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中醫學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407至卷410-小儿初生诸疾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

小儿初生诸疾门

    黄帝素问

     奇病论篇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注 此女子胞之为病也。有所大惊,则气暴上而不下。夫精以养胎,而精气并居者也。母受惊而气上,则子之精气亦逆,故令子发为巅疾也。思谓巅当作癫。按婴儿癫癎,多因母腹中受惊所致。然癫疾者逆气之所生也,故因气上逆而发为癫疾。兆璜曰:胎中受病,非止惊癎。妊娠女子饮食起居,大宜谨慎,则生子聪俊,无病长年。】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初生出腹论

  小儿初生出腹,骨肉未敛,肌肉犹是血也,血凝乃坚成肌肉耳。其血沮败,不成肌肉,则使面目绕鼻口左右悉黄而啼,闭目聚口撮面,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缩者,皆是血脉不敛也,多不育。若有如此者,皆宜与龙胆汤也。
  儿生落地不作声者,取暖水一器灌之,须臾当啼。儿生不作声者,此由难产气少故也。可取儿脐带向身却捋之,令气入腹,仍呵之至百度,啼声自发。亦可以葱白徐徐鞭之,即啼。
  儿生十许日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或脐燥还刺其腹,当解之,易衣更裹,仍以温粉粉之。若脐不愈,烧绛帛末粉之。若过一月脐有汁不愈,烧虾蟆灰粉之,日三四度。若脐中水及中冷,则令儿腹绞痛,夭糾啼呼,面目青黑,此是中水之过,当炙粉絮以熨之,不时治护。脐至肿者,皆随轻重,重者便灸之,乃可至八九十壮;轻者脐不大肿,但出汁,时时啼呼者,捣当归末和胡粉傅之,炙絮日熨之,至百日愈,以啼呼止为候。【按初生小儿,针灸不可妄施,兹云炙之可至八九十壮,虽今古异宜,亦须斟酌。】
  若儿粪青者,冷也。与脐中水同。
  乳哺不进者,腹中皆有痰癖也,当以四物紫丸微下之,节哺乳,数日便自愈。小儿微寒热,亦当尔利之,要当下之,然后乃瘥。

     惊癎

  新生即癎者,是其五脏不收敛,血气不聚,五脉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已上,至期岁而癎者,亦由乳养失理,血气不和,风邪所中也。病先身热掣瘲,驾啼叫唤而后发癎,脉浮者为阳癎,病在六腑,外在肌肤,犹易治也。病先身冷,不惊掣,不啼呼,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癎,病在五脏,内在骨髓,极难治也。
  初出腹,血脉不敛,五脏未成,稍将养失宜,即为病也,时不成人。其经变蒸之后有病,余证并宽,惟中风最暴卒也。小儿四肢不好惊掣,气息小异,欲作癎,及变蒸日满不解者,并宜与龙胆汤。
  凡小儿不能乳哺,当与紫丸下之。小儿始生,生气尚盛,但有微恶,则须下之,必无所损。及其愈病,则致深益。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难治矣。凡下,四味紫丸最善。虽下,不损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者,当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当倍之。若已下而有余热不尽,当按方作龙胆汤稍稍服之,并摩赤膏。
  风癎亦当下之,然当以猪心汤下之。惊癎但按图灸之,及摩生膏,不可大下也。何者?惊癎心气不定,下之内虚,益令甚尔。惊癎甚者,特为难治。故养小儿常慎惊,勿令闻大声,抱持之间当安徐,勿令惊布。又天雷时,当塞儿耳,并作余细声以乱之也。凡养小儿,皆微惊以长其血脉,但不欲大惊。大惊乃灸惊脉。若五六十日灸者,惊复更甚;生百日后灸惊脉,乃善。

     变蒸论

  凡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九十六日三变;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一百六十日五变;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变且蒸。积三百二十日小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蒸后六十四日复大蒸;蒸后一百二十八日复大蒸。凡小儿自生三十二日一变,再变为一蒸;凡十变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竟,辄觉情态有异。其变蒸之候,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尻冷,上唇头白泡起如鱼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哯,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又云目白者重,赤黑者微,变蒸毕,自精明矣。此其证也。单变小微,兼蒸小剧。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后期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耳。儿生三十二日一变,二十九日先期而热,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毕耳。恕不解了,故重说之。且变蒸之时,不欲惊动,勿令傍多人。儿变蒸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又初变之时或热甚者,违日数不歇,审计变蒸之日,当其时有热微惊,慎不可治及灸刺,但和视之,若良久热不可已,少与紫丸微下,热歇便止。若于变蒸之中,加以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其诊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热,口上无白泡耳。当先服黑散以发其汗,汗出温粉粉之,热当歇,便就瘥;若犹不都除,乃与紫丸下之。儿变蒸时,若有寒加之,即寒热交争,腹腰夭糾,啼不止者,熨之则愈也。【熨法即炙粉絮熨之。】 变蒸与温壮伤寒相似。若非变蒸,身热耳热尻亦热,此乃为他病,可作余治。审是变蒸,不得为余治也。
  又一法:凡儿生三十二日始变,变者身热也;至六十四日再变,几且蒸,其状卧端正也;至九十六日三变,定者候丹孔出而泄;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以能咳笑也;至一百六十日五变,以成机关也;至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五机成也;至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以能匍匐也;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以知欲学语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以亭亭然也。凡小儿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四蒸也。当其变之日,慎不可妄治之,则加其疾。变且蒸者,是儿送迎月也。蒸者,甚热而脉乱汗出是也。近者五日歇,远者八九日歇也。当是蒸上,不可灸刺妄治之也。

    小儿直诀 【宋 钱乙】

     胎惊

  小儿初生,壮热吐哯,身体强直,手足抽掣,目反直视,是胎惊风证也。
   【注 按前证多因娠妇忿怒惊恐,调摄乖常,或挟外邪内伤于胎。盖母有所触,胎必感之。当用猪乳膏拭儿口中,或用惺惺散加漏芦令母烈服,使药通乳中,儿病自愈矣。】
  百日内发搐,真者不过两三次必死,假者频发不死。真者内生惊癎,假者外伤风冷。血气未实,不能胜任,故发搐,口中气热,用大青膏涂顖、浴体二法。
   【注 按前证多因胎中受患,或乳母郁怒传儿,或儿脾伤自病。当固元气为主,而兼治其母。仍参吮乳不能类治之。后仿此。】

     变蒸

  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变者易也,自内而外,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蒸,即智意有异于前。何也?长生脏腑智意故也。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数。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而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变,亦曰一蒸。骨之余气,一自脑分入龈中,作三十二齿;而齿牙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长二十八齿,已下仿此,但不过三十二之数也。凡一周遍乃生虚热诸病,如是十周则小蒸毕也。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生志,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其发耳与骨 尻冷。肾与膀胱俱主于水,水数一,故先变生之。九十六日三变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心为火,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自闭【一云目不闭】 而赤。肝主木,木数三。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者金,金数四。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其发不食腹痛而吐乳。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手受血,故能持物;足受血,故能行立也。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也。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止,不可余治。是以小儿须变蒸蜕齿者,如花之易苗。所谓不及三十二齿者。由变之不及,齿当与变日相合也。年壮而视齿方明。
  【注 按小儿变者变其情态,蒸者蒸其血脉,故三十二日一变,每变毕则情态异常。《全婴方》论云:变蒸者以长气血也。变者上气,蒸者发热也。轻则体热虚惊,耳冷微汗,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者寒热脉乱,腹疼啼叫,不能乳食,食即吐哯,五日方愈,古方以黑散子紫丸子主之。窃谓此证小儿所不能免者,虽勿药可也。况前药乃属峻厉,非惟脏腑不能胜,抑且反伤气血,慎之慎之!予尝见一小儿至二变,发热有痰,投以抱龙丸一粒,卒至不救,观此可验矣。若不热不惊,略无证候而暗变者,盖受胎气壮实故也。然其候与伤寒相似,但以唇上白泡验之。亦有受胎气壮实,不热不惊,或无证候而暗变者,不必服药。然父母爱子之心胜,稍有疾病,急于求医;而医不究病倩,率尔投剂。殊不知病因多端,见证相类,难以卒辨。况古人禀厚,方多峻厉之剂,慎服可也。】

     吐泻

  初生十日内吐泻壮热,不乳,或乳不消,或白色,先用白饼子下之,后用益黄散和之。
  初生下吐,因秽恶下咽故也,用木瓜丸主之。凡初生急须拭凈口中,否则啼声一发,秽物咽下,致生诸病。
   【注 按芽儿初生之患,多因乳母不慎七情,不节厚味,传儿为病,当审其因以调治其母。前所用之药,恐脏腑脆嫩,不能胜受,治者审之。】

     夜啼

  夜啼者,小儿筋骨血脉未成而多哭,脾脏冷而痛也,当与温中药或花火膏主之。
  若虚怯为冷所乘,则唇青。
   【注 按前证多因禀赋不足,或乳母饮食七情亏损所致。若面色白及白睛多者,属肾气不足,至夜则阴盛而腹痛也,用六味丸。若脸青唇白,或小便黄短,属脾气不足,至夜则阴盛而腹痛也,用钓藤散。若脸红舌白,或小便赤濇,小肠热也,用导赤散加辰砂;如不应,属肾火,用地黄丸。唇色青白,口中气冷,或肢体冷,或泄泻曲腰,或泄泻不乳,此脾肾虚弱,用六神散;兼呕吐,用六君子汤。大便不化,乳少腹胀,用五味异功散加漏芦,令母服之,儿病自愈;儿亦服四五滴尤妙,儿大数滴。】

     惊啼

  惊啼者邪气乘心也,当以安神丸主之。
   【注 按哭而不啼多泪,是惊悸也;啼而无泪,是痛也。若因心血不足,用秘旨安神丸;心火炽盛,用导赤散;木火相搏,用柴胡栀子散;肝血不足,用六味丸。所云十啼者,盖亦大同小异耳。】

     撮口

  若浴后拭脐不干,风入作疮,令儿撮口甚者,是脾虚也。若频撮口,是气不和也。益黄散主之。
   【注 愚按前证果因浴后拭挹不干,用枯矾为末搽之即愈。若兼乳母肝脾有热,助儿为患,当用加味逍遥散以治其母。若风入作疮,邪传于脾,撮口者,其害匪轻;七日内患者,其危尤速。】

     胎肥胎热胎怯

  胎肥者,生下丰厚,目睛粉红,大便干难,时出涎水。
  胎热者,生下有血色,时叫哭,身热淡黄,目睛多赤,大便色黄,急欲食乳,并用浴体法主之。
  胎怯者,生下面白,肌肉瘦弱,大便白水,身无血色,哽气多哕,亦用浴体法。
   【注 按浴体之法,乃开发腠理,疏泄阳气者也。其胎气果热,在暑月庶几可用。其或胎怯而用前法,恐复伤真气也。然此证属有余者,胎肥胎热也。因母食膏梁厚味,或怒火郁热。胎怯弱者,因父精不足,或母气虚弱,用八珍汤;父精不足,用地黄丸;俱加漏芦令子母俱服。】

     脐风

  急欲乳不能食者,此风邪由脐而蕴热心脾,致舌厚唇燥,不能吮乳也。
   【注 按前证果因外邪而唇口撮紧者,名为脐风,多不能救。若心脾有热,舌尖痛不能吮乳,舌本痛不能送乳者,以柳华散敷之。若舌下肿如小舌者,或舌络牵痛,或齿龈患白星,俱用线针剌出毒血,亦敷前散。若唇肿痛或裂纹作痛,以当归膏调前散敷之。若暴病发热,作渴饮冷,大便秘结,用泻黄散疏导其热。若病后发热,口渴饮汤,大便不实,用异功散调补胃气。若服攻伐之剂,兼呕吐,或腹痛,脾胃复伤也,用四君子汤。或口角流涎,或痰气壅盛,脾不能摄也,用六君子汤。若儿自食甘肥,或母食酒面,致儿口舌生疮,用清胃散以清热。若作呕,少食泄泻,用白朮散以补脾。若手足并冷,或腹痛恶寒,用六君、炮姜以温中。若因乳母饮食劳役失宜,致儿发热,用补中益气汤。因乳母肝脾二经血虚,内热传儿,用加味逍遥散、八珍汤。因乳母肝脾郁怒,血伤内热,致儿为患,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俱加漏芦子,亦服数滴,仍参前弄舌类。凡针重舌,以针直刺,不可横挑,恐伤舌络,则言语不清。】

     胎黄

  若百日或半年不因病而身黄者,胃热胎疸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也。
   【注 初生身黄壮热,不乳便秘,此为胎热,用地黄汤。若二便赤濇,腹胀面赤,饮水,用茵陈汤,调五苓散。若清便自调,四肢并冷,用益黄散。淡黄白,用调中丸。】

     语迟

  若患吐泻,或大便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物者,非失音,此肾怯不能上接于阳也,当以地黄丸主之。凡口噤不止,则失音语迟。
   【注 按前证多因禀肾不足。盖肾脉系于舌本,非地黄不能治。故患此证者,若仰首呵欠则嗽。如未应,须兼以补中益气汤滋其化源。若阴火上炎,肺金受伤而失音者,亦治以前法。《保婴集》云:小儿五六岁肾气不足而不能言者,用菖蒲丸;口噤不能言者,用地黄丸。】

     行迟齿迟

  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皆胎弱也。
   【注 按前证即五迟之证也。盖肾主骨,齿者骨之余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耳。有肝肾虚长而不能行者,有肝气虚手足拳挛者,有肝肾虚而脚不能舒展者,并用地黄丸滋补之。有心气虚而不能言语,用团参汤、补中益气汤培养之。若久病或五疳所致者,但调补脾胃为主。《全婴方》云:头项手足身软,谓之五软证,皆胎禀肾气怯弱也。】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夜啼

  夫小儿夜啼不止者,当用灯花一枚,研细随乳汁下,并三服,则每服用灯花一枚。服罢此药,于凈室中卧一两日,即止也。

     拗哭不止

  夫小儿拗哭不止,或一二日或三四日,乃邪祟之气凑于心,拗哭不止也。有藏经一法,以绵绢带缚手足讫,用三姓妇人凈驴槽,卧小儿于其中,不令傍人知而觑之,移时则拗哭自止也。

     悲哭不止

  夫小儿悲哭,弥日不休,两手脉弦而紧。戴人曰:心火甚而乘肺,肺不受其屈,故哭,肺主悲。王太仆云:心烁则痛甚,故烁甚悲亦甚。今浴以温汤,渍形以为汗也。肺主皮毛,汗出则肺热散矣。浴止而啼亦止。仍命服凉膈散加当归、桔梗,以竹叶、生姜、(石卜)硝同煎服,泻膈中之邪热。

     小儿风门

  凡小儿三五岁或七八岁至十余岁,发惊涎潮搐搦如锯拽,不省人事,目瞪喘急,将欲死者,《内经》曰:此者得之在母胎胞之所受悸惕惊骇恐惧之气。故令小儿轻者为惊风天吊,重者为癎病风搐,胎中积热者为脐风。已上诸风证,可用吐涎散吐之。吐讫,宜珠、犀、龙、麝清凉坠痰之药;其食乳之子,母亦宜服安魂定魄之药,定志丸之类是也。故妇人怀孕之月,大忌悲忧惊怖,纵得子必有前疾。小儿风热涎嗽者,可以通圣加半夏同煎温服。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小儿论

  乳下小儿常多湿热、食积、痰热、伤乳为病,大概肝与脾病为多。
  小儿易怒,肝病最多。大人亦然。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
  小儿夜啼,此是邪热乘心。
   【注 夜啼,小儿脏冷也。阴盛于夜则冷动,冷动则为阴极发躁,寒盛作疼,所以夜啼而不歇。】
  小儿变蒸,是胎毒散也。

    幼科全书 【元 朱震亨】

     胎疾

  凡小儿在月内有病者,皆胎疾也,并治其母。小儿月内肠胃甚脆,气血未充,若有微疾,不可妄施补泻,恐伤脏腑。脏腑一伤,将贻患于终身,或至夭命,可不戒哉!如不得已而用汤丸,毋伐天和,中病即止,又不可过剂也。乳母服药,必别择乳母乳之,而后可补可泻也。若蓐母自乳。则不可乱投汤药。盖产后之妇,气血甚虚,有补无泻,苟儿有热而用凉药,则犯产后之禁,必害其母;如有温补,则反助小儿之热,又害其子。医者人之司命,偏害之事而可妄为乎?必须斟酌谨慎,勿损阴隲也!
  凡小儿生下就死者,急看儿口中悬痈,前腭上必有泡塞住,即以手指摘破其泡,连用软绵拭令血凈;若血入喉即死。
  万氏曰:儿生十日之内,常抱向明处,视其口中为要。
  凡小儿初生下气绝不能啼者,必因难产,或因冒寒所致。急以绵絮包裹于怀中,未可轻断脐带,却将包衣置铫中,向炭上以水煮之;又作大油炷点着,往来于脐带上下燎之;须臾热气由脐入腹,便能啼哭,方可洗浴,却断脐带。若不如此急救,便断脐带者,多死不治。
  万氏曰:俗名闷脐生,即寤生,乡俗有连呼其父乳名即醒者。
  凡小儿初出胎时,被风寒所吹,鼻塞服药不得者,用天南星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成膏,贴顖门上自愈。
  万氏育婴贴顖法,加北细辛、葱汁更好。
  凡小儿生后,或月内,或百日,痰多气喘,目闭眼赤,眵泪,神困呵欠,遍身壮热,小便赤濇,大便不通,时复惊烦,此胎热也。因母平日恣食辛热,食服暖药而致。以凉惊丸、黄连解毒汤治之。
  凡小儿生后,觉口中冷,腹痛肠鸣泄泻,昏昏多睡,或夜啼,此胎寒也。因母喜啖生冷,或有外感,多服凉药,致伤胎气。以理中丸、匀气散治之。
  凡小儿生下浮胖,通身红色,满月以后,渐渐瘦弱,五心烦热,此名胎肥。又有生下面无精光,身无血色,目无精采,肌肉瘦削者,此名胎怯。并宜内服八物汤,而外用浴体法。
  凡小儿生下遍身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乳食不思,此胎黄也,因蓐母受热而传于胎,以地黄汤治之。
  凡小儿生下,壮热翻眼握拳,噤口直目,涎潮搐热,目闭面青,此胎惊也。因母忿怒跌仆以致触胎。视其眉间气色赤而鲜者可治;若黑暗者不可治。以至圣保命丹,金、银、灯心汤下。
  凡小儿生下,大小便三五日不通者,此名锁肚。胎中受热,热毒壅盛,结于肛门,闭而不通,无复滋润。急令妇人以温水漱口,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心共七处,凡四五次;再用轻粉五分,蜜少许,温水化开,时时少许服之,以通为度。如更不通,即是肛门内合,或以金簪透而通之,须刺入二寸许,以香油和蜜纳入孔中,粪出为快也。若肚胀不乳,作呻吟声,至于一七,难可望生。
  凡小儿初生时即不吃乳者,此由拭口不净,恶秽入腹,致令腹满气短,不能吃乳。或有吐呕,乳不得下;或胎中受寒,令儿腹痛,亦不吮乳,此则多啼,俱以木香散治之。

     脐风

  脐风者,由断脐之后,被水湿风冷之气所乘而流入心脾,遂令腹胀脐肿,四肢强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甚则发为风搐。若脐青肿,撮口不开者,是为内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

     撮口

  撮口者,由胎气夹热,兼之风气入脐,流入心脾二经,故令舌强唇青,口撮喘急,啼声不出,不乳。若口出白沫而四肢冷者不治。撮口最为急候,一腊之内,见之尤甚。

     噤风

  噤风者,眼闭口噤,啼声渐少,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不通。亦由胎中受热,热毒流入心脾,故形见于喉舌间也。
  此上三证,其名虽异,受病之源则一。初生七日,得此证者,多不可治。若不急救,坐以待死,良可惜焉!
  但见小儿喷嚏,多啼身热,不乳,急看小儿上腭有小泡如粟米大,或以指甲,或以穵耳轻轻刮去,以绢缠手指蘸温水,拭净其血,勿令下咽,便安妥,不必服药,诚良法也。
  如儿牙关紧急,已成撮口惊搐者,先用撮风散以开其关,次用控痰散以吐其痰,后用益脾散以和其胃,保命丹袪惊即愈。若手足挛拳,口噤不开者,不治。
  亦有热在胸膛,伸缩无时,呢呢作声,努胀其气。以致脐突浮肿,此非断脐使之然也,但散其热自愈,加减龙胆汤主之。
  亦有肚胀青筋,吊肠卵疝,内气引痛而撮口者,皆肠胃郁结不通致之。治法贵乎疏利,紫霜丸量而与之,一粒金丹尤妙。

     西江月

  胎黄状如金色,身热大便难通,小便黄赤色蒙胧,少乳时时舌弄。此证传来母毒,脾胃湿热相攻,凉经凉血解重重,保养胎元兼用。
  外有胎肥胎瘦,此为禀赋虚羸,父精母血必多亏,儿子不充元气。此个甚难调理,愚夫不晓支持,一朝有病至倾危,却把命来找对。
  生下时时吐奶,不思乳食昏沉,此为秽物下咽门,拭洗未能洁净。会厌中间阻隔,太仓上口留凝,豁痰顺气药通神,炮制生姜作引。
  生下忽然腹胀,脐中血水淋漓,断脐将息失其宜,客水邪风侵入。外用灰矾粘贴,速令干较为奇,若还撮口哭声稀,纵有神丹莫治。
  小儿生下数日,睡中啼哭多惊,此因母气失和平,常因七情为病。以致胞胎气逆,痰涎流入脾心,治须顺气更精神,镇坠痰涎始定。
  胎热遍身如火,发斑丹毒风疮,神昏目痛又惊章,大小便难哭嚷。此是母贪煎炒,温经暖药乖方,急须解毒令清凉,甘草黄连为上。
  胎寒生来吐泻,大便滑溜多清,腹中疼痛哭声频,面色青白不定。平日母多生冷,寒邢传入胎经,治宜丸散用甘温,可保婴儿性命。
  小儿初生病证,许多名状难同,胎惊撮口共脐风,寒热瘦肥黄肿。呕吐昏昏不乳,脐间血水溶溶,未从满月病来凶,好似风中烛弄。
  最是脐风可畏,三朝八日为殃,初然喷嚏似风伤,啼哭时时吵嚷。急看小儿上腭,刮破白泡中央,展揩恶血细端详,莫使下喉为上!
  若是不知此法,致令泡落儿吞,忽然腹胀满膨膨,脐肿青筋散乱。撮口昏昏不乳,目瞪又紧牙关,啼声不出命归天,劝取衣棺急办。
  小儿为何难治?古今号曰哑科,脉无可诊待如何,口不能言病作。父母时时惊怕,医人试验诚多,从容审证用方药,有甚难为捉摸。
  要识小儿治法,方为业擅专门,半周一岁病何因?胎毒单单现证。自后饮食渐广,肥甘之变须明,此时脾胃病多寻,消食养脾法定。
  小儿纯阳之体,阴阳不可偏伤,常带三分饥与凉,此个孩儿易养。大抵脾常不足,有余肝气须防,不寒不热药为良,切忌妄行孟浪!
  胎病要行解毒,无如甘草黄连,若加脾弱病相缠,参朮陈皮有验。巴豆牵牛丁桂,砒硫白汞青铅,俱伤正气损真元,悞了孩儿命短。

