹皮 川贝母 知母 橘红 黄芩(炒) 白芍 连翘心 桔梗(许。冲入而服。

  脉候 瘟病之脉势如虹。浮沉迟数似蒙蒙。紧革弦牢邪热盛。涩小微虚正气空。洪兼滑大昏沉候。疾促结散命多穷。 糊脉象多寒湿。虚细应知病气通。紧革疾促。药饵难攻。沉微濡伏。昏蒙耳聋。脉形涣散。须待神工。缓和为吉。短代将

  卷三

  厥症

  厥者。上逆之症也。世人咸以手足厥冷者指为厥症。非也。讵不知手足冷如冰者曰厥逆。

  厥逆有先厥而后手足逆冷者。是气郁而不达于四体也。木盛则土必衰。当补其土以泄其木。气郁者四体失和。当温煦其气以分布四肢。其厥乃愈也。仲景伤寒书。有四逆散以治三阳厥逆。

  四逆汤以治三阴厥逆。此皆治四肢逆冷之道也。又有凡阴阳不相顺接谓之厥。厥者手足必逆冷也。其阳虚故温之。阳陷而不与阴相顺者。则下之。邪热入阴而未深者。则散之。以上之辨。显系厥症。手足逆冷。与三阴三阳之厥逆有异也。经云。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此浑指厥字而不言厥逆。可知厥逆非厥脱之厥明矣。厥者。下行极而上也。盖足三阳之脉。起于足指之间。足三阴之脉。聚于足心之下。凡阳胜阴虚。阳乘于阴。曰热厥。阴虚之症。足心之其竭而矣。

  阴。

  度。

  恶。

  成痰骨枯吐出长气闭暴厥血阳夫不上暴心香厥者

  卷三 厥症

  四逆散四逆汤

  (详见伤寒症)

  四逆散治热厥。四逆汤治寒厥。

  卷三 厥症

  乌梅丸

  (一名安胃丸又名安蛔丸)

  治蛔厥心痛。虫由口出。

  乌梅(二百枚醋浸蒸) 细辛 桂枝 淡附子 人参 黄柏(各六两) 黄连(一斤) 干姜(十共末。曲糊作丸。每丸二钱。每服一丸。水化服。

  卷三 厥症

  万氏牛黄丸

  治阳乘于阴之热厥。

  黄连 黄芩 栀子 郁金 朱砂 牛黄金箔为衣。每服一丸。水化服。

  卷三 厥症

  龙虎散

  治阴千阳位。寒厥肢冷。

  龙骨(二两) 琥珀(一两) 玄武板(四两) 生鳖甲(二两) 桂枝(一两)

  磁石(醋淬一两) 石菖蒲(四钱)共为细末。每服三钱。姜汤调下。

  卷三 厥症

  逍遥散

  (改作汤药)

  治阳气暴张而为煎厥。

  当归 赤芍 柴胡(醋炒) 茯苓 白术 丹皮(各二钱) 栀子(炒三钱) 薄荷(一钱) 干姜

  卷三 厥症

  柴胡疏厥煎

  (自制)

  治同前。

  柴胡 前胡 当归(各二钱) 赤芍 琥珀(研冲各八分) 左牡蛎(四钱) 砂仁末(五分) 枳

  卷三 厥症

  天麻琥珀丸

  (自制)

  治风动阳升。冲气上逆。足冷而厥。

  煨天麻(二两) 琥珀(二两) 乌药(一两) 茯神(三两) 肉桂(五两) 黄柏(五钱) 防风(柴胡(八钱) 广郁金(一以上十四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二钱。金箔为衣。白蜡封固。每服一丸。去蜡。

  水

  卷三 厥症

  失笑散

  治恶血冲心之血厥。

  生蒲黄 五灵脂(醋炒各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服。

  卷三 厥症

  独参汤

  治鬼击蜚尸中恶而成尸厥。

  人参(三钱) 葱白五茎 姜五片水酒各半煎服。

  卷三 厥症

  自制星香二陈汤

  治痰厥症。

  胆星(五分) 沉香(陈酒磨冲五分) 人参(一钱) 姜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陈皮(

  卷三 厥症

  葛花解酲汤

  治酒厥。

  葛花 白豆蔻(研冲) 砂仁(研末) 人参 白术 陈皮(各一钱) 神曲 泽泻 赤茯苓 白

  卷三 厥症

  和胃汤

  (自制)

  治食厥症气化迟难。

  神曲 山楂 麦芽 茯苓(各二钱) 浓朴(姜制一钱五分) 姜半夏 制香附(各一钱半) 丁

  卷三 厥症

  金匮肾气丸

  治骨厥。 厥。并治香港脚冲上厥逆者。

  熟地(八两) 茯苓 泽泻 怀山药(各四两) 丹皮(三两) 山萸肉(三两) 桂 淡附子(各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日三餐。空腹。淡盐汤送下(三四)钱。此方去车前牛膝。加芍药元参故录

  卷三 厥症

  烧盐汤方

  炒盐一味。以热汤调服一盏。急以指头探喉。其痰自吐矣。

  卷三 厥症

  至宝丹方

  犀角(镑) 朱砂(水飞) 雄黄(水飞) 琥珀 玳瑁(镑) 水安息香(各一两酒熬成膏)

  西牛共为细末。将安息香膏重汤炖烊。入诸药末拌匀。分作百丸。用蝎壳固封。每服一丸。

  参汤

  卷三 厥症

  苏合香丸

  苏合香 安息香 犀角 冰片 麝香 香附 薰陆香 沉香 丁香 白术蜜丸。朱砂为衣。蜡丸。每服一丸。

  卷三 厥症

  天麻二陈汤

  (自制)

  治厥头痛。

  煨天麻(一钱) 姜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

  姜(三片)水煎。

  卷三 厥症

  丹参蠲痛丹

  (自制)

  治厥心痛。

  丹参 川连 广木香 川椒(各等分)

  炒香研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二钱。酒送下。

  卷三 厥症

  舒筋汤

  (自制)

  治腰痛致厥。

  赤芍 海桐皮 当归 白术(产仙居者各一钱半) 片姜黄(六分) 羌活(二钱) 杜仲(炒二

  卷三 厥症

  古制葱白丸

  治厥疝痛。

  熟地黄(四两) 白芍 当归 川楝子 茯苓(各二两) 川芎 枳壳 青皮 浓朴 麦芽(各用葱白捣汁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下或酒下。

  又方人参 阿胶 川芎 当归 浓朴(各等分)葱白汁为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温酒送下。

  卷三 厥症

  矾石汤

  治香港脚厥逆。上冲心包。

  白矾(二两)

  煎汤浸洗两足可也。

  卷三 厥症

  大补肝肾丸

  (自制)

  统治痿痹气血偏枯等症。

  熟地(六两) 淡苁蓉 菟丝子 枸杞子(各四两) 潼蒺藜 白蒺藜 川萆草(各二生怀牛膝以上共二十味共末。用虎骨胶(二两)阿胶(二两)鹿角胶(一两)陈酒少许熔化和丸。

  如弹子大脉候 阳厥肢温脉是浮。胸中热上势难留。阴虚气逆诊在尺。尺内多阳火不收。脉沉肢冷面如朱。阴盛格阳温药需。若遇晕厥沉迟脉。急急温通或可扶。厥症之脉。两寸必濡。浮而有力。风痰盈盂。若形动滑。必是虚躯。厥时脉代。决其难苏。如遇伏脉。定在热驱。六脉浮大。暴厥无虞。若云虚症。死在须臾。

  卷三 厥症

  崔氏八味丸

  治香港脚上冲致厥。肾虚不纳。

  熟地(八两) 山萸肉 山药(各四两) 茯苓 泽泻(各三两) 丹皮(三两) 淡附片 桂枝(

  卷三

  痢疾疟疾

  痢疾古称滞下。白者名白沫。赤者名赤痢。赤白兼者曰脓血。赤属热。白属寒。赤属血。

  白古人土受因盛而成邪未息。

  每切靡不也。

  热弦曰阴疠而医热肢辛凉解表治之。余治疟症。亦分六经形症而后用药。未尝胶执柴胡以治之也。总之宜表宜散宜清宜温之法。必视阴阳表里以裁之也。此其大略也。若夫增减之道。则在临诊之权衡矣。

  卷三 痢疾疟疾

  倪氏痢疾第一方

  治痢疾。不论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身热腹痛滞下。

  川连 黄芩 白芍 山楂(各一钱二分) 枳壳( 炒) 浓朴 槟榔 青皮(炒各八分) 当归皮尖一钱)

  水煎服。如体实者加制大黄(二三钱)如有胎孕者忌服。本方去桃仁红花槟榔木香四味可服矣

  卷三 痢疾疟疾

  痢疾第二方

  治痢已减。少腹痛亦瘥者。

  酒炒川连 酒炒黄芩 酒炒白芍(各六分) 青皮(炒四分) 浓朴(四分) 桃仁泥(六分) 橘(四分) 红花(酒润三水煎。加南木香(二分)用陈酒磨冲。

  卷三 痢疾疟疾

  痢疾第三方

  治脾肾两虚。痢减粪多者。

  东洋参(二钱) 酒洗黄芩(六分) 酒炒白芍(六分) 橘红(二分) 浓朴(二分)

  酒洗红花(水煎。加木香末(二分)冲服。

  卷三 痢疾疟疾

  倪氏疟疾第一方

  治疟症初起。不拘寒多热多。

  橘红 茯苓 威灵仙 炒茅术 浓朴 柴胡(各一钱) 黄芩(八分) 青皮 槟榔(各六分)

  卷三 痢疾疟疾

  疟疾第二方

  生首乌(三钱) 陈皮 茯苓 柴胡 黄芩(各八分) 当归 威灵仙(各一钱) 白术(土炒一一杯煎。用陈酒少许冲入。如有疟母。更加醋炒莪术一钱可也

  卷三 痢疾疟疾

  疟疾第三方

  疟久必须调理气血。

  人参(一钱) 炙黄 当归(各一钱五分) 土炒白术(一钱) 陈皮 柴胡(各八分) 生首乌姜三片。枣二枚煎。

  卷三 痢疾疟疾

  倪氏久疟全消丸

  威灵仙 莪术 醋炒三棱 麦芽(炒各一两) 生首乌(二两) 金毛狗脊(酒炙脆三两)

  共为细末。又山药(研粉一两)饴糖(一两)水一小碗。捣烂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钱。

  姜汤

  卷三 痢疾疟疾

  枳实导滞丸

  治湿热积滞。

  大黄(一两) 黄芩 川连 神曲(各五钱) 土炒白术 泽泻(各二钱) 茯苓 枳实(炒各三共末蒸饼糊丸。每丸二钱。每服一丸。开水冲服。○加广木香槟榔(各二钱)为丸。名木香导

  卷三 痢疾疟疾

  承气汤

  (见伤寒症)

  卷三 痢疾疟疾

  补中益气汤

  治痢后气虚。下陷肛脱。

  炙黄 (三钱) 白术(二钱) 陈皮(一钱) 升麻(四分) 东洋参(一钱五分) 柴胡(醋炒一水煎服。○本方去归术二味加木香(五分)苍术(一钱)名调中益气汤。治同。

  卷三 痢疾疟疾

  真人养脏汤

  治久痢脱肛。

  诃子(面裹煨一钱半) 罂粟壳(蜜炙一钱) 肉果霜(八分) 当归(三钱) 肉桂末(四分) 木芍(酒炒一钱)

  水煎温服。

  卷三 痢疾疟疾

  槟芍散

  (改作汤)

  治下血痢。或脓血痢。后重气滞。

  生军(三钱) 芍药(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槟榔(二钱) 浓朴(一钱) 银花(五钱)

  人中

  卷三 痢疾疟疾

  当归导滞汤

  治病后痢疾。

  当归 白芍(各三钱) 生莱菔子(一钱) 炒车前 炒枳壳 槟榔 炙甘草(各五分)

  加桃仁(十粒去皮尖)水煎。白蜜三匙冲入。

  卷三 痢疾疟疾

  地榆散

  (改汤)

  治下痢脓血。已成坏症。色如烂瓜者。

  地榆(二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黄芩 栀子炭(各一钱五分) 黄连 犀角(镑一钱)

  卷三 痢疾疟疾

  中和汤

  (自制)

