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圖書只作自學研究自途

中醫學

医经国小


书名:医经国小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录>



属性:尝谓吴陵刘氏纯所辑玉机微义以发明之。复采集名论为初教之资也。并刻之。名曰医经
国小
。以传其书。首本草。次脉诀。次经络。次病机。次治法。次运气。凡六卷。一本于素问灵
枢难经。及张仲景王叔和至近代刘守真张洁古李明之朱仲修诸家之书。撮其切要。缀为韵语
。类粹。以便初学。本末条理。明切简备。医学之指南。而端本之书也。凡善学人。皆务本
。况医人之司命其可昧本而苟乎哉。学医者诚能熟究是编。融会于心。将所行皆正途。所用
皆正法。触类长之。于几岁十全何有哉。此书非刘氏莫之为。非陈公亦莫之传。学医之幸
。生民之幸也。纯字宗浓。吴陵人。其父叔渊。仲修之高弟。授受有自云。
\x正统三年己未岁九月甲子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同知经筵
事庐陵杨士奇序\x



<目录>



属性:医意也。临病立意以施治也。其书内经载运气病源靡不悉备。候天地之变。究疾病之机
。尽
调治之理。此神圣爱人之仁。拯羸救枉济物之至道也。医道斯立。秦越人演其精义述难经。
汉张仲景论伤寒。用药定方。晋王叔和集次及撰脉经以示后学。意亦至哉。经去圣远。遗文
错简。后学专方而惑意。幸唐太仆令王冰重整其义。启大法之幽玄。释神运之奥妙。析理于
至真之中。俾学人遇诸审脉。用药去病。根本无贬损医之道明矣。而其为法。制胜伐其势。
资化助其生。扶危定乱之功。本诸经论。知气识病。治理得焉。嗟乎学必本于经。病必明于
论。治必究于方。而能变通而无滞斯能尽夫立医之意矣。昔丹溪朱先生。以医鸣江东。家君
亲从之游。领其心授。纯度。窃以先生之旨。辑其医之可法。本诸经论之精微。节目更为定
次。歌语引例具图以便记习。至于脉诀之未备者。亦为增正。名曰医经国小。盖欲初学人。
得以因流寻源而不蹈夫他歧之惑。有志于古神圣爱人济物之道者。其无诮愚以管窥而蠡测
。或有未至。矜其志而加正焉。则不惟医道之幸。亦斯民之幸也。
\x洪武二十一年冬十一月朔日吴陵刘纯序。\x



<目录>

医之可法为问

属性:李东垣先生曰。自伏羲神农黄帝而下。名医虽多。所可法者有几人哉。至于华氏之剖腹
。王
氏之针妖。术非不神也。后人安得而仿之。非若岐伯之圣经。雷公之炮炙。伊芳挚之汤液。箕
子之洪范。越人之问难。仲景之伤寒。叔和之脉诀。士安之甲乙。启玄子之传注。钱仲阳之
论议。洁古之方书。皆活法所可学人。岂千方万论。印定后人眼目者所能比哉。其间德高行
远。奇才异士。与夫居缙绅。隐草野者。虽有一节一法之可观。非百代可行之活法。皆所不

也。予岂好辨哉。欲使学人观此数圣贤。而知所向慕而已。或有人焉。徒知广览泛诵。自以
为多学。而用无益者。岂其知本欤。
或问丹溪朱彦修先生曰。医之为事。切脉察病用药。先生必以读儒书者能之何也。曰。
非四
书无以穷理尽性。成格物致知之功。非易无以穷阴阳造化功用。消长生成之道。升降浮沉之
理。孙真人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
问曰。医书何先。曰必须先读内经。本草。脉经。非内经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药。
非脉经何以诊候。然后却参诸家之说。
又问仲景伤寒。出证见方。为医学之祖。亦先须看否。答曰。凡先入者为主。内经尽阴
阳之
妙。变化无穷。诸书皆出于此。如越人演八十一难。止得内经中一二。仲景取其伤寒一节。
河间以热论变仲景之法。东垣以饮食劳役立论。恐先仲景书者。以伤寒为主。恐误内伤作外
感。先东垣书者以胃气为主。恐误外感为内伤。先河间书者。以热为主。恐误以寒为热。不
若先主于内经。则自然活泼泼地。
问曰。今之医但看脉诀。以为诊视。越诸方书。便可治病。以为简便。先生之教读内经
。虽
识病无方可据。脉经千条万绪。难以抚寻。曰。正欲如此。人之生命至重。非积岁月之功。
岂可便视人之疾。前人立论制方。有与内经意合者。有穿凿者。有立意偏者。有因病而以病
人之虚实形气脉证而制方者。病之变化无穷。人之形志苦乐不一。地土所宜。证有相似。治
有不同。不读内经。便欲据方施治。若有差误。死不复生。人虽不知。于心安乎。脉理精微
。通阴阳造化之理。千变万化。圣人尚论其端绪。秘其蕴奥。善为脉者。从而推展。岂高阳
生数语之脉诀能尽无穷之病邪。
先生曰。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甚多。以推陈致新。
泻火
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甚者。又当消息而治之。
东垣之谓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
益气等药治之。此亦前人所无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天阳而地阴。西北之人
阳气易降。东南之人阴气易升。苟不知此。而徒取其法。则于气之降者。固可以获效。,而
于气之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当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取其长。又曰。阴不
足而阳有余。因而思之。故人病气升者多。气降者少。是其验也。补其阴与阳齐等。则水火
自然升降。所谓乾坤定位。而坎离交也。
凡治病用药。以前人方论未可者。切不宜孟浪。须沉潜思绎。千条万绪。必求气之所在
而取之。不过格物致知之功。久久自入穷通变化之妙。
论曰。五运六气。内经备论。诸方所略。其理奥妙。未易造入。愿发明焉。曰。学医之
初。
且须识病机。知变化。论人形而处治。若便工于气运。恐流于马宗素之徒。而云某生人于某
日。病为某经。用某药治之之类也。人之脏腑。外应天地。司气司运。八风动静之变。人气
应焉。岂不切当。苟不知此。为医未造其理。何以调之。杨太受常云。五运六气。须每日候
之。记其风雨冥晦。而有应时作病者。有伏气后时而病者。有故病冲而动者。体认纯熟。久
则自能造其至极。
治病用药犹权衡。不可毫厘轻重也。若以执古方而治今病。更不酌量。吾不知其不能无
少差也。
先生曰。吾每治病。用东垣之药。效仲景处方。庶品味数少。则药力专精也。问曰。读素问
有不晓者奈何。曰。乃上古之书。中间多有阙文讹舛。且通其所可通。缺其所可疑。又王冰
释于强解。及失经意者亦有之。须自要着力熟读玩味。
问曰。素难之外。更看何书为要。曰。外感法重景。内伤法东垣。则仲景治法。更合内
经。然于读书皆须览过。以长识见。
问曰先生治病有证同而异治者。又非地土不同。老幼苦乐之异何也。曰。阴阳气运。参
差不
齐。赋生有浓薄。五气有偏胜。脏腑刚柔不同。用药以抑强扶弱取中而治。岂得而同也。
问曰诸方立论。有多用热者。有多用寒者。时之异耶。地势之然也。曰。看方须要知其
立意。取其所长。去其所短。人性偏执。其通疏者。自古及今。宁几人欤。
问曰一人之证。久伏床枕。处方既定。前后又有加减者何也。曰。内有国中虚实之异。

有八风之变。四时更易。气运迭迁。七情所动。是以主病之药虽不更。佐使岂无加减也。
问曰何以谓之通疏。曰。无先入之主。能穷变化之神。识时措之宜。致二五之精妙合为
冲和
之气。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上者抑之。下者举之。无所偏负。则自
然天地位。而万物育矣。
尝看成无己注伤寒论曰。夫伤寒之病。以阳气为主。只此一句。已见深造圣蕴。盖天之
邪气
感。则伤人气也。饮食起居七情动。则伤人形也。然此其深者。气病形乃应。形气病乃从。治病必求其本。
先生曰。仲景治伤寒以寒字为主。用辛热甘热等药者。主即病而言。河间治热病。以热
字为主。用辛凉等剂者。主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温。至夏变为热病之意也。
问曰。阴阳之体用。先生尝以阴不足。而阳有余。远取诸天地日月为譬其体也。近取呼
吸升
降为喻其用也。则得闻命矣。然阴阳虚实之体虽不同。而其升降之用。所乘之机。既无降杀
。则阴之体本虚。曷用补哉。
先生曰。邵子谓天地自相根据附。天根据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人之形质
有涯
者也。天癸绝后。形则衰矣。苟不益阴以内守。则阳亦无以发扬为健运之能。是天失所根据也
。而为飘散飞荡如丧家之狗耳。阳既飘散。则地愈失所附也。形气不相根据附则死矣。人其补
养残衰伤朽之质。又何云哉。
先生曰。治病必分血气。如气病补血。虽不中病亦无害也。血病补气。则血愈虚散。散
则气
血俱虚。是谓诛罚无过也。病或昼轻夜重者血病也。昼重夜轻者气病也。盖昼阳夜阴也。
座右铭曰。学问所以别理欲。开昏闭。衣食所以防饥寒。广恩惠。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心术要不得罪于天地。
卫生药室铭曰。治病之方。先顾元气。攻病击邪。斟酌药剂。邪轻剂轻。邪峻剂峻。元
气或
虚。峻剂当慎。必求其本。如流有源。泥标忘本。白首不痊。血病治血。气病治气。脏腑经
络。逐一点视。虚的施补。实的施泻。察色听声。勿差纤芥。属寒治寒。属热治热。属湿燥
火。细心分别。气微则逆。气甚则从。逆为正治。从乃反攻。从少从多。各观其事。其始则

。其终则异。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违时伐化。夭殃斯多。寒热温凉。用之远之。升降浮沉
。顺时为宜。厥逆厥顺。道理玄微。或有所假。不必拘之。在表治表。在里治里。汗下之间
。反掌生死。上制以缓。下制以急。缓急不分。无过受击。新病猛除。久病宽治。不久不新
。宽猛相济。求治之诚。必当自宝。毋得苟就。轻此至道。病不可治。必当速已。毋得容情
。启人之毁。凡此数条。圣师至训。洞然于胸。正行无问。
广陵丘克容先生曰。今医之专门于刘张者。率以发汗吐下施治。盖本诸张子和十形三疗
。若
曰风。寒。暑。湿。燥。火。内伤。外伤。内积。外积。视其中人。身之上若下。必三法之
可已。果子和之遗意欤。何其与内经仲景之言大不相似也。内经不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
则虚。又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邪盛而实当泻。三法或可已也。精夺而虚当补。将无他
治欤。第曰。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土郁则夺之。金郁则泄之。水郁则折之。是亦发汗
吐下
之别称也。向使此无彼遏。果例用欤。仲景治外感。分六经。别腑脏。亦尝发汗吐下也。而
太阳有解肌。少阳则三禁。并病用刺法。岂无其故欤。子和亦曰。不读本草。焉知药性。又
曰。识病得法。工中之甲。仗三疗疗十形。又何必知药性求得法哉。岂子和真书亡于金源氏
之南迁。此特后人附会其说。而执迷妄意者。遂以卤莽之言为的确之论。甚至认虚为实。假
寒为燠。其于适事为故。与夫各安其气之说。略不加究。志古之士。独无憾焉。
夫医道之有内经以来。历代名医着述之藏有司者。至有元时得一百七十九家。二百九部
。一
千二百五十九卷。不为不多矣。然其要者宁几欤。惟七书而下。所可法者。如有宋成无己伤
寒明理论。金之刘守真原病式。元李明之内外伤辨。医学发明。活法机要。王好古此事难知
。罗谦甫卫生宝鉴。朱彦修局方发挥。及圣朝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徐用诚本草发挥。皆启七
书之精奥。为体用之本领云。



<目录>卷之一

医学指南总诀二首

属性:(并出玉匮密钥)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
甲。能穷素问。病受何气。便知用药当择何味。
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通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经络明。认中标。运气
明。认得本。求中标。只取本。治千人。无一损。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药本五味一首

属性:(集次见内经至真大论诸篇)
酸为木化气本温。能收能涩味肝经。苦因火化气终热。能燥能坚心脏丁。甘始土生气化
湿。
能开缓掺从脾行。辛自金生气带燥。能散润濡通肺窍。咸从水化气生寒。下走软坚足肾导。
淡之其为五行本。运用须知造化要。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药性指掌九十首