     变蒸

  此小儿正病者,盖变者变易也,每变毕即性情有异于前。何者?生长脏腑之意也。蒸者,蒸蒸然热也。万物生于春,长于夏者,以阳主生长也。于人亦然。所以变蒸足始乃成人,血气充实骨肉坚牢也。小儿此证譬如蚕之有眠,龙之脱骨,虎之转爪,而变化同也。故每三十二日有一变蒸,至五百七十六日,大小变蒸足矣。轻则发热微汗,其状似惊;重则壮热脉乱而数,或汗,或烦啼躁渴。轻者五日解,重者八日解。其候与伤寒相似。亦有变蒸之余感寒邪者,但变蒸则耳冷,上唇发泡,状如浊珠;若寒邪搏之,则寒热交争,腹中作痛,而啼哭之声日夜不绝。治此之法,轻者不须服药,重者以平和饮子微表之。热甚便秘,以紫霜丸微利之;若吐泻或不乳而多啼者,以调气散治之。
  凡小儿当变蒸之时,不热不惊,别无他证者,是为暗变,此受胎气壮盛故也。

     西江月

  小儿变蒸何以?三十二日为期,精神改变异常时,发热蒸蒸昏睡。遇过风寒外感,或兼乳食伤脾,留连苦楚莫差池,好把汤丸调治。
  大抵六十四日,初生肾与膀胱,再生心火与小肠,肝胆第三长养。肺与大肠居四,脾胃五次猜详,三焦包络不同乡,只为有名无状。
  变蒸发热,此小儿正病,不须服药,当于类下求之,不可错误!
  小儿变生智慧,自然发热如蒸,昏昏不乳欠醒醒,恰似蚕眠相应。医者不须妄治,父母何必忧惊,三日之后自和平,莫怕别生形证。
  若遇风寒外感,惺惺散子堪行,内伤乳食不安宁,保和养脾兼进。咳嗽参苏饮子,吐泄理中最灵,惊来搐掣用泻青,导赤亦宜选用。

    奇效良方 【明 方贤】

     辨小儿生下三月已前中病不治

  风噤 猢狲噤 脐风 撮口 咳嗽 伏声 木舌 重腭 解颅 项强 胸高

     胎热

  凡小儿胎热者,但看初生下肌肤红白,二月已后,遍身黄肿,眼闭不开,作呻吟声。此因胎内有热,或因母服热药所致,亦谓之血疸。治之以辰砂金箔散、牛黄膏乳上吮之,兼以黄蘗皮煎汤浴之,此良法也。

     变蒸

  观诸变蒸热作惊,须见日角左边眉间脉红是也。大凡初蒸见一条,长一二分。在眉上者轻,自日角垂至眉上者重。变蒸发热,见二条红者,两三次蒸。热在内不解,脉红带叉,因惊而蒸脉青。变蒸多次,青在左太阳,因伤风而蒸。自顖门青至眉之上,因惊而蒸。三处皆青,三证皆见。若及三十二齿者,变蒸足也。

    片玉心书 【明 万全】

     初生诸疾胎疾

  初生三五日,大便血尝来。黑色为胎粪,鲜红实可哀。初生便呕吐,胞浆蓄胃中。物尽吐自止,不止便为凶。小儿初生十日内,少乳多啼常喷嚏。急看喉中有珠泡。手法刮去免忧虑。
  怕看撮脐风,撮脐粪少通。急用解毒散,便下得从容。便闭肚膨胀,口紧咬唇青。时时手足掣,脐风枉用心。腹胀不便名锁肚,口紧不乳是噤风。目视叫哭盘肠钓,天钓身仰似角弓。初生芽儿有此病,父母欢喜一场空。
  变蒸休用药,三日自然安。外感惺惺散,伤食保和丸。胎热甘草黄连汤,胎寒去连加桂方。胎黄甘草加茵陈,胎惊辰砂一味良。胎瘦胎肥浴体法,胎怯五软用地黄。此是家传真口诀,儿孙记诵莫遗忘!
  肝色多青心赤红,脾黄肺白肾黑同。黄白疳虚黑中恶,赤红是热青惊风。
  语迟者,由儿在胎之时,母受惊邪之气乘心,儿感母气,心神不定,不能荣舌,故尔语迟。菖蒲丸主之。
  受胎,母即有惊邪二气乘心,舌木加菖蒲、茯神、参、远志、麦冬、当归、乳香、砂,蜜丸粟大,吞二十,薄荷汤下,语迟瘥。
  夜啼之证有四:惊啼,热烦啼,腹痛啼,神不安啼。
  惊啼者,邪热乘于心也,当安心,以导赤散加灯心退心热,以安神丸定心,效。
  热烦啼者,其哭无泪,见灯则喜而止,以导赤散加麦冬、栀子仁治之。
  腹痛啼者,脏冷而痛也,面青而无光,以温中药调理中丸、益黄散治之。
  神不安啼者,睡中忽觉自哭,以安神丸灯心烧灰,调汤吞服。
  又有拂其性而拗哭者,要审明白,不可妄投汤丸。
  袓传治夜啼,以至圣保命丹,灯心灰调汤下,甚效。
  小儿夜啼四证,忤惊肚痛心烦,如逢拗哭忤家言,睡中忽啼惊见。肚痛手足厥冷,腰曲口气冰寒,心热烦躁不安眠,其证面赤腹暖。
  既辨夜啼证候,其间治法须明,分明传授与人间,只得心诚求遍。忤惊安神丸子,理中专治脾痛,凉惊锭子治心烦,总用灯花妙散。
  啼哭直视热在肝,泻青一服即时安。啼哭面赤热在心,导赤麦冬效如神。
  面赤四逆腹中痛,益黄散用姜汤送。夜夜见灯多拗哭,父母娇爱多不足。

    幼科发挥 【明 万全】

     胎疾

  小儿初生至周岁者,皆为胎疾。
  气,阳也;血,阴也。人之有生,受气于父,阳之变也;成形于母,阴之合也。阴阳变合而成其身。身之中,形脏四:头面一也,耳目口鼻二也,手足三也,皮肉筋骨四也;神脏五: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是也。凡五脏者,皆父母一体而分者也。形拘于一偏而不能相通者,阴之静也;神随感而动者,阳之动也。儿之初生,只是一块血肉耳,虽有形而无所用,虽有五脏而无其神,犹空脏也。至于变蒸之后,皮肉筋骨以渐而坚,声色臭味以渐而加,志意智慧以渐而发,知觉运动而始成童,此天地生物之心,至诚不息。
  有因父母禀受所生者,胎弱胎毒是也。胎弱者,禀受于气之不足也。子于父母,一体而分。如受肺之气为皮毛,肺气不足,则皮脆薄怯寒。毛发不生;受心之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受脾之气为肉,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之气为筋,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受肾之气为骨,肾气不足则骨软。此胎禀之病,当随其脏气求之。肝肾心气不足,宜六味地黄丸主之;脾肺不足者,宜参苓白朮丸主之。子之羸弱,皆父母精血之弱也。所谓父强母弱生女必羸,父弱母强生男必弱者是也。故儿有头破颅解,神慢气少,项软头倾,手足痿弱,齿生不齐,发生不黑,行走坐立,要人扶掖,皆胎禀不足也。并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或问胎禀不足之证,得于父母,有生之初,如何医得?予曰:诸器破损者,尚可补之,岂谓胎弱者不可补之乎?贵得其要也。夫男女之生,受气于父,成形于母。故父母强者,生子亦强;父母弱者,生子亦弱。所以肥瘦长短大小姸媸,皆肖父母也。儿受父母之精血以生,凡五脏不足者,古人生地黄丸主之。或曰:五脏不足而专补肾,何也?曰:太极切分,天一生水。精血妙合,先生两肾,肾者五脏之根本也。经云:植木者必培其根。此之谓也。

     胎惊

  初生月内非脐风证发搐者,此胎惊也。宜至圣保命丹,金银磨水送下;或用全蝎一枚,薄荷叶包炙为末,朱砂末三分和匀,猪乳调五粒许。如常发者,名胎癎,不可治也。

     脐风

  治未病:脐在两肾之间,任冲胃三脉之所系也。儿之初生,断脐护脐,不可不慎。故断脐之时,隔衣咬断者,上也;以火燎而断之,次也;以剪断之,以火烙之,又其次也。护脐之法:脐既断矣,用软布缠裹,待干自落,勿使犯去也。三朝洗儿,当护其脐,勿使水渍入也。脐落之后,当换包裙,勿使尿湿浸及脐中也。如此调护,则无脐风之病。所谓上工治未病,十得十全也。
  治初病:儿生旬白之内,脐风为恶病也。凡觉小儿喷嚏多啼,此脐风欲发之侯,急抱儿向明晶处审视,口中上腭有泡,如珠如米成聚,此病根也。其色白者,初起也;黄者,久也。可用银穵耳轻手刮出,煎甘草薄荷汤拭洗之,预取桑白皮汁涂之。自此日日视之,有即去之,不可因循,以贻后祸。所谓中工治初病,十全六七也。
  治已病:不知保护于未病之先,不知调护于初病之日,其泡子落入腹中,变为三证:一曰撮口,二曰噤风,三曰锁肚,证虽不同皆脐风也。撮口证,儿多啼,口频撮者,此脐朘痛也,可用雄黄解毒丸加乳香、投药各五分,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竹沥生姜自然汁送下,利去恶涎良;外用蕲艾炒热杵烂,护其脐,频换,使温暖之气不绝也。不乳者不治。噤风证,牙关紧急,不能吮乳,啼声不出,发搐者不治。锁肚证,脐突青肿,肚腹胀大,育筋浮露,大便濇不通者不治。
  或问:脐风三证,古人有方,何谓不治?予曰:一腊之内,谓初生八日,草木方萌,稍有触犯,即便折伤。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故噤风者乳食不得入,则机废于上矣。锁肚者便溺不得出,则机废于下矣。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者是也。神出机息,虽有神丹,不可为也,岂蜈蚣、蚕、蝎诸毒药之可治耶。

     变蒸

  变蒸非病也,乃儿生长之次第也。儿生之后。凡三十二日一变,变则发热,昏睡不乳,似病非病也。恐人不知,误疑为热而汗下之,诛罚太过,名曰大惑。或误以变蒸得于胎病者。或曰:儿之生也,初无变蒸,既生之后,当以三十二日一变,至于三百八十四日之后,又无变者何也?曰:初无变蒸者,藏诸用,阴之阖也;中有变者,显诸仁,阳之辟也;终无变者,阴阳阖辟之机成也,故不复蒸也。故儿之初生,语其皮肉则未实也,语其筋骨则未坚也,语其肠胃则谷气未充也,语其神智则未开发也,只是一块血肉耳。至于三百八十四日,然后脏腑气足,经络脉满,谷肉果菜,以渐而食,方成人也。
  或曰:变蒸之日必以三十二日者,何也?曰:《易传》云:生生之谓易。易者变易也。不变不易,不足以见天地生物之心。人有五脏六腑,以配手足十二经络。腑属阳,以配阳卦三十二;脏属阴,以配阴卦三十二。取其一脏一腑,各以三十二日一小变,六十四日一大变。阳卦之爻一百九十二,阴卦之爻一百九十二,合岁并闰月凡三百八十四爻。所以变蒸一期之日,三百八十四,以应六十四卦爻之数也。或曰:三十二日一小变,六十四日一大变,所生者何物也?所生之物亦有说欤?曰:形既生矣,复何生也?所生者,五脏之知觉运动也。故初生三十二日一变,生足少阴癸水,肾之精也;六十四日二变,生足太阳膀胱壬水,而肾之一脏一腑成矣。此天一生水也。水之精为瞳子,此后始能认人矣。九十六日三变,生手少阴心丁火;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手太阳小肠丙火,而心与小肠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地二生火也。火之精为神,此后能嬉笑也。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足厥阴肝乙木;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足少阳胆甲木,而肝与胆一脏一腑受气足而神合矣。此天三生木也。木之精为筋,此后能坐矣。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手太阴肺辛金;二百五十八日八变,生手阳明大肠庚金,而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地四生金也。金之精为声,此后始能习人语矣。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足太阴脾己土;三百二十二日十变,生足阳明胃戊土,乃脾胃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天五生土也。土之精为肉,脾胃主四肢,此后能匍匐矣。三百五十二日十一变,生手厥阴心包络;三百八十四日十二变,坐手少阳三焦。三焦配肾,肾主骨髓,自此能坐兼能立能行矣。变蒸已足而形神俱全矣。此正如蚕之眠,不如是不足成人矣。凡一变之过,则筋骨手足以渐而坚,知觉运动以渐而发,日异而月不同。日变者,变易也;曰蒸者,发热也。袓训云:变蒸虽是胎疾,非胎热胎毒之可比,此少阴生长之气,发育万物者。儿之强者,虽有是病不觉,气弱者始见。如变后形体渐长,知识渐增,反为无病儿也,故无用治。古方黑子散,姑置之可也。其间或有未及期而发热者,或有变过热留而不除者,抑有他故,须详察之。如昏睡不乳,则不须治,待其自退。

     兼证

  变蒸之时,有外感风寒者,宜发散,惺惺散主之;按摩法亦可用也。内伤乳食者,宜须消导,胃苓丸主之;轻则节之可也。有被惊吓及客忤者,安神丸、至圣保命丹。如变蒸过受病,以治病为主,慎勿犯其胃气。咳嗽,甘草桔梗汤加阿胶;吐泻,理中汤加藿香叶;惊风,琥珀抱龙丸、泻青丸、导赤散。如受病后而变蒸,养正补脾为主,钱氏异功散,加对病之药。
  变蒸发热,甚者发搐,只用导赤散、泻青丸主之,效。

     夜啼

  心属火恶热,心热则烦,多夜啼,或日夜啼,宜导赤散主之。

     百日嗽

  小儿初生至百日内嗽者,谓之百晬内嗽。痰多者,宜玉液丸;肺虚者,阿胶散主之。此名胎嗽,最为难治。如喘嗽气促,连声不止,以致发搐,必死。

    育婴家秘 【明 万全】

     初生

  孩儿初生襁褓中,如苗秀实渐成童。四因内外能分辨,治不乖方大有功。
  幼科立方,古有定制。儿初生后病者,惟以膏丸化而服之。盖以变蒸未定,肠胃脆薄,恕不胜药,则立调治乳母之法。一岁之后,则有汤药,与大人同,但剂小耳。有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如惊、病、虫、癖之属。惊用安神丸,内钓用木香丸,虫用安虫丸,癖用消癖丸。
  有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如伤乳食之属。初伤以胃苓丸和之;和之不去,以保和丸消之;消之不去,以脾积丸取之。量儿虚实,勿损胃气。
  有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如结核、虫疥、丹瘤之属。结核用家秘内消丸,虫疥用苦参丸,丹瘤用砭法。
  有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如伤风、伤寒、伤暑、伤湿之属。风用泻青丸、防风惺惺散,寒用理中丸、藿香正气散,暑用凉惊丸、黄连香薷饮,湿用胃苓丸、天水五苓散。

     胎疾

  胎疾初生治最难,幼科证治若空谈。丹溪妙论如绳墨,家秘书中次第看。
  小儿胎病有不必治,有不可治者。尝观《内经》颠疾之文,东垣红丝瘤之论,则儿疾之生于父母者,似乎不必治矣。一腊之脐风不治,百晬之痰咳难医,未三月而惊搐者凶,恰一月而丹瘤者死,又不可治者矣。
  今幼科有胎热、胎寒、胎肥、肥瘦、胎惊、胎黄之论,证治虽详,岂小儿常服之药也。况寒热者,胎胚之余毒也;肥怯者,父母之赋予也。非惟不可治,亦见不必治矣。惟丹溪论治胎毒者,只调治乳母,其法诚幼科之绳墨欤。
  胎寒者,母娠时多热病,乃服寒凉之药,令儿受之。生后昏昏多睡,间或吮乳泻白,此其候也。或百日之内忽病,战栗口冷,手足卷曲不伸,拘挛握拳,腹痛,昼夜啼哭不止。此生后受寒得之,亦名毒胎。宜服温补之剂,当归散主之。乳母宜服酿乳当归散。
  胎热者,母娠时喜食煎炒辛热之物,或患热病,失于清解,使儿受之。生后目闭面赤,眼泡浮肿,常以身努,呢呢作声,或时啼叫,或时惊烦,遍身壮热,小便黄濇,此胎热也。若不早治,则丹瘤疮疖由此而生。宜用净黄连、炙甘草各等分为末,入朱砂半之和匀,生蜜调成剂,每取豆许大纳儿口中,令其咽下。乳母宜服酿乳赤芍散。
  胎惊者,母娠时曾因惊悸,气传于子,子受之,生后频频发惊,此胎癎也。不可治,治之无功。如因有热发搐者,必先啼哭,亦名胎惊,用灯心汤下东垣安神丸效。如搐不止者,此真搐也,勿治。
  小儿胎疾,有胎禀不足,并宜地黄丸。有胎毒者,如胎热法。所谓胎禀不足者,各随五脏论之:如语迟,心气不足也;心主言。行迟者,肝气不足也;肝主筋。齿发不生者,肾气不足也;发者血之余,肾主血;齿者骨之余,肾主骨。吐泻频并者,脾胃之气不足也;脾胃为水谷之府。啼声短者,肺气不足也;肺主声。

     脐风

  脐在身中号命关,冲任在此养灵根。最宜调护无伤损,才少差池减寿元。
  脐在两肾之间,谓之命门,乃人之根本也。冲任胃三脉,皆起于脐之下,任脉自中而上,至于人中,与肾脉合;冲脉二道夹任脉而上,散于舌下,与脾脉合;胃脉二道又夹冲脉、任脉而上,入于龈中,上下往来,如环无端。故男手十六岁而精行,女子十四岁而血动,任脉行、冲脉满、胃脉实也。小儿初生,三脉方具。而脐之关系尤重也。所以断脐之时,不可不慎。或剪脐带太短,或结缚不紧,致外风侵于脐中;或用铁器断脐,为冷所侵;浴儿时或牵动脐带,水入生疮,客风乘虚而入,内伤于肾,肾传肝、肝传心、心传脾、脾传肺,肺蕴蓄其毒,发为脐风之病。其证面赤啼哭者,心病也;手足微搐者,肝病也;唇青口撮,痰涎壅塞者,脾病也;牙关紧者,肾病也;啼声不出者,肺病也。五脏之中略见一二脏形证者,病犹可治;悉见,不能矣。
  脐风恶候几遭伤,一腊之中最不祥。识得病在何虚起,无求无患早堤防。
  小儿初生一腊之内,惟脐风为恶候也。如脐肿腹痛,啼哭不止,唇青口撮者,曰脐风;牙关紧急,吮乳不得,啼声不出者,曰噤风;肚腹紧胀,肠若雷鸣,大小便不通者,曰锁肚。此三者同一病也,但证不同耳,俗名马牙风者是也。三证多死。脐肿唇撮者,脾胃之气绝于中也;噤风乳食不入者,心肺之气绝于上也;锁肚大小便不通者,肝肾之气绝于下也。任脉止,冲脉闭,胃脉散,如之何不死?欲免此证,须要堤防。
  预防之法:小儿初生十日之内,但见喷嚏,多啼不乳者,此将发之候也。急抱儿向明处,视其喉中悬痈,上腭有小泡如珠之样相聚者,即用银挖耳或手指甲刮去之,以软绵蘸甘草汁,拭去其血。去之早而泡白者,无虑也。其色黄或泡痕在,而落入腹中者,急用朱砂、牛黄、麝香各少许研细,取猪乳汁调稀,抹入口中;或取猪乳汁一二匙,与儿吞之佳。盖猪乳汁主小儿口噤不开最良。或用五苓散加当归、川芎、木通、木香磨汁入药内,与乳母服;或与儿服如上法。若失预防之法,其病将来而口渐撮,多啼少乳者,此腹中痛也,与内钓同。宜五苓散加酒当归炒、吴茱萸、木香、乳香、没药、钓藤各二分为极细末,乳拌如芡实大,纳儿口中服之无时。乳母仍服上五苓散。又取附子、桂等分为末,生姜自然汁调作饼,约一分厚,与脐相等,放在儿脐上,以纸托住,上用熨斗火熨之。如诸证悉见,不可治也。
  按古方治脐风者,初用控涎膏吐风痰,次用益胃散和胃,又用辰砂膏利惊,此良法也。又用僵蚕、全蝎、蜈蚣、蜘蛛诸毒药,以袪噤风者,此皆治其标也。不治其本而治其标,故鲜克有济者矣。然父母爱子之心,必欲救之;医有活人之心,不可不救也。病轻,各如上以五苓散为主。盖五苓散是太阳膀胱之里药也。泽泻、茯苓以养心安神,官桂、吴茱萸、当归以伐肝脏寒邪之气,白朮、茯苓以去脾脏寒湿之气,木香、乳香、没药以止腹中之痛,官桂、茯苓、泽泻、猪苓又去肾中之湿,以钓藤、官桂去风之搐,以人乳和之,或乳母乳化,其气同也。若有痰者,本方加胆星末;口噤者,加白僵蚕末,更加人参末服之;如大便不通者,宜三黄解毒丸下之。此急则治其标也。去其恶毒后,如此法治之。
  脐风之病,有胎毒者,十无一生。吾见人家难于子息者,所生之子多以脐风死,如东垣所论红瘤之事,是以知之。脐疮者,其带因有所犯而落,故根未敛,溃肿而成疮也。宜白龙骨、枯矾、黄蘗三味为末,敷之甚妙。要宜常看,勿使抱裙之内有尿湿也。
  脐突者,小儿多啼所致也。脐下为气海,啼哭不止,则触动气,气动于中,脐突于外,理之常也。其状突出者光浮如吹起者,捏按则微有声。此证乡俗但遇妇人挑水来者,即抱儿以突脐当担头上触之,不拘日数,以脐入为度。每试辄效,亦良法也。吾见小儿脐突者多难养,由于多哭也。
  不乳似脐风。小儿生下三日之内,忽有不乳者,当审问之,勿以不乳似脐风治也。脐风有多啼撮唇之证,若此无之,但不乳也。有吐乳,乳之又吐者,或因拭口不净,恶物入腹也。用黄连、甘草、木香、木瓜各少许为末,每用少许纳儿口中,乳汁下。如有啼哭不乳者,此腹痛也,乃胎寒证,宜上方去黄连、甘草,加乳香、没药,以当归汤少许调药,如上喂之。如无上证,无故不乳者,问其母之乳汁多少。多者伤乳也,宜少节之,不久自思乳矣;乳少者,必有他证,心诚求之。

     啼哭

  孩儿多哭事堪怜,何事涟洳昼夜闻?饥渴痒痛如不中,拂其心意自烦棼。
  小儿初生百日一周之内,神安意静。不妄笑多哭者,易养;如日夜啼哭不止者,难养。啼与哭不同。啼者无时,有声而无泪也;哭者时作时止,大号咷而有泪也。小儿啼哭非肌则渴,非痒则痛。为父母者,心诚求之。渴者饮之,肌则哺之,痛则摩之,痒则抓之。其哭止者,中其心也。如哭不止,当以意度。盖儿初生性多执拗,凡有亲狎之人,玩弄之物,一时不在,其心不悦而哭,谓之拗哭。须急与之,勿使怒伤肝气生病也。假如又不止,请医视之。如大叫哭昼夜不止者,肝热也,宜泻青丸主之,淡竹叶汤入沙糖一豆许化下。如日夜啼哭身热烦躁者,心热也,宜导赤散加黄连,灯心汤服;或用东垣朱砂安神丸,灯心汤下,神效。