  治痢下。不论红白。里急后重不拘男女小人。皆宜服之。加减而治。

  神曲 生菔子 淡黄芩(酒炒) 姜半夏 茯苓 山楂 茅山术 川连(酒炒各一钱五分)

  水煎。如时痢身热者加藿香薄荷桔梗(各一钱)姜三片。○如白沫则加广木香(八分)

  ○如赤痢加桃仁十粒。○赤白兼者加桃仁十粒。红曲(八分)木香(五分)○如醉饱受邪者。

  加葛根(一钱)紫金锭二分冲入。○如挟怒挟食者。加柴胡浓朴(各一钱)凡痢下皆因湿热内蕴。

  胶于肠胃。初起必日夜无度。腹痛后重。口渴喜饮凉水。近世医家。必认为热痢。而辄投寒凉之剂。令病者可食水果等物。致阻遏湿热之邪。不得外泄。而成噤口危候。噤口者。肢逆呕恶。食入于咽实时吐出。水浆不得下咽。法在难治。惟开噤散治之。可十救其五。时医冒为高古。擅用温热者。十有其二。妄用凉泻而称稳当者。十有七八。殊不知各得其偏。而未协中和各动生冷此皆火。余云诸痛患痢热上碎者不煎

  卷三 痢疾疟疾

  黄连解毒汤

  (即火齐汤方见火症)

  和胃二陈煎茯苓(三钱) 姜半夏(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 炮姜(五分) 杏仁(去皮尖水煎。

  卷三 痢疾疟疾

  治痢散

  治痢下。不论红白。腹痛后重。

  葛根 苦参(酒炒) 陈皮 陈茶(各一斤)赤芍(酒炒) 麦芽 山楂炭(各十两)

  共末。每服四钱。水煎服。连渣汁而服。小人减半。

  卷三 痢疾疟疾

  朴黄汤

  (自制)

  治痢疾初起。腹痛后重。不拘赤白者。

  浓朴(一钱五分) 生大黄(四钱) 陈皮(一钱) 广木香(五分) 制香附(一钱五分) 川连(水煎。

  卷三 痢疾疟疾

  开噤散

  治噤口痢。水浆不入者。

  人参(五分) 姜汁炒川连(五分) 石菖蒲(一钱) 丹参(三钱) 石莲子 茯苓 陈皮冬瓜

  卷三 痢疾疟疾

  加味七神丸

  止肾痢如神。

  肉果霜 淡吴茱萸 广木香(各一两) 破故纸(酒炒二两) 土炒白术(四两) 茯苓(三两)

  卷三 痢疾疟疾

  大柴胡汤

  (方见伤寒)

  治疟疾热多寒少。舌苔黄浓。便秘。

  卷三 痢疾疟疾

  凉膈散

  (方见伤寒)

  治疟来欲吐。热多便结溺赤。

  卷三 痢疾疟疾

  加减小柴胡汤

  通治疟症。宜加减用之。

  柴胡(二钱) 姜半夏(二钱) 人参(一钱) 炙甘草(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加姜三片。

  枣一枚。水煎。○热多。加黄柏。○寒多。加桂枝干姜。○渴者加石膏知母○无○汗多。加桂枝白芍。○呕者。加竹茹姜汁炒。○积食。加神曲麦芽。○气滞久疟。加鳖甲穿山甲。(炒用)○余症。待临诊酌加可也。

  卷三 痢疾疟疾

  止疟丹

  凡疟疾二三发之后。方可服矣。

  常山(烧酒炒) 草果仁(煨) 半夏曲(姜汁炒) 制香附 青皮(炒各四两)

  又神曲十二两共为末。米饮炼丸。如弹子大。辰砂为衣。如疟轻用一丸。疟重用两丸。

  红枣

  卷三 痢疾疟疾

  鳖甲煎丸

  治疟邪与痰血固结而成疟母。僻处胁下。若不急治。必成大害也。

  鳖甲(炙十二分) 乌扇(三分烧即射干)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丹皮分炙) 赤硝(以上二十三味共末。取热灶肚下灰土一斗。清酒一斛。取五升浸灰。

  俟酒渗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状。绞取其汁。以药粉炼丸。如梧子大。

  空鼠妇赤硝二味。

  金匮云。阳气独发。阴气孤绝。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脉平身无寒。

  但治

  卷三 痢疾疟疾

  蜀漆散

  治牡疟寒多者。系邪客心下。其病重也。

  蜀漆(即甜茶烧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各等分)

  共杵末为散。未发以前。米饮调服五分。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牡蛎汤

  治牡疟。

  牡蛎 麻黄(各八分) 甘草(四分) 蜀漆(炒透六分)

  水煎服。如吐勿更服也。吐则邪已去矣。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治疟病发渴。亦治劳疟。

  柴胡(一钱六分) 人参 黄芩 甘草(各六分) 栝蒌根(八分)加姜二钱。大枣四枚。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柴胡桂姜汤

  治疟发寒多热微。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三钱) 桂枝(一钱二分) 干姜(八分) 栝蒌根(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二分) 甘草(水煎而服。服后汗微出愈。

  痢脉 候痢疾之脉大主凶。浮洪疾数势难松。沉细多神毋害怕。紧牢代散莫能容。

  沉细无力。痢势宜松。疾促弦散。脉反不从。阴脉为吉。阳脉多凶。初痢见涩久痢沉濡。益气可宗。

  疟脉候 疟家脉象定然弦。如兼滑大有痰涎。有力而弦防痉厥。弦而无力定绵延。弦如端直非为吉。沉微带小必虚迁。新弦之状为真脏。吉少凶多病气偏。弦者痰热。弦缓风连。

  弦迟寒胜。弦数热缠。弦而涩小。湿与风联。但弦不缓。难许安全。

  血症 吐血 咳血 咯血 鼻衄 牙宣 舌血 大便血 小便血 血淋 血崩 发泉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流溢。

  半随于冲任而行于经络。半散于脉络而充之肌腠皮毛。又云。阳络伤则血外溢为吐血咳血咯血鼻衄牙宣舌血等症等症。皆由阴阳两络之病也。阳络之伤络之伤也。必有七情随之。故内伤外感血。剖诸兽腹。心下脊膂包络中多血。

  血多者。医称为胃血。谬也。叶氏谓心此二家之论。以叶氏为最耳。余谓五脏脏腑皆有血也。古人以心生血。肝脏血又曰血海。况冲脉隶属阳明。阳明为宗腑而分有血无血乎。凡人为一小天地。气之。肺欲成痈。气必凝之。血亦随之。不过小而至于毛发之区。皆充积于中而发散于外乃行也。即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滞之谓也书云。天将大雨。山川出云。可悟气能生血。气能摄血之理焉。余必以古人之心生血。

  肝脏亦血以减六系之学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归脾汤

  (方见心经症)

  温养气分以补心脾二经。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神效琥珀散

  (方见心经症)

  养心以清小肠之热。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天王补心丹

  (方见心经症)

  养心清营之治。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清上汤

  (自制)

  治六淫侵上。吐咳咯衄。牙宣舌血等症。

  栝蒌仁(炒四钱) 海石(一钱) 栀子炭(三钱) 杏仁(光三钱) 石膏(二钱)

  黄芩(炒一加青果二枚。竹叶二十片。如因寒者加苏子(二钱)○如因暑者加青蒿(一钱)鲜荷一片。○如因风者。加生莱菔子(一钱)桔梗(一钱)○如因湿者。加滑石。○如因燥者。加生地麦冬(各三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清下汤

  (自制)

  治大小便血。血淋。发泉等症。惟血崩一症。宜补血消瘀。查女科胎产症。

  自知方治诸法也。

  大黄(醋炒三钱) 牡丹皮(三钱) 归身(三钱) 白芍(一钱) 苦参(一钱) 焦栀子(三钱)

  无鲜荷叶。以藕一斤煎汤代水。(方中用大黄以入阳明经驱瘀荡热丹经勿使寒凉伤血苦参清湿火栀子泄二焦之火通草渗湿清家初起者宜之。如小便尿血。仲景谓血症谛也。大都其肠之舍所致。本方加琥珀(一钱)滑石(三钱)○如血淋症珀(一钱)滑石瞿麦各三钱。去细辛一味可也。○如舌上无故炒蒲黄(七分)乌 骨(一钱)去细辛一味煎服。○如痰血交夏(一钱)川贝(二钱)真化橘红(一钱)○发泉系血从毛孔中出。

  宜犀角地黄汤。外用艾灰扑于出血处可也。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犀角地黄汤

  (方见火症)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三七汤

  (自制)

  治吐血紫黑有块。系热伤络血。或郁怒伤肝。

  参三七(研冲一钱) 姜半夏(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 茯苓(三钱) 琥珀末(八分) 醋炒柴如无藕时。

  以荷叶一枚代之。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柏叶汤

  (自制)

  治血热妄行。吐血盈碗者。

  侧柏叶(二钱) 生地(一两) 炒蕲艾(五分)加荷叶一片。或藕汁一杯冲入。更加童便一盏冲服。

  脉候血家之脉每多芤。芤而数大血盈瓯。寸芤吐咯尺芤脱。濡细因知病欲瘳。紧凶象露。病久得之却可忧。阴脉为从阳脉逆。寒热温凉仔细筹。吐血之脉之数。心血难留。左关搏指。肝木失柔。右寸洪大。肺气上为顺。阳脉难修。

  卷四

  心经病菌怔忡健忘恩负义不眠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其性柔。其体阴。其用灵。患怔忡者。定知忧劳太过。每多抑济之非不来助忡者人治不足宜下一癫者。阴病也。经云。重阴者癫。或歌或笑。如醉如迷。其甚至不知秽洁。其候多静而昏一狂者。阳病也。经云。重阳者狂。狂妄难千。由大惊大怒得之。邪在肝胆胃三经。而治法乃愈一痫者。痰迷心窍。阻其灵明之气。古云。一阴一阳变乱谓之痫。须辨明五脏五声。以分牛时肢名马者名羊痫。如两手如舞。面赤。声焦如鸡鸣者。曰鸡痫。皆不外乎五志之火。动扰不宁。

  痰阻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归脾汤

  治怔忡健忘。心脾两虚。并治肠红之症。

  白术 人参(各二钱) 炙黄 (三钱) 归身(三钱) 炙甘草(五分) 茯神(三钱)远志肉(八煎。○如怔忡症因怒得之者。宜逍遥散。(方见厥症)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补心丹

  治癫症与怔忡症。

  生地(八钱) 人参(五钱) 元参(三钱) 丹参(三钱) 枣仁(一钱) 茯神(三钱) 远志肉(菖蒲(各五分)

  炼蜜为丸。桐子大。辰砂为衣。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大承气汤

  (见伤寒症)

  治狂症胃实者。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白金丸

  治癫痫症。

  白矾 郁金(各等分)

  为丸。姜汤送下(二钱)下痰而愈。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滚痰丸方

  治癫狂痫症有痰者。

  青礞石 沉香 大黄 黄芩 水法为丸。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龙胆泻肝汤

  (见火症)

  治狂症因大惊大怒者。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陈无择琥珀散

  统治怔忡痫癫等症。亦治痴呆。

  人参(二钱) 白芍(二钱) 铁落( 醋淬七次二钱) 辰朱砂(水飞一钱) 磁石(二钱)

  共为细末。每服五分。淡姜汤送下。

  又方琥珀末一钱。人参汤调下。亦名琥珀散。治小便不通。并治惊恐怔忡之症。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神效琥珀散

  治心神不宁。或小便出血。

  琥珀 桂心 滑石 大黄(炒) 冬葵子 腻粉 木通 木香 磁石( 各等分)

  为末。每服二钱。用灯草葱白。泡汤调下。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孔圣枕中丹

  治心肾不交。怔忡健忘等症。

  龙骨( ) 龟板(炒) 石菖蒲(炒) 远志肉(炒各等分)

  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钱。临卧时开水送下。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加减星附六君子汤

  治癫痫气虚有痰者。

  制南星(一钱) 竹节白附子(酒炒七分) 人参(一钱五分) 白术(二钱) 茯苓(三钱) 炙甘姜半夏(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水煎服。○牛痫加牛黄(五厘)冲入。○马痫加马勃(五分)○羊痫加羊胆(生一枚)

  药送吞下。○猪痫加猪心血一匙冲。○鸡痫加鸡胆一枚。药水送吞。○阴虚加生地四钱。当归三钱。川脉候脉来滑大定然狂。涩小沉微癫病伥。小促动摇在寸口。怔忡之象病延长。右小脾病。不是不眠必健忘。此是内病七情症。补心之剂急煎尝。内伤之病。