属性:(集次见东垣珍珠囊 增六十三味。)
羌活苦温散表风。利支节排巨阳痈。更除新旧风寒湿。手足太阳表里通。升麻苦除阳明
风。引石膏能治齿疼。挟诸药行四经分。升阳气于至阴中。柴胡苦寒除胁疼。更安潮热往来生。
在脏调经内主血。在肌主气上行经。白芷辛温去面风。阳明经药引能通。治及痹疼肤燥痒。
止足阳明头痛攻。防风甘辛气本温。明晴亦疗脑门疼。以其气味能泄肺。以全体用治诸风。
当归甘辛头止血。身还养血润于中。稍能破血流而下。全用能调荣气充。独活苦甘风可除。
更安颈项自难舒。疗风寒湿痹痿足。肾经药引得斯欤。木香味苦气微温。和胃行肝气有功。
调和诸气为神妙。泻肺无斯治不中。槟榔苦辛气性温。滞气攻开又杀虫。坠诸药性若铁石。
治后重时如马奔。吴茱萸味苦辛热。除咽嗌塞寒气噎。脾胃停冷冷闭胸。心腹作痛而不歇。
藿香叶甘气本温。温中快气治心疼。开胃口能进饮食。止霍乱除呕逆攻。川芎气温味本辛。
上行头角清阳经。止头痛能行血室。养新生血有神灵。黄连味苦气寒沉。主治便 混杂红。
消痞泻心除目病。疗疮疡肿有深功。黄芩苦味枯飘者。泻肺除风热在肌。坚者大肠除热用。
膀胱得助化源宜。大黄味苦气寒沉。瘀血消之结热分。夺土涤肠通郁滞。令名因是号将军。
黄柏苦寒调痿厥。下焦伏火大能除。上安虚哕蛔虫出。下腹消疼补肾虚。玄明粉有酸辛味。
宿垢留肠用此蠲。软积开痰消癖瘕。大除胃热保神全。白术利水味甘温。去湿强脾健胃经。
佐黄芩可安胎气。君枳实能消痞膨。人参甘温能止渴。甚生津液又和中。肺寒可服热犹忌。
定魄安魂至有功。黄 甘温益元气。温内分而实腠理。补三焦更托诸疮。
虚劳自汗服即止。甘草甘平生泻火。炙之健胃可和中。解诸药毒无争竞。养血通经更有功。
半夏辛温治湿痰。大和脾胃吐能安。寒痰更有肠鸣者。痰厥头疼并速餐。陈皮味苦性辛温。
留白和脾健胃经。去白消痰能泄气。膈开痰热气须凭。青皮苦寒攻滞气。削坚积治下宜良。
厥阴经药斯能引。下食安脾得此强。枳壳微寒味苦酸。消心下痞化痰涎。胃中宿食兼壅气。
去逐仍消积聚坚。枳实苦酸能削积。胸中虚痞又能除。心间宿水宜斯逐。日久稠痰亦可祛。
桔梗微温味辛苦。止咽痛治肺之痈。宽胸利鼻无壅塞。引药须知入肺中。知母苦寒除肾火。
能蠲有汗之骨蒸。补虚可疗阳明热。益肾滋源化气征。 本微温味苦辛。治头痛于巅顶中。
太阳寒客能消散。妇女阴寒痛可通。生地黄寒甘苦味。瘀血衄血皆捣餐。凉血泻脾之湿热。
清心乃治五心烦。熟地黄温味甘苦。封填骨髓滋肾阴。疗伤寒后胫股痛。除新产罢腹脐疼。
五味酸温滋肾水。更收肺耗散之金。消烦止渴生津液。益气充虚乃壮阴。川乌味辛热有毒。
浮也阳中之少阳。能开脏腑寒邪气。破诸积冷痛尤良。白芍酸寒有小毒。扶阳气治腹间疼。
堕胎通血强脾脏。能损肝经却缓中。白茯苓温味甘淡。和中益气湿能行。安惊利窍生津液。
白入壬癸赤丙丁。泽泻甘咸性本寒。收阴汗乃止虚烦。去胞垢又生新水。湿肿淋HT 作圣丹。
薄荷之叶味辛凉。新病痊时勿更餐。治热清阳于头面。除风痫证不能安。麻黄甘苦性微温。
发汗除寒去节根。根节将来还可用。止虚盗汗作汤餐。浓朴用之随气味。苦除湿满胀而膨。
性温益气能攻温。散结调中可济生。杏仁有毒苦甘温。定喘安惊气自任。大肠闭燥能通润。
冷嗽投之散肺阴。巴豆大毒味辛热。脏腑沉寒坚积结。治之水谷道能通。戒慎方中勿轻设。
黑附子辛热有毒。其性走而浮不沉。补三阳之厥逆证。除六腑之寒病深。苍术气温其味甘。
调脾更治湿之痰。宽中发汗功过白。除湿之功白术戡。秦艽辛苦性微温。利水施之亦有功。
疗遍体之金色疸。除风湿在四肢中。白僵蚕咸更辛平。阴内生阳其性温。去肤风动如虫状。
治黑 生于面门。地榆酸苦性微寒。血痢投之即可安。入下部能消积热。更安不禁血崩难。
白豆蔻味本辛温。退翳还除冷在胸。上焦元气尤能补。却消滞气于肺中。连翘微寒味苦平。
消诸经热有深功。心间热与疮疡肿。功效柴胡粘子同。阿胶甘温能益肺。
又能止嗽唾如脓。补虚更可安胎气。治痿强阴壮骨隆。桃仁甘苦性还寒。润大肠经之秘难。
破经久蓄之陈血。去滞生新治血干。生姜辛制半夏毒。佐大枣有浓肠功。温经散表除风气。
止哕之能效最工。石膏甘辛性大寒。清金制火肺宁安。除头痛渴日晡热。更安胃热夺其餐。
官桂味辛热有毒。堕胎止汗补劳伤。用枝气薄能开表。用肉生温补肾良。细辛辛温乃无毒。
升也为阳有二功。除风数变三阳证。去首少阴合病疼。栀子大寒其味苦。疗心胸闷不能眠。
通脐下血滞便秘。象肺资阴降火炎。葛根甘寒能发表。胃虚消渴服之安。解除中酒之苛毒。
更止温疟之往还。栝蒌根味苦沉寒。止渴之功若圣丹。退热消烦清气血。补虚通济月经安。
猪苓味淡更甘平。大燥功为治湿能。利小水还除湿肿。常人多服肾虚增。干姜生辛炮则苦。
利肺气入气血行。生逐寒邪而发表。炮除胃冷可调中。草龙胆苦性沉寒。退散肝经之热烦。
若病下焦之湿肿。服之即可得痊安。苏木甘咸升可降。产停败血逐能行。疮疡死血用之散。
散处还滋新血生。杜仲甘辛其性温。壮筋骨脉强精神。止腰疼痛滋阴肾。酥炙除丝用自灵。
天门冬苦性大寒。保肺不得热相干。涸枯荣卫宜斯润。定喘宁神燥闷安。麦门冬寒味甘辛。
消肺隐伏之火禁。补金不足润燥渴。养气充虚热不侵。木通寒泻小肠火。小便热闭大能通。
通经利窍宜施用。导滞无他可比功。地骨皮寒味苦平。除风无定表间乘。解肌退热能凉血。
有汗传尸之骨蒸。桑白皮寒其味甘。补虚益气保神全。有余肺气宜斯泻。嗽有痰红必此蠲。甘
菊苦甘除目疾。八风上注苦头眩。目疼欲脱连头痛。热拥睛红泪不干。红花辛温能养血。腹
停恶血又能除。止产败血血之晕。补虚少血血之虚。赤石脂甘酸且温。固肠胃有敛收功。胎
衣不下宜斯逐。顺落不为峻急攻。通草甘通阴窍涩。更消水肿闭难行。用之涩闭俱通畅。因
乃呼之通草名。乌梅酸温收肺气。生津止渴更除烦。又安泄痢调和胃。去热其来在骨间。川
椒味辛热有毒。温中去冷服之安。上除两目之云膜。下治六腑之沉寒。葳蕤甘除四末风。治
目泪出烂而蒙。男子湿流腰胯痛。女人黑 面斑重。秦皮寒苦治惊痫。女子崩中带下难。青
白遮晴之幻翳。风寒湿痹治居安。白头翁苦温无毒。赤痢衄血得效速。男子偏肿阴疝长。

儿膻腥头燥秃。牡蛎咸寒治便滑。除荣卫虚往来热。女人赤白带崩中。男子梦寐精遗泄。干
漆味辛温有毒。削年 坚。更除秘结停留血。血气攻心亦可蠲。南星有毒味辛苦。中
风不省坠痰涎。破伤身强如尸状。服此回生致引年。商陆酸辛微有毒。生之异者类如人。导
疏肿气通胸腹。疗水功能效若神。葶苈苦寒消水肿。膀胱留热更能清。肺家喘促宜斯用。积
饮停痰得此行。海藻咸寒通水道。能开透软结之便。气停水结通身肿。非此之功不得痊。竹
叶性寒其味苦。风邪烦热服能除。上冲气胜令人喘。进此安宁气自舒。葱白辛温能解表。阳
明头痛急投之。伤寒下痢服之效。止痛除风又自奇。天麻辛治惊痫药。风热头眩得此蠲。麻
痹不仁风可疗。语言不遂痪能痊。大枣甘温可壮神。又能助脉健天真。大和脾胃安中脘。中
满之时忌入唇。威灵仙苦温无毒。 痒皮肤风可消。冷痛膝腰痰出唾。腹中新旧滞皆调。鼠
粘子辛消疡毒。盈肌瘾疹主风湿。退诸风热咽不通。利凝滞气入腰膝。草豆蔻温其辛味。补
虚进食疗心疼。胃脾积滞寒能逐。心腹久新痛可攻。玄胡索温味苦辛。破血又治小肠疼。活
精血疗产后疾。安胎调摄产前经。雄黄有毒性平甘。 肉喉风用最堪。能杀精邪蛇虺毒。妊
娠佩带转生男。广州出产石硫黄。治疥坚筋去 疮。逐冷壮阳阴 癖。老人风秘是仙方。水
银本是朱砂液。取置炉中 养成。消化五金除疥虱。妇人难产用催生。砒霜有毒仍酸苦。治
疟除 效若神。膈内风痰堪用吐。若还多服必伤人。牛膝为君味苦酸。主除膝痛及拘挛。月
经若闭能通利。精髓如虚可补填。蒲黄无毒味甘平。行血如何又治崩。炒过用之方补涩。若
还生用即通经。香薷下气除烦热。消肿调中暖胃家。霍乱转筋心腹痛。佐方煮饮服之瘥。前
胡下气更消痰。推致陈新用最堪。主疗伤寒寒热病。安胎止嗽治儿疳。泽兰甘苦能行气。痈
肿疮脓可内消。更治损伤并打扑。并除身面四肢浮。三棱专治消 癖。更治阴人血不通。治
气削坚除扑损。产余腹痛亦能攻。肉豆蔻温能止痢。解酲消食更调中。主除霍乱心膨痛。益
气消脾虚冷攻。补骨脂名破故纸。主攻血气理劳伤。阳衰肾冷精流出。研烂胡桃合服良。缩
砂下气能消食。主疗虚劳冷气频。暖胃温脾能止利。炒除腹痛保妊娠。蓬莪术治心脾痛。消
血通经理内伤。 癖奔豚诸积聚。得同酒醋用为良。莎草根名香附子。主除胸腹热无时。妇
人得此为仙药。下气宽中用最宜。常山味苦性微寒。治疟功多大吐涎。黄细形如鸡骨胜。苗
名蜀漆一HT 看。赤皮甘遂能消水。利饮宽膨更破 。主疗四肢头面肿。若逢甘草便相刑。
白芨主消痈肿毒。性同白蔹反乌头。去除白癣并破裂。更疗邪气缓不收。大
戟苦寒除虫毒。专工利水治诸风。苗名泽漆同消肿。甘草逢之必反攻。牵牛名以牵牛得。下
水消膨利小便。专治腰疼并脚痛。更消水肿落胎元。马兜铃子如铃状。根即名为土木香。肺
热咳痰成喘促。 疮血痔用之良。白附子能除带下。更行药势主心疼。去除面上诸般病。又
治风疮及中风。酸枣仁平安五脏。除风去痹骨能坚。补中益气宁心志。更治虚烦不得眠。丁
香除肿消风毒。治气温中用最堪。非特益脾能止呕。更攻齿痛病风疳。沉香疗除风水肿。顺
气调中用最良。又止转筋心腹痛。去除恶气壮元阳。檀香不特消风肿。抑且能收霍乱功。肾
气上攻心气痛。浓煎服饵即能通。乳香止痛消风肿。邪气能除补益精。主疗诸疮收泄 。又
调血气又催生。苏合香油能辟恶。去虫杀鬼达神明。更消虫毒除温疟。久服令人梦不生。没
药止痛仍破血。主除折跌治金疮。更宜产后诸余疾。推致新陈理内伤。山茱萸主通邪气。逐
痹除风疗耳鸣。妇女得之调月水。男人补肾更添精。大腹皮功专下气。健脾开胃更通肠。气
因冷热攻心腹。煎用姜盐入药良。密蒙花主能明目。虚翳青盲用最良。若是小儿麸豆毒。热
疳入眼亦能医。益智和中仍暖胃。主除虚漏及精遗。若人夜起多便溺。捶碎盐煎效便奇。
紫草苦寒通九窍。腹心邪气疽皆医。消膨治胀利水道。豆疹疮危用最宜。紫菀苦辛除咳逆。
热寒胸结气皆消。疗唾脓血止喘悸。婴稚惊痫亦可调。赤芍酸寒攻血痹。消 破血逐经良。
止疼解热除痈肿。益血荣脾白芍强。芒硝苦寒消积聚。蠲痰润燥性伤胎。胃中食热血结闭。
大小便癃涩尽开。 香子是小茴香。开胃调中得酒良。主治腹疼并霍乱。更通肾气及膀胱。
防己除风温热邪。四肢拘急口 斜。足疼水肿并风肿。湿嗽痈疮肿亦佳。姜黄烈似郁金功。
理损消痈止暴风。主治 瘕兼下气。月经壅滞亦能通。甘松无毒味甘香。浴体令香可作汤。
下气更能除恶气。腹心痛满是奇方。阿魏无真却有真。臭而止臭乃为珍。杀虫下气除 积。
及治传尸更辟瘟。远志苦温除咳逆。益精补气壮心神。祛邪利窍止惊悸。强志聪明智能人。
五倍一名文蛤是。主除齿 及疮脓。更攻五痔多便血。洗眼犹能去热风。菟丝子味辛无毒。
驻色延年治热中。主疗虚寒余沥病。添精补髓去腰疼。蝎即HT 蜥宜紧小。主除瘾疹疗诸风。
小儿惊搐方多用。酒服尤能治耳聋。龙骨涩精收泄痢。本切主治女人崩。缩便收汗阴疮蚀。
齿疗颠邪又镇惊。麝香通窍攻风疰。有孕催生救产难。杀鬼辟邪除腹痛。更安客忤与惊痫。
牛吐生黄味苦平。主除狂躁治天行。安魂定魄除邪恶。更治风痫及热惊。羚羊角苦寒无毒。
益气安心辟不祥。明目去风兼易产。更宜时气治惊狂。犀角苦寒能解毒。驱风明目镇肝家。
并除心热狂言语。又治时行辟鬼邪。虎骨主除邪恶气。伤寒湿气用尤良。更攻风毒拘挛痛。
治产安惊去恶疮。石蜜甘平安五脏。补中止痛养心脾。调和百药兼益气。止痢须知蜡更宜。
龟甲破 除漏下。小儿合囟治头疮。更攻疟痔并阴蚀。劳复伤寒用作汤。斑蝥主治疮疽沥。
堕胎通淋破血 。入药要知当熟炒。令人吐泻只缘生。真珠润泽安心志。敷面令人好面容

粉点目中磨翳障。裹绵塞耳可除聋。鳖甲治崩仍疗疟。 瘕 癖用尤奇。又除骨节间劳热。
鸡子同餐却不宜。灵脂治产昏迷证。通利阴人血不行。更治肠风并逆气。若还炒过可除崩。
瓜蒂除浮仍治疸。欲消息肉鼻中吹。有人胸腹中间病。此药犹能吐下之。假苏本即名荆芥。
下气除劳治血风。疮疥伤寒为要药。更除血晕与头疼。紫苏下气仍开胃。治
胀痰利大肠。煮汁饮之除蟹毒。若安喘嗽子尤良。芫花去水消浮肿。咳逆喉鸣必用之。痰
唾疼心腹痛。恶风痹痒亦能医。诃梨勒苦能开胃。冷气奔豚是本功。消食化痰并止痢。更
除漏及肠风。枸杞子功能补气。去风明目益元阳。根名地骨皮堪用。寒热虚劳各载方。琥
珀元来是木脂。千气入地化而为。镇心定魄仍消血。若治诸淋效更奇。草果味辛消气胀。主
除湿胜治脾寒。解瘟辟瘴化疟母。散逐寒痰及吐酸。牡丹皮能凉骨热。肠胃积血亦能平。止
吐衄 泻阴火。无汗虚劳之骨蒸。麦 甘温消宿食。破 结益气虚人。上焦滞血能行散。心
腹满胀宜此伸。滑石利窍能泄气。利水通津入太阳。大肠与胃有积聚。推荡重令化气强。艾
叶生寒熟则温。灸除百病可延生。温中暖胃和肝气。调血能令下吐平。贝母寒平咳逆气。主
除烦热疗伤寒。更消腹结心下满。止汗和中解郁烦。茶茗苦消痰热渴。清神能治卒头疼。
疮可疗兼下气。利小便令化气征。醋敛咽疮消肿毒。治黄胆病破坚 。妇人产后血虚晕。