     夜啼

  夜啼四证惊为一,无泪见灯心热烦。面莹颊青下脐痛,睡中频笑是邪干。
  夜啼者,脏冷也。阴盛于夜则冷动,冷动则为阴极发躁,寒甚作痛,所以夜啼而不歇也。钓藤散、益黄散主之。
  其心热烦啼者,必有脸红舌白小便赤濇之病,宜导赤散加麦冬灯心,或东垣安神丸,甚效。
  小儿夜啼,见灯即止者,此由点灯习惯,乃拗哭也。
  惊啼者,常在梦中哭而作惊,钱氏安神丸主之。
  有因客忤触犯禁忌而夜啼者,宜四圣保命丹,用灯草烧灰和药杵细,乳汁调涂乳上,今儿吮之,更以术法验之。

     胎惊

  脐风发搐,此胎毒也。儿生一腊之内,多啼不乳,或撮唇或牙关紧,或肚大,或脐突发搐者,此胎惊也,谓之真搐。生于内者,气喘痰鸣,手足冷者,不治。
  变蒸发搐,此胎病也。因变蒸之后,或伤风,或伤乳,或吃惊,或发搐。百日之内,搐有真假,皆曰胎惊。真搐者,频发必死。假搐者少,宜散风化痰安神,至圣保命丹主之。百日以后,发搐口中气热,此肝旺病也,宜泻青丸,竹叶汤入沙糖少许化服,后以至圣保命丹安其神。如逢变蒸之期必发搐者,此胎癎也,自内生者。若不急洽,后成终身之病。宜安魂镇心定魄,频频细与服之,以不发为度,秘传三圣散主之。
  胎癎者,由儿在腹中受惊气得之,生来便有是病,不可治也。

     百晬欬

  小儿百日内有痰嗽者,谓之百晬嗽。或因出胎之时暴受风寒,或因浴儿之时为风所袭,或因解换褓裳,或出怀喂乳,皆风之自外入者也。或因乳脉涌出,吞咽不及而错喉者;或因啼哭未定,以乳哺之,气逆呛出者,此病之从内出者也,皆能为咳。如汗下调理之剂,难与服之。盖胃气方生,恐药伤也。故曰;小儿百晬咳难治。
  如上百晬嗽一岁及三岁者,加以痰涎壅塞,逆气冲并,以致发惊搐者,多不可治。盖小儿无知,痰在咽中,不会吞吐,往来自任故也。将作搐者,急进朱砂膏以降去之。搐止者吉,频搐者凶。故头摇者、目带上视者、闭目呻吟者、手足摆舞者,肩息胸突者、喉中痰鸣者、口噤不乳者、喘不休者、手足冷者、咬牙者,皆死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八

小儿初生诸疾门

    婴童百问 【明 鲁伯嗣】

     初诞

  杨氏云:初生拭口不前,恶秽入腹,则腹满气短,不能饮乳者,宜用茯苓丸加减治之。又法:下胎毒,临产落草时,浓煎淡豉汁服极好;不可与辰砂、黄连、轻粉等。其或乳食宿滞不化,当用消乳丸化积温脾等剂治之。

     变蒸

  巢氏云:小儿变蒸者,以长气血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仲阳云:变者易也。又云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至三十二日一变,每变毕即觉性情有异于前。何者?生长脏腑意智故也。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以象天数,以应期岁,以分十二经络。故初生至三十二日,一变生癸,属足少阴经肾脏,藏精与志;至六十四日,二变一蒸生壬,属足太阳经膀胱腑,其发耳与尻伶。肾与膀胱合,俱主于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至九十六日三变生丁,属手少阴经心脏,藏神,其性为喜;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二蒸生丙、属手太阳经小肠腑,其发汗出而微惊。心与小肠合主火,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至一百六十日,五变生乙,属足厥阴经肝脏,藏魂,喜哭;至一百九十二日,六变三蒸生甲,属足少阳经胆腑,其发目不闭【一本作开】 而赤。肝与胆合,主木,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至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辛,属手太阴肺脏,藏魄,主声;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四蒸生庚,属手阳明经大肠腑,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与大肠合,主金,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己,属足太阴经脾脏,藏意与智;至三百二十日,十变五蒸生戊,属足阳明经胃腑,其发不食腹痛而吐乳。脾与胃合,主土,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又手厥阴经心包络为脏,手少阳经三焦为腑,此一脏一腑,俱无形状,故不变而不蒸也。前十变五蒸,乃天地之数,以生成之,然后始生齿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十四日为一大蒸,计三百八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手受血,故能持物;足受血,故能行立。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有余也。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止,不可别治。又六十四日为二大蒸,计四百四十八日。又一百二十八日为三大蒸,共计五百七十六日变蒸既毕,儿乃成人也。变者变生五脏也,蒸者蒸养六腑也,所以成人。变者上气,蒸者体热。每经一变一蒸,情态则异。轻则发热微汗,其状似惊;重则壮热,脉乱而数,或吐或汗,或烦啼躁渴。轻者五日解,重者七八日解。其候与伤寒相似。亦有变蒸之余,续感寒邪者,但变蒸则耳冷尻冷,上唇发泡,状如浊珠。若寒邪搏之,则寒热交争,腹中作痛,而啼叫之声日夜不绝。变者易也,蒸于肝则目眩微赤,蒸于肺则嚏嗽毛耸。凡五脏六腑筋脉骨节,皆循环各有证应。其治法平和者微表之,实热者微利之,或不治亦自愈,可服紫霜丸一丸或二丸,并黑散子、柴胡汤。变蒸者有寒无热并吐泻不乳多啼者,当归散、调气散主之。变蒸之外,小儿如常,体貌情态自然端正,鼻内喉中绝无涎涕,头如青黛,唇似朱鲜,脸腮如花映竹,情意若天净月明,喜引方笑,似此平安。议曰:人得中和之道,以为纯粹,阴阳得所,刚柔兼济,气血相和,百脉相顺,所以心志益通,精神俱备,脏腑充实,形体固壮。凡观婴孩,颅顖固合,睛黑神清,口方背厚,骨粗臀满,脐深肚软,齿细发黑,声洪睡稳,此乃受气充足,禀赋得中而无疾也。

     噤风撮口脐风

  初坐噤风、撮口、脐风三者,一种病也。噤风者,眼闭口噤,啼声不出,舌上聚肉如粟米状,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通。盖由胎中感受热气,流毒于心脾,故形见于喉舌间也;抑亦生下复为风邪击搏所致。自满月至百二十日见此,名曰犯风噤。依法将护,防于未然,则无此患。撮口者,面目黄亦,气息喘急,啼声不出。盖由胎气挟热,兼风邪入脐,流毒心脾之经,故令舌强唇青,聚口撮面,饮乳有妨。若口出白沫而四肢冷者不可救。其或肚胀青筋,吊肠卵疝,内气引痛,皆肠胃郁结不通致之,治法贵乎疏利。撮口最为恶候,一腊内见之尤急。脐风者,断脐之后,为水湿风冷所乘,风湿之气入于脐而流于心脾,遂令肚胀脐肿,身体重着,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甚则发为风搐。若脐边青黑,撮口不开,是为内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其或热在胸堂,伸引努气,亦令脐肿,可与千金龙胆汤。如前三者受病之源,非一朝一夕。大抵里气郁结,壅闭不通,并用所下胎毒,天麻丸、定命丹、朱银丸之类,可量与之。《千金》论云:小儿始生,其气尚盛,若有微患,即须下之。若不时下,即成大疾,疾成则难疗矣,紫霜丸可量与之。治风噤用控痰散吐风痰,不若用甘草汤吐痰极稳,然后和胃益脾散加减用,又用辰砂膏利惊即愈。或手握拳,禁口不开者,不治。又撮口用僵蚕膏傅唇口中,或甘草汤、撮风散。脐风用瓜蒂散。汤氏治婴儿,因剪脐伤于外风,致脐疮不干,用白矾、龙骨为末少许傅之;又用旧绵少许烧灰为末,干掺之效。议曰:断脐不盈尺,一腊之内,随其根蒂自腐。实者深之,弱者浅之。浅深之理,以其禀赋得之。初生之儿,有热在胸堂,则频伸引,呃呃作声,努胀其气,抑入根本之中。所以脐突肿赤,虚大可畏。无识之夫,将谓断脐不利而使之然者,非也。此乃由胎中母多惊悸,或因食热毒之物所作。宜与大连翘饮子,其热自散,其脐归本,不必以药敷之。此证亦宜早治,久则难疗也。又有一法,小儿脐风、撮口,初生七日内,患此证者,百无一生。如坐视其毙者,良可悯焉。此法极验,世罕有知者。凡息此证,看儿齿龈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状,以温水蘸熟帛裹指擦破便安,不用服药,亦良法也。安脐散治脐中汁出,或赤肿,用白石脂末日三度敷之,或油发灰,或当归末敷亦佳。

     胎惊风

  胎惊风者,以胎妇调适乖常,饮酒嗜欲,忿怒惊扑,母有所触,胎必感之。或外挟风邪,有伤于胎,故子乘母气,生下即发也。其候月内温壮,翻眼握拳噤口,身腰强直,涎潮呕吐,搐掣惊怖,啼哭腮缩,顖开眼合,莫误作慢脾,妄用温药。视其眉间气色红赤鲜碧者可治,若色黯青黑者不治。虎口指纹曲入里者可治,反出外者不治。其治法解散风邪,利惊化涎,调气,贴顖,甚则以朱银丸利之。面青拳搐者,当服保命丹、钓藤散。

     胎风遍身软

  此证生下如汤火泼,因胎热母肥。如脑额生疮难治,乃胎内失于扶持。如脚上有疮烂,此儿不满五年。如未满腊前,便撮口,两拳相握,腰项如随,便知脏腑之中生邪毒,此只三朝,定不可疗。另指向里,女指向外,尚可医治,逆候则不须投药饵矣。便看眉中有青筋碧色,应须有命;若眉红,断不可治。如有可治之证,但用全蝎散、钓藤散等剂。

     五软

  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无故不举头,肾疳之病。项脉软而难收,治虽暂瘥,他年必再发。手软则手垂,四肢无力,亦懒抬眉,若得声圆,还进饮食,乃慢脾风候也,尚堪医治。肌肉软则肉少,皮宽自离,吃食不长肌肉,可服钱氏橘连丸;莫教泻利频并,却难治疗。脚软者,五岁儿不能行,虚羸脚软细小,不妨荣卫,但服参芪药等味,并服钱氏地黄丸,长大自然肌肉充满。又有口软则虚,舌出口阳盛,更须堤防,必须治膈却无妨;唇青气喘,则难治也。

     五硬

  五硬者,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疼痛,连胸膈间,脚手心如冰冷而硬,此为风证难治。肚大青筋,急而不宽,用去积之剂,积气消即安;若面青心腹硬者,此证性命难保。如风证只依中风治之,必有回生之理。小续命汤加减治之尤良,羌活散等剂皆可用。

     夜啼客忤惊啼

  夜啼者,脏冷也。阴盛于夜则冷动,冷动则为阴极发躁,寒盛作疼,所以夜啼不歇也。钓藤散主之。或七热烦啼,必有脸红舌白。小便赤濇之证,钓藤散去当归、木香加朱砂、木通,煎汤调下。又有触犯禁忌而夜啼者,用醋炭熏,可服苏合香丸。客忤者,小儿神气嫩弱,外邪客气,兽畜异物暴触而忤之。其候惊啼,口出青白沫,水谷鲜杂,面色变易,喘息腹痛,反侧瘈瘲,状似惊瘲,但眼不上窜,脉来弦急而数。视其口中悬痈左右,若小小有肿核,即以竹针刺溃之,或以爪甲摘破亦佳。治法辟邪正气,散惊定心为上,延久则难为力也。凡客忤中恶,急作醋炭,或降真香、皂角并用熏之,仍服苏合香丸,即自痊愈。治惊啼拗哭,本事方龙齿散主之。又有花火膏,亦卒急可用也。论曰:心藏神,神安则脏和。故小儿昼得精神安,而夜得稳睡。若心气不和,邪气乘之,则精神不得安,故暴惊而啼叫也,安神散等剂治之。又有躽啼之证,小儿胞胎中,其母将养失宜,伤于风冷,则邪气入于胞胎,既生之后,冷气停留,复因乳哺不节,邪气与正气相搏,故腹痛躽胀,感是气而啼也。牛黄丸等剂主之。冷甚者,理中丸主之。

     胎疾

  胎疾谓月数将满,母失调护,或劳动气血相干,或坐卧饥饱相役,或饮酒食肉,冷热相制,或恐怖血脉相乱,胎气有伤,儿形无补,有胎热,胎寒,胎黄,胎肥,胎弱等证。胎热则儿在胎中,母多惊悸,或因食热毒之物,诞生之后。儿多虚痰,气急喘满,眼目眵泪,神困呵欠,不得伸舒,呃呃作声,大小便不利,或通利即有血水,甚则手常拳紧,脚常搐缩,眼常邪视,身常掣跳。皆由胎中受热,宜速与大连翘饮子,解散诸热;次与消风散数服无恙。其胎惊、胎风,自见本证,兹不赘述。胎寒则儿在胎中,母因感受寒邪,或喜食生冷过度,寒盛则肠鸣泄利,邪气以乱其真气。治寒邪当用和解,治脏寒则温脏。寒甚,则有盘肠内钓,皆因寒而得之,大便青者是也,各有本证见之。胎黄候,则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乳食不思,啼叫不止,皆因母受热而传于胎也。凡有此证,乳母可服生地黄汤,仍忌热毒之物。胎肥则生下肌肉厚,遍身色红,满月以后,渐渐羸瘦,目白睛粉红色,五心烦热,大便难,时时生涎,浴体法主之。胎弱则生下面无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无血色,时时哽气多哕,目无精彩,亦当浴体法治之。凡胎气禀赋,有壮有弱。其母饮食,恣令肌饱,起止无忌,令儿得疾:不寒即热,不虚即怯;热乃作壅,寒乃作泄;虚则作惊,怯则作结。寒则温之,热则凉之,虚则壮荣,怯则益卫。惊用安神丸,结用微利;详审用之,可保无虞。不若古人胎教之法,决无诸证,生子必形容端正,为世之英杰也。

     语迟

  巢氏云:小儿四五岁不能言。盖人之五脏,以心之声为言。所不能言者,由在胎时,其母卒有惊怖,内动于儿脏,邪气乘于心,故令心气不足而不能言也。宜服钱氏菖蒲丸,以意加减,久服取效。

     百晬内嗽

  此名乳嗽,实难调理,亦恶证也,当审虚实而施治焉。实者散之,虚者补之。其证气粗痰盛,口疮眼热,发散后可利之,比金丸等药主之,散其实也。其证呕吐后,惊悸困倦自汗,当用补肺散、益黄散、天麻散,补其虚也。大抵治惊嗽,琥珀散主之,天麻丸乃要药也。用天麻、蝉退、僵蚕、川芎、人参、甘草、硼砂、天竺黄、牛胆、南星、白附子、雄黄末之,炼蜜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治未满百晬,咳嗽不止,远胜诸药也。

    明医杂着 【明 王纶】

     脐风

  小儿初生,百日内脐风,方书率用南星、僵蚕等风药,多不效,当作胎毒,泻阳明火邪。马牙亦是胎毒,用针挑破,桑树白汁涂之。桑汁主小儿鹅口及口疮、舌上疮神效。初生小儿,时时与看,频傅桑汁。不然,舌硬紧,渐至撮口,难治。
   【注 按曾世显云:婴儿一七之内,肚腹胀硬,脐畔浮肿,撮口不开,攒眉而叫,名脐风。或因剪脐带少短,或因束缚不紧,牵动风入脐中,或因铁器断脐,冷气入内,传于脾络,致舌强唇青,手足微搐,不能吮乳,啼声似鸦,喉痰潮响。急掐破口泡,去其毒水,以艾灸脐中,亦有复生者。治法多端,无如灸法。或以天南星一钱,生姜自然汁调灌为妙。】

     小儿无补肾法

  小儿无补肾法。盖禀父精而生,此天一生水,化生之源,肾之根也。此根日赖脾胃乳食水谷长养。男至十六而肾始充满,既满之后,婚媾妄用,亏损则可用药补之。若受胎之时,禀之不足,则可无补。禀之原足,又何待于补耶。
   【注 按小儿行迟、齿迟、解颅、顖填、五软、鹤膝、肾疳、齿豁、睛白、多愁,凡此皆因禀受肾气不足,当以六味地黄丸加鹿茸补之。若因精气未满而御女以通,多致头目眩晕,作渴吐痰,或发热足热,腰腿酸软,或自汗盗汗,二便濇痛,变生诸疾,难以名状。余尝用六味、八味二丸及补中益气之剂,加减用之,无不奏效。】

    保婴撮要 【明 薛铠】

     脐风

  脐风宜先用龙胆汤、天麻丸之类,以去痰涎,后用益脾散之类补脾胃。若脐边青黑,手拳口噤,是为内搐,不治。受病之源,皆因乳母七情气郁,厚味积热所致。若爪甲黑,伸引努力脐突者,用大连翘饮子之类。又田氏治噤风,用天南星末一钱片脑少许,以指蘸姜汁擦龈立开。丹溪用赤足蜈蚣去足,炙为末,以猪乳调五分,徐徐灌之。或用牛黄,以竹沥调服一字,随以猪乳滴于口中。《圣惠方》用郁金、藜芦、瓜蒂为末,水调搐鼻中。钱氏云:撮口因浴后拭脐,风邪所入而作,用益黄散补之。无择云,视其齿龈有泡擦破,口既开,用真白僵蚕为末,蜜调涂口内。《保婴集》云:小儿百日脐风马牙,当作胎毒,泻足阳明火,用针挑破,以桑树白汁涂之。又云:初生小儿,时时宜敷桑汁,不然多有舌硬撮口之证。窃谓脐风果因浴拭外伤皮肤者,用绵灰或枯矾抹擦即愈。若因乳母肝脾郁怒,致儿为患,当治其母。若因剪脐短少,或因束缚不紧,或因牵动风入脐中,或因铁器断脐,冷气传于脾络,以致前证者,口内有小泡,急掐破去其毒水,以艾灸脐中,亦有生者。

     胎惊

  小儿胎惊风,当散风利惊,化痰调气,及贴顖法,甚则以朱银丸下之。若面青拳搐,用保命丹、钓藤散、全蝎散之类。大抵小儿脏腑脆弱,不可辄用银粉镇坠之剂,反伤真气,多致不救者。且妊娠每月,各有经脉滋养:一月属肝,二月属胆,三月属心,四月属小肠,五月属脾,六月属胃,七月属肺,八月属大肠,九月属肾,十月属膀胱。多因妊娠时受患而作也,须察于某月受病在某经,和其阴阳,调其脾胃,兼以见证之药佐之,无有不愈。

     胎风

  小儿初生,其身有如汤泼火伤者,此皆乳母过食膏粱所致也。其母宜服清胃散及逍遥散,以清其气血,儿亦饮数滴可也。有身无皮肤而不焮赤者、皆由产母脾气不足也,用粳米粉敷之。焮赤发热者,皆由产母胃中火盛也,用石膏敷之。经谓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故知病脾肺也。如脑额生疮者,火土相合,遂成湿热下流,攻击肾水也,难治。如脚上有疮者,阴虚火盛也,此不满五岁而毙。如未满月而撮口握拳,腰软如随者,此肝肾中邪胜正弱所致也。三日内必不治。若因大病,亏损胃气,而诸脏虚弱所致者,用补中益气汤、钱氏地黄丸。若面唇赤色,正属肾水不足,肝经阴虚火动而内生风热尔,当滋肾水以制阳光。其身软者,内禀气不足,肌肉未坚也,当参五软而施治之。

     五软

  五软者,头、项、手足,肉、口是也。夫头软者,脏腑骨脉皆虚,诸阳之气不足也。项软者乃天柱骨弱,肾主骨,足少阴太阳经虚也。手足软者,脾主四肢,乃中州之气不足,不能营养四肢。肉软者,乃肉少皮宽,饮食不为肌肤也。口软者,口为脾之窍,上下龈属手足阳明,阳明主胃,脾胃气虚,舌不能藏而常舒出也。夫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主气,肾主骨,此五者皆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故骨脉不强,肢体痿弱。原其要,总归于胃。盖胃水谷之海,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治法必先以脾胃为主,俱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头项手足三软,兼服地黄丸。凡此证必须多用二药,仍令壮年乳母饮之。兼慎风寒,调饮食,多能全形。

     五硬

  五硬者,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作痛,连于胸膈,脚手心冷而硬,此阳气不营于四末也。经曰:脾主四肢。又曰:脾主诸阴。今手足冷而硬者,独阴无阳也,故难治。若肚筋青急者,木乘土位也,急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肉桂、柴胡、升麻,以复其真气。若系风邪,当参惊风治之。此证从肝脾二脏受病,当补脾平肝,仍参痉证急慢惊风门治之。

     胎证

  小儿胎证,谓胎热、胎寒、胎黄、胎肥、胎弱是也。胎热者,初生旬日之间,目闭色赤,眼泡肿,啼叫惊烦,壮热溺黄,此在胎中受热,及膏梁内蕴,宜用清胃散之类。胎寒者,初生百日内,或手足挛屈,或口噤不开,此在胎母过食生冷,或感寒气,宜用五味异功散之类。胎黄者,体目俱黄,小便秘濇,不乳啼叫,或腹膨泄泻,此在胎母过食炙煿辛辣,致生湿热,宜用生地黄汤之类;热盛者,泻黄散之类。胎肥者,肌肉禀厚,遍身血色,弥月后渐瘦,五心烦热,大便不利,口吻流涎,此受母胃热所致也,乳母服大连翘饮,儿用浴体法以疏通其腠理。胎弱者,面无精光,肌体瘦薄,身无血色,大便白水,时时哽气,目无精神,亦宜用浴体法。

     夜啼

  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热也。夜属阴,阴胜则脾脏之寒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其候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是也,亦曰胎寒,用钓藤散。若见灯愈啼者,心热也。心属火,见灯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其候面赤,手腹俱缓,口中气热是也,同导赤散。若面色白,黑睛少,属肾气不足,至夜阴虚而啼也,宜用六味丸。若兼泄泻不乳,脾胃虚弱也,用六神散。若兼吐泻少食,脾胃虚寒也,用六君、炮木香。大便不化,食少腹胀,脾气虚弱也,用异功散。心血不足者,秘旨安神丸。木火相搏者,柴胡栀子散。肝血不足者,地黄丸。大抵此证,或因吐泻,内亡津液;或禀赋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或乳母恚怒,肝火悔金,当用六君子汤补脾土以生肺金,地黄丸壮肾水以滋肝木。若乳母郁闷而致者,用加味归脾汤;乳母暴怒者,加味小柴胡汤;乳母心肝热搏者,柴胡栀子散。仍宜参客忤、惊啼览之。

     悲哭

  悲哭者,肺之声;泪者,肝之液也。若六脉弦紧者,先以温汤浸其身取汗,次以凉膈散之类清其内热。此张子和治法如此。若因乳母怒火遗热于肝,肝火炎炽,反侮肺金,金木相击,故悲哭有声者,宜用六君、柴胡、山栀以补脾清肝,用六味丸以壮水生木,有因惊风,过服怯风燥血之药而致者,有因吐泻内亡津液而致者,及禀父肾阴不足不能生肝者,治各审之。若小儿忽然大叫作声者不治。此禀肾阴不足,虚火炎上故也。用六味丸多有生者。仍参览夜啼、客忤、惊啼、重舌、口疮、天钓、内钓等证。

     语迟

  钱氏云:心之声为言。小儿四五岁不能言者,由妊母卒有惊动,邪乘儿心,致心气不足,故不能言也。有禀父肾气不足而言迟者;有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气道者;有病后津液内亡,会厌干涸者;亦有脾胃虚弱,清气不升而言迟者。心气不足用菖蒲丸,肾气不足用羚羊角丸,闭塞气道用加味逍遥散,津液内亡用七味白朮散,脾胃虚弱用补中益气汤。