  则甚。狂病之殃。癫病举动。必异其常。痫症之作。乍剧乍肝症 脘痞 肝火 肝郁 肝风 胸痹 惊 不寐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其性刚。其体曲。其色青。其气旺。其变幻莫测也。如情志不火心神全女人以肝为先天。惟肝用事。闺阃之中。所见甚稀所闻甚寡。独寤独寐者。更多郁结。助起肝阳。病情纷至。更难调理。间有一二情性柔顺。幽闲贞静。虽无大患。未免于郁。治之者宜分别刚柔阴阳。阴且柔者。药宜轻宜薄。阳而刚者。药宜破宜散。经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是也。今人之云肝气者。系包括肝家之病。无分肝之虚实。概以破散为治。无怪乎治之罔效。然肝藏血。血虚者气必旺。况肝经多气少血。血分一虚。气无约束。其变症蜂起。有因水亏不能涵木。而肝气横暴者。有因金虚不能制木。而木火上升者。有木旺侮土者。有木反乘金者。有木来助火者。有木盛生风者。焉得以肝气一语概之乎。余治是症。必求其本。

  询其初起何病。变为何病。如因嗔怒所致者。是肝家本病。若因忧思伤脾。而木气乘虚来侮。当扶土泻木。是不在肝而在脾也。余仿此。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金铃子散

  治肝经气旺脘痛。

  金铃子(去核) 延胡索(各等分)

  共为末。每服三钱。酒调下。或水煎服。亦可。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逍遥散

  (方见厥症)

  治肝经抑郁之症。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益肝煎

  (自制)

  治肝经病。不拘痞满嗳逆呕哕心胃 痛腹满等症。

  柴胡(醋炒一钱) 丹参(酒炒三钱) 生左牡蛎(四钱) 乌药(一钱) 制香附(一钱) 当归(麻)加荔枝五枚。水煎。○如气虚者。加生地(四钱)沙参(三钱)砂仁(五分)○血虚者。

  加生地(木者。加杞子(三钱)菊花(一钱)○心火夹杂者。加川连(七分)○如木旺土衰者。加白术(土炒)天仙藤(各一钱)茯神(三钱)如有他病挟起者。随症加减。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代赭旋复花汤

  治木犯胃土。嗳逆痞满。

  代赭石(二钱) 旋复花(一钱五分) 东洋参(二钱) 姜半夏(一钱五分) 赤茯苓(三钱)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清肝煎

  (自制)

  治肝火内炽。晕眩欲厥。

  生牡蛎(五钱) 琥珀(八分) 焦栀子(三钱) 丹皮(二钱) 黄芩(炒一钱) 桑叶(一钱五分片。灯心一丸。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潜阳和阴汤

  (自制)

  治肝虚生风。心悸目眩。

  生鳖甲 炙龟板(各四钱) 石决明(生八钱) 煨天麻 桑叶(各一钱五分) 巨胜子钩藤(如气闷加沉香五分研冲。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栝蒌薤白白酒汤

  治胸中痹痛。欲吐不吐者。

  栝蒌(一枚) 薤白(二钱)加白酒一盏。水煎。或加桂枝(五分)水煎。冲入白酒可也。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半夏秫米汤

  治寤不成寐。胃中有湿热者。

  姜半夏(一两)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滓。入秫米(三合)煎至二升。分作两次而服。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酸枣仁汤

  治肝虚不寐。

  茯神(三钱) 炙甘草(五分) 知母(一钱) 枣仁(炒一钱五分) 川芎(八分)

  如有痰加姜半夏(一钱)橘红(七分)水煎。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镇肝汤

  治木旺致惊。兼治小儿惊风。

  龙骨(二钱) 石菖蒲(五分) 枣仁(炒一钱) 石决明(生八钱) 琥珀(一钱)

  青黛(五分分)姜汁(一匙冲)

  脉候肝经之脉要弦长。弦直因知木势张。尺内遇弦腰带病。子来乘母水多妨。新象肝真露。虽有良医曷可康。寸口浮弦风木上。关中得此土为戕。肝家病脉。

  数风热。弦迟肾伤。弦牢痼疾。弦革难康。若能和缓。正复邪难下药。勿药为方。

  脾经病 肿胀 泄泻 虫积

  卷四

  胃痛

  脾为仓廪之官。属后天也。如先天不足。全赖后天以补之。后天一病。关系大焉。脾胃之论脾属益其以制矣。

  肿由古不即阴水也。又治不内外因者。即仲景之开鬼门洁净府之法也。若夫泄泻之症。亦由脾虚不能制水。胃虚不能纳水所致。治泻亦必制木。木不戕土。水曷由侵。书云。治泻不利小溲。非其治也。虫积之由。因土虚不能胜湿。湿化热而蕴蓄蒸变。其虫生矣。故治虫必当先清湿热。继温脾肾。仲景有安蛔丸以化虫安胃。最为雄伟。后人之治虫者。莫不就其范围也。胃痛一症。古方甚多。并无确效。何也。因胃属中宫。肺心肝肾诸可侵伐。故变幻杂至。都是阳大虚。不能灌溉其水。水停乃痛。仲景以小半夏汤治其停水。以泻心汤和其脾胃。又有苓姜术桂汤以补其中土。治法不外乎此矣。若妄用攻击之法。胃土戕贼。则呕吐嗳哕。悉由此出痰二曰悬饮。三曰溢饮。四曰支饮。如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者。痰饮也。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水为气吸而难以下流。谓之悬饮。饮邪流散于四肢身体疼重。不能由汗而解。以致饮邪旁溢。名曰溢饮。倚息不得卧。气分上迫。形肿谓之支饮。以上诸病。悉责于脾。考金匮自无遗漏矣。

  卷四 胃痛

  真武汤

  治脾肾两虚。作肿作胀。其病口不渴者。

  茯苓(六钱) 白术(二钱) 淡附片(二钱) 白芍(酒炒二钱) 加生姜(五片)

  卷四 胃痛

  五苓散

  治水蓄膀胱。小便短少色白。

  猪苓(四钱) 茯苓 泽泻(各三钱) 白术(二钱) 桂枝(五分)

  本方加茵陈(二钱)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病作肿目黄者。仲景所谓洁净府之法也。

  卷四 胃痛

  麻黄汤

  (方见伤寒)

  治身半以上肿胀。身热。口不甚渴者。即仲景所谓开鬼门之法也。

  卷四 胃痛

  小青龙汤

  (方见伤寒)

  治呕吐嗳哕之急症也。

  卷四 胃痛

  泻心汤

  (见霍乱症)

  治呕吐嗳哕之缓症也。如腹痛肢冷。加桂枝(五分)如口渴。加姜汁炒乌

  卷四 胃痛

  安胃丸

  (即安蛔丸方见厥症)

  治虫积或痛或泻。每服一丸。(开水冲服)

  卷四 胃痛

  补中益气汤

  (方见痢症)

  本方去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同。

  卷四 胃痛

  自制益肝煎

  (方见肝经病)

  治木乘土与胃痛二症。

  卷四 胃痛

  羌活胜湿汤

  (方见中风)

  治风肿由头面以及一身。以此方治之。俾风散而肿自消矣。 如风本方去独活川芎蔓荆子甘草四味。加升麻苍术二味。名羌活除湿汤。治

  卷四 胃痛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湿阻中焦脘痞。或饮停心下悸眩等症。

  姜半夏(三钱) 茯苓(一两) 生姜(五钱)

  本方加桂枝甘草去半夏。名茯苓甘草汤。治伤寒水气乘心○本方去茯苓。名小半夏汤。

  治湿

  卷四 胃痛

  肾着汤

  治湿伤肾气。腰下肿胀者。

  干姜(五钱) 茯苓(五钱) 白术(二钱) 甘草(八分)或加车前(炒三钱)以通小便。

  卷四 胃痛

  香苏饮

  (自加)

  治肿病初起。两目下如卧蚕状。身重微喘者。当以芳香疏气。得微汗可解也制香附 苏叶 防风(各一钱五分) 杏仁泥(三钱) 甘草 陈皮(各五分)去杏仁防风。即香苏饮本方。

  卷四 胃痛

  五皮饮

  治肿病水行皮肤者。

  陈皮 茯苓皮 姜皮 桑白皮 大腹皮(各等分)

  水煎服。

  卷四 胃痛

  加减附子理中汤

  (自制)

  治胀症将起。胸腹微满。食物不运。身重足重。不耐走动。早间肿虚不行于脾也。温以和其气。气行湿去。其肿自除。并治木乘土而作胀淡附子(二钱) 元党参(三钱) 炮姜(八分) 制香附(二钱) 泽泻(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

  忌食生冷水果等物。

  卷四 胃痛

  香连八物汤

  (自制)

  治水泻脾胃俱虚。并治霍乱。

  藿香梗(三钱) 川连(一钱) 淡吴萸(一钱) 茯神(三钱) 苍术(一钱) 浓朴(一钱)

  天仙水煎。如口渴。加乌梅一枚。如腹痛。更加桂枝(三分)

  卷四 胃痛

  升阳益胃汤

  人参 白术 黄 川连 姜半夏 甘草 陈皮 茯苓 泽泻 防风 羌活 独活 柴胡

  卷四 胃痛

  实脾饮

  茯苓 白术 木瓜 炙甘草 木香 浓朴 大腹皮 草豆蔻 淡附子 干姜加枣煎。

  卷四 胃痛

  大橘皮汤

  治水肿泄泻。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六一散 橘皮 木香 槟榔加姜煎。

  卷四 胃痛

  茵陈蒿汤

  治湿热黄胆。

  绵茵陈 大黄 栀子如阴黄内症发黄者。本方加淡附片干姜之类。

  脉候脾虚之症。脉忌沉微。缓者易治涩小多违。形如泻漆。脾败且危。弦而强劲之机。温中为的。寒冷则非。

  肺病 咳嗽 肺痈 肺痿 喘 哮 失音 喉症方治四首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其气清。其性脆。其体轻浮。在时为秋。在卦属兑。禀西方之气谓喘症与哮症微有不同。喘症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哮症因感邪失表。邪伏于里。而留于肺俞。二症之治。不外开纳二法。开者青龙之品。纳者都气之属。至于邪留不去。酿成肺痈。

  火灼金伤。致发肺痿。若夫失音之候。皆火克金伤之症也。当以虚实二字消息之。虚火刑金而致者。金破无声也。邪热烁金而致者。金实无声也。实者泄之。虚者补之。又有土衰不能生金者。当培其土而金自生也。总之治咳嗽宜肃肺气。治喘症当开其肺而安其脾。纳其肾也。

  治哮症者宜温养其气。以搜逐其邪也。至于肺痈之治。宜解毒以保肺也。肺痿之治。宜滋其肾以清其肺也。要皆不外乎虚则补母。实则泻子之道。有邪者清之。无邪者补之而已也。又内经之言咳嗽者。分十二经之形状。有脾嗽心嗽肺嗽肝嗽肾嗽之辨。又有小肠嗽大肠嗽胃嗽膀胱嗽胆嗽三焦嗽之说。又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可知三焦一言。已赅十二经矣。考内经自知详细。故不具论。所言肺痈之治。莫妙于彭钟龄之加味甘桔汤。肺痿之治。莫妙于彭氏之保和汤也。而失音之辨。必以宫商角征羽五音。以明脾肺肝心肾五脏之病耳。又以歌属脾。哭属肺。呼属肝。笑属心。呻吟属肾之音。以参乎其中。称法之密治之简者。莫如叶氏之指南也。其治案中。如有邪者开达肺气。无邪者。填实足三阴经为主。其治肺痿者。宗金匮麦门

  卷四 胃痛

  保和汤

  治肺痿久咳不已。时吐白沫如米粥者。

  知母(炒一钱) 川贝母(二钱) 天冬 麦冬(去心各三钱) 米仁(五钱) 百合(三钱) 甘草粒)

  水煎。入饴糖一匙冲。温服。虚者加东洋参(一钱)

  卷四 胃痛

  加味甘桔汤

  治肺痈咳嗽。吐脓血。胸中及右胁疼痛。不能右卧者。

  桔梗 白芨片 橘红 甜葶苈(炒各一钱) 甘草节 川贝母(各一钱五分) 米仁 银花(各丝瓜经(二三)钱亦佳。

  卷四 胃痛

  小青龙汤

  (方见伤寒)