鼻收神保十全。酒通血脉浓肠胃。消忧发怒大扶肝。滋形辟恶养脾气。痛饮伤神损寿元。蓬
砂消痰能止嗽。甘缓之功破结 。喉痹初生宜进此。阴阳气散自无凝。灵砂性温通血脉。安
魂养气益精神。止阴烦满杀邪魅。主五脏之百病 。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妊娠服禁

属性:(出便产须知)
班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代赭芫花
麝。
大干蛇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砂干漆蟹甲爪。地胆茅根莫用好。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引经药报使

属性:(一首出本草)
小肠膀胱属太阳。 本羌活是本乡。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强。大肠阳明并足

。葛根白芷升麻当。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脾经少与肺部异。升麻兼之白芍详
。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通经用此药为使。岂有何病到膏肓。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六陈

属性:药有六味。陈久者良。野狼茱半橘。枳实麻黄。
野狼毒。茱萸。半夏。橘皮也。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十八反(二首并出儒门事亲)

属性: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敛芨攻乌。
谓半夏。栝蒌。贝母。白芨。白蔹。与乌头相攻。
藻戟遂芫俱战草。
海藻。大戟。芜花。甘遂。俱与甘草相反。
诸参辛芍叛藜芦。
苦参。人参。沙参。玄参。细辛。芍药。俱与藜芦相反。凡汤药丸散中不可合用也。若
要令反而吐者则不忌也。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十九畏(一首)

属性:硫黄元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相见。野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裂最为
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逆顺。炮 炙爆要精微。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用药法象(一首)

属性:天有阴阳彰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
湿热凉寒总于四。
温热者。天之阳。凉寒者。天之阴。此天之阴阳四时也。
地有阴阳化五行。
金木水火土。
生长收藏五味成。
辛甘为地之阳。酸苦咸为地之阴也。
轻清成象亲乎上。
味薄者。本乎天亲上。
重浊成形本乎地。
味浓者。本乎地亲下。
辛甘发散气为阳。酸苦漏泄阴为味。
轻清重浊之分。气味浓薄之异。
清之清者发腠理。阳中之阳浓之气。
附子气之浓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
清之浊者实四肢。阳中之阴薄气使。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
以茯苓利水而下行。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阴。
浊之浊者走五脏。阴中之阴乃浓味。
大黄味之浓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浊之清者归六腑阴中之阳薄味尔。
麻黄苦。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
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足太阳。
辛散酸收淡渗泄。咸软苦泄甘缓结。
各有所能。或散或聚。或缓或急。或坚或 。四时五脏病。各随五味之所宜也。
横行直达要消详。五味之能须悉别。
药有横行者。若辛甘之类。直达者。若酸苦之类。
身半上病药取根。身腰以下梢宜用。根升梢降合天真。述类象形堪妙应。炮炙制度剂所
宜。熟降生升毒须制。
药用火炮。汤炮。煨炒者。皆制其毒也。用酒蒸焙蜜炒。皆欲上腾也。酒浸洗。醋浸。
姜制。酥炙。皆欲行经活血。如去皮。去心。取核。去芦节枯朽之类。皆不可违其制也。
药味专精大得能。新陈粗细择须备。
品味薄则用近新者择拣。勿用腐朽之类。
汤散丸方分两铢。
汤者。荡也。去新久病皆能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舒缓而治之也。古者
方剂分两。与今不同。如 咀者。锉若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今之大一盏也。云铢者。六铢乃
一分。即二钱半。云三两者。今之一两。二两者。今之六钱半也。
君臣佐使从其制。
主病为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服药有法及有期。
病在上。不厌烦而少。病在下。则顿而多。病在上。先食而后药。病在下。先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宜饥食。而服药在旦。病在骨髓。宜饱食。而服药在夜。
升降浮沉补泻之。
如肝胆之病。以辛味补之。咸泻气。温补凉泻之类也。
重轻气味施当审。勿伐天和岁气时。
必先岁气。勿伐天和。药例见后证例中。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诊脉入式

属性:(一首集次王适斋等脉诀)
人身元气由太极动静阴阳一如式。阴血静兮阳气动。血逐气行无暂息。周流身体似循环
。荣
养百骸由此力。五行五脏布其中。妙合乾坤纤芥悉。上中下体号三焦。在诊排名寸关尺。寸
为阳分尺为阴。关者阴阳界限位。天真始注手太阴。百脉周流所朝会。右为气口左人迎。腑
脏脉宗荣见尔。脉行三寸呼吸中。呼吸定息行六寸。十二时周数几何。一万三千五百息。气
行八百一十丈。脉循五十度周身。复还会于手太阴。此是平人形之道。度合阴阳昼夜停。不
大不小脉曰平。呼吸来停至脉匀。数迟数至违呼吸。损曰离经与夺精。一息四至号平和。更
加一至大无 。三迟二败冷所谓。六数七极热之多。八脱九死十命尽。十一十二魂入墓。三
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迟寒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意见九难。
寸关尺内十二经。脏腑阴阳合五行。唯有君火更相火。母子相通真气生。
意见十八难。
失正邪干乃相克。各有刚柔位相逢。
意见十难。
阴阳变病脉危殆。关格覆溢与相乘。
意见三难。后有图。
太过不及分轻重。诊后先须部分定。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即心主包络也

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
言男子面南受气。则两寸居前亦阳。脉之三阳从上走下。女人面北受气。则两尺居前亦
阴。
脉从下走上。经所谓男子阳生。脉在关上。寸脉常盛女阴生。脉在关下。尺脉常盛。是其常也。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并。肾居尺脉合膀胱。用意调和审安静。肺与大肠居右
寸。
脾胃脉从关里认。三焦心包络脉同。尺中仔细须寻趁。若诊他脉覆手取。要自看时仰手认。
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里印。上部头。候听会。迎香。人迎之动脉也。以察头面之疾
。中部手。候合谷。神门。经渠之动脉也。以察头下至脐上之疾。下部足。候太溪。冲阳。
太冲之动脉也。以察脐下至足之疾。
大肠共肺为传送。心与小肠为受盛。脾胃相通五谷消。膀胱肾合为津庆。三焦无状空有
名。
寄在胸中膈相应。肝胆同为津液府。能通眼目为清净。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以次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关后为阴乃是尺。
关前为阳名寸口。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阳实应知面赤风。阴微盗汗劳兼有。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阳微浮弱定心寒。
阴滑食注脾家咎。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经云。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此之谓也。
病脉传见举要中。脉经素难尤宜究。
见后方脉举要。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浮芤滑实弦紧

。七表还应是本宗。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九道脉名长短是。虚促结代劳动细
。在意专心察脉理。二十四种真玄微。互须脉证参虚实。勿失于邪病脉机。
\r脉所当然之图\ps16a1.bmp\r
凡在左者皆克诸右。凡在右者皆受左克。此脏腑五行自相克制。脉所当然也。至如太过不及
。当视本位及邪干自异尔。
\r五行子母相生之图\ps16a2.bmp\r
两手交义。则六脉五行。子母毒相生养。本心包络与三焦二脉。皆系右尺。今脉诀以两肾分两尺。则遗失心
心包络一经矣。
右手太阴阳明金。生左尺足太阳少阴水。太阳少阴水。生左关足厥阴少阳木。生左关足厥阴少阳木。厥阴少阳木。
生左寸手太阳少阴火。太阳少阴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阴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阳火。手心主少阳火。生右关足
太阴阳明土。足太阴阳明土。复生右寸手太阴阳明金。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诊脉入式

属性:左手头指火之子。五行造化岂虚偏若将两肾脉分二。何独三焦经独专。水火相生滋养处
。土
金涵育委和全。自然神气存斯理。不识天真道不传。素问脉类五十余种。后世类为二十四种
。至如拒格者。素问谓阴胜
格阳。阳胜拒阴。非死脉也。皆宜详审。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诊脉入式

属性:脉是人身造化机。要须指下识其微。浮洪动滑弦如紧。微涩濡虚缓类迟。覆溢代牢诚莫
疗。细芤实弱可扶持。短长促结沉伏别。寒热参差必误医。
\r脏腑阴阳寒热图\ps16a3.bmp\r
\r关格覆溢脉例图\ps16a4.bmp\r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二十四种脉体

属性:浮脉不足举有余。芤脉中空两畔居。滑体如珠中有力。实形 与长俱。弦如始按弓弦
状。
紧若牵绳转索初。洪举按之皆极大。此名七表不同途。浮为中风芤失血。滑吐实下分明别。
弦为拘急紧为疼。洪大从来偏生热。
浮为在表
为风。(应人迎)为气。(应气口)为热。为痛。为呕。为胀。为痞。为喘。为厥。

内结。为满不食。浮大为鼻塞。浮缓为不仁浮大长。为风眩癫疾。浮滑疾。为宿食。
浮滑为饮为走刺。浮大而涩。为宿食滞气。浮短为肺伤诸气。浮细而滑为伤饮。浮滑疾
紧。为百合病。浮数。(大便坚小便数)浮紧为淋为癃闭。
芤为血
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大便出血。尺芤为下焦虚小便出血。
滑为吐
为满。 为咳。 为热。 为伏痰。 为宿食。 为蓄血。 为经闭。 为鬼疰。 为
血气俱实。 滑
散为瘫缓。 滑数为结热。 滑实为胃热 滑而大小不匀。必吐。为病进。为泄利。 滑而
和为妊娠。 滑而浮大小腹痛。弱则阴中痛。大便亦然。
实为热
为呕。 为痛。 为气塞。 为喘咳。 为大便不禁。 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寒。
为腰痛
弦为寒
为痛。 为饮。 为疟。 为水。 为中虚。 为厥逆。 为拘急。 为寒癖。 弦紧
为恶寒。为疝瘕为癖。双弦胁急痛。弦为钩。为胁下刺痛。 弦长为积随左右上下。紧
为寒
为痛。 为嗽。 为喘。 为满。 浮紧为肺有水。 紧滑为蛔动。为宿食。为逆吐。
紧急为遁尸。 紧数为寒热。
洪为胀
为满。为疮。 为热。
为烦。 洪实为癫。 洪紧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洪大为祟。洪浮为阳邪来见。
微来如有又如。无沉举都无按有余。迟缓息间三度至。(诀云。缓脉一息四至。迟脉。
一息三
至也。)濡来散止细仍虚。伏须切骨沉相类。弱脉沉微指下图。(诊而细。沉按之乃得。举之
若无为弱。)涩脉如刀轻刮竹。分明八里坦如途。(脉涩体细而迟。往来难而散。)
迟寒缓结微为痞。涩因血少沉气滞。伏为物聚濡气虚。弱则筋痿须审记。
微为虚
为弱。 为衄。 为呕。 为泄。 为亡汗。 为拘急。 微弱为少气。为中寒。
沉为在里
为实。 为水。 为寒。 为喘。 为 。 为瘕。 沉弱为寒热。 沉滑为风水。
为下
重。 沉细为少气。臂不能举。 沉紧为上热下冷 沉重而直前绝者为瘀血。 沉重而中
散。为寒食成瘕。 沉重不至寸。徘徊绝者为遁尸。 沉紧为悬饮。 沉迟为痼冷。 沉重

伤暑发热
缓为在下
为风。 为寒。 为弱。 为痹。 为疼。 为不仁。 为虚。 为气不足。 为眩晕
。缓而滑为热中。 缓而迟。 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涩为少血
为亡汗。 热气不足。 为逆冷。 为下痢。 为恶寒。 为心痛。 涩而紧为痹。
为寒湿。 涩细大寒。
迟为寒为痛
迟而涩。为 瘕咽酸。 迟而滑为胀。 迟而缓为寒。
伏为霍乱
为疝瘕。 为水气。 为溏泄。 为停痰。 为宿食。 为诸气上冲。 为恶脓贯肌
濡为虚
为痹。 为自汗。 为气弱。 为下重。 濡而弱为内热外冷自汗
为小便难
弱为虚
为风热。 为自汗。
长脉流利通三部。短脉本部不及须。虚脉迟大而兼软。促脉来数急促欤结脉时止而迟缓
。代
脉不还真可吁。(结脉与代脉相类。但代脉不能自还。)牢脉如弦而更实。冲脉鼓动无定居。
细脉虽有但如线。九道之形乃自殊。
细为气血俱虚
为病在内。 为积。 为伤湿。 为后泄。 为寒。 为神劳。 为忧伤过度。 为腹
满。 通刺痛。 细而紧。而 瘕积聚。 细而滑。为僵仆。 为发热。 为呕吐。
动为痛
为惊。 为挛。 为泄。 为恐。
虚为寒
为虚。 为脚弱。 为食不消化。 为伤暑。
促脉有五
一曰气。二曰血。三曰饮。四曰食。五曰痰。但脏热则脉数。以气血痰饮留滞不行则止
促。非恶脉也。
结为痰
为饮。 为血。 为积。 为气。
长为热
为痫。 长而缓。病在下。 脉经有散脉而无长脉。陈氏释曰六腑气绝于外。主手足寒
而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下不禁。 甚者不仁。其脉皆散。散则不聚。病亦危矣。
短为气病
短而急病在上。 脉经有数脉。而无短脉。陈氏释曰。数为热。为虚。为烦渴。为烦满

牢(脉经作革)为满。
为急。 为虚寒相搏。 妇人半产漏下。○三因释曰。革者。革也。固结不移之状。三
部应之皆危脉也。
代为一脏气绝。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怪脉(一首)