     百晬内嗽

  百晬内嗽者名乳嗽,甚难调理,当审其虚实。若气粗痰盛,口疮眼热,先用比金丸;呕吐惊悸,困倦自汗,用补肺散;惊嗽用琥珀散;乳嗽用天麻丸。若脾胃内热,用抱龙丸;风邪外感者,用惺惺散。痰热既去而气租痰盛或流涎者,脾肺气虚也,用异功散加桔梗。口疮眼热,大便坚实者,用三黄丸;大便不实者,用白朮散。若呕吐不乳,困倦由汗,或自利腹胀者,脾胃气虚也,用六君子加柴胡。若惊悸困倦,痰盛不乳者,心脾血虚也,四君子加芎、归、酸枣仁。或因乳母食五辛厚味,致儿为患者,仍参喘嗽诸证。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百日内不治证

  发斑、脐风、撮口、马脾风、龟背。

     胎疾

  胎实面红,目黑睛多者,善笑。胎怯面黄,目黑睛少,白睛多者,多哭。更别父母肥瘦,肥不可生瘦,瘦不可生肥也。母气不足,则羸瘦肉薄;父精不足,则解颅眼白多。
  胎热,生下有血气,时时叫哭,身壮热如淡茶色,目赤,大便亦黄,粪稠,急酿乳浴法主之。
  小儿在胎时,因母有热,或恣食酒面热毒之物,传于胎中,令儿生下面亦眼闭,身体壮热,哭声不止,口热如汤,乃胎热之候也。宜生地黄汤。
  凡胎热服药,不可求速效,治法当酿乳渐解之。若遽以凉药攻之,必损脾胃,加以呕吐,乃成大患。宜服生地黄汤,用酿乳法。
  小儿胎中有寒,生下不能将护,再伤于风。其候面色青白,四肢逆冷,手足颤动,口噤不开,乃胎寒之故;或寒气乘虚入脏,作腹痛盘肠内钓。
  月里生惊,急取猪乳,细研辰砂、牛黄各少许,调抹口中,神效。乳母服防风通圣散三剂,其惊自消。
  月里生呕,先用朱砂丸下之;如利后,用朱沉煎坠其邪气,使秽物自下而不呕也。
  月里生肌肤如赤丹涂者,先用牛黄散托里,续用蓝叶散涂外。乳母服清凉饮子三大剂。
  右小儿初生下,月里诸疾,盖胎毒之浅者;若一二岁后所生之疾,乃胎毒之深者,宜权法治之。

     夜啼

  小儿夜啼有四证,一曰寒,二曰热,三曰重舌、口疮,四曰客忤。寒则腹痛而啼,面青白,口有冷气,腹亦冷,曲腰而啼,此寒证也。热则心躁而啼,面赤,小便赤,口中热,腹暖,啼时或有汗,仰身而啼,此热也。若重舌口疮,要吮乳不得,口到乳上即啼,身额皆微热,急取灯照口,若无疮,舌必重也。客忤者,见生人气忤犯而啼也。各随证治之。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小儿初生总论

  凡小儿初生,一周之内,密室襁褓,天地八风之那,岂得为害。良由在胎之时,母失调护,或过劳相干,或过食伤胃,或惊恐相触,或跌扑致伤,诞生之后,故有胎惊、胎黄、胎寒、胎热、胎肥、胎怯诸证生焉。外因浴洗、拭口、断脐、灸顖之不得其法,致有噤口、脐风、锁肚、不乳等证。患此者,多难救疗。虽黄帝之圣,亦称不能察别。今世小儿医,尤宜精审浅深虚实而权衡为治,乃济世之良工也。
  小儿初生无谷道者,逾旬日必不可救。至腹胀不食乳,则成内伤,虽通谷道似不胜其治矣。必须早用刀刺之,要对肠孔,亲切开通之,后用绵帛如榆钱大,卷如指,以香油浸透插之,使其再不合缝,四傍用生肌散搽之自愈。

     便血脏毒

  小儿初生,七日内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气热盛所致也。母食酒面炙煿热物,流入心肺;儿在胎内禀受热毒,亦传心肺。且女子热入于心,故小便有之;男子热入于肺,故大肠有之。血出淡淡有水,胚红色盛,则其血鲜。凡有此证,不可以他药,只以生地黄取自然汁入蜜少许,和匀温服自愈,男女皆效。

     五软五硬

  五软证名曰胎怯,良由父精不足,母血气衰而得。有因母血气弱而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母贪色,体气虚弱;或年纪已迈而复见子;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坠胎之剂不去而竟成胎者,耗伤真气。及其降生之后,精气不充,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致使头、项、手、足、身体软弱,名为五软。歌曰:禀气元虚髓不充,六淫之气易来攻。更兼手足身羸弱,此证名为五软同。
  五硬证,头硬不能俯视,气壅胸膈,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曰五硬。又有肚大青筋而不宽,宜去积之剂。心腹硬者,亦是。

     变蒸

  初生小儿变蒸者,阴阳水火变蒸于气血,而使形体成就,是五脏之变蒸而七情所由生也。变者性情变易也,蒸者身体蒸热也。儿当变蒸之侯,身上温温壮热,上唇头起白泡珠如鱼目,耳尻俱冷,目无光彩,微欲惊而不乳哺,轻则如此,重则脉乱壮热躁渴夜啼,与伤寒相似,或自汗盗汗。如此者须用古法调和,不可深治大过。亦有胎气禀实,当其变蒸之候,皆无形证,自然一一变易知宽,此为暗变蒸也。就物言之,亦有变:龙蜕骨,虎换爪,豹变文。物类尚变,况于人乎。故儿初生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二变兼蒸;九十六日为三变,一百二十八日为四变并蒸;一百六十日为五变,一百九十二日为六变并蒸;二百二十四日为七变,二百五十六日为八变并蒸;二百八十八日为九变,三百二十日为十变并蒸。此十变毕后,更逾六十四日为一大蒸,逾一百二十八日为二大蒸,逾一百九十二日为三大蒸。通计五百七十六日,总共十变八蒸,儿乃血脉充荣,骨肉坚壮而成人也。
  凡一变蒸三十二日,其候当二十八九日之间,或有蒸热,至三十六七日方退,此为先期五日而作,后期五日而已。重者常有十日;轻者先二日而微觉,后二日而即退。亦有全不见候而暗变者。为胎盛也。《宝鉴》谓初变属肝木,二变肺金,三变心火,四变脾土,五变肾水。五行生克,故有变蒸。钱氏谓初变属肾水为天一生水,故以生成为次序。二说俱通。大抵亦有不依序而变,如伤寒不循经之次第也,但看何脏见候而调之为妙。如蒸于肝则目昏而微赤,蒸于肺则嚏咳而毛竖,蒸于脾则吐乳而成泻,蒸于心则微惊而壮热,蒸于肾尻冷而耳热。五脏六腑各见其候,以意消息调和,不必深固胶执而速求全之毁也。抑此自然有是变蒸之理,轻者不须用药,至期自愈;甚者过期不愈,按候而调之,着中而已。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初生不能啼

  《水鉴方》云:胎风生下不能啼,须使园中小叶葵,捣取汁调熊胆末,才交入口免倾危。

     不小便

  小儿初生不尿者,多因在胎时母恣食啖,热毒之气,流入胎中,儿饮其血,是以生而脐腹肿胀。如觉脐四旁有青黑气色及口撮,即不可救也;如未有青黑色不饮乳者,宜服葱乳汤。

     不大便

  俗名锁肚,由胎中受热,热毒壅盛,结于肛门,闭而不通,无复滋润,所以如此。若至第三日不通,急令妇人以温水漱口,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心共七处,凡四五次;仍以轻粉半钱,蜜少许,温水化开,时时将少许服之,以通为度。如更不通,即是肛门内合,当以物透而通之。金簪为上,玉簪次之。须刺入二寸许。以苏合香丸纳入孔中,粪出为快。若肚腹膨胀,不能乳食,作呻吟声,至于一七,难可望其生也。
  田氏治法:先用硬葱针纳肛门;如大便不下,后用牛黄散,送朱砂丸,一时自见。

     大小便不通

  小儿初生日,腹胀欲绝,大小便不通,亦如前法吸咂胸前、背心、手足脐下七处,以红赤色为度,须臾自通。

     垂痈

  小儿出腹六七日后,其血气收敛成肉,则口舌喉颊里清净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芦箨盛水状者,若悬痈有胀起者,可以绵缠长针留刃处如粟米许大,以刺决之,令气泄去,去青黄赤血汁也。一刺之止,消息一日;未消者,来日又刺之,不过三刺自消尽。余小小未消,三刺亦止,自然得消也。有着舌下如此者,名重舌;有着颊里及上腭如此者,名重腭;有着齿龂上者名重龂。皆刺去血汁也。刺后用盐洗拭,急用如圣散或一字散掺刷。

     口中有虫

  《外台》疗儿吃奶不稳,七日以来壮热,颜色赤,鼻孔黄,恐作撮口,及牙关虫似蜗牛,亦似黄头白蚌螺,用竹沥半合和少许牛黄服瘥;又猪肉拭口,即虫出。

     噤风

  巢氏云:儿口内忽结聚,舌上如黍,不能取乳,名噤。由在胎热入脏,心偏受热。
  《圣惠》:初生儿须防三病,一撮口,二着噤,三脐风。皆急病,着噤尤甚,过一腊方免。牙关紧急,吃乳不稳,啼声渐小,口吐涎沫,人见大小便通,以为冷热所得,不知病在喉舌,状亦极重,善救疗者十不得三四。依将护法防于事先,必无此患。
  但有此证,急看儿上腭有点子,先以指甲轻轻刮破,次服定命散、辰砂全蝎散之类。如口噤不开,服诸药不效者,生南星去皮脐,研为极细末,龙脑少许合和,用指蘸生姜汁于大牙根上擦之。立开。凡脐风、撮口、噤风三者虽异,其受病之源则一也。大抵里气郁结,壅闭不通。并宜服煎豆豉汁与吃,取下胎毒。《千金》云:小儿初生,其气尚盛,若有微患,即须下之;若不时下,则成大疾,难为疗矣。紫霜丸量而与之。
  茅先生云:儿生一百二十日内,犯风噤,因母受胎有疾,故受毒气,生来血气未调,又被风邪所击致之。治法:先与夺命散吐风涎,后下醒脾散夹匀气散与服,又下雄牛散夹朱砂膏常服,即愈。如手捉拳,噤口不开,死。

     撮口

  外证舌强唇青,聚口撮面,面目黄赤,气息喘急,啼声不出,饮乳有妨。若口出白沫而四肢冷者,不可救疗。其或肚胀青筋,吊肠卵疝,内气引痛,皆肠胃郁结不通致之。治法贵乎疏利,辰砂膏是也。初生一腊乃免,七日也。
  张涣云:婴儿胎气挟热,亦因母有邪热传染,或生下沐浴当风,襁褓失度,致令婴儿啼声不出,乳哺艰难,名曰撮口不开病,七日之内尤甚,急风散主之。

     脐风

  《千金》有脐风、脐疮、脐湿三者,皆因断脐后为风湿伤而成。夫风入脐,脐肿腹胀,四肢不利,多啼不能乳,甚者发搐为脐风;肿湿经久不干,为脐湿;风湿相搏,令脐生疮,久不瘥为脐疮。有一不已,入于经脉,多变为癎。癎成作癎治。
  曾氏法:先投劫风膏;次以五苓散加宽气饮,入姜汁、葱白、灯心煎汤调服,与解风痰;及用一字金,煎荆芥汤或薄荷汤,调抹口内,证轻即快。
  如禀赋充实,发热有痰惊搐,投黑白饮,温蜜汤空心调下,微泄似茶褐色二三行,进白芍药汤,水姜枣煎服,常用此法亦妙。若脐凸肚紧,微有青色,口撮一开,肝风盛而脾土受制,不可施治。凡有此候,百无一治,纵使得安,亦非长寿。

     脐突

  曾氏曰:脐突一证,又非脐风。此亦因初生洗浴,系脐不紧,秽水浸入于内。产后旬日外,脐忽光浮如吹,捻动微响,间或惊悸作啼。治用白芍药汤加薏苡仁,水煎空心温服;次以外消散涂贴,自然平复。
  脐风撮口,在百日内多不治。

     脐湿

  婴儿脐中肿湿经久不瘥,若至百日即危,急宜速疗之。

     脐疮

  巢氏曰:因浴儿水入脐中,或尿湿绷包,致脐中受湿,肿烂成疮。或解脱为风邪所袭,入于经络,则成风癎。若脐肿不干,久则发搐。

     胎惊

  小儿壮热吐哯,心神不宁,手足抽掣,身体强直,眼目反张,是胎惊风证。
  胎惊者,以妊妇调摄乖常,饮酒嗜欲,忿怒惊仆,母有所触,胎必感之;或外挟风邪,有伤于胎,故子乘母气生下即病也。其候月内壮热,翻眼握拳,口噤咬牙,身腰强直,涎潮呕吐,搐掣惊啼,腮缩顖开,或颊赤,或面青眼合。
  凡胎风搭眼噤口之类,急取猪乳,细研牛黄、麝香各少许,调抹入口中,仍服导赤散以泻肝之子,即愈矣。《石壁经》歌:未出胎中一月来,母惊成患子临胎。腰直哭时先口撮,面青拳搐缩双腮。眼闭咬牙筋脉急。
  受气时若阴气弱,胎易惊落,肉消甚;阳气弱,胎难惊落,手足细,肌肉瘦,皆不尽天年。若日月满,因惊落口撮,腮脸起,鼻塞口噤,勿作惊治,微汗,次治惊调气。乳母服调气药,儿贴顖。
  任唤千声眼不开。退却风涎为治疗,涎去惊邪自不回。
  失治则目瞑,先治惊则吐泻。秋夏必脾风,初见勿作脾风治,恐汗不出生别证。先用凤髓乌犀丸,次朱银丸。
  汤氏云:治胎癎惊风,皆可服全蝎头尾全者,用生薄荷叶包外以麻线缠,火上炙燥为末,别研生朱、麝香各少许,煎麦门冬汤调下。

     胎癎

  曾氏云:胎癎者,因未产前腹中被惊,或母食酸咸过多,或为七情所汨,致伤胎气,儿生百日内有者是也。发时心不宁,面微黄,气逆痰作,目上视,身反张,啼声不出。先用参苏饮和解,次以不惊丹或琥珀抱龙丸间投,轻则可愈,重者难痊。

     胎热

  儿在胎中母多惊悸,或因食热毒之物,降生之后,旬日之间,儿多虚痰,气急喘满,眼闭目赤,目泡浮肿,神困呵欠,呢呢作声,遍体壮热,小便赤色,大便不通,时复惊烦。此因胎中受热,或悞服温剂,致令热蓄于内,熏蒸胎气,故有此证。若经久不治,则鹅口、重舌、木舌、赤紫丹瘤,自此而生。宜先以木通散,煎与母服,使入于乳,令儿饮之,通心气,解烦热;然后以四圣散温洗两目,目开,进地黄膏、天竺黄散,及牛蒡汤、当归散亦令母服。凡有胎疾,不可求速效,当先令乳母服药,使药过乳,渐次解之,百无一失。若即以凉药攻之,必生他病。乳母仍忌辛辣酒面,庶易得安,不致反复。

     胎寒

  婴儿初生,百日内觉口冷腹痛,身起寒栗,时发战栗,曲足握拳,昼夜啼哭不已,或口噤不开,名曰胎寒。其证在胎时,母因腹痛而致产。经云:胎寒多腹痛。亦有产妇喜啖甘肥生冷时果,或胎前外感风寒暑湿,治以凉药,内伤胎气,则生后昏昏多睡,间或哯乳泻白,若不早治,必成慢惊慢脾。凡有此候,宜以冲和饮、当归散和合,水煨姜煎服,使之微泄,泄行进匀气散调补,泄止气匀,神安痛定,手足舒伸;次用参苓白朮散以养胃气,白芍药汤去其寒湿。乳母宜节生冷饮食,庶易瘥也。
  又有手足梢冷,唇面微青,额上汗出,不顾乳食,至夜多啼,颇似前证,但无口冷寒战,名曰脏寒。其疾夜重日轻,腹痛肠鸣,泄泻清水,间有不泄者。此证亦在百日内有之。皆因临产在地稍久,冷气侵逼,或以凉水渗汤洗儿,或断脐带短,而又结缚不紧,为寒气所伤。如此,宜以白芍药汤及冲和饮,加盐炒茴香、茱萸,水姜煎服,并乳母同服。

     胎赤

  张涣云:婴儿初生,须洗目令净;若洗不净,则秽汁浸渍于眼眦中,使脸赤烂,至长大不瘥者,名胎赤。宜用二金散。
  曾氏云:纯阳之子,始生旬月,忽两目俱红,弦烂濇痒成翳,此因在胎为母感受风热,传于心肝而得。先以百解散加当归散,水姜灯心煎服;次导赤散及牛蒡汤加黄连、木贼、蝉壳,水煎服自效。
  有因难产,胎气颇濇,转侧差缓,其血压于儿首,遂至溅血渗下,盛则灌注其眼,不见瞳人;轻则外泡肿赤,上下弦烂。若投凉药,必寒脏腑,宜与生地黄汤主之。

     胎黄

  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黄之候,皆因乳母受湿热而传于胎也。凡有此证,母子皆宜服地黄汤及地黄饮子。有生下百日及半周,不因病后生微黄者,胃热也;若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经云: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犀角散主之。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也,白朮散主之。

     百晬内嗽

  曾氏曰:百日内婴孩偶咳嗽痰壅,睡中不宁,亦因产后感风而得。但不可过用发散之剂,先以解表散一二服,次投贝母汤及惺惺散治之。

     悲哭

  小儿有惊啼、有夜啼、有躽啼。夫惊啼者,由风邪乘心,脏腑生热,热则精神不定,睡卧不安,故惊啼。夜啼者,脏冷也,夜则阴盛,阴盛相感,痛甚于昼,故令夜啼。一云有犯触禁忌,亦令儿夜啼,可作法术断之。其躽啼者,由腹中痛甚,儿身躽张,气盛而啼也。又有胎寒而啼者,此儿在胎时已受病也。其状肠胃虚冷,消乳哺,腹胀下痢,颜色青白,而时或啼叫是也。
  又悲哭者,肺之声;泪者,肝之液也。若六脉弦紧者,先以温汤渍其身取汗,次以凉膈散之类清其内热。此张子和治法如此。若因乳母怒火,遗热于肝,肝火炎炽,反侮肺金,金木相击,故悲哭有声者,宜用六君柴胡、山栀以补脾清肝,用六味丸以壮水生木。有因惊风,过服祛风燥血之药而致者,有因吐泻内亡津液而致者,及禀父肾阴不足,不能生肝者,治各审之。若小儿忽然大啼作声,丹溪谓必死。此禀肾阴不足,虚火炎上故也。用六味丸多有生者。仍参览夜啼、客忤、惊啼、重舌、口疮、天钓、内钓等证。

     五软

  戴氏论五软证,名曰胎怯,良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诚哉是言!以愚推之,有因母血海久冷,用药强补有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好色贪酒,气体虚弱;或年事已迈而后见子;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投堕胎之剂不去而竟成孕者,徒尔耗伤真气,苟或有生,譬诸阴地浅土之草,虽有发生而畅茂者少。又如培植树木,动摇其根而成者鲜矣。由是论之,婴孩怯弱不耐寒暑,纵使成人,亦多有疾。爰自降生之后,精髓不充,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才为六淫所侵,便致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治法用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渐次调养,日久乃安。若投药不效,亦为废人。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初生

  初生何故便需医?胎热胎寒胎瘦肥。胎寒身冷多泻利,盘肠内钓痛无时。或不能啼或肾缩。
  初生有肾缩者,乃初生受寒。用硫黄、吴茱萸各五钱为末,研大蒜汁调涂腹上,仍以蛇床子烧湮微熏。
  生泡遍身或无皮。胎热悬痈落地死,谷道无孔事亦奇。二便不通因不乳,若兼腹胀难支持。生赤如丹生黄疸,鹅口口疮急拭之。重舌木舌牙龈白,尽皆母热遗于儿。

     撮口

  撮口聚面气喘急,胎家热毒入心脾。亦有脾肺虚寒者,口沫肢冷不可为。

     噤口

  噤口不乳不能啼,胎热复为风搏之。此证皆因里气郁,吐痰利惊最得宜。吹鼻喷嚏还可治,七朝见此十分危。

     脐风胎风

  脐风风冷湿气流,脐肿腹胀四肢柔。或多啼搐防撮噤,间有热者生可求。
  若日夜多啼,不能饮乳,甚则发搐、撮口、噤口,是为内搐不治。凡脐边青黑爪甲黑者,俱死。古方大利惊丸主之;或用吹鼻法,有嚏可治。甚者金乌散,或外科赛命丹、一捻金妙。如风搐稍定,多啼烦躁者,大温惊丸主之。亦有热在胸堂,伸引努气,亦令脐肿。千金龙胆汤、小凉惊丸主之。
  胎风癎证多呕吐,生者红色注眉头。

     胎惊夜啼

  上夜惊啼多痰热,仰身有汗赤面颊。
  月内夜啼惊惕抽掣者,乃胎中受惊所致,宜猪乳膏。琥珀、防风各一钱,朱砂五分为末,用猪乳汁调一字,抹儿口中;或保命丹、金箔镇心丸。惊有痰者,抱龙丸;惊有热者,凉惊丸、龙脑安神丸。寻常邪热夜啼者,用灯花三颗为末,灯心煎汤调,抹儿口中,以乳汁送下,日二服。大概有痰热者,多上半夜仰身有汗而啼,面赤心躁,小便赤濇,口中与腹皆热也。
  下夜曲腰必虚寒,甚则内钓手足掣。
  夜啼气虚者,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挟热加黄连、竹叶。血虚焦啼者,用当归为末,乳汁调服。气血俱虚腹痛夜啼者,用黄芪、当归、赤芍、木香、甘草等分为末,每挑少许着乳头上,使吮乳服之。有胎寒及衣被过凉,以致脏寒,盘肠内钓,肚腹胀痛,啼则眼目上视,手足搐掣。盖夜则阴盛,寒则作痛,甚则阴盛发躁,所以夜啼。宜保命丹,轻者益黄散,外炒麦麸熨之。凡下半夜曲腰而啼,面目青白,扪腹觉冷,必冒寒腹痛也。有因惊受风邪而啼者,二活散。羌活、独活各二分,槟榔、天麻、麻黄、甘草各一分,水煎。或加南星为末,蜜试可贴顖门。有伤乳食作痛而啼者,消乳食丸。
  客忤中恶哭黄昏。
  有日夜惊啼,必黄昏前后尤甚者,乃客忤中恶。
  饮乳方啼烂口舌。
  有欲饮乳,到口便啼,身额皆热者,看其口若无疮,必喉舌肿痛,宜冰梅丸、薄荷煎治之。凡初生月内多啼者吉。胎热、胎毒、胎惊得散,且无奇疾。要知频浴伤腹,便成脐风;不忌生人异物,则为客忤噤口惊啼;乳食重服,则吐泻痰逆;过暖则口舌疮痍;过凉则脏寒钓气。调理之法,适中而已。