  治喘症不能仰卧。痰壅欲脱者。

  卷四 胃痛

  苏子降气汤

  治喘哮之缓者。

  生苏子(二钱) 橘红(一钱) 姜半夏(一钱) 归身(三钱) 前胡(一钱五分) 桂枝(五分)

  卷四 胃痛

  固本丸

  (改作汤服)

  治咳嗽之虚者。

  西党参(三钱) 熟地 生地(各四钱) 天冬 麦冬(去心各三钱)

  卷四 胃痛

  都气加桂汤

  (自制)

  治喘哮之欲愈者。以纳肾气之法。

  熟地(八钱) 茯苓 泽泻 怀山药(各四钱) 丹皮 山萸肉(各二钱) 五味子(九粒)

  肉桂冲水煎。

  卷四 胃痛

  和肺汤

  (自制)

  治失音症。由实火上刑肺金者。

  活水芦根(即苇茎五钱)百合(五钱) 生地(五钱) 桔梗(一钱五分) 生甘(五分)加青果二枚。

  卷四 胃痛

  理嗽汤

  (自制)

  统治咳嗽。不拘新久虚实。当加减治之。

  霜桑叶(一钱五分) 百合(三钱) 桔梗(一钱五分) 前胡(一钱五分) 象贝母(一钱) 橘红(八分) 薄荷(一钱五分) 栀子(炒三钱)加青果一枚。竹叶二十片。

  ○如身热气粗者。欲发风疹。本方加牛蒡子(三钱炒) ○如久咳不去薄荷加麦冬生地(各三钱)○如咳嗽伤络。痰中带血。本方加驴胶(一钱)枣仁(炒一钱)

  柏子仁(一钱)淡黄芩(一钱五分)○如君火内炽。本方加麦冬(三钱)川连(八分)琥珀(八分)○如肝火刑金。本方加柴胡(一钱)丹皮(二钱)○如土不生金。本方去桑叶薄荷加白术茯苓(各二钱)○如肾咳者。本方加二地二冬。○大肠嗽者。每嗽必欲大便。本方加诃子。(煨一钱)炙粟壳(一钱)○小肠嗽者。每嗽必欲小溲。本方加东洋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子(十粒)○如膀胱胀痛而嗽者。气不化也。本方去象贝薄荷加桂枝(二分)

  滑石(三钱)○如胆火上冲致嗽者。本方加夏枯草(三钱)○如咳而胃痛者。本方加左牡蛎(四钱)川连(七分)○如三阴亏损而虚火上刑肺金者。宜金匮肾气丸。与大补肝肾丸。皆可选用。(方见厥症

  卷四 胃痛

  荆防败毒散

  (自制)

  治咽喉肿痛。两颐发肿。身有寒热者。名曰时毒。系风邪上千肺胃所致必危殆。

  荆芥 防风 薄荷 桔梗(各一钱五分) 元参 牛蒡子(炒各三钱)人中黄 象贝母 射干黄芩(炒各一钱)加竹叶二十片。青果两枚。水煎。忌食生冷等物。恐阻肺气。变幻莫测也。

  卷四 胃痛

  牛蒡羚羊散

  (自制)

  治喉症咽痛。或单蛾。或双蛾。单蛾者。咽旁起一小 。双蛾者。咽喉两旁各起一 也。

  羚羊角(镑二钱) 蝉衣(一钱) 牛蒡子(炒三钱) 桔梗 防风 薄荷(各一钱五分) 生甘草煎。

  卷四 胃痛

  大黄汤

  (自制)

  治喉症壮热痰盛。胸痞便秘。咽痛。水浆不入者。此火毒太甚。危在旦夕。

  蔽之热。得便通热泄。可望生机。

  生锦纹大黄(八钱)生石膏(三钱) 银花(四钱) 栝蒌子(六钱) 桔梗(二钱) 焦栀子(三钱)

  一盏。姜汁三匙。青果二枚冲入。徐徐呷下。得吐出胶痰数碗。痰出便通。可转危而

  卷四 胃痛

  六味汤

  治喉症。不拘七十二恶症。凡初起者一二剂为佳。其效至捷也。

  桔梗 荆芥(各一钱半) 生甘草 薄荷 防风(各一钱) 僵蚕(炒二钱)加青果一枚。水煎。

  卷四 胃痛

  附喉症吹口药方一首

  明朱砂(六分) 硼砂(五钱) 梅花冰片(五分) 元明粉(五钱) 薄荷末(三钱)

  共研细末。吹于两旁大牙边。流出粘涎。自能渐瘥。

  脉候肺经咳嗽脉浮洪。数疾因知邪上攻。寸中见滑多痰咳。尺内逢弦病气冲。上痰上逆。喘哮初起急开通。肺痈脉来右寸数。若来涩脉痿困穷。肺经之脉。

  邪实。无力虚躬。两寸皆数。肺热如烘。浮而兼败。药饵无功与代。中气已空。脉沉而喘。腰曲如弓。

  肾经病 梦遗 自遗 阳痿 腰痛 淋浊 疝气偏坠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如肾经一亏。相火内动。而精气不固。而梦遗。自遗。阳痿。

  结于乃肾火随草一时也。

  减少。

  用固涩下元。

  渗其湿淋则痛亦由及心多获之络经者纵者疝。

  略序其要以备参考。

  卷四 胃痛

  归脾汤补心丹

  (俱见心经病)

  卷四 胃痛

  水陆二仙丹

  治梦遗症金樱子 芡实(各等分)

  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淡盐汤冲服。忌食葱蒜。

  卷四 胃痛

  桑螵蛸散

  治自遗无梦者。

  人参(三钱) 远志肉(八分) 茯神(三钱) 石菖蒲(七分) 龙骨(三钱生用) 龟板(四钱)

  共末。每服三钱。开水冲服。或作汤药煎服亦可。

  卷四 胃痛

  贞元饮

  填补肝肾之法。

  熟地(一两) 当归(四钱) 炙甘草(一钱)

  水煎。

  卷四 胃痛

  补阴益气煎

  不拘自遗梦遗等症。皆治之。

  人参 当归 怀山药(各三钱) 陈皮 柴胡(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升麻(五分) 熟地(

  卷四 胃痛

  潜阳汤

  治自遗虚症。阴火内炽者。

  熟地(四钱) 茯神 山药 泽泻(各三钱) 丹皮(二钱) 萸肉(一钱) 炙龟板 炙鳖甲 生水煎。

  卷四 胃痛

  聚精丸

  总治梦遗自遗。腰痛淋浊诸症。

  鱼螵蛸(即黄鱼胶一斤蛤粉炒) 沙苑蒺藜(八两马乳浸一日隔汤煮一炷香时)

  二味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白滚水送下。

  卷四 胃痛

  茯兔丸

  治精滑。不拘有梦无梦。

  茯苓 菟丝子 建莲子(各一两) 酒糊丸(如桐子大。)

  卷四 胃痛

  济生固精丸方

  牡蛎 菟丝子 韭子 龙骨 五味子 茯苓 桑螵蛸 白石脂

  卷四 胃痛

  左归饮

  治肾虚腰痛。偏坠遗精等症。

  熟地(八钱) 山萸肉(一钱) 山药(三钱) 杞子(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五分)

  卷四 胃痛

  右归饮

  治胃虚火衰。睾坠而痛。

  熟地(六钱) 山萸肉(一钱) 山药(三钱) 杞子(三钱) 甘草(五分) 杜仲 肉桂附子(水煎。

  卷四 胃痛

  左归丸

  治肝肾两虚。

  熟地(八两) 枸杞子 菟丝子 鹿角胶(各二两) 山药 龟板胶 牛膝(各二两) 山萸肉(上药。以龟鹿二胶烊化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钱。开水送下。

  卷四 胃痛

  右归丸

  治命门火衰者。

  熟地(八两) 山药(二两) 杞子(三两) 山萸肉(一两) 菟丝子(二两) 鹿角胶(三两) 炒上药。更加肉桂末八钱。共为细末。以鹿胶化水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钱。淡盐汤下。

  卷四 胃痛

  孔圣枕中丹

  治心肾不交诸症。方见心经病

  卷四 胃痛

  萆厘清饮

  治淋症浊症兼湿热者。

  川萆 (三钱) 石菖蒲(七分) 乌药(一钱) 生甘草梢(八分) 茯苓(三钱) 益智仁(三钱)

  卷四 胃痛

  三才封髓丹

  治肾虚精滑不固。

  人参 天冬 生地(各三钱) 黄柏 砂仁(研) 甘草(各一钱)蜜水和丸弹子大。

  每服一丸。开水化服。

  卷四 胃痛

  大补阴丸

  治腰痛兼治淋症。

  川柏(一两) 炙龟板(三两) 炒知母(五钱) 熟地(八两) 猪脊髓(四两)蜜水炼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盐汤下。

  卷四 胃痛

  导气汤

  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疝痛之症。

  川楝子(三钱) 小茴香(五分) 木香(一钱) 淡吴茱萸(一钱)长流水煎服。

  卷四 胃痛

  崔氏八味丸方

  治寒疝作痛。方见厥症

  卷四 胃痛

  振阳汤

  (自制)

  治阳痿症。

  鹿角霜(二钱) 淡苁蓉(三钱) 怀牛膝(三钱) 枸杞子(三钱) 远志肉(六分)

  菟丝子(三加大枣五枚。○如禀赋不足者。加人参(二钱)○如色伤肾阳。相火不足。加肉桂(五分)

  川柏腽肭脐。

  脉候肾经之病。其脉多柔。两尺紧数。相火失收。左尺来搏。阳与阴仇。右火外浮。两尺不起。痿症之由。重按无力。固涩宜投。欲绝之脉可追求。肾家之病脉来濡。阳痿难振温补符。若诊尺因多怒。脉象弦迟温散扶。根本已离沉候决

  卷五

  妇人辨论

  读诸大家书。知女科与男子分立一科。金匮要略中着妇科三篇。妊娠。产后。杂症。大略已男子女命血精别样。而十二经脉。所行之终始。五脏之定位。则一也。岂得以女人脉位反背倒置乎。

  故言妇人之症。多与男子同。惟行经胎产与男子异耳。兹特举所异者逐一详述。以备吾侪参考。凡所同者。悉照男子治例。不当复赘。又凡金匮所有之治法。兹不复述。宜宗金匮可也调经 带下 白淫 白淋 气淋 劳淋 七疝 症瘕 五积且夫经者。常也。营运有常。一月一行。故名月信。信。约信也。如约信之有定期也。

  又曰则溢月事生血所归脉。

  冲任带为漏瘕绵绵女子者阴阳调如带之状。绵绵不绝。流利难停。治宜疏木补土。调理带任二脉。白淫者。小溲之后有白物。见亦不多。治宜补心益脾。兼调气分。白淋者。膀胱之内有湿热蕴结。必小腹坠痛而后下者。治宜化气之法。兼清湿热可也。况淋病有五。一曰气淋。气虚下陷。小便频数。溺有余沥。宜补心益气。兼清湿热之治。一曰劳淋。遇劳即淋。损在脾肾。宜补中益气为治。又有血淋砂淋膏淋三者。皆因湿热久蕴。伤及肾阴所致。宜滋养化源。以大补阴丸治之最妙。凡妇人科以经水趱前属热。趱后属寒为断。论非不确。然亦不可拘执也。如经水淋漓。频频而见。或为气所阻。或因血瘀滞着。不得以此例赅之。又有血枯内热。经候亦必衍期。因血虚内耗所致。凡妇人脉盛内热。经水先期而至。斯为属热。若脉衰肢逆。经水后期而至者。斯为属寒。故诊妇人病。必当问天癸何如。血分多寡否。腰腹有痛否。经色紫黑黄赤否。有瘀否。或经先腹痛。经后腹痛。经先腹痛属气滞。经后腹痛属血虚。更当究其脉之虚实而合病之盛衰。如内热者脉必数。内寒者脉必迟。血虚者脉必涩而少神。气虚者脉必沉而兼微痛者脉紧。血瘀者脉革。血脱者脉芤。古人之言女尺恒盛者。指平脉也。近时妇女。两滞涩小者居多。因吾乡地属东南。湿热为胜。气虚血滞者为多。北方风寒为胜。地属西血虚气旺者为多。故西北之人。病带下者十之一二。以寒盛故也。东南之人。病带下者常八九。以湿胜故也。又肥人血多滞为寒。瘦人血多滑为热。肥者难孕而易育。瘦者易孕而难育也。调经之道。血盛则补气。气盛则补血。使血气无偏胜。阴阳无盛衰。何患乎难孕。