属性:雀啄连在三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真解索。鱼翔似有一拟
无。虾游静中跳一跃。寄语医家仔细看。六脉一见休饵药。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脉浮犹如水漂木。表有余兮里不足。浮而无力则为芤。傍实中空应淖衄。
浮与洪相类
洪脉荡荡浮泛泛。力薄为浮浓者洪。浮洪二象由来异。迷于专言易拙工。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弦似张弓紧似经。经方体驶十分精。紧言其力弦言象。识此超然付老成。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脉滑往来极流利。指下如珠圆替替。数则专言至数加。分明滑数非同类。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实大而长指下全。按如鼓革最牢坚。较之实脉不应别。隐指仍强 然。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举无按有脉名沉。伏极其沉深复深。沉伏要知真脉象。浅深深浅细斟寻。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小之又小号微脉。短细迟难是为涩。良工诊候倘逢之。细密精详为消息。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软脉优柔其力薄。极软如无则为弱。莫教软弱一般论。一脉才差一切错。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脉迟一息来三至。缓比之迟仍小驶。迟为病冷缓为和。缓大虚风之病起。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力柔为软本非迟。软与形合细推之。软则但将其力取。迟来三息又何疑。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出三关者是为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脉洪真似涌波涛。细细而来气势高。虚脉廓然微旷荡。消详分析在丝毫。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脉号于洪力不轻。其中微曲似钩形。只缘举按皆强盛。实脉于焉别立名。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厥厥动摇如豆大。脉名为动几曾停。圆圆转转底名滑。脉脉谁知有迳庭。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表病脉浮轻手得。所以为虚为无力。毫发差殊便不同。工意之人能自识。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脉来无力号为虚。外象豁然中则枯。弱比虚来虚更甚。按之如有亦如无。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微似慈葱细似线。细大于微殊易辨。应之指下得之心。心内了然皆洞见。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根据根据细细为微脉。弱则虚之而又虚。弱是体虚微细小。细寻真象莫模糊。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三五不调名曰涩。如雨沾炒短且难。迟唯一息二三至。非短非难力但宽。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短于本部为不及。短复迟难为涩脉。休将短涩一般看。短自时长滑时涩。
散与大相类(散为浮大为洪之别名也)
脉形涣漫名为散。有表那堪里却无。大则其中还翕翕。好将二脉较锱铢。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缓而时止复来者。便可将为结脉呼。止不能为方是代。结生代死必殊途。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脉来既数复中止。便呼为促莫狐疑。阴盛而然非能代。须知止脉易差池。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伏则全无绝则然。过饶厥逆命难全。按之隐隐其形伏。不觉开通病便痊。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方脉举要

属性:(一首以上出刘三点脉诀)
人身之脉。本乎荣卫。荣者阴血。卫者阳气。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
至。
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 。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
手太阴经。可得而悉。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初持脉时。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寸关与尺。两手各有

揣得高骨。上下左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男弱女盛。反此病至。调停自气。呼吸定息。
四至五至。平和之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
在人消息。在人差别。迟数既得。即辨浮沉。浮表沉里。深浅酌斟。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浮迟表虚。沉迟冷结。察其六部。的在何处。一部两经。一脏一腑。左寸属心。合于小肠。
关为肝胆。尺肾膀胱。右寸主肺。大肠同条。关则脾胃。尺命三焦。(命。即心包络脉也。)
不特脏腑。身亦主之。上下中央。三部分齐。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下于脐。直至跟踝。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浮沉迟数。有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则阴阳。风雨晦暝。人则喜怒。忧思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寒。数则热甚。
内因脉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燥何疑。表(浮)里(沉)寒(迟)热(数)风(浮)气(沉)冷(
迟)燥。(数)辨内外因。脉证参考。浮沉之脉。亦有当然。浮为心肺。沉属肾肝。脾者中州
。浮沉之间。肺重三菽。皮毛相得。六菽为心。得之血脉。脾九菽重。得于肌肉。肝与筋平
。重十二菽。惟有肾脉。独沉之极。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脉理浩繁。总括于四。谓浮沉
迟数也。)六难七难。专衍其义。析而言之。七表八里。又有九道。其名乃备。浮而无力。
是名芤脉。有力为洪。形状可识。沉而有力。其脉为实。无力微弱。伏则沉极。脉迟有力。
滑而流利。无力缓涩。漫同一例。数而有力。脉名为紧。小紧为弦。疑似宜审。合则为四。
杂为七八。天机之秘。神授之诀。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泛泛浮浮。如水漂木。芤脉何似。
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滑脉如珠。往来转旋。举按皆盛。实脉则然。弦如张弦。
紧如细线。洪较之浮。大而力健。隐隐约约。微脉难寻。举无按有。便指为沉。似迟不迟。
是谓之缓。如雨沾沙。涩难而短。迟则极缓。伏按至骨。濡而软软。弱则忽忽。既知七表。
又知八里。九道之形。不可不记。诸家九道。互有去取。不可相无。可以相有。过于本位。
相引日长。短则不及。来者乖张。形大力薄。其虚可知。促结俱止。促数结迟。代止不然。
止难回之。三脉皆止。当审毫厘。牢比弦紧。转益坚劲。动则动摇。厥厥不定。细如一线。
小而有力。弦大虚芤。脉曰改革。涣漫不收。其脉为散。急疾曰数。数则易见。即脉求病。
病无不明。病参之脉。可决死生。然有应病。有不相应。此最宜详。不可执定。人安脉病。
是曰行尸。人病脉和。可保无危。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
而微而虚。扶危降痰。风未可疏。寒中太阳。浮紧而涩。及传而变。名状难悉。阳明则长。
少阳则弦。太阴入里。迟沉必兼。及入少阴。其脉遂紧。厥阴热深。脉伏厥冷。在阳发汗。
次利小便。表解里病。其脉实坚。此其大略。治法之正。至于大法。自有仲景。伤寒有五。
脉非一端。阴阳俱盛。紧涩者寒。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此名中风。勿用寒药。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此非风寒。乃湿温脉。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成风湿。阳脉洪数。
阴脉实大。更遇湿热。变为温毒。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湿气。变为湿温。阴阳俱盛。
重感于寒。变为温疟。病同异名。同脉异经。
滑氏曰。伤寒例。言湿疫。而无湿温。叔和言湿温。而无温疫。此亦异耳。
阴阳俱盛。病热之极。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惟有湿病。脉散诸经。各随所主。不可指
名。暑
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或涩或细。或濡或缓。是皆中湿。可得而断。疟
脉自弦。弦迟自寒。弦数多热。随时变迁。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脚
气之脉。其状曰四。浮弦为风。濡弱湿气。迟涩因寒。洪数热郁。风汗湿温。热下寒熨。腰
痛之脉。皆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濡细则湿。实则闪肭。指下既明。治斯不忒。尺
脉虚弱。缓涩而紧。病惟足痛。或时痿痹。涩则无血。厥寒为甚。尺微无阴。下利逆冷。热
厥脉伏。时或而数。便必秘难。治不可错。疝脉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沉
迟浮涩。疝瘕寒痛。痛甚则伏。或细或动。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此晕而眩。风
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治眩晕法。尤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证治。滑
数为呕。代者霍乱。微滑者生。涩数死断。偏弦为饮。或沉弦滑。或结或伏。痰饮停结。咳
嗽所因。浮风紧寒。数热细湿。房劳涩难。右关濡者。饮食伤脾。左关弦短。疲极肝衰。浮
短肺伤。法当咳嗽。五脏之嗽。各视本部。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形
胜脉细。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死脉。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证内脉。参考称停。下
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沉弦细动。皆是痛证。心
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心中惊悸。脉必代结。饮食之悸。沉伏动滑。癫
痫之脉。浮洪大长。滑大坚疾。痰蓄心狂。乍大乍小。乍短乍长。此皆邪脉。神志昏乱。肝
脉浮虚。或濡或涩。软散洪大。渴饮无余。遗精白浊。当验于尺。结芤动紧。二证之的。鼻
头色黄。小便必难。肺浮弦涩。名为不便。便血则芤。数则赤黄。实脉癃闭。热在膀胱。诸
证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贵沉细。设见浮大。后必难治。水
泻之证。有阴有阳。察脉视象。问证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
或沉数。色赤而黄。燥屎赤溺。兼渴为阳。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
为中满。紧则中实。浮则可治。虚小危急。痞脉则滑。为有痰结。弦伏亦痞。涩则气劣。肝
积肥气。弦细青色。心为伏梁。沉芤色赤。脾气积痞。浮大而长。其色脾土。中央之黄。肺
积息贲。浮毛色白。奔豚属肾。沉急面黑。五脏为积。六腑为聚。积在本位。聚无定处。驶
紧浮牢。小而沉实。或结或伏。为聚为积。实强者生。沉小者死。生死之别。病同脉异。气
口紧盛。为伤于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滑而不匀。必是吐泻。吐泻之脉。脉代勿讶。夏
月泄泻。脉大暑湿。洪而数溲。脉必虚极。治暑湿泻。分其小便。虚脱固肠。罔或不痊。无
积不痢。脉宜滑大。浮弦为死。沉细无害。五疸湿热。脉必洪数。如或微涩。其证虚弱。骨
蒸劳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如汗加嗽。非药可除。头痛阳弦。浮风紧寒。风
热洪数。湿细而坚。痰气头痛。虽弦必涩。痰厥则滑。肾厥坚实。痈疽浮数。恶寒发热。若
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疼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发痈之脉。弦洪相搏。细
沉时滑。肺肝俱数。寸数而实。肺痈已成。寸数虚涩。肺痿之形。肺痈色白。
脉宜短涩。死者浮大。不白而赤。肠痈难知。滑数可推。数而不热。肠痈何疑。迟紧未脓。

以平之。洪数脓成。不下为宜。阴搏于下。阳别于上。血调气和。有子之象。手之少阴。其
脉动甚。尺按不绝。此为有孕。少阴属心。心主血脉。肾为胞门。脉应于尺。或寸脉微。关
滑尺数。往来流利。如雀之啄。或诊三脉。浮沉一止。或平而虚。当问月水。妇人有病。而
无邪脉。此孕非病。所以不月。男女之别。以左右取。左疾为男。右疾为女。沉实在左。浮
大在右。右女左男。可以预判。离经六至。沉细而滑。阵痛连腰。胎实时脱。血瘕弦急。而
大者生。虚小弱者。即是死形。半产漏下。革脉主之。弱即血耗。立见倾危。诊小儿脉。浮
沉为先。浮表沉里。便知其源。大小滑涩。虚实迟驶。各根据脉形。以审证治。大凡妇人。及
夫婴稚。病同丈夫。脉即同例。惟有妇人。胎产血气。小儿惊疳。变蒸等类。各有方法。与
丈夫异。要知妇孺。贵识证形。问始知详。脉难尽凭。望闻问切。神圣工巧。愚者昧之。明
者了了。病脉诊法。大略如斯。若夫持脉。尤所当知。谓知春弦。夏洪脉钩。秋则脉毛。冬
则为石。实强太过。病见于外。虚微不及。病决在内。四脉各异。四时各论。皆以胃气。而
为之本。胃气者何。脉之中和。过与不及。皆是偏颇。春主肝木。夏主心火。脾土乘旺。则
在长夏。秋主肺金。冬主肾水。五脏脉象。与五运配。肝脉弦长。厌厌聂聂。指下寻之。如
循榆叶。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是谓太过。受病于肝。急如张弦。又如循刃。如按琴瑟。肝
死之应。浮大而散。心和且安。累累如环。如循琅 。病则益数。如鸡足举。死操带钩。前
曲后距。浮涩而短。蔼蔼如盖。此肺之平。按之益大。病如循羽。不下不上。死则消索。吹
毛扬扬。沉濡而滑。肾平则若。上大下锐。滑如雀啄。肾之病脉。啄啄连属。连属之中。然
而微曲。来如解索。去如弹石。已死之肾。在人审识。脾为中州。平和不见。
然亦可察。中缓而短。来如雀啄。如滴漏水。脾脏之衰。脉乃见此。人有肥瘦。修长侏儒。
肥沉瘦浮。短促长疏。各分诊法。不可一途。难尽者意。难穷者理。得之于心。应之于指。
勉□小子。日诵琅琅。造道之玄。筌蹄可忘。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伤寒脉一首

属性:(出伤寒百证歌)
大浮数滑动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有阴终死厄。阴阳交互最难明。
轻重斟量当别白。轻手脉浮为在表。表实浮而兼有力。但浮无力表中虚。自汗恶风常淅淅。
重手脉沉为在里。里实脉沉来亦实。重手无力大而虚。此是里虚宜审的。风则虚浮寒牢坚。
水停水 必沉潜。动则为痛数则热。支饮应须脉急弦。太过之脉为可怪。不及之脉亦如然。
荣卫太盛名高章。高章相搏名曰纲。荣卫微时名 卑。 卑相搏损名彰。荣卫既和名缓迟。
缓迟名沉此最良。九种脉中辨虚实。长沙之诀妙难忘。瞥瞥有如羹上肥。此脉定知阳气微。
萦萦来似蛛丝细。却是体中阴气衰。脉如泻漆之绝者。疾人亡血更何疑。阳结蔼蔼如车盖。
阴结循竿亦象之。阳盛则促来一止。阴盛则结缓而迟。纵横逆顺宜审察。残贼灾怪要须知。
脉静人病内虚故。人安脉病曰行尸。右手气口当主气。主血人迎左其位。气口紧盛食必伤。
人迎紧盛风邪炽。数为在腑迟为脏。浮为在表沉在里。浮紧兼涩寒伤荣。脉浮而缓风伤卫。
脉浮大忌令人吐。欲下犹防虚且细。沉微气弱汗为难。三者要须常审记。阳加于阴有汗证。
左手沉微却应未。跗阳胃脉定死生。太溪肾脉为根蒂。脉来六至与七至。邪气渐深须用意。
浮大昼加并属阳。沉细夜加分阴位。九至以上来短促。状若涌泉无入气。更加悬绝渐无根。
命绝天真当死矣。病患三部脉调匀。大小浮沉迟速类。此是阴阳气已和。勿药自然应可喜。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伤寒死脉一首(同前)

属性:伤寒死脉定难痊。阳病见阴端可怜。上气脉散为形损。耳聋浮涩命难全。谵言身热宜洪
大。
沉细而微寿不延。腹大泄利当微细。紧大而滑定归泉。吐衄若得沉细吉。浮大而牢叹逝川。
阴阳俱虚热不止。乍疏乍数命归天。如屋漏如雀啄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虾游鱼翔脉证乖。
转豆偃刀形候恶。下不至关阳气绝。上不至关阴气铄。代脉来时不用医。必定倾危难救药。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

十二经本一脉

属性:(一首集次见东垣医学发明)
中焦肺起脉之宗。出手大指之端冲。大肠即手起次指。上行环口交鼻里。胃经源又下鼻
交。
出足大指之端饶。脾脉就足指端上。注于心中少阴向。心经中之入掌循。手内端出小指行。
小肠从手小指起。上斜络于目内 。膀胱经就目内生。至足小指内侧停。肾脉动于小指下。
起注胸中过腹胯。心包出处又属胸。循手小指次指终。三焦向手次指侧。环走耳前目锐息。
胆家接生目锐傍。走足大指三毛间。足肝就起三毛际。注入肺中循不已。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

奇经八脉

属性:(一首集次见内经骨空论等篇)
督脉起自下极 。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中极
底。
上腹循喉承浆里。阴脉之海妊所谓。冲脉出胞循脊中。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
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三脉并起而异行。阳跷起足之跟里。循外踝上入风池。
阴跷内踝循喉嗌。本足阴阳脉别支。诸阴交起阴维脉。发足少阳筑宾郗。诸阳会起阳维脉。
太阳之 金门是。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之八脉。维系诸经乃顺常。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