     变蒸

  惊则气升蒸则热,八蒸十变长气血。
  小儿初生,形体虽具,脏腑气血尚未成就,而情神志意魂魄俱未生全。故变蒸既毕,学语倚立,扶步能食,血脉筋骨皆牢。禀气盛者,暗合而无外证;禀气弱者,乃有蒸病。
  轻则潮汗微似惊。
  轻则发热微汗,似惊,五日乃解。
  重则壮热吐且渴。
  重则壮热,脉乱而数,或吐或汗,或烦啼燥渴,七八日始解,与伤寒相似。亦有变蒸之后,续感寒邪者,如蒸于肝则目昏微赤,蒸于肺则嚏嗽毛耸,随证调治。
  治贵平和汗下微。
  不汗而热,微发其汗,若吐乳者,微止之,不可妄治,宜平和饮子。白茯苓一钱半,人参、甘草各五分,升麻二分。禀受弱者,加白朮一钱,水煎服。变蒸前后三日,各进一服,可免百病;及百日内亦宜。吐泻不乳多啼者,和气散。木香、香附、厚朴、人参、陈皮、藿香、甘草各等分,姜枣煎服。宿乳者紫霜丸,痰热者惺惺散。
  柴胡当归寒热遏。
  骨热心烦,啼叫不已者,柴胡饮。柴胡、人参、麦门冬、甘草各二分,龙胆草、防风各一分,水煎服。有寒无热者,当归汤。当归四分,木香、辣桂、人参、甘草各二分,姜枣煎服。蒸热甚者,紫阳黑散;积热寒热如疟者,梨浆饮。

     五软五硬

  五软皆因禀受亏,行迟语迟齿发迟。五硬强直本风证,若兼腹硬兼积医。

     乳嗽

  乳嗽百日内不宜,恋膈损胃肺孤危。
  或因啼叫未定吃乳,或饮乳过度,以致停蓄胸膈胃口,上干于肺,故发咳嗽呃逆,肺胃俱病。百日内见者为恶候。
  热嗽面赤丸葶苈。
  其有四时感冒嗽者,当用参苏饮、惺惺散之类微表;如挟热暴嗽,面赤壮热便闭者,宜葶牛丸下之。
  虚者阿胶散可医。

    万病回春 【明 龚廷贤】

     初生

  凡初生小儿,口腭并牙根生白点,名马牙,不能食乳。此与鹅口不同,少缓即不能救,多致夭伤。急用针缚着头上,将白点挑破出血,用好京墨磨薄荷汤,以手指燃母油头发蘸墨,遍口腭擦之,勿令乳食,待睡一时醒,方与乳食,再擦之。
  小儿不时变蒸,变者异常也,蒸者发热也,所以变换五脏,蒸养六腑,须要变蒸。多变,气血方荣,骨脉始长,情性有异,则后来出痘轻可。凡变蒸不宜服药。或因伤食,因伤风,因惊吓等项夹杂相值而发,令人疑惑,亦须守候一二日,俟病势真的,是食则消食,是风则行痰,是惊则安神。若变蒸而妄投药饵,则为药引入各经,证遂难识,而且缠绵不脱,盖药有所悞也。
  一小儿月内发搐鼻塞,乃风邪所伤,以六君子汤加桔梗、细辛,子母俱服,更以葱七茎,生姜一片,细擂摊纸上合置掌中,令热急贴顖门,少顷鼻利搐止。
  一小儿未满月,发搐呕乳,腹胀作泻,此乳伤脾胃。用五味异功散加漏芦,令母服;儿亦服匙许,遂愈。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宋 撰人未详】

     五气论

  儿自胎孕以至生成,皆禀五行而分五脏。故自五气以生五态,而各不同。《圣济经》言,五行孕秀有异宜,五态委保有殊气。冲和均赋,体性潜异者,盖母气胎育,有盛衰之虚实,故其子生也,有刚柔之勇怯。又经云心气虚而语晚,肝气微而行迟,脾气弱而肉瘠,肾气怯而解颅,如此之类,悉皆是矣。然五脏之气,禀受殊异,其于怯弱者,圣人亦有方药以补养之矣。

     初生

  凡小儿患脐疮未愈,不可乳令太饱,太饱则令儿脐风。
  儿才生举迟或断脐晚者,令儿冒冷,故寒中之也。又先断脐后洗浴,则水气得入之,或洗时水气所干,亦为中寒之候。其证腹中绞痛,夭糾啼呼,面青黑,尿清白,当以当归末为粉,着于絮上,炙而熨脐腹,日日频熨,至啼止脐干为度。仍不炙令太热,恐引惊也。
  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忽然面青,啼声不出,口撮唇紧,不能哺乳,口青色,吐白沫,四肢逆冷,乃脐风撮口之证也。此由儿初生剪脐,不定伤动,或风湿所乘。其轻则病在皮肤而为脐疮不瘥,其重则病入脏腑而为脐风撮口。亦如大人因有破伤而感风,则牙关噤而口撮,不能入食,身硬四肢厥逆,与此候颇同,故谓之脐风撮口,乃最恶之病也。急视小儿口中上下龂间,若有白色如豆大许,便以指甲于当中掐之,自外达内,令匝,至微有血出亦不妨。又于白处两边尽头,亦依此掐,令内外气断,不必直破入指甲矣,恐太甚则伤儿。子母秘录云:于掐破处,以蜈蚣末敷之。
  凡儿产时,诸物但令开口勿闭,以厌撮口口噤也。
  儿自生下至一腊前后有病者,多是未生之前,在母胎孕之时,母食毒物,胎有所感,至生下之后,毒气发而为病。又有母于妊娠之时,失于固养,气形弗充,疾疢因之。故《圣济经》言病生于中者,与生俱生也。
  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忽口噤不能乳,腹急多啼,下青黑粪,或口生疮如粟米,名曰口噤。此证牙关急而口噤,与撮口相似。撮口证面色青,啼声不出,口吐白沫;此口噤证面色赤而多啼,口不吐白沫,所以异也。此缘儿在母腹中时,为风热伤胎所致。故《圣济经》曰:风热伤胎,生而口噤也。
  儿自初生已来,身色青白,无血色,好啼哭,昼夜不止,身体仰而躽,夜则甚,腹满不乳,大便青白,昼夜啼,诸药不效者,此名躽啼。乃儿未生以前,在胞胎中,时为风冷伤所致。故《圣济经》曰:风冷伤胎,生而躽啼。《千金》有云:小儿有胎寒则腹痛躽啼,时时吐哯,或腹中如鸡子黄大,按之如水声便没,投而复出。不急治多变为癎。
  小儿难乳有二:一者儿初生,客风邪热中脐,流入心脾之经,即令舌厚唇燥而急,口不能乘乳,故乳而不能咂饮也。二者儿初生时,拭掠口中秽血不及,咽而入腹,则令儿心腹痞满,气短促急,故口不能吮乳饮之也。宜服五福化毒丹等药。
  儿未生之前,在母腹中,借母经血以滋养焉。至生下时,须拭去口中恶血,及用药下尽儿腹中秽血之粪,方才饲乳。若于生时揩拭儿口中恶血不净,吞咽入腹,或腹中旧有秽粪不曾下之,或下之不尽,因而成癖,故名曰血癖,又名胎积。至生下百日内外,儿生头疮,眼目赤濇,小便如血,口中气急,身体紫色,腹胀躁烦,多啼不乳。

     变蒸论

  小儿在母腹中,胎化十月而生,则皮肤筋骨腑脏气血,虽已全具而未充备,故有变蒸者,是长神智坚骨脉也。变者易也,蒸者热也。每经一次之后,则儿骨脉气血稍强,精神情性特异。是以《圣济经》言婴孺始生有变蒸者,以体具未充,精神未壮,尚资阴阳之气,水火之济,甄陶以成,非道之自然以变为常者哉?故儿自生每三十二日一次者,以人两手十指每指三节,共骨三十段,又两掌骨共三十二段以应之也,足亦如之。太仓公曰:气入内文长筋骨于十变者,乃是也。《圣济经》又曰:变者上气,蒸者体热。上气者则以五脏改易而皆上朝,藏真高于肺也;体热者,则以血脉敷荣,阳方外固为阴使也。故变蒸毕而形气成就者也。亦犹万物之生,非阴阳气蕴热蒸无以荣变也。儿当变时,不欲食,食则辄吐。目白者重,目赤黑者,微闭而不开,至变蒸了,自然明矣。其轻者五日而衰,重者十日而衰。或先期五日,或后期五日,或十日之中热乃除耳。若热甚,达旦不歇,不得惊动,勿令傍边人多而语杂,不可妄行灸刺,但少与紫丸微利之,则热便止矣。或用孙真人肘后黑散子、粉香散调治亦可,唯不可余治。若伤寒时行温病,及惊热温壮等候,虽与变蒸颇皆相似,耳热尻热,唇上无白泡珠,乃为他病,各从其证为治。若于变蒸内有寒加之,寒热交争,脐腹夭矫,啼不止者,熨之则愈。

     变蒸赋

  看病婴儿,先明四时。既有变蒸之状,还如温壮之推。寒热初来,慎一七而方退;周期未满,当四八以童期。原夫魂魄将成,筋骸始荣。开舒腠理,通彻奇经。运用而阴阳以正,往来而血气初平。顿觉精神婴婴,全然有异;未知变蒸一一,仔细须明。肝者干也,东方所属。为木象之三数,发形证于两目。挥身壮热,令瞳子以无辉;遍体昏沉,为神魂而未足。四数于金,二由在火。咳嗽频频,汗珠颗颗。两日间嚏喷仍加,数夜里虚惊又可。暗增骨髓,学反复以翻身;渐长性情,畏傍人而恋我。脾土五呼,肾水一称。谷气暗引,精志时增。乳哺甘甜,尻骨成而独坐戏;经络流利,掌骨具而匍匐能。次后筋脉之稍更,膝踝之渐变。气盈而荣于四肢,光彩而滋于满面。亭亭立犹未稳,喽喽语尚声颤。手足受血,移步行而堪怜;耳目通神,意智生而可羡。斯由呼吸以定,肌体乃厚。两气而外阳内阴,一息而入鼻出口。期来应节,自然脏腑充盈;将养乖宜,致得风邪甚有。于是发竖无润,乳见吐口;珠起丹唇,冷侵尻耳。或肠鸣而微利,或惊啼而勿喜。经云:蒸即蒸血肉之坚,变即变形神之正矣。

    活幼精要 【明 董凤翀】

     初诞歌

  小儿初诞月,噤口病非轻。吐气并吹沫,胎中久受惊。胸陷手频翻,父母惜应难。小儿诞月初,惊积变脐风。口如鱼口样,天命定须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九

小儿初生诸疾门

    方

  龙胆汤 【《千金方》,下同】  治婴儿出腹,血脉盛实,寒热温壮,四肢惊掣,发热大吐哯者,若已能进哺,中食实不消,壮热;及变蒸不解,中客人鬼气,并诸惊癎,方悉主之。十岁以下小儿皆服之。小儿,龙胆汤第一。此是新出腹婴儿方。若日月长大者,以次依此为例,一百日儿加三铢,二百日儿加半两,余药皆准此耳。
  龙胆草 钓藤皮 柴胡 黄芩 桔梗 芍药 茯苓一作茯神 甘草各六铢 蜣螂二枚 大黄一两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为剂也。服之如后节度。药有虚实,虚药宜足数合水也。儿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为三服;儿生八月至十五日,分一合半为三服;儿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为三服;儿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为三服;儿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尽以五合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再服也。

  紫圆 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汗后热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进,乳则吐哯,食癎,先寒后热。
  赤石脂酥焙 代赭石煅醋淬七次,各一两 巴豆三十枚,去壳膜油净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为末,巴豆、杏仁别研为膏相和,更捣二千杵,当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捣之,密器中收三十日。儿服如麻子一丸,与少乳汁令下,食顷后与少乳,勿令多。至日中当小下,热除。若未全除,明旦更与一丸。百日儿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减,夏月多热,善令发疹,二三十日辄一服,佳。紫圆无所不疗,下不虚人。钱氏《直诀》去赤石脂,名紫霜丸。《幼科全书》云:治小儿肚胀青筋,钓肠卵疝,内气引痛而撮口,下小儿痰积尤效。盖小儿初生,其气高盛,若有微疾,即须下之。苟不下时,即成大疾,难为治矣。惟元气素怯者,不用此法。

  黑散 治小儿变蒸中,挟时行温病,或非在蒸时而得时行者。
  麻黄 杏仁各半两 大黄六铢
  右三味,先捣麻黄、大黄为散,别研杏仁如脂,乃细细内散,又捣令调和,内密器中。一月儿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温粉粉之,勿使见风。百日儿服如枣核,以儿大小量之。

  白石脂散 治小儿脐汁不止,兼赤肿。
  白石脂
  右细研,熬令微暖,以粉脐疮,日三四度。

  蒲黄汤 治小儿落床堕地,如有瘀血,腹中阴阴,寒热不止,乳哺但啼哭叫唤。
  蒲黄 麦冬 大黄 黄芩各十铢 甘草八铢 芒硝七铢 黄连十二铢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分三服。消息视儿羸瘦半之,大小便血即愈。忌冷食。

  当归圆 治小儿胎寒躽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一名黑丸。
  当归 狼毒各九铢 吴萸一作杏仁,各半两 细辛 干姜 附子各十八铢 巴豆十枚 豉七合。阙一味
  右九味捣七种,下筛,秤药末令足,研巴豆、豉如膏,稍稍内末捣令相得,蜜和桑甑盛,蒸五升米饭下,出捣一千杵。一月儿服如黍米一丸,日一夜二。不知稍加,以知为度。亦治水癖。

  马齿矾圆 治小儿胎寒躽啼,惊癎腹胀,不嗜食,大便青黄。
  马齿矾一片,烧半日
  右以枣膏和如梧子,大人服二丸,日三。小儿以意减之,以腹内温为度。有食食去,极神妙。

  龙骨圆 治小儿五惊夜啼。崔氏名五惊丸。
  龙骨六铢 牡蛎一作牡丹 川大黄各七铢 黄芩半两 蚱蝉二枚 牛黄如小豆五枚
  右六味末,蜜丸如麻子,蓐里儿服二丸。随儿大小增减。

  芎藭散 治小儿夜啼,至明即安寐。
  芎藭 白朮 防己各半两
  右三味治下筛,以乳和,与儿服之,量多少。又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验。二十日儿未能服散者,以乳汁和服,如麻子一丸。儿大能服散者。以意斟酌与之。

  一物前胡圆 治少小夜啼。
  前胡 随多少捣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一丸,日三,稍加至五六丸,以瘥为度。

  泻青丸 【钱氏《直诀》,下同】  治小儿肝经实热,急惊搐搦。一名泻肝丸。
  羌活壬乙同归一治 龙胆草炒,益肝胆气止惊 大黄泻诸实热 川芎入手足厥阴,辛以缓肝 当归酒洗,入足厥阴,以其用藏血也 防风 山栀仁泻心火,实则泻其子,各等分
  右为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半丸,煎竹叶汤入砂糖化下。薛己曰:按前方足厥阴肝经,解散肌邪,疏通内脏之苦寒药也。若大便秘结,烦渴饮冷,饮食如常,属形病俱实,宜用此泻之。若大便调和,烦渴饮冷,属病气实而形气虚,宜用抑青丸平之。若大便不实,作渴饮汤,饮食少思,肢体倦怠,属形病俱虚,宜用地黄丸补之。若肝经血虚生风,先用四物汤加钓藤钩以生肝血,继用四君子汤以补脾土。若因肝经血燥生痰,用地黄丸生肾水,益肝血。若土不能培木,用四君子汤加当归以补中,用地黄丸以滋肾。若因肺金克肝木,用六君子汤加芍药、木香,实脾土以平肺金。若因心虚夺母之气,或肾水虚不能生肝木者,并用地黄丸主之。若屡服峻剂,而脾胃虚寒者,必用六君子汤加丁香、木香补脾胃以培阳气。若因乳母恚怒,肝火妄动,致儿为患者,母服加味小柴胡汤。若因乳母肝脾血虚发热,致儿为患者,母服加味逍遥散,子亦服数滴。

  导赤散 治小儿小肠实热,小便秘赤。
  生地黄心与小肠之药 甘草炙,生用泻心火 木通利小肠之热,故钱氏用以导赤也,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一钱,入淡竹叶凉心经,水煎服。薛己曰:按泻心汤、导赤散,泻心小肠实火之剂。盖心为脾母,脾为心子。然心既病则脾土益虚矣,用者审之!

  秘旨安神丸 治小儿心血虚,而睡中惊悸,或受惊吓而作。
  人参补五脏治惊悸 半夏汤泡,燥脾土健胃 酸枣仁炒,宁心志 茯神各一钱,开心益志 当归 橘红 赤芍炒各七分 五味子五粒,杵 甘草炙,三分
  右为末,姜汁糊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生姜汤下。

  泻黄散 治小儿脾胃实热。
  防风二两 藿香入手足太阴经,助脾开胃止呕 生甘草各七钱五分 石膏研,五钱,泻胃火 山栀仁一两,治胃中热气
  右用蜜酒微炒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薛己曰:按前证若作渴饮冷,卧不露睛,手足热甚,或遍身发黄,属胃经实热,宜用泻黄散。若作渴饮汤,卧而露睛,手足并冷,属胃经虚热,宜用异功散。若面青搐搦,乳食少思,肝乘脾也,用秘旨补脾汤。若面赤惊悸,身热昏睡,心乘脾也,用秘旨安神丸。若面白喘嗽,肢体倦怠,肺乘脾也,用补中益气汤。若唇黑泄泻,手足指冷,肾乘脾也,用益黄散。病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宜用七味白朮散。若乳母膏粱厚味,七情郁火所致,当审其因而治其母。

  五味异功散 治小儿脾胃虚弱,吐泻不食。
  人参 茯苓 白朮炒 甘草炒 陈皮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姜枣水煎。薛己曰:按前方补脾胃之圣药也。况人之一身,以脾胃为主,若小儿乳食失节,寒冷失宜,或乳母六淫七情失调,儿饮其乳,诸病顿起,当专以此药治之,其应如响。

  益黄散 治小儿脾土虚寒,呕吐泄泻。
  丁香二钱,去脾胃中寒 青皮下食,入太阴仓 陈皮去白 诃子肉各五钱,能开胃消食止痢 甘草炙,三钱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薛己曰:按前证,若因脾土虚弱而吐泻者,用五味异功散。若因肝木侮脾土而吐泻者,用六君子加柴胡。如不应,或手足指冷,属脾胃虚寒也,更加木香、炮姜。若因乳母脾土虚而肝木侮,亦治以前药。若乳母郁怒,致儿患前证,母服加味归脾汤。

  七味白朮散 治小儿吐泻,或病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
  干葛二钱,能鼓胃气上行,生津液,阳明经药也 人参 白朮土炒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叶各一钱
  右为末,每服二三钱,水煎。薛己曰:按胃伤则呕,脾伤则泻,故用前药调补胃气,以化生津液。如无他证,只因胃气虚而津液不足者,用四君子汤尤效。张景岳曰:此方治小儿虚热而渴。如无气滞吐泻等证,则当减去木香、藿香,以避燥而耗气。

  阿胶散 治小儿肺虚咳嗽,口干作渴。
  明阿胶一两,麸炒,能补气不足 甘草炙,一钱 马兜铃五钱,主肺热咳嗽,清肺补肺 糯米一两 杏仁七个,去皮尖,定喘治气 鼠粘子二钱五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煎。薛己曰:按前证,若因脾胃弱而肺气虚者,宜用补中益气汤。若肺金自虚者,宜用四君子汤。

  地黄丸 治小儿肾虚解颅,或行迟语迟等证。
  熟地黄八钱,酒洗,益肾水真阴,补血虚要药 山茱萸肉补肾添精 干山药各四钱,凉而能补 牡丹皮凉肾泻阴中之火,治足少阴无汗之骨蒸 泽泻补阴入肾经 白茯苓各三钱,入壬癸
  右,地黄杵膏,余为末,加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白汤下。薛己曰:按前丸治肾经虚热作渴,小便淋秘,痰气上壅;或肝经血虚燥热,风客淫气而患瘰疬结核;或四肢发搐,眼目瞤动;或肺经虚火,咳嗽吐血,头目眩晕;或咽喉燥痛,口舌疮裂;或心经血虚有火,自汗盗汗,便血诸血;或脾虚湿热,下刑于肾,腰膝不利;或疥癣疮毒等证,并用前药为主,而佐以各脏之药。大抵此药为天一生水之剂,若禀赋不足,肢体瘦弱,解颅失音,或畏明下窜,五迟五软,肾疳肝疳,或早近女色,精气亏耗,五脏齐损,凡诸虚不足之证,皆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能尽述。

  四君子汤 治小儿脾气虚弱,饮食不化,肠鸣泄泻,或呕哕吐逆。
  人参 白茯苓 白朮 甘草炙,各五分
  右,水煎服。

  四物汤 治小儿肝经血虚,发热,日晡益甚,或烦躁不寐。
  当归 熟地黄各二钱 白芍药一钱 川芎五分
  右,作二剂,水煎服。

  八珍汤 治小儿气血俱虚,或因失血过多,或因克伐元气,以致内热发热,肢体瘦瘁。
  即四物、四君子二汤合服。

  十全大补汤 治小儿气血虚热,或因病后恶寒发热,或自汗盗汗,食少体倦,或发热作渴,头痛眩晕等证。
  即八珍汤加黄芪、肉桂。

  六君子汤 治小儿脾胃虚弱,体瘦面黄;或久患疟痢,不思乳食;或呕吐泄泻,饮食不化;或时患饮食停滞;或母有前证,致儿为患。
  人参 白朮 茯苓各二钱 陈皮 半夏 甘草炙,各一钱
  右,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补中益气汤 治小儿中气不足,困睡发热;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诸证;或乳母劳役发热,致儿为患。
  黄芪炙 人参 白朮炒 甘草炙 当归 陈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右,姜枣水煎。

  柳华散 治小儿热毒口疮。
  黄蘗炒 蒲黄 青黛真正者 人中白煅,各等分
  右为末敷之。

  保和丸 治小儿食积。
  山楂二两 神曲二两 半夏 茯苓各一两 陈皮 连翘 萝卜子各五钱
  右为末,粥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汤吞下。一方有炒麦芽一两,黄连五钱。

  惺惺散 治小儿伤寒,时气风热,痰壅咳嗽。
  桔梗 细辛 人参 甘草炙 茯苓 白朮炒 瓜蒌根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入薄荷五叶,水煎。

  加味逍遥散 治小儿乳母,肝脾气血虚弱,发热,致儿为患。
  当归 白朮 茯苓 芍药炒黄,各一钱 柴胡 牡丹皮 山栀炒 甘草炒,各五分
  右,水煎服。本方去丹皮、山栀,即逍遥散。

  茵陈汤 治小儿身热,鼻干汗出,二便赤濇,湿热发黄。
  茵陈六钱 栀子二个 大黄二钱
  右,每服一钱,水煎。

  大连翘饮 治小儿积热,大小便不利;或痘后余毒,肢体患疮;或丹瘤游走不止。
  连翘 瞿麦 荆芥 木通 赤芍药 当归 防风 柴胡 滑石 蝉蜕 甘草各一钱 山栀炒 黄芩炒,各五分
  右,每服一二钱,水煎。

  牛黄丸 治小儿惊热,消疳积。
  雄黄研水飞 牵牛各一钱 天竺黄二钱
  右为末,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薄荷水下。

  白饼子 治小儿腹中有癖,但饮乳嗽而吐痰涎。
  滑石 轻粉 半夏汤浸焙 南星各一钱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用水一升煮干研烂
  右为末,糯米饭丸菉豆大,捻作饼,每服二三饼,煎葱白汤下。薛己曰:凡用此方,及利惊丸、紫霜丸、三味牛黄丸、褊银丸之类,乃斩关夺门,起死回生之重剂也,必审形病俱实,方可施之,恐致失手,命在反掌!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乃实。实者病气实而形气则虚也。东垣先生云:形病俱实者,当泻不当补;形病俱虚者,当补不当泻。治者审焉!张景岳曰:或紫苏汤下。忌热物。量儿加减。

  凉惊丸 治小儿惊疳。
  龙胆草炒 防风 青黛各三钱 钓藤钩二钱 川黄连炒,一钱二分 龙脑另研,一钱 牛黄 麝香各二分
  右为末,面糊丸粟米大,每服十丸,煎金银花汤下。薛己曰:按前丸心肝二经,清热袪风,化痰散气之寒剂。盖疳者津液干涸之证,不宜多服,恐伤胃气,无以滋肾水,生肝血也。

  钓藤钩饮 治小儿吐利,脾胃亏损,虚风慢惊。
  钓藤钩三分 蝉壳 防风炒 人参 天麻 白僵蚕炒 麻黄去节 蝎尾去毒炒,各五钱 甘草炙 川芎各二钱五分 麝香一钱,另研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幼科全书》曰:寒多加附子末半钱。薛己曰:按慢惊之证,属脾胃亏损所致,前方乃辛温散表之药而无调补之功,须审用之!