  何患乎难育哉。余以妇科之最切急者以备参考焉。

  卷五 妇人辨论

  大补阴丸

  (方见肾经症)

  统治五淋症。

  卷五 妇人辨论

  益母胜金丹

  治经候前后不调等症。

  大熟地(九蒸九晒砂仁酒渗)当归(酒蒸各四两) 白芍(酒炒三两) 川芎(酒蒸一两五钱)丹参(酒蒸三两) 茺蔚子(酒蒸四两) 香附(四制盐酒醋姜汁各炒一两)土炒白术(四两)

  以上八味共末。以益母草(八两)水酒各半熬膏。与前药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早开水

  卷五 妇人辨论

  进退四物汤

  (自制)

  调经总方。加减而治。

  熟地(五钱) 当归(三钱) 酒炒白芍(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水煎。○血热先期者。加丹参丹皮益母草(各二钱)○血寒后期者。加肉桂(五分)牛膝香附(钱)青木香(四枝(五分)香附延胡(各龙骨(二钱)左牡蛎(四钱)

  加茯苓白术东洋参(各一钱五分)进乌骨(一钱)滑石淡竹叶(各三钱)○经党参(三钱)柴胡(醋炒八分)○心神摇漾。加茯神灯草(一丸)○如风虚晕眩者。加煨天麻(一钱)姜半夏(一加姜三片。川连(八分)姜半夏(一钱五分)淡吴萸(八分)减熟地枝(七分)竹茹(一丸)姜三片。

  卷五 妇人辨论

  调元汤

  (自制)

  治奇脉亏损。经水三五不调。肢节酸疼。腰痛气滞。心摇神怯晕眩等症。

  生地(四钱) 阿胶(烊冲一钱) 白芍(酒炒二钱) 当归(二钱) 茺蔚子(炒三钱) 泽兰(二加桂圆肉五枚。○如虚风眩晕者。加煨天麻(一钱)○气滞腹痛。加延胡索(三钱)天仙藤(一○呕者加栀子(三钱钱)○如经先腹痛者。加川地二味○经后腹痛者加白术(二钱)

  经水少而淡黄者。加肉桂(八分)夏月减半钱)菟丝子(三钱)○如经至之先。必发寒热者。

  阿胶可也。

  卷五 妇人辨论

  大补血汤

  治气血两虚而经候不调者。

  炙黄 (八分) 当归(三钱)

  清煎。

  卷五 妇人辨论

  八味逍遥散

  调经之要方也。

  当归(三钱) 赤芍(一钱) 柴胡(一钱) 茯苓(三钱) 白术(二钱) 甘草(五分) 生姜(一

  卷五 妇人辨论

  四七汤

  治七情郁结。经候不调。

  姜半夏 浓朴 茯苓 苏叶(各一钱半)

  水煎。

  卷五 妇人辨论

  越鞠丸

  治肥人多痰。痰阻经隧。不能受孕者。

  苍术 川芎 香附 栀子 神曲(各等分)

  为末。炼蜜为丸。或水法为丸。桐子大。每服三钱。姜汤下。

  卷五 妇人辨论

  八珍汤

  治气血不足。

  党参(三钱) 白术(二钱) 茯苓(三钱) 炙甘(五分) 生地 当归(各三钱) 赤芍川芎(各加姜枣煎。

  卷五 妇人辨论

  断下丸

  (自制)

  治不论赤白带下。

  杞子 复盆子 车前子(炒) 龙骨 牡蛎 党参 茯苓 淮山药 杜仲(酒炒) 柴胡又加棉花子仁二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钱。白术泡汤送下。

  卷五 妇人辨论

  加减归脾汤

  治白淫白淋白带诸症。

  炙绵黄 (三钱) 白术(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枣仁(炒一钱) 远志肉(炒)

  广木香(水煎。

  卷五 妇人辨论

  茯苓琥珀汤

  治白淋湿重者。

  茯苓 猪苓 泽泻 滑石(各三钱) 甘草 桂枝(各五分) 白术(二钱) 琥珀(一钱)

  长流水煎。

  卷五 妇人辨论

  八正散

  治白淋热胜者。

  木通 车前子 蓄(各一钱半) 大黄 滑石 瞿麦 栀子(各二钱) 甘草梢(五分)

  加灯草七茎。

  卷五 妇人辨论

  厘清饮

  治膏淋湿热多者。

  川萆 益智仁(各三钱) 石菖蒲(七分) 生甘草梢(五分) 乌药(一钱) 加茯苓(三钱)食盐数粒。亦可治之。

  卷五 妇人辨论

  补中益气汤

  并治气淋劳淋。

  炙黄 (三钱) 党参(三钱) 白术(二钱) 陈皮(一钱) 柴胡(一钱) 升麻(五分) 炙甘草如气实者。减黄 钱半。加青皮(一钱)木香(八分)如气虚似实者。宜逍遥散治之。

  卷五 妇人辨论

  三五七散

  治风入血分。化肿者名曰风痹淡附片 细辛(各三钱) 干姜 干山茱萸肉(各五钱) 防风 山药(各七钱)

  共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卷五 妇人辨论

  流气饮

  治七情气滞。腹胀便闭。香港脚上攻。喘逆。肩背胸胁痞闷等症。

  苏叶 炙黄 青皮 陈皮 大腹子 茯苓 当归 乌药 防风 木香 川芎 白芍桔梗水煎。此方不注分钱。宜酌用可也。

  卷五 妇人辨论

  养心汤

  治劳淋气淋二症。

  炙甘草(五分) 炙黄 (三钱) 西党参(三钱) 茯苓(三钱) 茯神(三钱) 川芎(一钱) 当(九粒) 肉桂(五分) 枣如气虚不受参蓍者。宜减参蓍各半。加砂仁末(五分)天仙藤(一钱)琥珀(六分)

  水煎。

  卷五 妇人辨论

  太无神功散

  治痞满积聚。嗳气食滞。痰郁血郁。心肝脾肺肾五积。干血痨损。症瘕等症。

  蓄 瞿麦 麦芽(各五钱) 神曲(三钱) 沉香 木香(各一钱五分) 甘草(五钱) 制军(共为细末服之。每服二三钱。灯芯竹叶煎汤。稍加陈酒调服。○凡妇人干血症。用红花汤调○痰积用橘红汤。加酒调下。○肝积名肥气。用柴胡青皮(各一钱) 泡汤加酒调下。

  ○肺积名息贲。用合欢皮百合(钱)煎汤加酒调下。○脾积名痞气花椒五十粒泡汤调下。○如瘕与症。

  卷五 妇人辨论

  加味橘核丸

  (自制)

  治七疝八瘕。书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七疝者上冲心。二便不通。二曰狐疝。卧则入腹。立则出腹也。三曰 疝。阴囊肿厥疝。肝气上逆也。五曰瘕疝。素有症痞。痛而下浊也。六曰溃疝。内有脓内停脓血。小便不通也。症者。征也。有形可征。按之不动也。瘕者假也可移也。血食内积为症。气郁于中为瘕也。

  橘核(二两盐酒炒) 小茴香 川楝子(煨去核) 桃仁(光炒) 山楂(炒) 香附(醋炒各一两)

  曲(四两)

  共末。以米饮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四五十丸。温酒送下。○女子用红花(一钱)泡汤送下。

  崩漏 附倒经辨症崩者。如山川卒崩。横决之势。莫能制也。此女科最凶最暴之症。有因木郁侮土。木盛土衰又有脾肝肾。宜通。治屡崩屡愈者。必静摄任阴。温煦冲阳。法已大备。然妇女患是症者。必清宜仓皇告急。而治之者。切勿因其仓皇告急之情。而畏首畏尾。仓猝施治。妄用补攻之法。若误补之。则留瘀贻患。误攻之。则心气下脱。危在旦夕也。必须问明有瘀无瘀。腹中痛与不痛。

  崩势之缓急。病之新久。审断其属虚属实。药之宜补宜通。

  宜温宜清。宜摄宜固之理。以痛而有瘀为实。不痛而无瘀为虚。虚者补之。实者攻缓则温之。急则缓之。新者消补兼治之。久者固摄两施之。余治是症。必诊其脉之沉微四肢逆冷如冰者。以大温大补之中。参以活血消瘀之品。诊其脉之紧革弦数。四肢痛者。以八味逍遥散。和养之也。故自制黄 补血汤一方。总治崩症。而设加减之法诊简于其治。恐方药一多。致有难于选用耳。余治之数十年。愈者十常八九靡不应手至于漏下之症。如漏卮之状。或一日一漏。或一日数见。或五日十日半月一漏者名与妊娠胎漏有间。经漏者。系奇脉不固。冲任失职。脾土太虚所致。或症瘕为害。

  宜固摄为主。次疏肝阳。继补奇脉。余以自制固元煎治之。更以虚实之法加减而用也。

  凡妇情怀失畅。致冲任失司。逆行而上也。治宜和肝潜阳盐柔润下之法。俾经水一正。而倒者顺矣

  卷五 妇人辨论

  黄补血汤

  (自制)

  治血崩。不拘有瘀无瘀。气虚血虚。

  蜜炙黄 (四钱) 当归(三钱) 仙居白术(二钱) 鹿角霜(二钱) 茯神(三钱)

  赤芍 制香一钱) 神曲(三钱)如腹痛有瘀者。加延胡(二钱)桃仁(十粒去皮)如气血两虚欲脱者。

  加麦冬(去心三钱)远志肉也。不宜表散。但加荆芥穗(二加煨天麻(一钱)姜半夏(一钱五也。切勿饮冷。慎之。加乌梅炭(以成不治之症也。

  卷五 妇人辨论

  加减归脾汤

  (方见调经)

  治血虚气怯。崩后赤带白带。

  卷五 妇人辨论

  养心汤

  (方见调经)

  治同前症。

  卷五 妇人辨论

  八味逍遥散

  (方见调经)

  治素有肝郁者。

  卷五 妇人辨论

  固元煎

  (自制)

  治经漏症。

  熟地(六钱) 归身(三钱) 白芍(酒炒一钱) 菟丝子(炒三钱) 龙骨(二钱)

  鹿角霜(三钱) 炙鳖甲(三钱) 杜仲(盐水炒二钱) 潼蒺藜(三钱) 益母草(三钱)

  炙甘草(五分) 广木香(八分)

  水煎。如素有症瘕者当先服神功散。继服固元煎可也。

  卷五 妇人辨论

  神功散

  (见调经)

  卷五 妇人辨论

  正经汤

  (自制)

  治倒经鼻衄吐血。

  泽兰(二钱) 当归(三钱) 焦山栀(四钱) 阿胶(烊化三钱) 丹皮(三钱) 茜草(一钱五分)

  藕一斤。煎汤代水。或服逍遥散。加丹皮栀子。亦可治之。

  卷五 妇人辨论

  十全大补汤

  治病后元气不复之症。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炙甘草(五分) 熟地(八钱) 白芍药(二钱)

  水煎。○如体热。去肉桂。加黄芩天冬(各二钱)水煎服。

  崩漏之脉 究其根 。六脉实大。其症为灾。若遇暴下。立见其推。

  两寸似滑。或断有胎。脉缓为吉。沉伏难栽。浮而兼代。

  病必不回。缓小多愈。洪作虚栽。

  倒经之脉 右寸浮洪。两尺如涩。阴火上攻。咳吐痰血。无瘀易通。下虚上乘。气必逆冲。和缓则吉。强直者凶。热入血室。

  尝思病有热入血室者。何也。读金匮要略。而知病热入血室者有五。第一条。主小柴胡。

  因女子患寒热致经水适断。急提少阳之邪。勿令下陷为最。第二条。伤寒发热。经水适来。

  有昼明夜剧谵语见鬼之象。恐误认为阳明实症。故云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之戒。第三条。中风寒热。经水适来。七八日脉迟身凉。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显无表症。全露热入血室之候。自当急刺期门。使知针力胜于药力也。第四条。阳明病下血谵语。但头汗出。亦为入血室。亦刺期门。必汗出而愈。第五条。明其一症。而有别因为告。故未详辨耳。如痰涎上潮。昏冒不知。当先除其痰。后除其热等语。所谓急者先除也。今人但知热入血室。不辨热邪之轻重。血室之盈虚。而独以小柴胡一方。统以施治。贻害良多也观叶桂先生。于热甚血瘀者。与桃仁承气参入山甲归尾之属。使瘀热下行也。于血舍空虚。而热邪陷入者。用犀角地黄。加丹参木通之类。以使热下泄也。有表邪未尽者。用和解之法。至于血结胸者。有桂枝红花汤入海蛤桃仁之品。又有瘀热为狂者。用牛黄膏之法以清之。何尝拘于小柴胡一法也。更观案中治吴某热病十七日。因经来三日后患病。热邪乘空内陷。从蓄血如狂例治。方用泽兰行气解毒。丹皮清血中之热。制军桃仁下瘀。兼清陷下之热。生地人中白存阴救里。