十二经脉

属性:(十二首集次见灵枢经脉论)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 中行。肘臂寸口上鱼
际。
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病喘与咳。
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为气嗽。喘渴烦心胸满结。 臂之内前 痛。
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失无度溺变别。
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连出合谷。两筋歧骨循臂肪。入肘外廉循 外。
肩端前廉柱骨傍。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直上颈。斜贲颊前下齿当。
环出人中交左右。上侠鼻孔注迎香。此经气盛血亦盛。是动颈肿并齿痛。所生病者为鼻衄
。目黄口干喉痹生。大指次指难为用。肩前 外痛相仍。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上入齿。还出侠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

。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内。一支幽门循腹里。下行直合气冲中

遂由髀关抵膝膑。 跗中指内关同。一支下漆注三里。前出中指外间通。一支别走足跗指。
大指之端经尽已。此经多气复多血。是动欠伸面颜黑。凄凄恶寒畏见人。忽闻木音心震慑。
登高而歌弃衣走。甚则腹胀仍贲响。凡此诸疾皆 厥。所生病者为狂疟。湿温汗出鼻流血。
口唇胗又喉痹。膝膑疼痛腹胀结。气膺伏兔 外廉。足跗中指俱痛彻。有余消谷溺色黄。
不足身前寒振栗。胃房胀满食不消。气盛身前皆有热。
太阴脾起足大指。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 循 经膝里。股内前廉入腹
中。
属脾络胃与膈通。侠喉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宫。此经气盛而血衰。是动其病气所为。
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体痛难移。腹胀善噫舌本强。得后与气决然衰。所生病者舌亦痛。
体重不食亦如之。烦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疟随。不卧强立股膝肿。疽发身黄大指痿。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心系走。直上咽喉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
后肘内少海从。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注少冲。多气少血属此经。是动心脾痛难任。
渴欲饮水咽干燥。所生胁痛目如金。胁臂之内后廉痛。掌中有热向经寻。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侧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 外出后
廉。
直过肩解绕肩甲。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属小肠。一支缺盆贯颈颊。
至目锐 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升至目内 。斜络于颧别络接。此经少气还多血。
是动则病痛咽嗌。颔下肿兮不可顾。肩如拔兮 似折。所生病主肩 痛。耳聋目黄肿腮颊。
肘臂之外后廉痛。部分犹当细分别。
足经太阳膀胱脉。目内 上起额尖。支者巅上至耳角。直者从巅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
项。
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
贯胂侠脊过髀枢。臂内后廉 中合。下贯 内外踝后。京骨之下指外侧。是经血多气犹少。
是动头疼不可当。项如拔兮腰似折。髀强痛彻脊中央。 如结兮 如裂。是为踝厥筋乃伤。
所生疟痔小指废。头囟顶痛目色黄。腰尻 脚疼连背。泪流鼻衄及癫狂。足经肾脉属少阴。
小指斜趣涌泉心。然谷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 内侵。出 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膀胱临。
直者属肾贯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寻。支者从肺络心内。仍至胸中部分深。是经多气而少血。
是动病饥不欲食。喘嗽吐血喉中鸣。坐而欲起面如垢。目视KT KT 气不足。心悬如饥常惕惕。
所生病者为舌干。口热咽痛气贲逼。股内后廉并脊疼。心肠烦痛疸而 。痿厥嗜卧体怠惰。
足下热痛皆肾厥。
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上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 内。
太阴少阴两经中。指透中冲支者别。少指次指络相通。是经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
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胸胁支满结。心中 或大动。善笑目黄面赤色。所生病者为烦心。
心痛掌中热之极。手经少阳三焦脉。起自小指次指端。两指歧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
肘后 外循肩上。少阳之后交别传。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络心包膈里穿。支者膻中缺盆上。
上项耳后耳角旋。屈下至颐仍注颊。一支出耳入耳前。却从上关交曲颊。
至目内 乃尽焉。是经少血还多气。是动耳鸣喉肿痹。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后痛兼目锐 。
肩肘臂外皆疼。小指次指亦如废。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 生。抵头循角下耳后。
脑空风池次第行。手少阳前至肩上。交少阳右上缺盆。支者耳后贯耳内。出走耳前锐 循。
一支锐 大迎下。合手少阳抵项根。下加颊车缺盆合。入胸贯膈络肝经。属胆仍从胁里过。
下入气街毛际萦。横入髀厌环跳内。直者缺盆下腋膺。过季胁下髀厌内。出膝外廉是阳陵。
外辅绝骨踝前过。足跗小指次指分。一支别从大指去。三毛之际接肝经。此经多气乃少血。
是动口苦善太息。心胁疼痛难转移。面尘足热体无泽。所生头痛连锐 。缺盆肿痛并两腋。
马刀挟瘿生两旁。汗出振寒 疟疾。胸胁髀膝至 骨。绝骨踝痛及诸节。厥阴足脉肝所终。
大指之端毛际丛。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阴后。循 内廉阴股充。
环绕阴器抵少腹。侠胃属肝络胆逢。上贯膈里布胁肋。侠喉颃颡目系同。脉上巅会督脉

。支者还生目系中。下络颊里环唇内。支者便从膈肺起。此经血多气少焉。是动腰疼俯仰难
。男疝女人少腹肿。面尘脱色及咽干。所生病者为胸满。呕吐洞泄小便难。或时遗溺并狐疝
临证还须仔细看。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

十五络脉一首(出针经)

属性:人身络脉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
关。
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阴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阳。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
阴任之络为尾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名君须记。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

经脉交会八穴一首(同前)

属性: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
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肺任行肺系。阴跷照海隔喉咙。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

经穴起止一首(同前)

属性: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足胃厉兑头维三。脾部隐白大包四。膀胱睛明至阴
间。
肾经涌泉俞府位。心包中冲天池随。三焦关冲耳门继。胆家窍阴瞳子 。厥肝大敦期门至。
手心少冲极泉来。小肠少泽听宫去。十二经穴始终歌。学人铭于肺腑记。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

十二经气血一首(集见内经形志篇)

属性:多气多血经须记。大肠手经足经胃。少血多气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多血少气心包
络。膀胱小肠肝所异。
大肠(手阳明) 胃(足阳明) 三焦(手少阳) 胆(足少阳) 肾(足少阴) 心(手少阴)
脾(足太阴) 肺(手太阴) 心包(手厥阴) 膀胱(足太阳) 小肠(手太阳) 肝(足厥阴)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

十二经井荣经合穴一首(出针经)

属性: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原。少冲少府属于
心。
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切要知。涌泉然谷太溪穴。
复溜阴谷肾之经。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是膀胱。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传。焦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源。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

经脉流注一首(同前)

属性:肺寅大卯胃辰经。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

十二经纳甲一首(同前)

属性: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
寄。包络同归入癸方。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

周身经穴赋

属性:手太阴兮大指侧。少商鱼际兮太渊穴。经渠兮列缺。孔最兮尺泽。侠白共天府为邻。云
门与中府相接。(凡十一穴。左右二十二穴。)
手阳明兮大肠之经。循商阳兮二三而行。(二间三间也)历合谷阳溪之 。过偏历温溜之
膑。
下廉上廉三里而近。曲池肘胶五里之程。 (即臂 肩 二穴。)上于巨骨。天鼎纡乎扶突
。禾 唇连。迎香鼻迫。(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
胃乃足之阳明。厉兑趋乎内庭。过陷谷冲阳之分。见解溪丰隆之神。下巨虚兮条口陈上
巨虚兮
三里仍。犊鼻引入于梁丘阴市之下。伏兔上贯于髀关气冲之经。归来兮水道。大巨兮外陵。
运天枢兮滑肉。礼太一兮关门。梁门兮承满。不容兮乳根。乳中之膺窗屋翳。库房之气户缺
盆。气舍水突。人迎。大迎。地仓兮臣 绩。四白兮承泣分。御颊车于下关。张头维于额垠
。(凡四十五穴。左右共九十穴。)
足太阴兮脾中州。隐白出兮大指头。赴大都兮胆太白。访公孙兮至商丘。越三阴之交。
而漏
谷地机可即。步阴陵之泉。而血海箕门是求。入冲门兮府舍轩豁。解腹结兮大横优游。腹袤
食窦兮。接天溪而同派。胸乡周荣兮。缀大包而如钩。(凡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
迨夫真心为手少阴。少冲出乎小指。少府直乎神门。阴 通理兮。灵道非远。少海青灵
兮。极泉何深。(凡九穴。左右一十八穴。)
手之太阳。小肠之荣。路从少泽。步前谷后溪之隆。道遵腕骨。观阳谷养老之崇。得支
正于
小海。逐肩贞以相从。值 兮遇天宗。乘乘风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启天窗兮见天
容。匪由颧 。曷造听宫。(凡十九穴。左右三十八穴。)
足膀胱兮太阳。交背部之二行。穷至阴于通谷之口。寻束骨于京骨之乡。申脉命仆参以
前导
。昆仑辟金门于踝傍。奋跗阳飞阳之志。转承山承筋之行。至于合阳委中委阳。浮 殷门以
岐往。扶承秩边而胞肓。入志室兮肓门胃仓。开意舍兮振彼阳纲。出魂门兮隔关。乃噫噫乎
神堂。膏肓兮在四椎之左右。魄门兮附带分而会阳。下中次上之 。白环中膂之房。膀胱俞兮
小肠。大肠俞兮在傍。三焦肾俞兮胃俞接。脾胆肝膈兮心俞当。厥阴肺俞之募。风门大杼之

。天柱竖兮玉枕。络却通天溪兮。见彼承光。自五处曲差而下。造攒竹睛明之场。(凡六十
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足少阴兮肾属。涌泉流于然谷。太豁大钟兮水泉绿。照海复溜兮交信续。从筑宾兮上阴
谷。
掩横骨兮大赫麓。气穴四满兮中注。肓俞上通兮商曲。守石关兮阴都宁。闭通谷兮幽门肃。
步廊神封而灵墟存。神藏或中而俞府足。(凡二十七穴。左右五十四穴。)
手厥阴心包之络。中冲发中指之奇。自劳宫大陵而往。逐内关间使而驰。叩 门于曲泽
。酌天泉于天池。(凡九穴。左右一十八穴。)
手少阳三焦之脉。在小指次指之端。关冲开乎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
四渎
天井清冷渊。消泺 会肩 相连。天 处天牖之下。翳风让 脉居先。颅息定而角孙近耳。
丝竹空而和 倒悬。耳门既辟。夏蚋闻焉。(凡二十三穴。左右共四十六穴。)
足少阳兮胆经。穴乃出乎窍阴。沂侠溪兮地五会。过临泣兮丘墟平。悬钟兮阳辅光明。
外丘
兮阳交阳陵。西出阳关兮。抵中渎风市之境。环跳居 兮。循维道五枢之名。考夫带脉。询
至京门。日月丽兮辄筋荣。渊液泄兮肩井盈。临风池兮脑空鸣。穷窍阴兮完骨明。举浮白于
天冲。接承灵于正营。目窗兮临泣。阳白兮本神。率谷回兮曲鬓出。悬厘降兮悬颅承。颔厌
兮嘉客主人。听会兮童子 迎。(凡四十三穴。左右八十六穴。)
厥阴在足。肝经所钟。起大敦于行间。循太冲于中封。蠡沟中都之会。膝关曲泉之营。
袭阴包于五里兮。阴廉乃发。寻羊矢于章门兮。期门可攻。(凡十三穴。左右二十六穴。)
至若任脉。行乎腹与胸。承浆泄兮廉泉通。窥天突于璇玑。捣华盖于紫宫。登玉堂兮膻

集。履中庭兮鸠尾冲。瞻巨阙兮二脘上中。过建里兮下脘攸同。水分兮神阙缥缈。阴交兮气
海鸿 。石门直兮关元中极。曲骨横兮。会阴乃终。(凡二十四穴。)
督脉行乎背部中。兑端接兮龈交从。素 在鼻兮水沟疏通。神庭入发兮。上星瞳朦。囟
会现
兮前项。百会俨兮尊崇。后项辅兮强间逢。脑户蔽兮风府空。哑门通于大椎兮。陶道坦夷。
身柱缥于神道兮。灵台穹窿。至阳立下筋缩。春中接脊悬枢。命门重重。歌阳关兮舞腰 。
愿长强兮寿无穷。(凡二十七穴。)



<目录>卷之四\病机第四

五运主病一首(集见原病式)

属性:诸风掉眩乃肝木。痛痒疮疡心火属。湿肿满本脾土经。气 郁痿肺金伏。寒之收引肾水
乡。五运主病枢要目。



<目录>卷之四\病机第四

六气为病(六道同前)

属性:诸暴强直。支痛里急。缩 戾。本足厥阴。肝胆二经。风木之气。
诸病喘呕及吐酸。暴注下迫转筋难。小便混浊血溢泄。瘤气结核疡疹斑。痈疽吐下霍乱
证。
郁肿胀鼻塞干。鼽衄淋秘身发热。恶寒战栗惊惑间。笑悲谵妄衄 污。腹胀鼓之有声和。
少阴君火手二经。真心小肠气之过。 与强直积饮 。霍乱中满诸膈痞。体重吐下 肿痿。
肉如泥之按不起。太阴湿土二足经。脾与从中胃之气。
诸热瞀 筋惕惕。悸动搦搐螈 极。暴喑冒昧躁扰狂。骂詈惊骇气上逆。腑肿疼酸嚏呕
疮。喉
痹耳鸣聋欲闭。呕涌溢食下不能。目眯不明 翳。或禁栗之如丧神。暴病暴死暴注利。少
阳相火手二经。心包络与三焦气。诸涩枯涸闭。干劲揭皴起。阳明之燥。金肺与大肠气。上下
水液出澄冷。 瘕 疝坚痞病。腹满急痛利白清。食已不饥吐利腥。屈伸不便与厥逆。厥逆
禁固太阳经。肾与膀胱为寒水。阴阳标本六气里。



<目录>卷之四\病机第四

病机略一首(集次见凡例)