  大青膏 治小儿伤风吐泻,身温凉热。
  天麻 青黛各一钱 白附子 干蝎去毒 乌梢蛇肉酒浸焙 朱砂五分 天竺黄二钱 麝香二分
  右为末,生蜜和膏,每服一豆许;月中儿用半粒,薄荷汤化服。薛己曰:愚按大青膏乃表散之剂也,必外邪蕴结于肺而肺气之未损者,乃可施之。况前证属脾肺气虚,而邪之所凑,必以固脾胃为主,否则虚虚之祸,恐不能免矣。

  调中丸 治小儿脾胃虚寒吐泻。
  白朮 人参 甘草炒,各五钱 干姜炮,四钱
  右为末,用蜜丸菉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薛己曰:按前方本经自病之药,若肾水侮土而虚寒者,当加半夏、茯苓、陈皮。或呕吐,更加藿香;泄泻加木香。

  张氏温脾散 治小儿脾胃亏损,腹胁虚胀,乳食不进,困倦无力。
  诃子肉 人参各七钱 白朮 木香 桔梗 白茯苓 藿香 陈皮去白 黄芪炒,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半
  右,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薛己曰:按前方治脾肺虚弱之证。若肺病已去,前证未已,但用六君子汤以调补脾胃。

  归脾汤 治乳母脾经气郁,致儿为患。
  人参 白朮 茯神 黄芪 龙眼肉各二钱 远志一钱 酸枣仁 木香 甘草炙,各三分
  右,姜枣水煎服。加柴胡、山栀,名加味归脾汤。

  六神散 治小儿面青啼哭,口出冷气,或泄泻不乳。
  人参 山药 白朮各五钱 甘草二钱 白茯 扁豆炒,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一钱,姜枣水煎。《婴童百间》曰:一方用当归、白芍、人参各二钱半,甘草、桔梗、陈皮各一钱,为散,每服二钱煎服。

  当归散 治小儿夜啼不乳。
  当归 白芍 人参各二钱半 甘草一钱二分 桔梗 陈皮各一钱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灌之。

  羚羊角丸 治小儿行迟。
  羚羊角镑 虎胫骨醋炙 生地黄焙 酸枣仁 白茯苓各五钱 肉桂 防风 当归酒洗 黄芪各二钱五分
  右为末,炼蜜成剂,每服一皂子大,白汤化下。

  菖蒲丸 治小儿心气不足,不能言语。
  菖蒲 赤石脂各三钱 人参五钱 丹参二钱 天门冬去心,一两,焙
  右为末,蜜丸菉豆大,每服十丸。若病后肾虚不语,宜服地黄丸。《圣济总录》有黄连。

  团参汤 治小儿心虚血热,自汗盗汗。
  人参 当归各等分
  右用猪心一片,每服三钱,水煎服。

  木瓜丸 治小儿生下吐。
  木瓜 麝香 腻粉 木香 槟榔各等分
  右为末,面糊丸黍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汤化下。薛己曰:按前证多因妊娠胃经有热或郁痰所致,当审其母而兼治之。

  涂顖法,治小儿伤风鼻塞。
  麝香 牛黄 青黛各二分半 蝎尾去毒,分半 薄荷 蜈蚣各二分
  右为末,生枣肉杵膏,涂帛上,贴顖中,以手烘热频熨之。薛己曰:按前法辛凉发散,开窍袪风之剂,当审用之!余每以葱头三五茎,细切擂烂,摊纸上,以两掌护热贴顖门,良久,其邪即解,诸病自退。乃去其葱,却以段帛寸余涂糊,仍贴顖门护之。春夏常用绢帛,秋冬用纻丝,以护贴之,永无伤风之患。亦有因母病致儿发搐者。

  浴体法 治小儿胎肥、胎热、胎怯。
  乌梢蛇肉酒浸焙 白矾 青黛淘净各三钱 麝香二分半 天麻二钱 蝎尾 朱砂各五分
  右为末,桃枝一握,水煎浴之,勿浴背。

  消积丸 治小儿食积,大便酸臭发热。
  丁香九个 缩砂十二个 巴豆二粒、去皮心膜 乌梅肉三个
  右为末,面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温水下。薛己曰:愚按前证若食积既去,而热不退,或作呕少食,宜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胃气,或用四君子加藿香、半夏,以安中气。若兼泄泻,用六君子汤;如不应,加升麻、柴胡,以升补脾气。若久泻不已,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升补阳气。若虚寒,加炮姜、木香;如不应,兼以四神丸以补脾肾。若体瘦潮热口渴,大便不调,宜用肥儿丸以消疳积。

  羌活散 治小儿风邪所伤,头目昏眩,痰涎壅滞,肢节烦疼。
  羌活 前胡 麻黄 白茯苓 川芎 黄芩 甘草炙 蔓荆子 枳壳麸炒 细辛 防风 菊花 石膏另研,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

  参苏饮 治小儿感冒风寒,或腹胀少食,泄泻呕吐,或手足并冷,喘促痰涎。
  人参 紫苏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壳麸炒 桔梗炒 前胡 干葛根 甘草炒,各五分 木香三分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片玉心书》加姜枣引。

  甘桔散 治小儿咳吐热涎,咽喉不利。
  甘草炒,二两 桔梗一两,米泔浸焙
  右为末,每服二钱,入炮阿胶半片,水煎服。薛己曰:按前证若风热蕴于肺而咳脓血,用桔梗汤;若心克于肺而吐痰涎,用人参平肺散。

  桔梗汤 治咳嗽吐脓,痰中有血,已成肺痈证。
  桔梗 贝母 当归酒浸 瓜蒌仁 枳壳麸炒 薏苡仁 桑白皮炒 百合蒸,各一钱五分 五味子炒 甜葶苈炒 地骨皮 知母炒 甘草节 防己 黄芪炒 杏仁各五分
  右,每服一二钱,水煎。

  小柴胡汤 治伤寒温热,患身热恶风,头痛项强,四肢烦疼,寒热往来,呕哕痰实;及治中暑病疟。
  柴胡八钱 半夏汤炮 黄芩 人参各三钱 甘草炙,二钱
  右,每服一二钱,姜枣水煎。

  加味小柴胡汤 治乳母肝火发热等证,致儿为患。
  即小柴胡加山栀、牡丹皮,水煎,子母并服。

  栀子清肝散 治三焦或足少阳经风热,其内作痒,生疮或出水疼痛。
  柴胡 栀子炒 牡丹皮各一钱 茯苓 川芎 芍药 当归 牛蒡子炒,各七分 甘草
  右,水煎服。

  抱龙丸 治伤风温疫,身热昏睡,风热痰实,壅嗽;又治惊风潮搐,及蛊毒中暑。
  雄黄二钱五分 辰砂五钱,另研 天竺黄一两 牛胆南星四两 麝香五分,另研
  右为末,甘草汤丸皂子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薛己曰:按前丸,化痰袪邪清热之功居多,属肝心实热而致者,用之殊效。若脾肺虚弱而见昏睡痰嗽,当用宝鉴天麻散以调补元气。

  小续命汤 治中风不省人事,涎鸣失音,肢体反张,或时厥冷。《奇效良方》云:治小儿手足拘挛,不能屈伸。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川芎 赤芍药 甘草炒 杏仁去皮尖研 防己 官桂各五钱 防风七钱五分 附子炮,去皮脐,二钱
  右,各另为末和匀,每服一钱,姜枣水煎。有热减桂、附。

  十二味异功散
  木香二钱半 当归三钱半 官桂 茯苓 白朮土炒,各二钱 人参 陈皮 厚朴姜制 半夏姜汁制 丁香 肉豆蔻各二钱五分 附子炮,一钱五分
  右,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薛己曰:按前方若痘疮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不结靥,谓之表里俱虚,宜用此药治之。若闷乱烦渴,吐泻不食,腹痛腹胀,痰喘气急,谓之表里虚寒,急用此药送豆蔻丸,或十日或十一日,当靥。不靥,烦渴咬牙,手足并冷,饮沸汤而不知热,此阳虚脱陷,急用此汤救之,亦有复生者。

  化毒丹 治胎毒及痘后头面生疮,眼目肿痛。
  生地 熟地 天门冬 麦门冬 黑参各三两 甘草 甜硝各二两 青黛一两五钱
  右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薛己曰:按前方生血凉血解毒寒中之剂,用之得宜,殊有良验。

  安神丸 治邪热惊啼,心肝壮热,面黄颊赤。
  麦门冬去心焙 牙硝 白茯苓 干山药 寒水石 甘草各五钱 朱砂研水飞,一两 龙脑二分半
  右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薛己曰:按前方降火化痰,辛散寒凉之剂,不宜过服,恐反伤脾胃也。若睡中惊悸不安、宜用秘旨安神丸。若因乳母脾气郁热,致儿为患者、宜用加味逍遥散。若因乳母怒气,肝经发热,致儿为患者,宜用加味小柴胡汤。若因乳母饮酒,胃经发热,致儿为患者,宜用葛花解酲汤。

  花火膏 治夜啼。
  灯花一颗
  右,涂乳上令儿吮之。《百一方》曰:加硼砂一字,朱砂少许,蜜调成膏子,涂乳令吮。薛己曰:按前证有因停乳腹痛者,有因阴盛发躁者,有因寒盛腹痛者,有因乳母郁闷怒气传儿者,有因乳母停滞传儿者,治法说见本论。

  蝉蜕钓藤散 治肚痛惊啼。
  钓藤 天麻 茯苓 川芎 白芍药各二钱 甘草 蝉蜕各一钱
  右,每服一钱,灯心水煎。

  天竺黄散 【《奇效良方》,下同】  治小儿惊风热。
  天竺黄研 川郁金 山栀子 僵蚕炒去丝嘴 蝉壳去土 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一岁半钱,熟水、薄荷汤皆可服,不拘时。

  辰砂金箔散 治小儿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惕烦渴,恍惚怔忡,夜卧不安,齿龂肿烂,及痰实咳嗽,咽膈不利。
  辰砂 桔梗各二钱半 人参 白茯各一钱半 蛤粉四钱,水飞另研 牙硝枯过,一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二分半 片脑一分半 金箔一片
  右为末,一岁半钱,薄荷汤调,不拘时。百晬小儿,脏腑多热,睡卧不稳,大便不利,蜜汤调一字。

  牛黄膏 治惊化痰,袪邪热,止涎嗽。
  菉豆粉二两。钱氏用寒水石五钱,细细另研 牛黄一钱,另研 片脑子少许 甜硝三钱 甘草末半钱 硼砂二分半
  右为末,和匀,炼蜜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或一丸或半丸,薄荷汤磨化服,不拘时。一方有朱砂半钱。

  朱砂膏 治小儿镇心脏,压惊化痰,坠涎除风。
  白僵蚕炒去丝嘴 白附子湿纸裹煨焙干 天南星炮 朱砂另研,各半两 干蝎一两,炒
  右件入麝香半钱,共为细末,面糊为丸粟米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丸,煎金银薄荷汤下。如盗汗,煎麻黄根汤下。不拘时服。

  乌犀丸 治小儿惊疳,乳食不化,内成积聚,腹大体小,潮热往来,五心烦热,揉指咬甲,蛔虫自利,颈项结核,肚痛无时,遍身疮疥,小便如泔,夜多盗汗,嗜泥炭,喜甘甜,或疟或渴,或吐或泻,或百日内外,因吞恶血绞刺啼叫,脾部虚弱,易为伤犯,故百疾发生,并宜服之。常服消宿食,破滞气,发散疖毒。不可疑药味粗贱,兼见巴豆可畏,不容服饵。殊不知脾主中州,万物发生之原,脾积闭饮,血营气卫,宁免蹇濇?何疾不因此发生?累累用验,告勿他疑。
  巴豆一百单八粒,并去心膜,对对排数得定,不可失落星儿,更用沉香水浸过。此药去心壳膜,务在精制,稍有不净,难取神效。盖膜能伤胃,心能发呕橘皮一两,去白切小指面大,片片令匀,将巴豆和拌,露七夜,锅内文武火炒黑色,拣出巴豆,令出油尽 苍朮去粗皮六钱,浓煎,犀角水浸,受太阳七日晒干,入锅内微炒,遂将橘皮同研为细末,将巴豆搀入末内,再研为细末
  右件为末和匀,水浸蒸饼糊为丸,如萝卜子大,量儿大小,加减丸数,临卧生姜汤送下。

  藿香正气散 治小儿伤寒发呕。
  甘草五分 藿香 厚朴姜制 半夏 陈皮 苍朮米泔水浸一宿,取出麸皮炒,各七分半
  右作一服,用水一锺,生姜三片,煎至五分,不拘时服。《育婴家秘》曰:如有汗,去苍朮,用白朮。又加有白茯、白芷、桔梗、腹皮、紫苏。

  益脾散 治小儿吐泻虚弱,调理脾胃。
  人参 白朮土炒 白茯苓各一钱 陈皮 厚朴各七分 木香 甘草炙,各三分
  右作二服,用水一锺,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五分,食前服。《幼科全书》曰:加苏子,去白朮,治噤风。

  麝香散 治小儿撮口胎热。
  麝香 丹砂各二钱 蛇蜕皮一尺,炙
  右为细末,每用一字,唾调,涂唇上。

  丹砂丸 治小儿脐风撮口。
  丹砂 麝香 牛黄各二钱半 半夏 丁香 白附子 铁粉 天麻 南星
  右为细末,煮粳米饭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用荆芥汤不拘时下。

  定命散 治小儿撮口,吐白沫。
  川乌尖三个,生用 赤足蜈蚣半条,酒浸炙黄色 麝香少许
  右为细末,每服半字,用金银薄荷汤调服,不拘时。

  立圣散 治小儿口噤不开,不收乳食。
  干蜘蛛一枚,去口足,用新竹沥浸一宿,炙干焦用 干蝎梢七个 腻粉一钱
  右为细末,每服一字,乳汁调与服,时时灌之。

  瓜蒂散 治小儿口噤。
  瓜蒂七枚 全蝎一枚,炒 赤小豆十四粒
  右为细末,每服一字,米汤调服,以吐为度。

  五福化毒丹 治小儿上焦有热,胎热胎毒,口舌生疮。
  黑参一两 桔梗去芦,八钱 赤茯苓 人参 马牙硝各五钱,另研 青黛 甘草各一钱 麝香五分,另研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每服半丸,用薄荷汤,不拘时化服。

  锦灰散 治小儿七日脐风发肿。
  锦帛烧灰,一钱 雄鼠粪七枚,两头尖者是,炒 麝香少许
  右为末,捣枣肉为膏,封裹脐上。

  白龙散 治初生小儿脐风。
  天浆子一枚 僵蚕一枚,直者 腻粉少许
  右同为末,每服一字,用薄荷汤调服,不拘时。

  一字金 冶初生小儿七日之外,忽成脐风撮口,牙关紧闭。
  僵蚕去丝,四两 威灵仙去芦 明矾生用 生甘草各二钱 细辛一钱
  右为末,每用半钱,煎荆芥汤,调涂两牙关内。

  封脐散 治小儿脐疮湿肿烂。
  甑带灰 乱发灰 白姜灰 红帛灰四灰同研 南星 白蔹 当归 赤小豆 五倍子为末 血竭 龙骨 赤石脂煅 海螵蛸 百草霜 胭脂同研
  右,各等分为末,拌匀,再研极细,每用一字,如湿干掺,干用清油调涂脐上。

  白矾散 治小儿脐疮不干。
  白矾枯 龙骨各等分
  右为末,掺敷脐中。

  神效散 治小儿风脐水脐肿烂。
  黄连 郁金 黄蘗各一钱 轻粉二分半 白矾五分,枯用
  右,同为末,以葱煎汤先洗净,然后用药掺脐上,日三四次。

  至圣保命丹 治小儿胎惊胎风内吊,腹肚坚硬,夜多啼哭,急慢惊风,目睛上视,手足搐掣,角弓反张,涎痰壅盛,一切急慢惊风,并皆治之。
  全蝎十四个 僵蚕直者炒 附子 天南星炮 朱砂 麝香各一钱 防风 天麻各二钱 蝉蜕去泥,一钱 金箔十片为衣
  右为细末,以粳米炊饭取中心软者,捣和为丸,每一两作四十丸,每服一丸,金银薄荷汤,或钓藤灯心汤,不拘时化下。《幼科发挥》曰:加琥珀三分。《婴童百问》曰:加人参、白茯苓各二钱。《片玉心书》曰:有热,加牛黄、脑子、蓬砂;又曰:加羌活二钱。此药常服,镇心化痰。

  全蝎散 治胎惊,宁神定志。
  全蝎十四个,去毒,用薄荷汁浸炙 僵蚕炒,五钱 茯神 天花粉 苦梗去芦 天麻炮 远志肉 羌活 生甘草各三钱
  右为末,面糊为丸如芡实大,捻作饼子,每服半饼,用金银薄荷汤化下,不拘时。

  犀角散 治小儿客忤,惊啼壮热。
  犀角 麦门冬 钓藤 丹砂各二钱五分 牛黄半分 麝香少许
  右同为细末,每服半钱,用薄荷汤调服,不拘时。

  白芍药汤 治小儿胃寒腹痛,至夜多啼。
  白芍药一两半,煨 泽泻七钱 白朮五钱 桂心二钱半 当归一钱半 干姜煨,二钱 甘草三钱,炙
  右銼碎,每服二钱,用水一盏,煎至五分,空心服。

  木通散 治小儿肝心有热惊悸,用此药泻肝风,降心火,利惊热。
  羌活 山栀子各二钱 大黄煨 木通 甘草 赤茯苓各一钱
  右銼碎,每服二钱,紫苏叶些少,用水一盏,煎至五分,不拘时服。
  又方 治小儿急惊,宜与此药,通其心气,袪除风邪。
  木通 石菖蒲 防风 枳壳 全蝎炒 木香 僵蚕炒 甘草 天南星炮,各等分
  右銼碎,每服二钱,用水一盏,煎至五分,生姜三片,同煎亦可,不拘时服。

  朱砂丸 治小儿口眼喎斜,筋脉牵引。
  朱砂研,五钱 全蝎炒 天麻 白附子炮 僵蚕直者,炒去丝嘴 干姜炮 牛黄各五分 麝香一分
  右为末,粳米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用薄荷汤,不拘时化服。

  全蝎散 治小儿口眼喎斜,语言不清。
  全蝎炒 川芎 黄芩 僵蚕炒 赤芍药 甘草 朱砂 南星汤泡去皮脐焙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用生姜汤,不拘时调服。

  宽气饮 治小儿风痰壅满,风伤于气,不能言语。
  枳壳去穰,一两 人参去芦,五钱 明天麻 僵蚕炒去丝嘴 羌活 甘草炙,各三钱
  右銼碎,每服二钱,用水一盏,生姜三片,煎五分,不拘时服。

  补肾地黄丸 治小儿禀赋不足,肾气虚弱,骨髓不充,顖缝不合,体瘦力弱。
  熟地黄酒酒浸焙干 牛膝酒浸焙 鹿茸蜜涂炙 山茱萸酒浸蒸透,去核取皮 干山药各五钱 牡丹皮洗净 白茯苓各三钱 泽泻二钱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空心,用盐荡或温酒任下。

  调元散 治小儿禀受元气不足,颅顖开解。
  干山药五钱 人参 白朮 白芍药 当归 茯神 白茯苓 熟地黄 黄芪各二钱半 炙甘草 川芎各二钱
  右判碎,每服二钱,用水二锺,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锺,不拘时服。

  比金膏 治小儿惊癎。
  人参 琥珀 白茯苓 远志肉姜制焙 朱砂 天麻 川芎 菖蒲 南星姜汁浸,各二钱 麝香一字 青黛一钱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丸,煎金银薄荷汤磨化,不拘时服。

  酿乳方 解胎中受热,生下面赤,眼闭不开,大小便不通,乳食不能进。
  泽泻一两二钱 猪苓 赤苓 花粉各七钱半 生地黄一两 茵陈 甘草各五钱
  右銼碎,每服一两,用水一锺,煎至八分,食远,令乳母捻去宿乳,却服此药。

  生地黄汤 治小儿生下遍体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小便不通,乳食不进,啼叫不止。此胎黄之证,皆因母受热而传于胎也。凡有此证,宜服此,略与小儿服之。
  生地黄 赤芍药 川芎 当归 天花粉各等分
  右銼碎,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五分,食后服。《幼科全书》加赤茯苓、猪苓、泽泻、木通、甘草、茵陈。

  是斋白朮散 治小儿积热,吐血咳血。若因饮食过度,负重伤,胃吐血者,最宜服之。
  白朮二两 人参 白茯苓 黄芪蜜炙,各一两 柴胡二钱五分 山药 百合去心,各七钱 甘草半两,炙 前胡二钱半
  右銼碎,每服五钱,水一锺,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五分,食远服。

  消食丸 又名消乳丸。消积滞,化乳食。
  砂仁 橘皮炒 三棱炒 莪朮炒 神曲炒 麦芽炒 甘草炒,各半两 香附子炒,一两
  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食远白汤送下。量儿大小加减。《婴童百问》曰:有丁香五分,枳壳、槟榔、乌梅各半两,用紫苏汤下。常服宽中快气。

  木香丸 治乳积、食积、气积。
  木香 蓬朮 砂仁 青皮去白 朱砂细研 代赭石煅研,各二钱 巴豆肉研,纸压去油净 大丁香各一钱
  右为细末和匀,飞白面糊为丸如麻子大,风干,每服三五丸至十丸,乳伤乳汁下,食伤米饮下,不拘时。

  凉膈散 治小儿脏腑积热,口舌生疮。
  连翘 甘草 黄芩 川大黄 (石卜)硝 栀子 薄荷叶各等分
  右銼碎,每服五钱,竹叶五叶,蜜少许,煎至五分,食后服。

  稀涎散 【《儒门事亲》,下同】  小儿痰壅,用此吐之。
  猪牙皂角不蛀者,去弦,称一两炙用之 绿矾 藜芦各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二钱,斡开牙关,浆水调下灌之。

  碧云散 治小儿惊风有涎,用此吐之。
  胆矾五钱 粉霜一钱 铜青 轻粉各一分
  右研为细末,每服一字,薄荷汤调下用之。如中风,用浆水调服。

  防风通圣散 治小儿风热涎嗽。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去根不去节 连翘 芒硝各半两 石膏 黄芩 甘草 桔梗各二两 滑石三钱 荆芥 白朮 山栀子各一两
  右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涎嗽,加半夏五钱,生姜制过。

  黄连解毒汤 治小儿胎热牙疳。
  黄连 黄蘗 黄芩 大栀子各等分
  右銼为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之。