  可谓法之密。治之审也。得此一隅。而三隅可反矣。余治是症最多。每以金匮立法。指南参用。自能各适其宜焉。因近时妇女。冷暖不慎。饮食不节者居多。行经时一受外邪。即变热入血室之症。而膏粱之人。自知保养。故病是症者尚少。藜藿之人。未能保养。故病是症者良多。凡治妇女之病。必询及经水如何。或经水已至。即受风寒暑湿等邪。或已受风寒暑湿等邪。致经水适来。或病及半月余而经水适至者。皆能热入血室也。如病者云。经期尚远。

  亦须急治其邪。恐邪气绵延。正气必虚。致经水适及其期。而病气未尽。邪必乘虚欲入。急当清其余邪。切勿挟杂血分之药。恐导 而入 也。余制三方。各有加减之法。以治热入血室之症。不无小补云尔。

  再论热入血室者妇人病则稍轻。室女病则更重何也。妇人体藏已疏。感邪虽入血分。易于解散。室女体藏周密。邪入血室不易外达。治不易散。余每治是症。必问经对几日。或病先受邪。或病后受邪。审其邪之浅。深轻重。用药之表里缓急。凡妇女经水有盛衰。经候有迟速。或平素经行几日方尽。如经行一日。即感外邪而致者。其瘀必多。或经行将尽。适病外邪。热虽陷入血室。其瘀必少。瘀多者正未虚。瘀少者正已虚。更问其少腹痛否。视其神气清否。腹痛而神昏者。瘀为多。腹不痛而神清者。瘀必少。又当辨其形状若何。如言謇者。

  风邪也。自汗者。亦风也。身重者。湿邪也。有寒热而无汗者。寒邪也。口渴面赤者。暑兼湿也。又当察其脉象。脉见弦劲者病凶。脉见徐缓者病轻。迟而寒者宜温。数而热者宜清。

  是症须急治。不宜缓治。略叙数言以参末议也。

  卷五 妇人辨论

  牛黄膏

  牛黄(二钱五分) 朱砂(水飞) 丹皮 郁金(各三钱) 冰片(一钱) 甘草(一钱)

  共末。炼蜜为丸。如舶茴大。每服一丸。开水化下。

  卷五 妇人辨论

  桃仁承气汤

  (方见伤寒)

  卷五 妇人辨论

  犀角地黄汤

  (见火症)

  卷五 妇人辨论

  桂枝红花汤

  桂枝 白芍 甘草 红花

  卷五 妇人辨论

  涤邪汤

  (自制)

  治经水先来。更受热邪。寒热往来。或昼轻夜剧。或但身热。不论神昏欲痉泽兰(一钱五分) 琥珀(一钱) 丹皮(二钱) 天冬(三钱) 荆芥炭(一钱) 条黄芩(一钱五水煎服。忌食生冷之物○如呕者。加川连(姜汁炒八分)○如不省人事者。先用苏合丸一丸。

  者。

  拒按者。瘀钱五分) 如腹微六一散。受暑加青蒿

  卷五 妇人辨论

  御邪汤

  (自制)

  治先受邪而经水适来者。(加减法如前例)

  泽兰(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焦栀子(三钱) 杏仁(光三钱) 天麻(煨八分)

  琥珀(一钱

  卷五 妇人辨论

  化元汤

  (自制)

  治病后邪热,未净。而适见经水者。(加减如前例)

  生鳖甲(四钱) 川芎(一钱) 当归(三钱) 琥珀(一钱) 黄芩(炒一钱五分) 茯神(三钱)

  水煎服。

  卷五 妇人辨论

  小柴胡汤

  (方见伤寒)

  卷五 妇人辨论

  苏合丸

  (方见厥症)

  卷五

  胎产脉法

  且夫胎产之脉。异于常人。胎前之脉。与经常之脉不同。而产后之脉。与胎前之脉亦异也。

  气不也。

  子也而属按经旨而言少阴者。指手少阴心脉而言也。妇人脉浮沉正等。按之不绝者。孕娠也。不绝者子。

  手月余其不搏谓而胎自之脉。

  者。非汤进产。妇忧劳思癸当至脉得弦

  卷五

  验胎法

  妇人经停三月。或脉象并无胎意。如偶有渗漏。法当验之。用川芎末一二钱。以艾少许泡汤

  卷五

  胎前药忌歌

  巴豆天雄同附子。牡丹硝桂及桃仁。红花薏米偕麻角。茜草藜芦穿甲莘。槐角茅根与牛膝娠用。

  无殒系破

  卷五

  胎前症治

  昔陈良甫良方大全有验胎脉症辨。分纵横顺逆。以断男女双产三产之说。未可遽以为是也。

  脉司足厥五月始受火精。四肢生。毛发出。足太阴脾经脉司胎。六月始受木精。筋骨成。游其魂。左手振。足阳明胃经司之。七月始受金精。口目全。手太阴肺经司之。八月始受土精。皮肤生。九窍成。游其魄。右手动。手阳明大肠经司之。九月始受石精。百节具备。三转其身。足少阴肾经司之。十月神气完具。气血已足。足太阳膀胱司之。气化即能产矣。○尝云。堕胎须防三五七。其故何也。因三月之胎。手厥阴心包司之。相火一动。虽大声笑语。亦能动胎。五月之胎。足太阴脾气司胎。胞系系于脾经。湿热伤脾。故致胎病。七月之胎。手太阴肺经司之。始受金精。一遇外邪。肺先受之。故胎易堕。凡治妊妇。必以安胎为主。虽有他病。当以末治之。胎安而病自去矣。苟以祛邪为先。安胎为后。则邪未去而胎已伤矣。可不知哉。古人另设安胎一法。不令人于有病之际服之。惟逐月服一二三剂。以养胎清热。治于未不知通变。何其愚之若是也。余制一方。按月加减养胎之品最为妥当。如遇外邪。即以清邪之法佐之可也。

  卷五 胎前症治

  加减安胎饮

  妊妇每月服二三剂最妙。

  生地(五钱) 归身(二钱) 川芎(五分) 酒炒白芍(八分) 白术(二钱) 条芩(酒炒一钱五

  卷五 胎前症治

  养元汤

  (自制)

  治妊娠。每月加减而服。以养胎元。

  生地(五钱) 归身(二钱) 白术(二钱) 条芩(炒一钱) 黄 (二四五钱蜜炙)

  始受之胎。一月足厥阴养之。本方加桑寄生(三钱)○二月足少阳养之。本方加川贝母(二钱)

  ○四月手本方加茯苓阴养之。本方加之。本方去白术。加川连杞子(三钱)川芎(八分)白芍(炒一钱)○十月足太阳膀胱养之。本方去白术加川芎(一钱)炒白芍(一钱五分)党产也。不必另服滑胎饮也。然滑胎气血之衰旺所致。旺者易产。衰者其易开交骨也。为临盆之要法。譬哉。若用滑胎等剂。是强治之法。

  卷五

  胎动不安论

  妊妇胎动不安。由起居失时。饮食失常。或因寒气搏其冲任之脉。或因跌扑损伤。或因叫号母病难全外受青木

  卷五 胎动不安论

  安胎散

  (景岳)

  熟地 艾叶 白芍 川芎 黄 阿胶 当归 炙甘草 地榆 生姜 大枣

  卷五

  胎漏

  问曰。胎漏何故。答曰。妇人经水。无孕则按期而行。有孕则蓄养其胎。至产后化为乳汁。

  若因血色下已见瘀块乎瘀尽而胎未下如迟余之用龟板一味。取其补水养木之意。切勿执谓龟板能开交骨。而畏不敢用开交骨者败龟

  卷五

  子悬

  (附子眩)

  胎气上逼。紧塞胸次之间。名曰子悬。因嗔怒动肝。或不慎起居。或脾气郁结。或忧思伤及痰涎

  卷五 子悬

  香苏饮

  治子悬。

  制香附(一钱) 苏叶(一钱五分) 陈皮(八分) 炙甘草(五分)

  水煎服。如胎气上迫。加枳壳(一钱)条芩(炒一钱五分)如嗔怒动肝者。与不慎起居者。加柴(二钱)砂仁(

  卷五 子悬

  二陈汤

  治子眩。

  姜半夏(一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五分) 陈皮(八分)

  水煎服。○如气火上升者。加焦山栀(三钱)天仙藤(一钱)如内风旋眩欲厥者。加煨天麻(一二钱)

  卷五

  子气

  子气者。妊妇冲任受风。故两足肿大。喘闷妨食。甚则足指甲出黄水。名曰子气。非水气也天仙藤(二钱) 炒香附(一钱) 乌药(一钱) 炙甘草(五分) 陈皮(一钱) 苏叶(一钱) 木水煎服。此方系香苏饮加减。内有木瓜之活血。乌药之下气。虽属古方。究未稳当。不若用

  卷五

  子肿

  子肿者。肢体面目足跗皆肿也。系胎中受湿。与血相搏。湿气流溢使然。名曰子肿。与子气宜

  卷五 子肿

  白术散

  白术(土炒二钱) 茯苓皮(五钱) 陈皮(一钱) 大腹皮(一钱五分) 姜皮(一钱五分)

  共末。米饮调下四钱。(指迷方有桑白皮三钱无白术即五皮饮也○丹溪除姜皮大腹皮二味加白

  卷五

  子烦

  子烦者。心烦而闷乱也。因君相之火内动。而肾水不能制火。亦有痰阻中脘而烦 者。

  治之

  卷五 子烦

  淡竹叶汤

  治君相火动而烦者。

  淡竹叶(三钱) 黄芩(炒) 知母(各一钱) 麦冬(去心) 茯苓(各三钱)

  水煎。

  卷五 子烦

  香砂六君子汤

  治胃虚而烦者。

  党参 茯苓(各三钱) 仙居术(二钱) 姜半夏 陈皮(各一钱) 炙甘草 砂仁 广木香(各

  卷五

  子痫

  子痫者。妊妇血虚受风。口噤。角弓反张。不省人事。痰涎上潮。名曰子痫。其症暴而且危者。加

  卷五 子痫

  羚羊角散

  羚羊角(镑一钱五分) 独活(一钱五分) 归身(三钱) 川芎(一钱) 茯神(三钱) 羌活(一钱) 桑寄生(二钱)加姜三片煎服。

  卷五

  子鸣

  妊妇不慎起居。登高举臂。致儿口脱出。故腹内喊叫。名曰子鸣。妇人脐上疙瘩。儿含于口阴益

  卷五 子鸣

  补阴益气煎

  熟地(五钱) 归身(三钱) 怀山药(三钱) 党参(三钱) 陈皮(一钱) 升麻(三分) 柴胡(七分) 炙甘草(五分)

  水煎服。

  卷五

  子喑

  经云。人有重身。九月而喑。当不服药。十月当复。岐伯曰。胞胎系于肾。肾脉系舌本。

  故言也躁不味。

  汤以

  卷五 子喑

  桔梗独活汤

  (自制)

  桔梗 独活 苏梗 条芩(各一钱五分) 真化橘红(八分)加生姜三片。青果一枚。

  水煎。

  卷五

  子疟

  (新着)

  妊妇患疟。名子疟。每见妊妇五六个月。肝虚受邪。致化疟疾。或风或寒。或暑或湿。

  不得不成疟。妊妇患之。每致堕下。治不得法。子母难全。何也。患疟致堕。堕后疟邪留着不去。其血愈虚。其邪愈盛。宜作血虚痉症例治。庶乎免死矣。然治子疟。必以安之法佐之。胎可安而子母全矣。可忽乎哉。特着之以俟裁正。