属性:病本十形。风寒燥湿。暑火二分。
春温。君火之气。夏热。相火之气。
内伤外伤。内积外积。六气四因。病机以明。
内伤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谓留饮。辟食。饥饱。劳伤宿食。霍乱。非恐。喜怒。
想慕
。忧结之类。外伤者。不因气动而疾生于外。谓瘴气。贼寇虫蛇。蛊毒。蜚食。鬼击。冲薄
。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捶扑之类。内积者。因气动而内成。谓积聚。 瘕。瘤
气。瘿起。癫痫之类。外积者。因气动而外成。谓痈疽。疮疡之类。六气为见病之下。
气固形实。形虚中风。
风中府者。面加五色。有表证脉浮而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
或中
身之侧。皆易治。中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昏。大小便闭
结。皆难治。经云。风中腑脏之俞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为脑风。入系头为目风。饮酒中
风为漏风。入房汗出中之为首风。久风入中为腹风餐泄。外在腠理为泄风之类。久干于荣卫
。则肌肉不仁。手足战掉。
或为寒热。或为热中。(证多目黄)或为寒中。(目自泣下)或为厉风。(皮肤疡溃为 病)
或为偏枯。半身不遂。(左瘫右痪)此率多痰。或属血虚。
血虚少。则血不养筋。筋不束骨。
在左死血。在右属痰。痰壅盛者。口眼 斜。不能言语。皆用吐法。
治法以发散顺气。祛痰清热。疏风吐下之类。更以伤中感三证别辨为治乃妙。
气虚卒倒。降痰益气。火热而甚。燥热潮热。随经治之。阴虚补虚。
阴虚火动亦发热。
勿骤凉治。
虚热勿用凉寒药为治。
轻可降散。实则可泻。重者难疗。从治可施。
此治热之例。如寒凉药正治。热不退。加热剂从而治之。
中寒感寒。阴毒阴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
经云。痛有不可按者。有按之无益者。乃寒气客经脉之中。与正气相搏。则脉满。故痛
而不
可按。寒气客于侠脊之脉。深按不能及。故按之无益。重中于寒。则痛久不能止。寒气客于
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而痛止。寒气客于
冲脉。则脉不通气因之故喘动应乎。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泣则血虚。虚则痛。其
俞注于心。故相引心背而痛。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厥
气客于阴股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
泣不得注于大经。气稽留不得行。故久而成积。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
入。故卒然痛如死状。不知人。气复反则生。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寒气客
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寒气正少腹。故痛而不得大小便。病亦名曰疝中。谓
不因气动。偶然当而为病。感因形动。虚而感入。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而手足逆
冷是也。
退阴正阳。急可温中。
治例见阴证要略。
伤寒所致。 病有二。发热恶寒。头颈项强。腰脊反张。口噤面赤。螈 如痫。有汗柔
。无汗名刚。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肝气乘脾。故泄利。
夏伤于暑。秋必痢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时中寒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者。
热极
重于温也。亦先夏至曰为病温。后夏至曰为病暑。温暑之病。皆本于伤寒也。古人言感四时
乖戾之气通谓之伤寒。
夏月身热。汗出恶寒。身重脉微。渴乃中 。
伤寒论中 证者三无治法。唯东垣清暑益气之法至允。宜扩充之。
春时病温。温疫温毒。温疟风温。脉证分异。五种疾因。
温疫病。如传染一家尽病是也。
温毒或发斑致痉。为病至重。有寒热往来者为温疟。风温多头疼身热常自汗之类。
中湿风湿。暑成湿温。三种可别。湿热可分。
以上三证。皆自表而之里。中湿或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风湿则一身尽痛。或热。湿温
则发
热头痛如伤寒状。湿热有自里而之表。发黄是也。亦有寒湿病。则肌肤不仁。或痛为痹也。
寒痰香港脚。食积劳烦。要知四证。乃似伤寒。
此四形证。类似伤寒。诊视宜分别。
伤寒之病。见中风脉。中风之病。得伤寒脉。大小青龙。治例必识。调卫调荣。斯须两
得。
桂枝汤则发卫之邪。麻黄汤者。并荣卫而治之。至于青龙汤。治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
脉。仲景云。汗出恶风者服之。则筋惕肉 。故此证尤难用。必须形证谛当。方可行之。
疟本伤暑。或痰有食。老疟疟母。
有风暑为病。或食致。或痰病。久疟有癖块者为疟母。
久则羸疲。
谓病如凌虐人之状。久不已。令人瘦也。
三日一发。病经一岁。间日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新病所以。连二日发。住一日
者。气血俱病。或用截法。或随经治。
五脏六腑疟。有图在后治例中。如但热而不寒为瘅疟。先热而后寒为温疟。先寒而后热
为寒疟。夏暑汗不出。秋成风疟连岁不已。胁下有积。是为 疟。犹老疟也。
嗽多感寒。当分六气。
经云。风嗽者。日夜无度。汗出头痛。涎痰不利。甚则喘。热嗽者。急喘而嗽。面赤潮

。手足寒。火嗽者。咳喘上气。壅唾出血。甚者七窍血溢。燥嗽则气壅不利。百节内痛。头

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枯。细疮燥痒。大便涩。唾稠粘。寒嗽者。因形寒饮冷。坐卧湿地
。或胃冷风寒感之。喘急而嗽。湿嗽者。胫重。或肿。或腹大。或喘。饮发于中。喘咳有声
也。亦有五脏之咳。久不已。乃移于六腑。又有气嗽痰嗽劳嗽之类。
六本一标。病机所秘。风热与寒。随证治之。暑燥清金。湿则利水。有声无痰。有痰咳
少。痰可降蠲。咳随本治。
有声无痰为咳。当治其本。
喘有气虚。或因痰壅。或因气逆或倚息使。
亦有热甚而喘。腹胀而喘。咳甚而喘。水乘肺而喘之类。
痢本湿热。
或暑 郁于下焦。或热甚而不食。欲云噤口痢。或因食致。腹痛下血。
或如豆汁。鱼脑。浊水。黄脓。血沫之类。
后重不利。
里急后重也。治可通散。
或发散。或下。
勿便涩住。湿热未消。成休息痢。
因涩药之过。病少减则不能止。成休息痢。
泻泄多湿。热食气虚。(此四证例)如本脾泄。胀而呕吐。洞泄不禁。肠泄则疼。瘕泄不
便
。(小便不利)后重茎痛。胃泄色黄。食饮不化。太素分五。(五等泄)溏泄 泄飧濡滑泄。
溏则便尚稠 如鸭粪溏也。飧则米谷不化。濡或粪若水。滑则大便不禁。
渗秘阑门。涩实对证。
阑门为分水之道。在小肠下口也。如以上证候分治。
疸乃湿热。 曲相似。
有食积。亦发黄胆病也。因湿热相 出黄。
消渴热因。
渴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消中。渴而饮
水不绝。腿消瘦。小便有脂液者。名肾消。其燥热一也。
水肿气致。
水肿治之。利小便者谓洁净府。顺气而发散其表。谓开鬼门。木气郁为病。或阴虚或湿
热。或湿胜。皆宜分治。
自汗阳亏。盗汗阴虚。东垣有法。对证可施。头风头痛。有痰者多。血虚与热。分经治
可。
有气虚头痛。心烦头痛。湿热风动头痛。足少阳经少壅为偏头痛。有真头痛者。甚则脑
尽痛
。犯大寒则厥逆头痛。风凑于上成巅顶痛。或痰厥头痛。六经头痛者。太阳经则恶风。少阳
则往来寒热。阳明自汗发热恶寒。太阴则痰盛体重。或腹痛。或痰癖。少阴则经不流行。而
足寒气逆为寒厥。厥阴则项亦痛。或痰唾涎沫厥冷也。有大寒犯脑齿亦痛。名曰脑风。有眉
骨痛。亦曰眉棱痛。
头眩眩运。火积其痰。或本气虚。治痰为先。要痛湿热。本或肾虚。或兼瘀血。腰痛有
寒湿
痛者多。风热痛者少。大抵腰者肾之府。肾气虚。则邪气客之为痛矣。经云。诸经腰痛。太
阳则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少阳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反顾。阳明腰痛
。不可
以顾。如有见者善悲。足少阳腰痛引脊内廉。厥阴则腰中如张弓弦。其病令人言。默默不慧
。有
太阳散行之解脉。腰痛者。带脉腰痛。同阴之脉。足少阳之别络为腰痛。阳维之脉腰痛。衡
络之脉。乃太阳之外络为腰痛。足太阳会阴之腰痛。阴维飞
阳之脉腰痛。阴跷昌阳之脉腰痛。太阴别脉散脉为腰痛。少阳肉里之脉为腰痛。其本各不同
也。如闪挫实痛。又不同论。以上湿热肾虚瘀血。皆当求本。
胁痛多气。或肝火盛。或有死血。或痰流注。
或感寒气郁。病多不同。必察其本。
劳瘵阴虚。
阴虚则阳无所附。火炽血涸。成劳瘵之类。
癫狂阳炽。
心热极则病癫。肝热极则病狂。
呕吐咯衄。
谓口吐。或呕或咯唾血也。衄。谓鼻中出血。
气虚脉洪。火载血上。错经妄行。溺血便血。病同所因。梦遗精滑。湿热之乘。或肾气
虚脱。
便浊本热。
小便混浊也。
有痰或虚。
痰结气郁。或肾气不足。膀胱热甚而浊。
白浊属卫。赤浊属荣。
白者气热。赤血热也。
热极成淋。气滞不通。
谓小便淋沥。有淋下痛甚者。成沙石淋也。
血虚惊悸。气虚耳聋。
经云。邪气盛则实。精夺则虚。血不足则心虚而惊悸。气不足则耳无精荣。故聋。
哕因胃病。
呕吐哕俱属胃。胃者。总司物盛满而上溢也。吐或有物无声。为血病。有声无物。为气
病。
有声有物。血气俱病也。如膈噎皆本于热。经云。三阳结则为膈。或有伤酒食。或因气郁。
或胃感风寒。皆为病吐。故有十膈五噎之分。但十膈例不能以尽病情。如血逆干槁之类。学
者自宜推格。
疝本肝经。
经云。厥阴脉滑为狐疝。少阳脉滑为肺风疝。太阴脉滑为脾风疝。阳明脉滑为心风疝。
太阳脉滑为肾风疝。少阴脉滑为肝风疝。虽他脉中皆言风疝者。本足肝经之
气也。亦有疝瘕。厥疝。 疝。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之类。皆厥阴发病。所谓本
一标诸也。
痿唯湿热。气弱少荣。
经云。痿者多主于肺。肺气热叶焦也。大经空虚为脉痿。思想无穷。入房太甚。宗筋纵
而为
筋痿。或伤于湿。发痹不仁为肉痿。劳役而大渴。渴则阳气内伐。热舍于肾则髓空。为骨痿
之类。
厥多痰气。虚热所乘。
经云。阳气衰于下为寒厥。阴气衰于下为热厥。或令人腹满。或暴厥不知人。或至半日
远一
日。乃醒而知人也。如六经厥者。太阳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仆。阳明之厥。则癫
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太阴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
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茎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之类是
也。
手麻气虚。手木湿痰。或死血病。
有感风湿。手膊或痛或木者。
霍乱吐泻。感风湿 。
病则挥霍撩乱而吐泻。或风甚则转筋。或有干霍乱者不吐泻也。
心痛脾疼。阴寒之设。
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头汗出。有大实心痛者。因气而实。卒然
发痛
也。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而不渴。有寒厥而暴痛者。其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者
即死。中脘痛者。亦属脾疼之类。气热烦劳。令人煎厥。
煎厥则气逆。目盲耳闭。
气逆大甚。使人薄厥。
因大怒伤肝。肝气逆。胸中不和。甚则呕血衄血也。
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不降。清气不升为病。
阴火之动。发为喉痹。
心主与三焦气热一也。一阴一阳。内结为喉痹。
阳水变病。飧泄乃是。
即清气在下生泻痢也。
三阳病结。乃发寒热。下生痈肿。及为痿厥。
大小肠膀胱之脉为三阳结。谓之隔也。
二阳之病。病发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手足阳明之脉为二阳结。则为消。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一阳发病。
少气嗽泄。
三焦之脉不利。乃上为咳。下为泄利。
心火不宁。其动若掣。
心掣不定。胸中刺气痞壅。上若咳。下若泄利也。
三阴俱寒。结气化水。痿易不足。四肢不举。
脾肺肝脉为病。
二阴一阳。胀满善气。
心肾胆脉俱逆。故下虚上盛为病。
二阳一阴。病发风厥。
肝胆心主之脉变病。
结阳肢肿。
诸阳脉不行。阴府留结成热。为四肢肿满。
结阴便血。
阴气内结。不得通行。血气无宗。渗入肠。则下血也。
荣虚卫寒。病乃肉苛。肾虚身冷。名为骨痹。肉苛不仁。骨痹腰痛。
血虚则气实。肌肉不仁。致乃 重。肾虚。风寒湿客之。则节挛腰痛。如人身寒。汤火
浓衣不能热。是肾脂枯不长。虚而身冷。
寒客在上。胃寒肠热。水谷不化。痞胀而泄。热气居上。肠寒胃热。消谷善饥。腹胀便
涩。蕴热怫郁。乃生诸风。风寒与湿。合而成痹。
经云。风寒湿合疾为行痹。独阳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在血脉之中。乃周于身为
周痹。
小腹上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者为胞痹。如多饮不得溲。时胀痛飧泄。
食不消。或气喘者。为肠痹。阳气多。阴气少。肌内热。上如鼠行。 然而闷为热痹。阳气
少。阴气多。与病相益为寒痹。湿胜则痹多汗。筋挛节痛不可行为筋痹。
骨痛不可举而酸疼者为骨痹。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则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
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肝。痹者。夜卧则惊。数小便。肾痹则善胀。行踵不前。头不举。

痹者。四肢怠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寒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
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此五者。则又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屈。逢热则纵
也。膏粱之变。饶生大疔。
言饮食膏粱浓味之人。脏腑蕴积热毒。或服金石之药。毒瓦斯伤血。血结成诸疮肿也。如
疔疮有
发蛇眼疔者。则有两个。麻子疔。则如麻子。脐疔。多生脐上者是。刀镰疔者。因受伤成

。茱萸疔。内凹外起。水泡疔。极痒透骨。搔则快然。红丝疔者。疮边有红络直上如线。火
疔极红。三日大发肿。墨疔者。如黑泡。樱桃疔。如樱桃之状。浮沤疔。半低半高。胁疔。
生胁上者是。烂疔。则疮水流到处便成疮。雌疔者。或又有一个在他处。以水 之则见
。有石疔。色黑如豆而硬。又每日添生三疔六疔之类。
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诸恶毒肿生疮。大而浅者为痈。小而根深者为疽也。有发脑者。生头上。初如黍米。四