  三黄丸 治证同前。
  大黄 黄芩 黄蘗各等分
  右为末,水丸,每服三十丸,水下。一方,去黄芩,用黄连。

  定志丸 安魂定魄之药。
  柏子仁 人参 茯苓 远志去心 茯神 酸枣仁
  右为末,酒糊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

  枳朮丸 治气不下降,胸膈满闷。
  枳实麸炒 白朮各半两
  右为细末,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送下。

  黄连解毒汤 【《幼科全书》,下同】  治小儿胎热。
  黄连 甘草 人参 木通 连翘 生地黄 川芎 陈皮
  右灯心三茎,薄荷少许,水煎服。

  匀气散 治小儿胎寒。
  桔梗 陈皮各一钱 砂仁 茴香炒,各五分 白芍炮,二分半 粉草炙,四分 木香三分
  右为细末,每服一匙,枣汤调下。

  平和饮子 治小儿变蒸重者。
  人参五分 白茯去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 煨升麻二分
  右,水煎服。禀受虚者,加白朮一钱。张景岳曰:小儿于三月后,每三日进一服,可免百病。百日内宜服之。

  调气散 治变蒸吐泻,或不乳而多啼。
  木香 香附子 炙厚朴 人参 陈皮 藿香 甘草
  右,水煎服。

  木香散 治小儿不乳,及胎中受寒。
  木香 干姜 茯苓 甘草 木瓜 丁香 陈皮
  右等分为细末,水煎,每服一字,绵蘸滴与之。

  撮风散 治小儿脐风撮口、噤口。
  全脚蜈蚣一条,去足炙令焦 蝎梢五个,去毒 麝香少许 直僵蚕七个,炒去嘴
  右为细末,每用一字,以猪乳和之,滴入口中即开。

  控痰散 治风噤。
  蝎梢 铜青各五分 朱砂一钱 腻粉一钱 麝香少许
  右为细末,每服一字,腊茶清调下,吐去风痰。

  加减龙胆汤 治小儿内热。
  龙胆草 柴胡 黄芩 麦门冬 防风 桔梗 赤芍 茯苓 甘草 大黄煨减半
  右,水煎服,得下即止。一方用前胡。

  理中汤 治小儿胎寒。
  人参 白朮 干姜煨,各等分 炙甘草半之
  右,水煎服。此药性热,所以治寒。若为丸,炼蜜为之,临时捣丸,百沸汤吞下,欲其速化。

  安神丸 治小儿心烦不寐。
  黄连去根须,二钱 石菖蒲 远志去心,各二钱 当归身 麦门冬去心 山栀仁炒,各二钱 茯神八钱 共为末,粟米糊和猪心血为丸,朱砂为衣,灯心汤下。

  调元汤 此治虚热之圣药也。
  黄芪炒,一钱 人参五分 甘草炙,二分半 白芍五分
  右,水煎服。《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以酸收之。此之谓也。一方无白芍。

  全蝎散 下儿之痰,平时可用。
  全蝎二十四个 僵蚕二十四个 白附子一钱 南星一两 甘草 天麻 朱砂各二钱半 川芎一钱半
  右为末,姜汤下。热甚,如薄荷汤下。

  蝉花散 【《普济方》】  治小儿夜啼不止,状若鬼祟。
  蝉蜕一个,用下半截 为末一字,薄荷汤入酒少许,调下。或者不信,将上半截为末,前汤调下,即复啼也。古人立方,莫知其妙。《婴童百问》曰:用蝉蜕四十九个为极细末,名安神散,分作四服,用钓藤汤送下。

  升麻葛根汤 【《卫生宝鉴》,下同】  治小儿时气温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
  升麻 甘草 白芍药各十两 葛根十五两
  右四味銼碎,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八分,稍热服,不以时,日二三服。

  涂唇膏 治襁褓小儿咳嗽吐乳,久不愈。
  石爇子一味,不拘多少 为末,每用一捻,蜜少许调涂儿唇上,日三五次,不拘乳食前后。

  玉液散 治小儿呕逆吐利,霍乱不安,烦噪不得卧,及腹胀小便赤,烦渴闷乱,或伤寒疟病。
  丁香一钱 藿香半两 桂府滑石四两
  右为末,每服一钱,清泔水半盏调下,冷服。

  全蝎散 治胎惊胎癎诸惊。
  全蝎一个,焙 琥珀 辰砂各少许 为末,麦冬汤调下一字。

  独活汤 治胎惊,发散风邪。
  羌活 独活各二钱 槟榔 天麻 麻黄去节 甘草各一钱
  右銼散,每服一钱,白水煎服。滓加天南星末,蜜调,贴顖上。

  二陈汤 此药性平,寒热通用。
  陈皮 半夏姜汁泡七次 白茯苓 甘草 水一锺,生姜三片引。呕吐加白朮、煨干姜。此二味呕吐必用之药也。挟热而吐者,加煨干姜、炒黄连。伤食加神曲、炒麦芽,砂仁、香附子、山楂。此五味消导必用之药也。

  理中丸 治小儿胎寒。
  人参 白朮 炙甘草 干姜 砂仁 藿香 乌梅 附子 猪苓 泽泻 为末,米饮为丸。

  酿乳当归散 【《育婴家秘》,下同】  治小儿胎寒,生下外感,乳母服之。
  当归 川芎 赤芍药 生地黄 香附炒 炙草各等分 桂心 煨姜各减半 (口父)咀水煎,食后服。少顷,捻去宿乳,与儿吮之。

  酿乳赤芍散 治小儿胎热,乳母服之。
  生地 酒黄芩 川芎 当归 木通 天花粉 赤芍 酒炙甘草 连翘各等分
  (口父)咀,加淡竹叶水煎,食后服。令乳母捻去宿乳,与儿吮之。

  三圣散 治小儿胎癎。
  白滑石飞过,两半 甘草二钱半
  右和匀作三分 一用青黛一钱,和匀,名安魂散,早以竹叶汤下;一用朱砂飞过一钱,和匀,名镇心散,午用灯心汤下;一用苦梗细末一钱,和匀,名定魄散,晚用苏叶汤下。

  加减升麻葛根汤 治小儿初生惊丹。
  桔梗 干葛 升麻 川芎 赤芍 归尾 羌活 柴胡 甘草各等分 井水煎服。此惊丹之要药也。

  雄黄解毒丸 治小儿胎毒疮痈发搐。
  雄黄另研 郁金各一两 巴豆八钱,去油炒焦 乳香 没药各二钱,另研
  右各制为末,醋糊丸,朱砂为衣。此方治诸恶病甚妙。

  东垣安神丸 【《幼科发挥》,下同】  经云: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黄连之苦寒,能去烦除热为君,以甘草、生地黄泻火补气生阴血为臣,以当归身补其血不足,朱砂约浮游之火以安其神也。
  甘草五钱半 黄连酒炒,六钱 当归身二钱半 生地黄一钱半 朱砂五钱,水飞为末
  右为末,蒸饼丸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丸至三十丸,温水送。《景岳全书》名朱砂安神丸,又名黄连安神丸,治心神烦乱,发热,怔仲不寐,或寐中惊悸,头晕等证。

  真金散 治初生洗眼不净,秽汁浸渍于眼目中,不能开者。
  黄连 黄蘗 当归 赤芍 杏仁去皮尖,各五分
  右俱切,乳汁浸一宿,晒干为极细末,以生地汁调一字,点眼中自开。

  琥珀抱龙丸 治小儿诸惊,四时感冒,风寒温痰邪热至烦躁不宁,痰嗽气急,及疮疹发搐。
  真琥珀 天竺黄 檀香细銼 人参去芦 白茯苓各一两半 粉草去节,三两 枳壳 枳实麸炒 牛胆星各一两 朱砂研飞,五钱 山药一斤,去黑皮 金箔百片
  右于乳钵内研极细末,取新汲水和丸如梧子大,阴干,每服用薄荷汤化下。

  天麻丸 【《婴童百问》,下同】  治小儿因断脐后,为水湿风冷所乘,入于脐中,流于心脾,遂令肚胀脐肿,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此药利惊化痰,凡钓肠、锁肚、撮口,并宜服之。《奇效良方》云:治食癎。
  南星泡,二钱 附子炮 牙硝 天麻 五灵脂 全蝎焙,各一钱 轻粉五分 巴霜一字
  右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薄荷生姜煎汤下。

  定命丹 治小儿急惊,天钓撮口,通利痰热。
  全蝎七个 天麻 南星炮 白附子各二钱半 朱砂 青黛各一钱半 轻粉 麝香各五分 片脑一字
  右为末,粟米糊为丸菉豆大,每服一丸,荆芥薄荷汤化下,先研半丸,吹入鼻中。一方无片脑。

  朱银丸 治脐风壮热,痰盛翻眼,口噤,取下胎中蕴受之毒,亦治惊积,但量情用之。一方无积字。
  水银蒸枣肉研如泥 全蝎去毒 牛胆南星 朱砂各一钱 白附子一钱五分 天浆子去壳 牛黄 芦荟各一钱二分 铅霜和水银研 麝各五分 片脑一字 僵蚕炒,七个
  右为末,粟米糊丸芥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如未通利,加至二三丸。

  甘草汤 治小儿撮口,取吐风痰。
  生甘草一钱
  右銼煎服,令吐出痰涎,却以猪乳点入口中,瘥。

  辰砂膏 治眼闭口噤,啼声不出,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通。
  辰砂三钱 硼砂一钱 马牙硝一钱 元明粉二钱 全蝎 真珠末各五分 麝香一字
  右为末和毕,用好油纸封裹,自然成膏,每服一豆粒许。诸惊,金银箔,薄荷煎汤下;潮热,甘草汤下,或用乳汁调敷乳上,令儿吮下。《证治准绳》去硝粉、真珠,加龙脑,名辰砂全蝎散。《幼科发挥》曰:如胎惊,猪乳汁和枣汤下。此药下痰甚妙。

  葱号散 治初生小儿,七日不乳。
  葱白三四寸 人乳不拘多少
  右同捣如泥,抹儿口内,即吃乳。《证治准绳》用葱白三四寸,破之,用乳汁半盏煎灌,名葱乳汤。

  蚕号散 治初生小儿七日不食乳,名撮口。
  僵蚕四个,去嘴略炒 茯苓少许
  右为末,蜜稠调,抹儿口内。

  僵蚕膏 治小儿撮口。
  赤脚蜈蚣半条,炙 钓藤 朱砂 直僵蚕焙 全蝎梢各一钱 麝香一字
  右末,每服一字,取竹沥调下。竹沥解热。

  撮风散 治小儿撮口。
  直僵蚕二枚,去嘴略炒
  右为末,蜜调,敷儿口中。

  瓜蒂散 治小儿三岁忽发心满坚硬,脚手心热,则变为黄;若不急治,害人甚速。脐风撮口,吹入鼻内,嚏则可医。
  瓜蒂七个 赤小豆七粒 秫米七粒
  右为末,用一豆许吹两鼻内,令黄水汁出,残药未尽,水调服之,得吐黄水即瘥。一方,瓜蒂一两,赤小豆四两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药下便卧,即当有吐,以吐为度,吐出黄水为妙。

  定命散 治小儿初生,口噤不开。
  蝉蜕十四个,去嘴脚 全蝎十四个去毒
  右为细末,入轻粉少许,和匀,用乳汁调,乳前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十

小儿初生诸疾门

    单方

  小儿初生不能发声,谓之梦生。庸俗不知此理,遂弃而不救,极为可悯。今凡有此,切不可断脐带,将胞衣用火烧炙,令火气入儿腹内,儿身已暖,却取猫一只,用青衣包裹其头足,令一乖觉妇人拿住,用猫头在儿耳边,却以手捉住猫头,妇人以口齿着力咬破猫耳,猫遂大叫一声,孩儿即醒,开口、发声、眼开,遂得长生矣。【《体仁汇编》】

  初生不啼:取冷水灌之,外以葱白茎鞭之即啼。 【《全幼心鉴》】

  小儿胎毒:淡豉煎浓汁与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脾气,消乳食。 【《圣惠方》】

  预解胎毒:七八月或三伏日、或中秋日,剪壶卢须如环子脚者,阴干,于除夜煎汤浴小儿,则可免出痘。【《唐珤经验方》】

  初生胎毒:小儿落地时,用橄榄一个烧研,朱砂末五分和匀,嚼生脂麻一口吐唾和药,绢包如枣核大,安儿口中,待咂一个时顷,方可与乳。此药取下肠胃秽毒,令儿少疾及出痘稀少也。【《孙氏集效方》】

  小儿胎毒:初七时以韭汁少许灌之,即吐出恶水恶血,永无诸疾。 【《四声本草》】

  初生解毒:小儿初生,未可便与朱砂蜜,只以甘草一指节长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绵蘸点儿口中,可与一蚬壳,当吐出胸中恶汁。此后待儿饥渴,更与之,令儿智慧无病,出痘稀少。【《王璆选方》】

  小儿初生六日,解胎毒,温肠胃,壮气血,朱砂豆大,细研蜜丸,一枣大,调与吮之,一日令尽。【《姚和众至宝方》】

  小儿脐风:用壁虎后半截,焙为末,男用女乳,女用男乳,调匀入稀鸡屎少许,掺舌根及牙关,仍以手蘸摩儿取汗出甚妙。【《笔峰杂兴方》】

  小儿脐风撮口:艾叶烧灰填脐中,以帛缚定效;或隔蒜灸之,候口中有艾气,立效。 【《简便方》】

  治脐风烂疮:用红绵烧灰、黄牛粪烧灰、干胭脂各五分,如湿干敷,干则清油调之。 【《卫生总微》】

  小儿脐烂成风:杏仁去皮研敷。 【《子母秘录》,下同】

  小儿脐风湿肿久不瘥者:蜂房烧末敷之,效。

  小儿撮口:用朱砂末安小瓶内,捕活蝎虎一个入瓶中,食砂末,月余待体赤,阴干为末,每次薄荷汤服三四分。【《方广附余》】

  小儿撮口:初生豆牙研烂绞汁,和乳灌少许良。 【《普济方》】

  小儿撮口脐风,乃胎热也:用蜗牛五枚去壳,研汁涂口,取效乃止。 【《本草纲目》,下同】

  又用蜗牛十枚,去壳研烂,入莳萝末半分,研匀涂之取效,甚良。

  小儿初生,忽患撮口不饮乳,名曰马牙,不治则百无一生。便看儿齿龈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状,急以针挑出血,用墨磨薄荷汁,断母发少许,裹手指涂搽。【《证治准绳》】

  初生撮口:急视口中上下龂间,若有白色如豆大许,便以指甲于当中掐之,于掐破处以蜈蚣末敷之,大良。【《卫生总微》,下同】

  又以蛇蜕朱砂麝香各一分,每用半字,津调涂口中,日五七次。

  又以夜合花枝浓煎汁,拭口并洗。

  又于儿口傍先刺令见血,碎雀瓮汁涂之。

  又生捣鼠妇并雀瓮汁,相和调,涂抹口中,渐渐乳得效。鼠妇乃湿生虫也。

  又以生甘草一分细銼,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放温,分数次灌儿口中,令吐出痰涎秽物,后取猪乳汁点儿口中,痒。亦治撮口。

  又以真牛黄少许研细,淡竹沥调一字灌之,次以猪乳滴口中。

  又以赤足蜈蚣去头足,炙黄为末,以猪乳调半钱,分三四次温灌之。

  一方同雀瓮不开口者五枚,烧灰研细末,米饮调服一字。

  又以白僵蚕二枚为末,蜜和敷儿口内;如无,以原蚕蛾二枚炙黄代之。亦治撮口。

  又以雀矢白水和圆麻子大,乳服二圆,鸡矢白亦佳。一方,鸡矢白枣大,绵裹,水五合,煮二沸,分服。

  治小儿脐风撮口:用全蝎二十个,头尾俱全者,要去毒,用好酒涂炙为末,麝香一字另研,共为细末,用半字,金银煎汤调服,即效。

  小儿口噤中风不能乳:用雀屎水丸麻子大,饮下二丸即愈。或用雀屎四枚为末,着乳头饮儿。儿大十枚。【《千金方》,下同】

  小儿口噤:面赤者属心,白者属肺。用鸡矢白如枣大,绵裹,以水一合煮,分二服。一方酒研服之。

  小儿百日内风噤,口中有物如蜗牛,或如黄头白虫者,薄猪肪擦之即消。 【《圣惠方》,下同】

  小儿初生口噤,十日内者,用牛口齝草绞汁灌之。

  小儿口噤,惊风不乳,白棘烧末,水服一钱。

  小儿口噤,病在咽中如麻豆许,令儿吐沫,不能乳食,葛蔓烧灰一字,和乳汁点之,即瘥。

  治小儿口噤体热:以青竹茹三两,酢一升,煎取三分之一,温分数服。 【《卫生总微》,下同】

  治小儿口噤,牙关不开:天南星一个煨熟,急用纸封角,莫令透气,却以纸裹近上尖处剪一窍子,鸡头大,令热气出,于鼻孔中熏之,牙关立开。亦治撮口。

  治小儿口噤不开:用天南星去皮脐,研为细末,龙脑少许和匀,将药于牙根上搽之,即好。

  又用蝉蜕十四个,去头足,全蝎十四个去头足,同为细末,入轻粉少许,和匀,用乳汁调服。

  治初生儿口噤不开,不收乳:以鹿角粉、大豆等分研细,乳和,涂乳上,与儿吮之。

  小儿初生不乳,咽中有噤物如麻豆许,用水银米粒大,与之下咽,即愈。 【《圣惠方》,下同】

  小儿口噤,身热吐沫,不能乳:取东行牛口中涎沫,涂口中,及颐上,自愈。

  百日内小儿,无故口青不饮乳:用凌霄花、大蓝叶、芒硝、大黄等分为末,以羊髓和丸梧子大,每研一丸,以乳送下,便可吃乳。热者可服,寒者勿服。【《普济方》】

  小儿初生不乳:用好乳一酒锺,葱白三寸,入银器内煎滚服之。不用葱,如无银器,瓦器亦可。【《穷乡便方》】

  小儿初生,不肯食乳者,乃心热也。葱煎乳汁,令小儿服之亦妙。终不若用黄连三分煎汤,一分灌小儿数匙,即食乳矣,神效。【《石室秘录》】

  襁褓中风:取驴前交脊中毛一拇指大,入麝香豆许、以乳汁和铜器慢慢炒为末,乳汁和灌之。【《千金方》】

  小儿胎癎:琥珀、朱砂各少许,全蝎一枚为末,麦门冬汤调一字服。 【《直指方》,下同】

  小儿胎惊:琥珀、防风各一钱,朱砂半钱为末,猪乳调一字,入口中最妙。

  小儿胎惊:朱砂、雄黄各等分为末,取少许猪乳汁,调抹口中,即效,入麝香少许,尤妙。【丹溪】

  小儿胎惊:蝎一枚,薄荷叶包炙为末,入朱砂、麝香少许,麦门冬煎汤调下一字,效。【《汤氏宝书》】

  小儿百日发惊:蚱蝉去翅足炙三分,赤芍药一分,黄芩三分,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圣惠方》】

  初生儿惊,月内惊风欲死:朱砂新汲水涂五心,最验。 【《斗门方》】

  小儿胎风,手足搐搦:用蚤休即紫河车为末,每服半钱,冷水下。 【《卫生易简方》】

  治脐湿:用枯矾、龙骨为末,入麝少许,拭脐干用,避风。 【《颅顖经》,下同】

  又用干虾蟆、牡蛎各一枚,烧灰细研,少许敷脐中,日三两上瘥。

  气脐大如栗,虚肿而软,痛:用竹沥涂,日数上,消。

  儿脐湿淹:破屋烂草为末,频掺,效。

  小儿脐疮:用干虾蟆灰敷,日三四,佳。 【《肘后方》】

  小儿脐疮,出血及脓:海螵蛸胭脂为末,油调搽之。 【《圣惠方》,下同】

  小儿脐疮:用龙骨煅研敷之,效。

  小儿脐肿,出汁不止,白矾烧灰敷之。

  小儿脐湿,不早治,成脐风,或肿赤,或出水,川当归末敷之。

  一入麝香少许。

  一用胡粉等分,试之最验。若愈后,因尿入复作,再敷即愈。

  治小儿脐中生疮,桑汁傅乳上,使儿饮之。 【《千金方》,下同】

  又饮羖羊乳及血。

  治小儿风脐作恶疮,历年不瘥:取东壁上土敷之,大佳;若汁不止,烧苍耳子粉之。

  又用干蛴螬虫末粉之,不过四五度瘥。

  小儿脐不合,取车辖脂烧灰,日一敷之。

  又烧蜂房灰为末敷之。

  小儿脐中生疮,烧甑带灰,和猪膏敷之。

  小儿脐赤肿:杏仁半两,猪颊车髓十八铢,先研杏仁如脂,和髓敷脐中肿上。

  小儿脐疮久不瘥者:马齿菜烧研敷之。

  小儿脐肿;荆芥煎汤洗净,以煨葱刮薄,出火毒,贴之即消。 【《海上方》】

  小儿脐疮出汁久不瘥:虾蟆烧末敷之,日三,甚验。一加牡蛎等分。 【《外台》】

  小儿脐汁出,赤肿:白石脂末熬温扑之,日三度,勿揭动。 【《韦宙独行方》】

  婴儿脐肿,多因伤湿:桂心炙热慰之,日四五次。 【《姚和众方》】

  小儿脐疮久不合者,黄蘗末涂之。 【《子母秘录》】

  初生小儿脐汁不干:用绵茧、乱发烧灰掩之。 【《穷乡便方》,下同】

  小儿肚脐突出:用原断脐带并艾叶同烧灰,以油胭脂调搽,即安。

  小儿脐汁不干;用绵裹落下脐带烧研一钱,入当归头末一钱,麝香一字,掺之。 【《全幼心鉴》】

  小儿断脐:即用清油调发灰傅之,不可伤水,脐湿不干,亦傅之。 【《本草纲目》】

  治小儿初生脐未落时,肿痛水出:取故绯绢烧灰,研细末傅之。 【《卫生总微》,下同】

  又以绵烧灰,研为细末傅之,新旧皆可。

  小儿肚脐突出半寸许,此气旺不收也,若不急安之,往往变为角弓反张。方用茯苓一钱,车前子一钱,甘草二分,陈皮三分,通草三分。如无通草,灯心一团。共煎汤灌之。一剂即安,神方也!【《石室秘录》,下同】