  卷五 子疟

  治疟安胎饮

  (自制)

  生地(五钱) 天冬 南沙参(各三钱) 知母(炒) 条芩(炒) 防风(炒) 白术(各一钱五分)

  加姜一片煎。○如受风者。加独活(一钱)受寒者。加牛蒡子(炒二钱)○如受暑者。

  加竹叶三煎。○欲呕者。

  钱)薄荷(一钱)马勃

  卷五

  子痢

  (新着)

  妊妇患痢下一症。名子痢。因脾肾两虚。不节饮食。以及生冷水湿等物。或不慎寒暄。

  坐卧难全否每以安胎

  卷五 子痢

  治痢安胎饮

  (自制)

  绵蓍(三四钱炙) 生地炭(三钱) 归身炭(二钱) 茯苓(三钱) 泽泻(二钱) 升麻(炒五分)

  范志曲(二钱)

  加荷叶一角。水煎。○如噤口者。水汤不进而呕吐频频。本方加石莲子(三钱)石菖蒲(三分)

  ○麻一味○或外加

  卷五

  胎消

  (即胎不长足)

  妊娠胎形不长。延及一二年不产者。因妇多宿疾。或瘕聚为害。或起居不慎。或时有忧思。

  卷五 胎消

  加味八珍汤

  党参(三钱) 白术(二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八分) 熟地(六钱) 川芎(八分) 归身水煎服。

  卷五

  鬼胎

  妇人脏腑安和。气血充足。则妖魅之气。所不能侵也。惟正气大虚。兼之邪念丛生。妖魅之神不宜安

  卷五 鬼胎

  雄黄丸

  明雄黄 鬼臼(去毛) 丹砂(水飞各五钱) 延胡(七钱) 麝香(一钱) 川芎(七钱) 姜半夏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温酒下。

  卷五 鬼胎

  安神定志丸

  茯神 茯苓 人参 远志肉(各一两) 石菖蒲 龙齿(各五钱)

  炼蜜为丸。梧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二钱。临卧时以人参汤送下。或灯心七支。泡汤送下。

  卷五

  妊妇内痈

  妊妇胃痈。多食炙爆煎熬之物。助起胃火或动肝火。皆能成之。小肠痈原素有瘀血。挟起湿结而痈一

  卷五 妊妇内痈

  加减千金牡丹皮饮

  治妊妇一切内痈。惟乳痈不宜。

  丹皮(一两) 米仁(一两五钱) 栝蒌仁(一两) 银花(二两) 草河车(即蚤休二两)

  共末。每服五钱。水煎服。○胃痈加川连五钱共末可也。

  卷五 妊妇内痈

  神效化痈散

  (自制)

  治妊妇乳痈。

  当归(二钱) 炒白芍(一钱) 炒青皮(八分) 柴胡(一钱) 茯苓(三钱) 夏枯草(三钱) 鹿录后以备参考。

  卷五 妊妇内痈

  神效栝蒌散

  全栝蒌(一枚) 粉甘草 当归(酒洗各五钱) 制乳香 制没药(各一钱)

  水煎。热酒冲服。此法因乳香没药二味去瘀太峻。恐伤胎元。故宜加意而用。如万不得已。

  卷五

  妊妇护胎法

  妊妇患时症或患六淫重症。急用护胎之法。用井底泥涂脐至关元。(脐下三寸)干则再易之。

  卷五

  妊妇大小便不通

  (附转胞)

  妊妇大便不通。因血燥火旺所致。宜六味丸去丹皮加川柏知母治之。小便不通。因胎坠于下胞

  卷五 妊妇大小便不通

  六味去丹皮加黄柏知母汤

  生地(八钱) 泽泻(三钱) 茯苓(三钱) 淮山药(二钱) 山萸肉(八分) 川柏(一钱五分)

  清煎。

  卷五 妊妇大小便不通

  补中益气汤

  (见痢疾症)

  炙黄 (三钱) 白术(二钱) 陈皮(一钱) 升麻(六分) 东洋参(一钱) 生甘草(五分) 当加淡竹叶三十片。方随服后。以指探喉。呕一次可愈。当连服数剂可也。

  卷五

  妊妇出乳

  (附乳卸 并附保产顺生方法)

  妊妇有乳自出。名曰泣乳。因气旺血涌使然。宜加味八珍汤。加柴胡(醋炒一钱)方见胎消症防风(

  卷五 妊妇出乳

  神验保产无忧散

  凡妊妇九个月外。未临盆时。预服二三剂。可免一切产难之虞。流传已久珍重用之。

  当归(酒洗一钱五分) 川贝(一钱) 酒炒白芍(一钱二分) 黄 (八分) 菟丝子(一钱四分芎(一钱三分) 羌活(五无一失。

  卷五 妊妇出乳

  华佗顺生丹

  朱砂(五钱水飞) 制乳香(一两)

  为末。以端午午时。用猪心血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以当归(三钱)川芎(二钱)

  煎汤

  卷五 妊妇出乳

  顺生丹

  朱砂(水飞五钱) 丁香(五钱) 麝香(一钱) 制乳香(一两) 石燕(一对 醋淬七次)

  上为细末。择天月德日。用益母草熬膏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二丸。川芎(一钱)当归(二凡妇人初胎。气血完固。腹皮紧窄。交骨未易即开。其胞胎最难转动。必补养血气之剂多服活剥但使稳婆包扎小儿而已。勿令动手推挪。更须壮孕妇胆量。使勿自张皇。自然万无一失矣。

  语虽近粗。而道合至正也。

  卷五

  难产十论

  杨子建云。凡生产先知此十症。庶母子两命皆得保全。世之收生者。殊少精良妙手。多致误一曰正产。怀胎十月。阴阳气足。忽然腰腹齐痛。儿自转身头向产门。浆破血下。儿即正生二曰催生。儿头至产门。腰腹齐痛。仍不产者。方服药催之。或经日久。产母困倦难生。

  宜三曰伤产。胎未足月。有所伤动。以致脐腹疼痛。忽然欲产。或因妄服催药。逼儿速生。

  如四曰冻产。天气寒冷。产母气血凝滞。难以速生。则衣服宜浓。产室宜暖。下裳更宜温浓。

  五曰热产。盛暑之月。产妇温凉得中。过热则头目昏眩。而生血晕之症。若凉台水阁。

  以及六曰横生。言儿方转身。产母用力太急。逼令儿身不正。当着产母安然仰卧。令老练稳婆。

  力。

  七曰倒产。言儿并未转身。产母妄自努力。令儿手足先出。当着产母安然仰卧。令稳婆轻手服催八曰偏产。言儿虽已转身。但未顺向生路。产母急于努力。逼儿头偏向一边。虽露儿顶。

  非乃额角耳。当令产母仰睡。稳婆轻手扶正其头。即服催药。并努力儿即下。若儿顶后骨偏注谷道。露额。令稳婆以绵衣烘暖裹手。于谷道外旁轻手托正。令产母努力。儿即顺生。

  九曰碍产。言儿身已正。门路已顺。儿头已露。因儿转身脐带绊其肩。以致不生。令产母仰十曰盘肠产。临产子肠先出。然后生子。肠出时。以极洁净不破损漆器盛之。古方用萆麻子油润以上十产论。密且精矣。足见医道之难。不容浮躁涉猎者问津也。

  卷五

  交骨不开产门不闭论治

  交骨不开者。有锁骨也。因血虚不能运达。故不开。令稳婆以麻油调滑石。涂入产门中。

  或加

  卷五 交骨不开产门不闭论治

  加味芎归汤

  当归(五钱) 川芎(三钱) 自败龟板(童便炙酥三钱) 妇人头发(一握烧灰存性)

  水煎服。如人行五里地时即生。如无自败龟板。药肆中所买者。亦可代用。

  卷五 交骨不开产门不闭论治

  加味八珍汤

  (方见胎消症)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产后病苦杂乱。金匮中着产后三病。最为简括。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病大便难。

  悉令神痰并坐冲胃。则呕恶饱闷。腹满胀痛。失笑散平胃散治之。若腹胀而兼呕逆者。因败血已化为水。

  在者务故症之之症后有表多致似外确有和之尤进即情多。

  重矣。

  产者。

  跌扑损恐瘀平素体宜暖。

  连进生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生化汤

  当归(八钱) 川芎(四钱) 桃仁(十三粒) 姜炭(五分) 炙甘草(五分)

  用水三钟。煎至八分。加无灰陈酒三四匙。冲入而服。须产后二个时辰内服之。可免变幻。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如圣散

  治胞衣不下。肘萆麻肉(二钱) 雄黄(二钱)共研成膏。涂母足心。胞衣即下。一下即宜洗去为要。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益母丸

  治胞衣不下。以益母草一味连根叶花于当风处阴干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化汤冲服。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承气生化汤

  (自制)

  治产后胃燥亡津液。大便结闭。

  制军(三钱) 川芎(三钱) 全当归(六钱) 桃仁泥(二钱) 炮姜(五分) 炙甘草(五分)

  水煎。加酒三匙冲。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桂枝生化汤

  (自制)

  治产后汗多。口噤切牙。角弓反张。名曰痉病。因血虚风。生故也。

  桂枝(六分) 白芍(酒炒一钱) 川芎(三钱) 当归(五钱) 桃仁泥(二钱) 炮姜(五分) 炙草(三钱)加酒三匙冲。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柴胡生化汤

  (自制)

  治产后郁冒寒多。复汗。身热。

  柴胡(酒炒一钱) 川芎(二钱) 当归(五钱) 桃仁(十三粒) 炙甘草(五分) 炮姜(五分)

  水煎。加酒半盏冲服。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清心生化汤

  (自制)

  治败血冲心。

  生蒲黄(四分) 炒蒲黄(四分) 琥珀(一钱) 当归(四钱) 川芎(二钱) 桃仁(十粒) 炮姜(一合) 加苏木(五分) 降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平胃生化汤

  (自制)

  治败血冲胃。

  醋炒大黄(三钱) 浓朴(一钱) 川芎(二钱) 当归(四钱) 桃仁(十粒) 黑料豆(一合) 炮分)水煎。加酒五匙冲。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救肺生化汤

  (自制)

  治败血冲肺。

  白蛤壳(五钱) 桃仁(十三粒) 川芎(二钱) 当归(三钱) 炙甘草(五分) 炮姜(五分)

  琥(四分)水煎。加酒半盏冲。又童便一盏冲。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花蕊石散

  花蕊石(四两) 硫黄(一两)

  研细。泥封 赤。每服一钱。童便调下。然此方太峻。慎勿轻用。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琥珀黑龙丹

  当归 五灵脂 川芎 良姜 熟地(各二两)

  上药。锉碎入砂锅内。用纸筋盐泥固济。火 过百草霜(一两)硫黄乳香(制去油各一钱)

  琥珀姜。

  自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失笑散

  (见厥症)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人参苏木汤

  人参(二钱) 苏木(一钱五分)

  水煎。加陈酒三匙冲入。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平胃散

  苍术(一钱) 浓朴(二钱) 陈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

  水煎服。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下瘀血汤

  大黄(一两) 桃仁(二十粒) 虫(十五枚去足熬)

  上药三味。研末炼蜜。分作四丸。以酒一升煮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卷六 产后证治总论

  黄汤

  (自制见血崩症)

  治先产后崩。先崩后产。皆效。

  卷六

  产后疟疾痢疾

  产后患疟。其人必肝阳素盛。血衰气旺者居多。或胎前曾有发热等症。至产后邪正交浑而恐邪大忌亦宜已危不慎

  卷六 产后疟疾痢疾

  柴胡生化汤(见前证治门)

  治产后疟痢在十四朝以内者。如呕者。加川连(八分)吴茱萸(六枝(七分)赤芍(一钱)○热多。加枳壳(一钱)知母(一钱炒)○如十四日之外。

  恶露必净。加党参一二钱不妨。

  卷六 产后疟疾痢疾

  治痢生化汤

  (自制)

  ○治痢在产后七日前后者。

  川芎(二钱) 当归(四钱) 炮姜(五分) 炙甘草(五分) 桃仁(十粒) 琥珀(八分) 浓朴(○如赤痢。加红花(八分酒炒)○如白痢。加茯苓(三钱)肉桂末(三分冲)制香附(○如赤白兼者。本方去川椒。山楂肉。加制香附(二钱)藿梗(二钱)姜半夏(一钱五钱)肉果霜(六分)切忌攻补寒凉等法为当。