赤肿硬。遍耳项。或发成痈也。如脑疽者。初如黄枳实。破后如盏底。深寸许。发背者。发
于背俞。亦搭背之类。热毒内聚。血气不行。结而成胃脘雍。或生肺痈。或肠痛。或有着骨
上生者为
附骨痈。贴骨痈也。或诸恶疮。有面露疮。作脓窠如香瓣类。髭须疮则有脓窠。金腮疮能蚀
透腮颊。初生如米豆大。鬈毛疮在头中。初生如葡萄。痛不能止。发际疮初生如黄米大。或
痒或痛。咽漏疮者。生结喉上。如痈肿。破后有眼子。绿唇疮。彻耳疮。鼻疳疮。能侵蚀鼻
柱也。睛漏疮。生目大 。必出脓汁。有孔子。颐颏疮。又名独骨疮。生腮后者是也。玉枕
疮。生枕骨上。如痈。破后有筋头。粉铃疮绕项赤烂。多汁。天柱疮。生脊大椎上。如钱大
。赤色。出黄汁不止。妇人为小儿吮乳所吹肿者。为吹乳。或热毒而成。乳头烈有乳痈。乳
崖。乳核。亦名乳 。有乳汁不出。蓄积内结成痈名妒也。有鱼眼疮。 疮。透掌漏疮
。反
花疮。破则肉反于外。浸淫疮生于身。初生微痒。后有水出。下注疮生于脚膝间。脓水不绝
。连年不愈。水毒 肿。因伤于湿。肌肉不仁成疮也。冷疮者。因经年不愈而成。热疮初发
。赤根白头瘭汁出。甚者腐为脓血。或痛或痒。月蚀疮小儿生于两耳上。及窍旁者是。或云
小儿指月而生。此未必然。盖风湿热毒也。冻烂肿疮者。因寒。气血凝聚不流。则皮肉不温
。成聚 赤肿痛而成疮也。俗谓之冻烂 疮者。赤根白头。相对并生。如小豆。或如茱萸子

浸淫痒痛。抓之汁出。有漆疮者。中漆毒也。有灸疮。因为火艾过多。 毒不根据六俞。及
食毒
不慎房室。肿痛久不瘥者。 疮者。疮久脓溃不止。内经谓陷脉为 也。有热肿。毒肿。气
肿。风肿。疮肿。小而出脓血者为疖。受风湿而肌肤中生中浸淫。或搔之汁者。或白屑起者
。为癣为疥。热毒莞于四肢而肿为结阳。筋骨热甚。爪甲成疮而脱落。名伐指丹毒者。热

之气。暴发于皮肤。其色如涂丹之赤。流移不定。晕入腹即死。痱疮者。经谓汗出见湿。乃
生痤痱。俗谓之痱子。有恶脉者。其状赤络
忽起。茏苁而聚。若死 之状。有留气上结如核。多生于耳旁。此留气结核及为瘰 。有马
刀挟瘿疮。蝼蛄疮。则走串。樱桃疮者。有如颗粒高起。红赤。若其状若下垂疮。便毒天
疮。无名恶肿之类。故经云。营逆则血郁。血郁则热聚为脓。以上疮论治例。并出圣济总录

疮疡恁脉。治乃不惑。身重脉缓。湿胜除湿。身热脉大。躁热发肿。退热凉荣。眩运动
摇。
痛而脉弦。降痰去风。气涩卫滞。燥渴脉涩。补血泻气。食少恶寒。脉紧细者。宜泻寒水。
辨经部分。详审为治。
以上治疮脉诀也。
湿热生虫。
厥阴风水生虫。三焦阳火热甚。而肺多受克。金被火克。不能制木。木甚。兼脾胃湿热
。是以生虫如寸白长蛔血鳖之类。
水积痰饮。
如人素壮今瘦。水走肠间。历历有声。谓之痰饮。有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
悬饮
。水流于四肢。当汗出而不出汗。身体重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又有留饮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疼。胁下痛引缺盆咳则转甚
。则伏饮者。膈满呕吐喘咳。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注出。其人振振恶寒。身 惕。痰证如风
痰。热痰湿痰。酒痰。食痰。寒痰之类。
目痛赤肿。精散荣热。
目之五轮。乃脏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人属肺金。肉轮属脾土。赤脉属心火。黑
水神
光属肾水。兼属肝木。如白人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
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有雀目病。则不能夜视及内障。乃暴怒大忧所致。暴赤肿
痛。羞明隐涩。肿痛不已。眼匡红烂。生眵泪下。拳毛倒睫。视物昏花。翳膜遮睛。皆精荣
失守。
风热盛及血热也。
牙痛龈宣。寒热亦别。
牙有恶寒作痛者。有恶热作痛。有恶寒又恶热而作痛者。有恶寒饮少热饮多而作痛。有
恶热饮
少寒饮多而作痛。有牙齿动摇作痛。有齿袒而为痛。有齿龈为疳所蚀缺血出为痛。有齿龈肿
起为痛。有腺胃中有风邪。但觉风雨作痛。又有牙上多为虫所蚀。其齿缺少而色变为虫牙。齿
缝中
有血出不止为牙宣。有胃气少不能于寒。袒露其齿作痛。有痛而秽臭不可近者。盖手阳明之
脉。贯络下龈。恶寒饮而喜热。足阳明之脉。贯络上龈。喜寒饮而恶热。牙者肾之余。亦喜
寒。寒者坚牢。为病不一。热甚则齿动。龈龈相脱作臭。痛不已。有风热内甚而痛。有风寒
客之为痛。大寒犯脑赤连牙痛之类。
五脏本病。热争重HT (音捏)
经云。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烦赤身热。热争则狂。胁下满而痛。烦躁不安
。心
热病。则心不乐乃热。热争心痛而烦闷善呕。头痛面赤。热而无汗。脾热则头重颊痛。颜青
欲呕。身热烦心。腹满泄泻。热争则腰痛。肺热则洒洒然恶寒。舌黄而身热。热争喘咳。痛
走胸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恶寒。肾热病。则腰痛 酸。渴而身热。热争项强。
寒且酸。足热而言懒。头痛 然。如五气所病。心为意。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
为欠。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小腹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之类。
六腑不和。留结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腑脏相移。传变为病。不可胜纪。经云。
心移
寒于肺。则为肺消证。心移热于肺。则胸满烦心。烦躁引饮短气。鬲热为鬲消证。肝移寒于
心则狂。肝移热于心心病谓之生阳。不过四日死。脾寒移肝。痈肿而筋挛。肺寒移肾。其证
如囊裹浆。或遍身肿满。按腹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或咳不定。为涌水证。脾热移肝。则
血溢为惊衄证。胆受胃热。鼻中血妄行为衄。或血污不止。胆移热于脑。脑热渗下。则浊涕
不止。久而不已。成衄血疾。肾热移脾。则传为虚肠 。死不治。膀胱本热则为癃。病溺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上为口縻证。大肠移热于胃。则善食而瘦。胃热移胆。俱为
食证。肾寒移脾。则痈肿少气。肠有积热。则津液壅滞腹痛而便涩。为 瘕证。病几治例
。见宣明论。间藏者存。传其所生。
经云。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传其所生。故有病虽重必
生。
七传者死。传其所制。
如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火受水之传一也。肺金复受火之传再
也。
自心而始。以次相传。至肺之再。是七传也。故七传者死。一脏不受再伤也。是传其所胜尔

五脏有积。肝曰肥气。在左胁下。大如覆杯。或有头足。久则变病。咳逆 疟。
连岁不已。心积伏粱。病起脐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如久不愈。令人烦心。脾积痞
气。
其在胃脘。覆大如盘。久而不愈。四肢不举。乃发黄胆。虽食而瘦。肺积息贲。在右胁下。
覆大如杯。如久不已。令人寒热。喘发肺痈。肾积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乃若豚状。
下上无时。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经云。积者。一脏因受胜己之邪。而传干己之
所胜。适当旺时。拒而不受。复还于胜己者不肯受。因结为积也。有食积。则酸心腹满。酒
积。目黄口干。气积。噫气痞寒。涎积。咽如拽锯。痰积。涕唾稠粘。癖积。两胁刺痛。水
积。足胫胀满。血积。打扑肭瘀。及肉面一切物食所积之类。在六腑为聚。鼓胀发蛊。
有腹胀。寒胀。热胀。气胀。大热胀。水肿而胀。甚则为蛊。夫胀者。由脾胃之气虚弱。不
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也。有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致胃逆不散者名
鼓胀。有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亦名为蛊病。中满郁痞。
经云。脏寒生满病。如太阴所至为中满。为蓄满。湿土之化。脾湿有余。腹满食不消。
无阳则不能生化也。如胀之类郁。如气不能消散升降为结聚而痞闷也。心下满而不痛为虚痞。积
饮隔滞为实痞也。
开提其气。升降是宜。
此治郁闭痞满之大法。
人身之本。脾胃为主。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胀胃所生。胃气之虚。虚极变病。五乱互
作。
五脏五行之气不和。更相传变为病也。
东垣所论。王道之学。
东垣李明之先生。述脾胃盛衰论。一虚一实。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不和。故一虚一实。乃气血之并也。见素问调经论。五实
五虚。
五实者。脉盛为心。皮热为肺。腹胀为脾。前后不通为肾。闷瞀为肝也。五虚者。脉细
为心。皮寒为肺。气少为肝。前后泄利为肾。饮食不入为脾也。谓一病五者悉具。
五劳七伤。六极乃HT 。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又志思忧心与疲劳为五劳也。肝伤
善梦。心伤善忘。脾伤善饮。肺伤善痿。肾伤善唾。骨伤善饥。脉伤善嗽。为七伤也。伤劳
为六极。气血筋骨髓精病也。
五郁七情。九气所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
泄。
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此为九气)忧愁思虑。甚则伤心。形寒饮冷。过则伤脾。
恚怒气逆。过则伤肝。饮食劳倦。甚乃伤脾。坐卧湿地。强力入水。故乃伤肾。(次为七情)
此因气动。形神自病。喜怒不节。劳形厥气。气血偏盛阴阳相乘。阴胜阳病。阳胜阴病。阳
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则伤形。热则伤气。气伤则痛。形伤则肿。先
痛后肿。气伤形也。先肿后痛。形伤气也。阴阳变病。标本寒热。如大寒甚。热之不热。谓
以热药治寒不退。
是无火也。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见。时节而动。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心虚则
热收于内。故外热不常。
如热而甚。寒之不寒。
谓以寒凉药治热病。而热不能退。
是无水也。寒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
肾虚则寒动于中。故外寒不常。
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
谓食入良久乃吐。
是无火也。暴逆注下。食不及化。是有火也。溏泄而久。止发无常。是无水也。心盛生
热。肾盛生寒。
此心火极而发热。肾水盛而生寒。非虚热虚寒比。
又热不寒。是无火也。寒不得热则无水也。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
。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少。
又热不寒者。或因寒胜格阳在外。本非热也。寒不得热者。或因阳极似阴。火盛拒寒在
外。
而不得热。本非寒也。寒之不寒。乃水之源衰。火之胜也。热之不热。火不源衰。水之胜也。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纪于水火。余气可知。妇室病多。带下赤白。 瘕 疝。妇人有
病。
六气四因。皆同男子。余胎产经水之疾。不可枚举。如带下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入大
肠。若痢下也。若经水不调。血聚为 瘕。小腹下肿硬。为 疝之疾。
气血为病。经闭不行。
妇人有胃热。善食瘦而津液不生。血海竭而名血枯。或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
致经水不行者。非以上之病。经成孕乃不行也。
或漏不止。
湿热太迫。则经漏不止。或心气不足。火热大炽。旺于血脉中。或身体困热。心烦不得
眠卧。而致经水漏下。阴虚阳搏为崩。
经过作痛。虚中有热。
经水行过而腹中作痛者。血虚有热也。
行而痛者。血实之设。
将行而作痛乃血实。
如不及期。血热乃结。过期血少。闭或血枯。淡者痰多。紫者热故。热极则黑。调荣降
火。
妇人经水。如行不根据期。非有妊娠。皆以上之病。治须调血养血。清阳降火。有寒者温
之。
调理妊娠。清热养血。
妊娠有正气不足。寒热不调。阴阳不得升降。故病有发风痹。忽闷不识人而眩倒者。为
子痫证。有胎气上逼而胀满或疼者为子悬。身忽如水肿多于足肿者为子肿。小便涩者为子淋
。烦闷者为子烦。腹大甚者胎有水气。或发寒热。或胎漏下血。或动为转胞及不能言语之类
。皆胎气不足。治须顺气清热养血也。
一当产后。如无恶阻。大补气血。
恶阻者。如恶露不尽。血上抢心腹痛之类。治可下去其败血。如虚汗不止。遍身疼痛。
或虚烦。小便不禁。玉门不闭。蓐劳血虚而晕之类。皆虚甚也。皆当大补血益气。
虽有杂证。以末治之。
产后如中风伤寒六气为病之类。虽正治。亦须兼补其气血。经言切不可犯禁。谓汗下利
小便也。
大凡小儿。过暖生热。热极生风。风痰积热。随病为治。生有胎恶。月里生惊。生赤生
呕。生黄不便。脐风撮口。
受胎毒甚者。则发惊搐。生赤则如丹涂肌肉。邪气上而呕吐。母受湿热。传胎而发黄。
有生下日久不得大便者。脐风多在生下半月内有此证。盖受胎恶之甚也。
变蒸发热。
小儿变蒸。乃长经脉及腑脏智意也。
风痫癫痫。
钱氏分五痫。有犬痫。羊痫。牛痫。鸡痫。猪痫。其状各不同。
急慢惊风。
如身热面赤。即发搐搦。目睛上视。牙关紧急者。阳证为有余。如因吐利。或吐不泻。
日渐困而色黄。脾虚冷发惊。不甚搐搦。目微上视。手足动者。阴证为不足也。
螈 惊愕。
惊风热甚。则手足战掉。挛 惊恐愕然也。
惊悸昏冒。
惊则心悸不宁。热甚则昏昧。
暴喘吐 。
有喘甚者。俗言马脾风。吐乳食为 。
腹胀鼻 嗽。
胀有寒胀。热胀。脾胀之类。伤风寒为嗽者多。或为乳食盐物所伤而发 喘。
中恶天吊。
有中恶气卒然而病。如目直上视。搦身直强宫瞪之类为天吊。
鹅口重舌。
白屑满舌为鹅口。舌下附肿如舌而短为重舌。心脾热甚也。
木舌弄舌。舌胀大为木舌。脾热甚。舌络紧。乃弄舌也。
客忤夜啼。
心气不足。遇人客或物。则忤而惊。脾脏冷而痛。多夜啼。
脓耳鼻疳。
耳内生疮。脓耳汁出。三焦气热病也。鼻内有疮生疳。
眉炼丹流。
眉骨上生疮。太阳经风热也。丹流者。俗云火焰丹。肌肉上若涂丹。血热甚也。
阴肿便浊。
睾丸发肿。肝经热胜也。小便或白浊亦浊。
舌烂口臭。
心热下陷。风自盛也。胃热则口臭。
龈蚀牙疳。
风热所胜。蚀牙龈至快。俗言走马牙疳。
虫痛吐蛔。
小儿哭而坐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或青或黄。唇慢。目无精光。虫痛也。
疳瘦解颅。
钱氏分五脏疳。筋疳骨疳之类。肾虚解颅也。
便青颊赤。
惊气内感。脾气不和。故泻。色青。心热上攻。故颊赤。
食土饮水。
食土者。胃气不足也。身热饮水。病在内。不饮水。热在外也。
吐泻青白。
泻利青白色。谷不化者胃寒。乳不化者伤食。泻黄红赤黑者。脾胃热毒故也。
昏睡露睛。
睡而露睛者胃虚热。不露睛者胃实热。睡而嚏悸者。将发疮疹也。
呵欠面黄。
呵欠而面赤者风热。青者惊风。黄者脾虚。惊而睡者内热。呵欠气热者。
伤风也。
呷牙咬齿。
手足阳明内热为病。
泻痢脱肛。
泻痢久则肛门纵下。湿热甚而缓纵也。
痈疡瘾疹。疮痘发斑。
钱氏论。小儿受胎恶。发疮疹。初欲发时。有五脏现证。呵欠顿闷者。肝也时发惊悸。
心也
。乍凉乍热。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颊赤。喷嚏。肺也。惟肾在腑之下。不能食秽。胎毒
不受。无候也。毒出归一证。肝水泡。肺脓泡。心斑。脾疹也。
惊疳诸积。
如食积乳积之类。
大率为病。肝与脾经。
此二经病多。
脉治凭允。
小儿虎口色脉。如紫。伤风。红伤寒。青惊。白色疳。黑即中恶。黄脾病也。
钱氏方论。男女病情。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先富后贫。病日失
精。
先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身体日减。气虚无精。良工勿失。脉病证治。
知微可已。举腹痛经。阴证治例。海藏所云。玄机之秘。中脘痛者属脾土。脐腹痛者属少阴
。少腹小腹厥阴分。三部殊涂细酌斟。太阴中土主理中。少阴四逆真武同
。厥阴宜当归四逆。重则回阳霹雳攻。当汗不汗即生黄。当汗汗多因致 。不当汗而若汗之
。蓄血定应无改易。汗多或有变亡阳。阴证脉候须仔细。(并出此事难知)
伤寒咳逆脉散死。仲景之言不虚伪。大抵源流失下生。咳逆喉中阴不内。便 唯宜用泻
心。便硬尤宜大承气。二药神功作者谁。东垣洁古为良制。