  小儿初生,脐汁不干:用车前子炒焦为细末,敷之即干,神效。

  初生小儿胎热,或身体黄者:以真牛黄一豆大,入蜜调膏,乳汁化开,时时滴儿口中。形色不实者,勿多服。【《钱氏小儿方》】

  初生小儿五七日有热证不已,只以益元散时时灌之。 【《伤寒心镜》】

  小儿胎热:黑豆二钱,甘草一钱,入灯心七寸,淡竹叶一片,水煎服。 【《全幼心鉴》,下同】

  小儿初生七八日,大小便血出,乃热传心肺,不可服凉药,只以生地黄汁五七匙,酒半匙、蜜半匙和服。

  小儿初生无皮色赤,但有红筋,乃受胎未足也。用早白米粉扑之,肌肤自生。 【《圣济方》】

  小儿初生,遍身如鱼脬,又如水晶,破则成水流:以密陀僧生研擫之,仍服苏合香丸。【《救急方》】

  治儿初生,儿血凝,皮肉不敛,哭无声,不吮乳:以胡粉研细,酒和涂之,干即再涂。【《卫生总微》,下同】

  又以白僵蚕为末,煎汤,通寒温浴之。

  小儿胎寒好啼,昼夜不止,因此成癎:当归末一小豆大,以乳汁灌之,日夜三四度。 【《肘后方》】

  小儿胎寒,腹痛汗出:用衣中白鱼二七枚,绢包,于儿腹上回转摩之,以愈为度。 【《圣惠方》】

  治小儿忽患腹痛,夭矫汗出,名曰胎寒。煮梨叶浓汁七合,可三四度饮之。 【《千金方》】

  小儿初生头热鼻寒者:天南星炮为末,水调贴顖上,炙手焚之。 【《危氏得效方》】

  小儿初生,面青身冷口噤,乃胎寒也。用白僵蚕、木香、肉桂、陈皮、槟榔、甘草炙各五分,水煎取汁,以绵蘸入儿口中。【《入门》】

  又以当归为末,每用一小豆许,乳汁调下,日二夜一。儿大添之。 【《卫生总微》,下同】

  又以柏子仁为末,每服一钱半,温水调下。

  小儿五十日以来,胎寒腹痛,躽啼弄舌,微热而惊,此癎疾也。猪肾一具,当归一两焙,以清酒一升煮七合,每以杏仁大与咽之,日三夜一。【《圣惠方》,下同】

  小儿躽啼,惊癎腹满,大便青白色:用柏子末,温水调服一钱。

  小儿躽啼,面青腹强,是忤客气。马粪一团绞汁灌之。 【《圣济总录》】

  小儿满月,百日内发寒啼者:用车前子、元胡索、小茴、猪苓、泽泻、钓藤各三分,赤茯苓、木通各四分,甘草一分,灯心煎,半饥服。如药不便。用灯心火爆四花穴,即脐上下左右。【《穷乡便方》】

  小儿夜啼,青黛量大小,水研服之。 【《生生编》,下同】

  小儿夜啼:黑牵牛末一钱,水调敷脐上,即止。

  小儿夜啼:用小儿初穿毛衫安放瓶内,自不哭也。

  小儿夜啼:取井边草私着席下,勿令母知。

  小儿夜啼:乳香一钱,灯花七枚为末,每服半字,乳汁下。 【《圣惠方》,下同】

  小儿惊啼:白玉二钱,寒水石半两为末,水调涂心下。

  小儿夜啼:猪屎烧灰淋汁浴儿,并以少许服之。

  小儿夜啼:明镜挂床脚上。

  小儿腹痛夜啼:牛黄一豆许,乳汁化服,仍书田字于脐下。

  小儿夜啼:死人朽棺木烧照即止。

  小儿腹痛夜啼:树孔中草暗着户上,即止。

  小儿夜啼:取鸡窠草安席下,勿令母知。猪窠中草亦可。

  治小儿夜啼;写: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烧灰吞之,男左一本,女右一本。【刘氏方】

  治小儿夜啼不已,医所不治者:取狼屎中骨烧灰为末,水服如黍米大二枚。 【《千金方》,下同】

  治小儿惊啼:取鸡屎白熬末,以乳服之佳。

  又酒服乱发灰。

  又车辖脂如小豆许,内口中及脐中。

  又腊月缚猪绳,烧灰服之。

  小儿夜啼:以妊娠时食饮偏有所思者物,以此哺儿即愈。

  又取伏龙肝交道中土各一把,治下筛,水和少许饮之。

  又取马骨烧灰,敷乳上饮儿,啼即止。

  小儿惊啼:乱油发烧研,乳汁或酒服少许,良。

  小儿惊啼,啼而不哭,烦也;哭而不啼,躁也。用蝉蜕二七枚去翅足为末,入朱砂末一字,蜜调与吮之。【《活幼口议》】

  小儿惊啼,发歇不定:真麝香一字,清水调服,日三。 【《广利方》】

  小儿夜啼:牛屎一块,安席下,勿令母知。 【《食疗》】

  小儿夜啼:用凉膈调益元散,肚饥临睡服。 【《伤寒心镜》】

  小儿夜啼:五倍子末津调,填于脐内。 【《杨起简便方》】

  小儿夜啼:取烧尸场土置枕边。 【《集简方》】

  小儿一百二十日内夜啼:用蝉蜕四十九个,去前截用后截,为末,分四服,钓藤汤调灌之。【《心鉴》】

  小儿夜啼:刘季奴半两,地龙炒一分,甘草一寸,水煎灌少许。 【《圣济总录》,下同】

  小儿夜啼:马蹄末敷乳上饮之。

  小儿客忤夜啼:用本家厨下烧残火柴头一个,削平焦处,向上朱砂书云:拨火杖,拨火杖,天上五雷公,差来作神将!捉住夜啼鬼,打杀不要放。急急如律令!书毕勿令人知,安立床前脚下,男左女右。【《岣嵝神书》】

  小儿夜啼:甑带悬户上,即止。 【《子母秘录》,下同】

  小儿惊啼,状如物刺:用猬皮三寸烧末,敷乳头饮儿。

  小儿夜啼:取伏龙肝末二钱,朱砂一钱,麝香少许为末,蜜丸,菉豆大,每服五丸,桃符汤下。【《普济方》,下同】

  小儿夜啼:以白花蛇目睛一只为末,竹沥调少许灌之。

  小儿惊热,夜卧多啼:朱砂半两,牛黄一分为末,每服一字,犀角磨水调下。

  小儿夜啼:硫黄二钱半,铅丹二两,研匀瓶固煅过,埋土中,七日取出,饭丸黍米大,每服二丸,冷水下。

  小儿惊啼:黄芩、人参等分为末,每服一字,水饮下。

  小儿夜啼:前胡捣筛,蜜丸小豆大,日服一丸,熟水下,至五六丸,以瘥为度。

  小儿夜啼,惊热:用人耳塞石莲心、人参各五分,乳香二分,灯花一字,丹砂一分为末,每薄荷汤下五分。

  小儿夜啼:人参一钱半,黄连炙一钱半姜汁炒,甘草半钱,竹叶二十片,作二服,加姜煎。【《平治会萃》】

  小儿夜啼:用大虫眼睛一只为散,以竹沥调少许与吃。 【《姚和众方》】

  小儿初生,三日内啼哭,腹内响,打屁,阴囊稀,名为盘肠气。用车前子、防风各三分,薄荷、甘草各一分,元胡子、木通各四分,蝉壳五只,水洗去头足,如唇红目赤加宣黄连二分,灯心一丸,同煎服。【《穷乡便方》】

  小儿夜啼:蝉蜕二十个去头足,灯花三分,乳香末一钱,竹叶炙过为细未,唾丸,入小儿脐,以旧膏药封之。【《身经通考方》,下同】

  治小儿夜啼:用神前烛花研碎,无根水下。

  小儿血眼:儿初生艰难,血瘀眦睚,遂溅渗其睛,不见瞳人,轻则外泡赤肿,上下弦烂,用杏仁二枚,去皮尖嚼,乳汁三五匙,入轻粉少许,蒸熟绢包,频点;重者加黄连、(石卜)硝最良。 【《全幼心鉴》】

  小儿百晬内吐乳,或粪青色:用年少妇人乳汁一盏,入丁香十枚,陈皮去白一钱,石器煎一二十沸,细细与服。【《陈文中小儿方》】

  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危氏得效方》】

  小儿初生吐不止者:用籧篨少许,同人乳二合,监二粟许煎沸,入牛黄粟许、与服,此刘五娘方也。【《外台秘要》】

  小儿哯乳不止,服此立效:腻粉一钱,盐豉七粒,去皮研匀,丸麻子大,每服三丸,藿香汤下。【《活幼口议》】

  襁褓吐乳,欬嗽久不愈:石燕子末以蜜调少许涂唇上,日三五次。 【《卫生宝鉴》】

  小儿初生,二便不通:用皂角烧存性,研为细未,炼蜜作丸如枣核样,内谷道中即通。【《育婴家秘》】

  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用真香油一两,皮硝少许,同煎滚冷定,徐徐灌入口中,服下即通。【《兰氏经验方》】

  小儿初生便闭:甘草、枳壳煨各一钱,水半盏煎服。 【《全幼心鉴》,下同】

  小儿初生锁肚,由胎热毒结于肛门。儿生之后,闭而不通三日者,急令妇人咂儿前后心、手足心并脐七处四五次,以轻粉半钱,蜜少许,温水化开,时时与少许,以通为度。

  治初生小便不通:用孩儿茶研极细末分许,煎扁蓄汤调下立通。 【《万病回春》】

  治小儿秽恶入腹,令儿呕吐不乳:木香、干姜、茯苓、甘草、木瓜、丁香各等分,水煎绵蘸滴与之。【《证治准绳》】

  小儿晬嗽、百日咳嗽痰壅:贝母五钱,甘草半生半炙二钱为末,沙糖丸芡子大,每米饮化下一丸。【《全幼心鉴》】

  治小儿百晬内呕吐乳你,或大便青色:用少妇乳汁一盏,丁香十粒,陈皮一钱,磁器内煮数沸,稍热空心以绵球吮服。【《保婴撮要》】

  治小儿未晬咳嗽:用白僵蚕直者为细末,涂少许你头上,令儿吃立效。

  小儿不语:四五岁不语者,赤小豆末,酒和敷舌下。 【《千金方》】

  小儿语迟者,以伯劳所踏树枝鞭之,即速语。李时珍曰:案罗氏《尔雅翼》云:本草言伯劳所踏树枝鞭小儿,令速语者,以其当万物不能鸣时而独能鸣之,故以类求之也。【《完素六书》】

  小儿从小至数岁不能言:此心气不足,舌本无力,不能发转故也;一云风冷伤于少阴。以赤小豆为末,酒和涂舌上,神效。以社坛余胙酒,与饮少许。【《卫生总微》】

    针灸

  《甲乙经》曰:小儿脐风,目上插刺,丝竹空主之。小儿脐风,口不开,善惊,然谷主之。
  《千金方》曰:治小儿四五岁不语,灸足两踝各三壮。
  《圣惠方》曰:小儿撮口胎风,先灸两乳中三壮,后用乌驴乳一合,以东引槐枝三寸长十根火煨,一头出津,拭净浸乳中,取乳滴口中,甚妙。
  《黎居十简易方》曰:小儿脐风,独头蒜切片安脐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气即止。
  《危氏得效方》曰:小儿卒然腹皮青黑而死,灸脐上左右,去脐各半寸,并鸠尾骨下一寸,凡五处,各灸五壮,仍酒和胡粉涂腹上,干则易。
  《宝鉴》曰:夜啼灸幼宫三壮,又灸中指甲后一分。
  《万全方》曰:灸小儿夜啼,上灯啼,鸡鸣止者,灸中指甲后一分中冲穴一壮,炷如小麦大。
  万氏《片玉心书》曰:凡小儿初生,多有灸百会者,取其可以截风也。殊不知地分南北,人有勇怯,北人用灸固宜,南人用之无益而有害也。
  《医学纲目》曰:儿生二七日内,不吮乳多啼者,乃客风中脐,循流入脾,灸承浆在下唇棱下宛宛中,次灸颊车在耳下颊骨后,炷如雀屎各七壮,非灸不疗。
  儿喉中呜咽,乳不利,灸璇玑三壮,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
  《古今医统》曰:小儿撮口脐风,针然谷三分,不宜见血,灸则三壮。然谷一名龙渊,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又云内踝前,在下一寸,别于太阴蹺脉之郄,足少阴脉所流为荣。
  小儿气不足,数岁不语,针心俞三分,灸则三壮。心俞在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卫生总微论方》曰:小儿心气不足,从小至数岁不能言,灸心俞三壮,灸两足踝三壮。
  初生儿血凝,以脐四边各去脐半寸,并鸠尾下五处,各灸三壮。
  治小儿初生撮口,以盐豉置脐上灸之。
  《小儿方》曰:小儿撮口出白沫,以艾灸口之上下四壮,鲫鱼烧研,酒调少许灌之,仍掐手足。儿一岁半则以鱼纲洗水灌之。
  《证治准绳》曰:小儿脐肿,灸腰节脐骨间灸三壮,名命门穴,炷如麦。
  《东医宝鉴》曰:凡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下,不过七壮,炷如雀屎。

    医案

  《小儿直诀》曰:李司户孙百日发搐,日三五次,或作胎惊治之,不应,即用大青膏豆许涂顖、浴体二法,三日而愈。盖婴儿血气未实,不能胜外邪而发搐,故用浴体法。凡搐频者,风在表易治,宜发散;搐稀者,风在脏难治,宜补脾。

  《独醒杂志》曰:枢密孙公抃生数日,患脐风已不救,家乃盛以盘合,将弃诸江,道遇老媪,曰:儿可活,即与俱归,以艾炷灸脐下遂活。

  《保婴金镜录》曰:一小儿印堂青黑,至夜啼搐,余谓脾土虚寒,用钓藤饮而安。后因惊发搐夜啼,用钓藤饮前证顿止,又用异功散而愈。

  一小儿发热夜啼,乳食不进,昏迷抽搐,痰盛口噤,脉纹如水字。此脾肺气虚,风木所乘,痰食积于胸腹也,先用大安丸,后用六君子加钓藤钩而痊。

  一小儿生旬日,面目青黄。此胎黄证,妊娠胃热也,用泻黄散,乳调少许即愈。后复身黄吐舌,仍用前散而安。

  《明医杂着》曰:一小儿十四岁,肢体倦怠,发热晡热,口干作渴,吐痰如涌,小便淋沥,或面目赤色,身不欲衣,此禀赋不足也,用补中益气汤及地黄丸加鹿茸而愈。

  一小儿十三岁,内热晡热,形体倦怠,食少作渴,或用清热等药治之,虚证悉具。余以为所禀怯弱,用六味丸加鹿茸补之,不越月而痊。盖古今元气虚实不同故也。

  《幼科发挥》曰:一儿一日发搐,五日不醒,药石难入。予针其三里、合谷、人中而醒。父母喜,乞调养之。予曰:曩用针时,针下无气,此禀赋不足也。如调理数年后出疹痘,可保无事,若在近年不敢许。次年果以痘疹死。

  一小儿生后三日,啼哭不乳。予视其证,非脐风乃脐腹痛也。取蕲艾杵烂,火上烘热掩其脐上,以帛勒之,须臾吮乳而不啼矣。

  一小儿生八日,喷嚏多啼,请予视。予曰:此脐风也。视其上腭,果有泡,色变黄矣,乃取银穵耳刮去之。其父惨然,爱惜之心见于形色,故去之未尽也。有老妪闻之,急使婢女告其父,当急去之,其言迫切,父益惧,自取银穵耳刮之不惜也。遣人告予,予曰:旬日后当发惊风。后果病,迎予视之,投以至圣保命丹而愈。

  儒学陶教授一子,生八月病吐,诸医治之不止,汤丸入口即吐。诸医云:食入即吐。是有火也,欲作火治。用泻火药,又不效。众医不能治,其吐益剧。既请予至议治,予作理中汤剂,用豮猪胆汁、童便各半拌之,炒焦,以水煎服,药入立止。师请言其法,予曰:吐本寒邪,当用理中汤热药以上之。内寒已甚,格拒其阳,故热药入喉,被寒所拒,不得入也。今胆汁之苦寒,童便之咸寒,下喉之后,两寒相得,故不复出。须臾之间,阴气渐消,阳气乃发。此热药须冷服,以主治格拒之寒,以止呕哕者是也。

  一儿生二月,忽昏睡不乳,予以日计之,非变蒸也。视有二乳母皆年少气壮者,其乳必多,更代与之,必伤乳也,戒以今且损之,令饥一日自愈。后宜绝之,只用一乳母可也。次日果安。父母如其教,亦无伤食病。

  本县大尹张鼎石子生四月无乳,取一民壮妇人乳之。一夜大啼,医甘大用治之,呼为腹痛,用理中汤不效。又呼为伤食,用益黄散,又不效。夜更啼哭,请予视之。甘语其故,盖心本恶热,药中又犯干姜、丁香,如何不助火而益增其病也!乃往看之。尹曰:夜啼四日矣。全曰:夜啼有四,心烦一也。尹曰;伤食乎?腹痛乎?全曰:腹痛则面色青,伤食则面多晃白,今面多赤,心烦证的也。用导赤散加麦冬灯心,进一服,次早往问之,甘自内出,云昨夜到天明不止,予叹彼喜药不中病也,不知病退矣。人问,尹曰:昨夜哭尤甚也。予告之曰:病安矣。四日夜未乱,昨夜病退思乳,乳母在外。往夜之哭,病哭也;昨夜之哭,饥哭也。尹喜曰:怪哉!乳母来后,再不复啼,病果退矣。

  王少峰次子三个月痛吐,请医治之,药乳不纳。予见其儿在乳母怀中、以身伸努上窜,呃呃作声,有发惊之意,乃取理中汤丸末子一分,用猪胆汁、童便各半匙,调分三服。初一次少停,略以乳喂一二口即止;又进一次,又乳之。其儿睡一觉醒,则呕止,不伸努,不呃呃作声矣。予以是法教诸子,活人甚多,乃良法也。

  一儿自满月后常吐乳,父母爱之,诸医不能止。一日问予,予曰:呕吐者,非常有之病也。今常吐乳,非病也。然孩儿赖乳以生,频吐乳者,非所宜也,恐伤气,不可不求其故。有母气壮乳多者,唯恐儿饥,纵儿饱足,饱则伤胃,所食之乳涌而出,此名溢乳,如瓶之注水满而溢也,宜损节之,更服肥儿丸。儿之初生,筋骨软弱,为乳母者当怀抱护持可也,不然则左右倾侧,其乳流出,此名啘乳,如瓶之侧其水流出也,能紧护持则不吐也。有胃弱者不能受乳而变化之,无时吐出,所吐不多,此名哺露,如瓶之漏不能容受也,当补其脾胃,助其变化可也,亦以肥儿丸主治。

  一女五个月内发搐,予以泻青丸投之,三四服搐不止,转甚。予思痰壅气郁,乃发搐也,丸散颇粗,与痰粘滞于咽喉之间,致气不通而搐愈甚也,用竹叶煎作汤,取绵纸滤去其渣滓,澄清服之,搐止而安。其父叹曰:医之贵于变通也如是夫!

  先翁治一儿满月后发搐,以至圣保命丹治之安。袓训:治急惊风,只用泻青丸、导赤散。

  《育婴家秘》曰:一小儿初生遍身无皮,俱是赤肉,用白果粉遍身掺上,候生皮乃止。

  一小儿初生如鱼泡,又如水晶,破则水流,用密陀僧研极细,掺之。

  《保婴撮要》曰:一小儿患胎惊,诸药不应,用紫河车研烂如泥,每用钱许,乳化服之,更以十全大补汤加钓藤钩、漏芦与母服两月余,举发渐轻;服年余举发渐稀;更服年余不再发。至出痘后复发,取紫河车研烂,入糯米粉丸小豆大,每服百丸,以乳送下,服二具全瘥。毕姻又发,仍服前丸及十全大补汤、六味丸加当归、黄芪、肉桂、五味子。年余,喜其能远帷幕得痊。后因劳役更作,又用前丸及十全大补汤等药不应,用大剂独参汤服数斤,然后举发稍缓;乃用人参二两、附子一钱,数服顿止;仍用前药,间用独参汤而痊。

  一小儿患胎惊,用紫河车及十全大补汤、钓藤膏而愈。毕姻后发,用大剂独参汤、六味丸加五味子、黄芪、当归煎服。半载,举发稍轻;年余,不再发。后每劳役怒气仍发,即用前药随愈。又伤寒愈后复作,虚证悉具,莫能名状,用紫河车二具、独参汤十余斤而痊。后患伤风咳嗽,咽干内热,用六味地黄丸料加五味子煎服,及十全大补汤而痊。

  一小儿百日内患抽搐,痰涎自流,用惊风药益甚,视其面色黄白,仍用六君子、补中益气二汤而愈。

  一小儿面青黑或痿黄,审其母素有郁怒所致,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治其母,其子亦愈。

  一小儿月内发搐鼻塞,余以为风邪所伤,以六君子加桔梗、细辛,子母俱服;更以葱头七茎、生姜一片细擂,摊帛上,两掌护温,贴于顖间,半晌鼻利搐止。

  一小儿未可月发搐呕乳,腹膨作泻,余以为乳多伤脾胃,用五味异功散加漏芦,母服之,子服数滴而寻愈。

  一小儿旬日内先两目发黄,渐及遍身,用泻黄散服之瘥。

  一小儿因母食郁饱胀咽酸,而患遍身皆黄,余以越鞠丸治其母,以泻黄散治其子,并愈。

  一周岁儿痰嗽啼哭,或用抱龙丸未止。余视其右腮白,左腮青,此肺肝二经相胜,先用泻白散以袪肺邪,次用柴胡栀子散以平肝火,又用地黄丸以滋肾水而痊。

  一小儿三岁夜啼,面色白,黑睛少,小便清。此脾肾气虚,朝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五味子,夕用地黄丸顿愈。

  一小儿白睛多面色赤,时作啼,此禀肾不足,用地黄丸。半载后忤其意,虽哭面色不赤。丹溪先生云:小儿忽大叫必死,即此义也。

  一小儿颅解足软,膝大不能行履,用六味丸加鹿茸治之,三月而能步履。

  一小儿年十四岁而近女色,发热吐痰;至有室,两目羞明,头觉胀大;仍不断欲,头渐大,顖门忽开。用地黄丸益气汤之类,断色欲年余而愈。

  一小儿十三岁患前证,内热晡热,形体倦怠,食少作渴,余以为所禀怯弱,用六味丸加鹿茸补之,不越月而痊。

  一小儿停食,腹痛夜啼,用大安丸而愈。后乳食虽入,其腹仍痛,用六君子加山楂、神曲,痛少止。乃去二味又四剂,痛全止。

  一小儿三岁面白夜啼,小便青而数。此肺肾虚弱,朝用补中益气汤加肉桂一分,夕用地黄丸而愈。大凡小儿面色青,黑睛少,或解颅足热者,出痘多在肾经,预用地黄丸补肾气,多得无恙者。

  一小儿二岁夜啼,面色赤,黑睛色淡,小便频赤,朝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五味,夕用地黄丸而愈。

  一小儿发热多啼,乳食不进,昏迷抽搐,痰盛口噤。此脾肺气虚,风木所乘,痰食积于胸腹也。先用大安丸,后用六君子、钓藤钩而痊。

  一小儿每忽哭,白睛多,每悲面色赤。余谓禀赋肾虚,火妄动而然也,用地黄丸半载,后虽哭而面色不赤,诸证皆愈。

  一小儿停食腹痛,发热呕吐,服峻厉之剂,更吐泻汗多,手足并冷,发痉不止,其脉浮洪,按之如丝。用六君子汤加升麻、炮姜,痉证顿已;惟寒热往来,又用四君、升麻、柴胡而愈。

  一小儿瘈瘲啼叫,额间青黑,此惊风肝木乘脾腹中作痛也。先用六君子汤加木香、柴胡、钓藤钩,啼叫渐缓;更加当归,又二剂而安。

  一小儿言迟泄泻,声音不亮,杂用分利清热等剂,喉音如痖,饮食少思。朝用地黄丸加五味子,夕用补中益气汤,其泻渐止;遂专服前丸两月,喉音渐响。

  一小儿白睛多,泻后喉喑,口渴兼吐,大便不实,朝夕服地黄丸而痊。后患泻,喉复喑,仍服前丸而愈。此皆禀赋肾气不足,故用是药。

  一小儿五岁不能言,咸以为废人矣,但见其形色,悉属肺肾不足。遂用六味地黄丸九五味子、鹿茸,及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两月余,形气渐健;将半载能发一二言;至年许,始音声如常。

 

回主頁

belongs to SAFAC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