  卷六

  产后时邪风寒暑湿燥火证治

  产后七日内患时邪。壮热。口渴或身痛。或头痛。或咽痛。宜与产后郁冒例治。甚则四肢厥神不瘀血分。

  治以咸寒治之。不

  卷六 产后时邪风寒暑湿燥火证治

  三合汤

  (方见瘟疫正治)

  此方本小柴胡。小清凉。生化汤。三方加减。合而为一。

  卷六 产后时邪风寒暑湿燥火证治

  六和生化汤

  (自制)

  治产后六淫外侵。随症斟酌加减。

  川芎(二钱) 当归(四钱) 炮姜(四分) 炙甘草(五分) 桃仁(十粒) 茯苓(三钱)

  砂仁水煎服。○如头痛发热。项强身疼。脉浮而紧为伤寒。不宜与麻黄发表。宜加羌活防风薄荷钱)

  桑白钱)酒炒知滑石(二钱)

  钱五分)

  川以生在无不应手取效。所以类伤寒与类中风二症。均不具赘。恐辨症一多。立法致乱。非徒无益。

  反增害矣。

  卷六

  产后霍乱

  霍乱者。挥霍发乱也。四肢厥逆。吐泻并作。腹痛异常。较常人霍乱为更甚。因七日内瘀血何中十

  卷六 产后霍乱

  理中生化汤

  (自制)

  治霍乱吐泻并作。

  炮姜(一钱) 东洋参(炒五分) 苍术(八分) 川芎(二钱) 桃仁泥(二钱) 当归炭(四钱)

  分)

  水煎服。如口渴加葛根(一钱)如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加醋炒制军(四钱)如转筋而四肢抽掣

  卷六

  产后血晕

  凡分娩之后。眼花晕眩。不自知觉。一时晕厥。肢冷如冰。其因有三。一因产母体气虚弱。

  厥者升矣更用而俾产

  卷六

  产后自汗盗汗

  自汗者。阳虚也。盗汗者。阴虚也。若不急为止之。恐有脱阴脱阳之变。经云。脱阳者见鬼效矣

  卷六 产后自汗盗汗

  卫阳生化汤

  (自制)

  炙黄 (三钱) 蜜炙桂枝(七分) 生左牡蛎(五钱) 川芎(二钱) 当归(四钱)

  桃仁(十五

  卷六 产后自汗盗汗

  保阴生化汤

  (自制)

  川芎(二钱) 当归(四钱) 桃仁(十粒) 炙甘草(五分) 炮姜(五分) 豆皮(五钱) 清炙

  卷六

  产后咳嗽

  产后咳嗽在旬日内外。虽感冒风寒。鼻塞声重。亦当以治血分为主。有外邪以末治之。

  自无久咳之累。若以清邪为先。治瘀为后。必致瘀血久留。延成劳怯之症。宜四物汤为主。

  清邪佐之。余以肃肺生化汤主之。

  卷六 产后咳嗽

  肃肺生化汤

  治七日内咳嗽者。

  炒焦生地(五钱) 当归(四钱) 川芎(二钱) 桃仁(一钱) 炮姜(五分) 炙甘草(五分) 橘白蜜三匙。姜汁一匙。冲入。

  卷六 产后咳嗽

  加减四物汤

  治十日外咳嗽者。

  炒生地(四钱) 川芎(二钱) 当归(三钱) 赤芍(二钱) 知母(一钱炒) 川贝(一钱) 桔

  卷六 产后咳嗽

  紫菀汤

  治久咳不已。有瘀者不宜。无瘀者宜之。

  紫菀(二钱炒) 知母(一钱炒) 川贝(二钱)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五味子(七粒) 炒

  卷六

  产后泄泻

  泄泻因脾胃虚弱。土不胜水。木旺侮土。停滞不运。各能致泻。更有血瘀不净。因郁因忧。

  温余

  卷六 产后泄泻

  调元益胃饮子

  (自制)

  川芎炭(一钱) 当归(三钱炒) 炮姜(一钱) 淡附子(二钱) 苍术炭(八分) 清炙蓍(三钱)

  茺蔚子(三钱水煎。和陈酒半盏。徐徐服下。每日一剂。分作五六次而服可也。○如脱肛者。加炙粟壳(尖槟榔(二钱钱炒)

  卷六

  产后带下

  带下因奇脉不固。脾中之精气。不输于肺而注于下。为带下。或因去血过多。血化为带。

  古漏余每以自制断下丸治之。靡不应手而愈。

  卷六 产后带下

  断下丸

  (方见调经门)

  卷六

  产后腹胀

  (附肿症)

  产后腹胀。因胎前元气虚弱。多索汤饮。或素有茶湿之人。至产后误服破气伤气之药。

  或恶切勿消矣肿症足。

  卷六 产后腹胀

  四七益气汤

  (自制)

  治产后腹满而胀。兼治肿症。

  姜半夏(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苏叶(一钱) 人参(随虚实酌用)

  当归加鸡内金(一具)或挟食伤。加麦芽(三钱)神曲(二钱)○挟瘀。加蓬术香附(各一钱)○挟湿。

  紫苏(一钱)

  卷六 产后腹胀

  加减金匮肾气丸

  治产后肿胀腹满。服益气化瘀不效者。宜加减用之。

  炒熟地(四钱) 粉丹皮(四钱) 泽泻(三钱) 茯苓(三钱) 山药(二钱) 淡附片(二钱)

  安

  卷六 产后腹胀

  琥珀茯苓丸

  (自制)

  治产后腹胀暴肿诸症。

  琥珀(五钱) 浙茯苓(二两) 猪苓(五钱) 木瓜(五钱) 牛膝梢(三钱) 粉丹皮(三钱)

  泽(四钱炒)

  三钱) 麦芽(上药十五味。共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日一服。开水冲化。或以水一碗煎服亦可。

  七症

  卷六

  产后心腹痛腰痛身痛头痛小腹痛诸症

  产后诸痛。皆为血虚。否则血瘀。此明虚实之辨。有瘀为实。无瘀为虚。遍身疼痛难忍者。

  为太阳痛者。

  血瘀也腰痛属故腰痛古贤先以简括于后。

  卷六 产后心腹痛腰痛身痛头痛小腹痛诸症

  拈痛散

  (自制)

  治心腹痛头痛。

  丹参(三钱) 赤小豆(二钱杵) 东洋参(五分) 煨天麻(一钱) 降香(五分) 当归(三钱)

  水煎服。

  卷六 产后心腹痛腰痛身痛头痛小腹痛诸症

  非风汤

  (自制)

  治产后遍身肢节疼痛。

  桑寄生(三钱) 当归(三钱) 赤芍(一钱) 川芎(二钱) 生炙绵黄 (各二钱)

  桂枝(六分水煎。冲入陈酒一盏。

  卷六 产后心腹痛腰痛身痛头痛小腹痛诸症

  祛痛汤

  (自制)

  治腰痛。小腹痛。不论虚实皆治。

  当归(四钱) 川芎(二钱) 天仙藤(一钱) 杜仲(三钱炒) 川断(二钱) 生沙苑子(三钱)

  水煎。入酒少许冲。○如小腹痛甚者。必瘀多。加青皮(一钱炒)桃仁(一钱)韭白一握。

  水煎

  卷六

  阴门肿痛

  妇人初胎而产。每多心慌虑乱。皮肤筋骨。未易骤疏。加以不耐痛苦。用力太过。致阴门两钱。

  卷六 阴门肿痛

  佛手散

  (即芎归汤)

  川芎(四钱) 当归(八钱) 水煎。加酒一杯冲服。

  卷六

  乳汁不通

  乳者。血上行而化也。故有乳然后可以育子。其不通者有二。一由妇人气血素虚。肝气独旺治之

  卷六 乳汁不通

  四物白通汤

  (自制)

  生地(四钱) 当归(五钱酒洗) 川芎(三钱) 赤芍(二钱) 白芷(一钱) 生香附(二钱)

  加葱管三茎。水酒各半煎服。或加通草(三钱)

  卷六 乳汁不通

  化乳汤

  (自制)

  生炙绵蓍(各四钱) 当归(四钱) 川芎(一钱) 通草(二钱) 白芷(五分) 柴胡(四分)

  水煎服。

  卷六

  产后阴挺

  (阴中下物数条)

  产后阴中下精肉一块。形如鸡冠约长出寸许。甚至及尺。名曰阴挺。系产时努力太过。

  气虚陷所又虚下后者。

  卷六 产后阴挺

  补中益气汤

  (见调经门)

  卷六 产后阴挺

  逍遥散

  (见调经门)

  二方统治阴阳下脱之症。

  卷六 产后阴挺

  升蓍益阴煎

  (自制)

  治新产后阴中下物之症。

  炒焦升麻(四分)炙黄 (三钱) 桃仁(十粒) 夏枯草(三钱) 炮姜(五分) 川芎(二钱)

  全加淡菜(二十粒)水煎。

  卷六 产后阴挺

  熏洗法

  用白矾(一钱)防风(三钱)艾叶(二钱)五倍子(四钱)忍冬藤(五钱) 煎汤熏洗。

  勿使

  卷六

  乳悬

  (一名乳卸治法与胎前不同)

  产后瘀血上攻。忽然两乳头拖出。坠下尺许。甚则过于脐下。痛不可忍。名曰乳悬。因平时手指矣。

  卷六 乳悬

  逍遥散

  (见调经门)

  卷六 乳悬

  芎归汤

  (方见阴门肿痛)

  卷六 乳悬

  熏药方

  用白蔹防风羌活三味(各五钱)烧烟熏乳。使烟气熏着收上为度。或用萆麻子四十九麝香五厘研烂。涂妇人头顶心。收上后即当洗去为要。

  卷六

  产后流注

  流注即恶露流入腰肾关节。肩背手足等处。或漫肿。或结块。即用熨法以散其肿块。内服调

  卷六 产后流注

  熨法

  用生葱一握。连根叶捣作饼子。贴于患处。加浓布三四层盖之。以火斗熨之。立散。

  卷六 产后流注

  调元散瘀汤(自制)

  党参(三钱) 生炙黄 (各三钱) 川芎(二钱) 当归(四钱) 乳香(八分制去油) 没药(八水煎。作四分而服。

  卷六

  乳痈乳岩

  乳痈乃乳房肿硬。乳管闭塞不通。数日之外必 肿作脓。初起必寒热往来。病在足少阳足阳肝汤也。

  痛不有逍遥

  卷六 乳痈乳岩

  芎归疏肝汤

  (自制)

  并治乳痈乳岩。凡胎前不宜。

  川芎(二钱) 当归(四钱) 制香附(二钱) 炒青皮(一钱) 王不留行(三钱) 延胡(三钱)

  枯草(二钱)加路路通四个。枇杷叶五片。去毛。水煎。入酒少许冲。

  卷六 乳痈乳岩

  逍遥散

  (见调经门)

  治乳岩初起。并治乳痈已愈。

  卷六 乳痈乳岩

  归脾汤

  (见心经症)

  治乳岩初起。

  卷六 乳痈乳岩

  香附饼

  并治乳痈乳岩初起者。

  香附(一两) 麝香(二分)

  共研细末。另用蒲公英二两。酒煎去渣。以酒调药末。乘热敷于患处可也。

  卷六 乳痈乳岩

  保婴八法

  一 凡小儿月内。宜常常顾着。忌饮冷乳及水。忌火炙衣被。须常带三分饥寒为要。

  一 哺乳法食后不得与奶。奶后切勿与食。免成瘕积之害。

  一 初生小儿。尚未开乳。宜先用制军川连炙甘草各一钱。泡茶频频与服。然后进乳。

  一 小儿牙床有白点。名曰米牙。用细银针刺破。以桑树汁浆涂之。

  一 小儿牙床坚硬。不能吮乳。名曰牙板。亦须针破。以桑树汁涂之。

  一 小儿喉间肿突。名顶珠。须以手指醮冰片捺之。其核即下。

  一 小儿脐风。凡儿断脐带后。宜用浓布裹护。若不慎水湿。因浴而受之。或因儿尿绷未换风方全焙一 小儿出胎。须用滚汤俟温而洗。勿杂生水。恐水气入脐。待洗净后方断脐带。断脐带。

  将口为害而伤脏矣千金论云。须令足跗上为度。即云小儿自己足底之长为度可尔。

  
 

回主頁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