<目录>卷之四\病机第四

以上三病例并伤寒法(出阴证略例)

属性:伤寒一日在太阳。头颈项痛腰脊强。
太阳传阳明。为巡经传。少阳名曰越经传。传太阴名误下传。传少阴名表传里。传厥阴
名巡经得度传。
二日阳明传已受。身热目疼鼻干候。三日少阳胸胁疼耳聋俱病在表经。三阳经络或一病
。未入于脏实汗证。
经大略言之。三阳亦有入腑者。入腑则宜下。
四日阳极传太阴。腹满嗌干脉近沉。五日少阴传向里。口燥舌干渴不已。六日病经循厥阴
。烦满囊缩热剧深。三阴已病即当下。
三阴亦有在经者。在经则宜汗之温之。
若重感之未易泻。何知病为两感寒。太阳病与少阴连。头痛口干烦满渴。荣卫不通腑脏
热。
阳明即与太阴病。腹满身热食不进。谵语传见二日中。三日少阳与厥阴。耳聋囊缩更乃厥。
水浆不入不知人。五脏已伤六腑闭。荣卫不行委和滞。
凡此之际宜切思。温吐汗下须仔细。其不两感病传者。七日太阳病且愈。以下一日退一经

六经病愈藏脉通。至十二日大邪尽。病患神爽血气平。若感异气变他病。大法当如治坏证。
表之表者大发汗。表之里者下且缓。里之里者下即通。里之表者润渍同。适当尽脉阴阳理。
表里因之勿妄攻。



<目录>卷之四\病机第四

伤寒证候(一首集次见伤寒百证歌)

属性:伤寒之候。悉须审别。证传唯六。
足三阴三阳为六经证。
经常有九。
六经外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证也。
阳表阴里。
表为阳。里为阴也。
传变两感。
传为次第传经。变为不传经而成异证者。阴阳俱病曰两感又曰双传。
谓表里证俱也。
病有坏异。
有失于治之误为坏证者。有形证相应。服药间病忽变异。是灾怪也。
合病并病
二阳俱病为合病。若二阳先俱病。后一阳自病曰并病也。
一病百合。
病有首尾。只有一经者。如百脉一宗俱病曰百合病。
辨风与暑湿温痉
六证与伤寒不同。
寒本阴邪。郁而变热。怫结转盛。手经冤热。
伤寒只病足经。如不大便。烦躁发喘。斑证衄血之类。皆手经之冤热病也。又守真云。
阳邪为病传手经。阴邪为病传足经。
表里虚实。
谓表虚里实。表实里虚。
表里寒热。
有外寒内热。外热内寒者。
表里停水。
表有水则多热。或咳或利。里有水则胁下痞。或硬。身凉汗出胁痛。
寒热发厥。
有寒厥热厥证。
阳证阳毒。
三阳独盛。阴虚暴绝也。
阴证阴毒。
三阴病深。陷而阳绝也。
阳证似阴。
阴证见而脉沉滑有力。
阴证似阳。
阳证见而脉沉微。
阳盛拒阴。阴盛格阳。阴阳偏盛。阳结阴结。
阳热之邪。偏结于内。阴气不能相杂。故其证能食。不大便。此为内实。名曰阳结。阴
寒之邪。偏结于内。阳气不能相杂。故其证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
阴易阳易。
男子病新瘥。而妇人与之交。病曰阳易。妇人新病瘥。而男子与之交。病曰阴易也。
发热潮热。
热动复止。而热不常。或日晡发热。皆为潮热。
恶风恶寒。
伤风则恶风。如恶寒发热者。病在阳。只恶寒。病在阴。如汗后恶寒者。表虚也。
往来寒热。
或寒或热。休作有时也。
汗后热在。
汗后复热。多内实。或他经热在。
下之仍热。
有表证未尽。或阴微而复热。
结胸与痞。
按之心下痛为小结胸。不按自痛为大结胸。按之不痛。胸中气结。或满为痞也。
脏结蛔厥。
大便闭为脏结。胃中虚冷。因成蛔厥。吐长虫也。
发黄发狂。
有蓄血发黄。太阳传本也。有结胸发黄。下之早。太阳阳明本也。有湿热发黄。阳明与
太阴也。有寒湿发黄。少阳与太阴也。肝热者狂。心热者颠。
发 瘾疹。
有下早。有失下。或胃热极而发。皆阳明热甚入于手太阴。斑则红点晕。瘾疹起疙瘩也

发喘咳逆。
气逆则喘。难布息也。里病失于下。则咳逆。
衄血证谛。
鼻出血曰衄。热结下焦为蓄血失血证谛。
唾脓咯血。
重亡津液。热在上焦。肺痿而吐脓血也。
谵语郑声。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烦躁发渴。
火入于肺成烦。火入于肾成躁。少阴证多渴咳水也。六经皆有渴证。
心中懊 。
反复颠倒不安。心乱如有所失也。
心下悸动。
振寒而动曰悸。亦曰怔忪。
气上冲胸。
若吐若下后而里虚。心下逆满。气冲上也。
外气怫郁。
汗吐或下后。虚极腹热。则外邪郁于表。
惊惕冒闷。
忽身体振动曰惊惕。昏冒如闷。
霍乱头疼。
吐利并作曰霍乱。三阳与厥阴伤寒俱有头疼多。
干呕吐逆。
曰干呕。食入即吐曰吐逆。
腹胁咽疼。
有腹内时发痛者。有胁下痛者。咽嗌干痛者。
膈内拒痛。
表未解。更胃中虚邪乘入结于内。故痛。
身疼身重。
荣血不利为疼。湿胜也。汗后疼者。邪未尽也。
咳嗽涎盛。
火乘肺为嗽。停水伤风寒湿气。皆为嗽。脾热则涎盛。
头汗自汗。
里虚表实。阳气上行。故头上汗出。或际颈而还。病发黄也。凡伤风。风温。风湿。中
暑。柔 。霍乱。下利。四肢逆冷。及阳明证。皆自汗。
漏汗不止。
阳气不足。因发汗而益虚。皮腠不固而汗不止。
阳躁无汗。
阳极而躁热无汗。
腹满遗尿。
气涩不通。壅而为腹满。下焦不禁。遗溺出也。
舌上滑胎。
丹田有热。胃中有寒也。
下利便血。
泄泻曰下利。曰飧泄。下焦不约。热甚而便血也。
昼夜偏剧。
阴虚则夜不宁。阳虚则昼不安。
口燥咽干。
阴证内热。津液不足也。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发热间。经水适来。而血室空虚。故邪气乘入也。
伤寒似疟。
忽寒忽热。休作有时。或汗已复热。
邪中二焦
清邪中于上。浊邪中于下。
有多眠证。
卫气陷于阴病。及风湿狐惑等证。皆多眠。
或不得眠。
阴躁或热甚。心烦则不能眠。
二便不通。
大便坚曰脾约。不通曰不更衣。小便不通。下焦不利也。胃中干。或热甚故尔。
耳聋喉痹。
经壅而不利为聋。清气不得上通也。热气上壅为痹。
浑身壮热。
阴微阳胜也。
食复劳复。
瘥后劳复。肉食所伤。再病曰食复也。
小腹硬满。
热气深陷。客于下焦。便小腹硬满也。甚则尿血。
大便坚黑。
热邪深陷也。
手足逆冷。
阳虚阴胜。厥逆也。
漱水不咽。
热邪在经。未传里也。
肉上粟起。
发热病。因冷水 之故也。
腹内雷鸣。
寒气相搏也。
下利溏垢。
寒则泄如鸭溏。热则垢腻。
身难转侧。
湿胜也。
或如虫行。
身痒如虫行者。久虚故也。
脐内筑动。
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
项强KT KT
太阳病。表实也。
扬手掷足。循衣撮空。
肝热甚乘肺也。
狐惑声嗄。
虫食上部声嗄曰惑。蚀下部咽干曰狐。
筋惕肉 。
体惕振摇而动。 证也。
瞪目直视。
心肾气欲绝也。
汗出如油。
正气已脱。
喑哑不言。
热伤少阴之络脉也。
舌卷囊缩。
阴邪下陷也。
鼻内煤烟。
阴毒之深也。
指甲青黑。
肝气绝也。
目盲见鬼。
脱阴脱阳也。
九窍出血。
下厥上竭也。
环口黧色。
脾气绝也。
螈 口噤。
变 证也。
转筋入腹。
邪气入里。与宿积相连。引痛入阴筋也。
脚挛啮齿。
风痹甚。阴气不足也。
叉手冒心。
胸中阳气不足故也。
常须识此。伤寒坏异。观其脉证。传变复逆。
传为有常之传经也。变为不常。阳忽变阴也。复如食复劳复。逆谓若汗吐下后仍不解
。此犯逆也。若以上坏证之类。许叔微伤寒百证歌分类可见。并宜熟读。
谨熟阴阳。随证为治。各使其宜。
伤寒传变不常。宜熟辨阴阳之证。各得治法之宜。可汗可和。可不可润。可吐可火。可
灸可水。可针可温。
\r图\ps16a5.bmp\r
可汗者。表之证也。可和者。荣卫不谐。宜和解也。可下者。里证也。可润者。
阴燥也。可吐者。食在上脘之类。可火者。阴毒证也。可灸者。阴证下陷也。可水者。
热而燥也。可针者。并病也。可温者。里寒也。
详其不可。究伤寒论。审识病机。制法之例。勉之秘之。诵之无HT 。HT 犹厌也。



<目录>卷之四\病机第四

阴虚本病(一首集见格致余论)

属性:夫天地物。各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则变。阴动则合。而生五行。各禀其
性。惟人得备。形气所受。天地气生。阳气为气。阴气为血。身中之神。元气之根。根于内者。
名曰神机。根于外者。名曰气立。与天地参。气正而通。气交之中。随天地气。升降浮沉。
阳实阴虚。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所与天地。日月四时。虚盈并同。阴平阳秘。形志以宁。
阳本在外。为阴之卫。阴本在内。为阳之守。性或物感。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气耗散。
阳无所附。遂致病作。恶寒非寒。恶热非热。证类实邪。此阴虚热。热乃火动。有君相别。
相火所谓。龙雷天火。君火所谓。人火暑热。故火乃二。备于六气。以名而言。形气相生。
配于五行。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谓之相火。天以此火。
而为阳气。以生万物。人以此火。以生一身。道气冲和。助我元气。元气不足。相火独盛。
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一负。乃致阴虚。阴虚火动。五乱俱施。金危木盛。土困水微。
迭相为制。母子背违。阳强不密。阴气乃离。腑脏经络。偏实偏虚。遂失其正。邪悉由矣。
虚邪外入。实邪内起。取经治正。补泻所宜。肝主司泻。肾主藏闭。肝为相火。有泻无补。
有补无泻。肾为真水。水火变病。虚实所以。夏月阳极。其已阴虚。水少火多。阳实阴虚。
虚甚伤暑。冬月阴极。其本阳虚。水多火少。阴实阳虚。虚甚伤寒。病未传变。初治责虚。
伤寒助阳。清暑益气。虚者十补。勿一泄之。除邪养正。平则守常。阳动阴静。五行之几。
根本化源。由乎土水。水为物元。土为物母。人能自存。益其根本。遍相济养。是谓和平。
生化不已。交互克伐。变乱失常。郁而无伸。甚而无制。造化息矣。病虽为邪。造化之道。
在其中矣。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五郁一首(集见内经至元正纪大论)

属性:木郁达之谓吐越。火郁发之乃汗泄。夺土下利令无壅。金泄渗利解表同。水郁折其充逆
尔。治之大体须明此。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三法一首(集见内经至真大论篇)

属性:法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而用。备三法焉。国中与末。乃更变权。初治之
道。
猛峻可先。缘病新感。大剂急蠲。中治之道。宽猛济兼。缘病少久。得中药然。去邪养正。
罔或不痊。未治之道。药必宽缓。性味平善。广服必安。此其大法。所用之体。制君臣佐。
各使其宜。主病为君。佐君为臣。应臣为使。适大小制。各安其气。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润之。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者下之。摩之浴之。薄者劫之。
开之发之。适事为故。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治之谓。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
可使必已。其病之气。惟标与本。先受为本。次者为标。或为兼证。知逆与从。正行无问。
知标本者。万举万全。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六气为本。三阴三阳。经病为标。病气为本。
受病经络。脏腑为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逆从倒行。标本不得。神亡命失。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五治一首(集见此事难知)

属性:夫抑火升水。养阴退阳。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渍形为汗。润肠为下。温经散寒。补中
益气
。调经破血。痛随利减。风从汗出。发表攻里。敛表渗泄。双解独攻。应变从权。治由有五
。其细味之。和取从折。属其备兮。如假小热。以凉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之。为热势大
。寒药以取。取之不已。更用从之。因热既甚。从以温药。从之不已。以法折之。为恐冲逆
。味随所为。寒因热用。或更发之。折之不已。求属衰之。求属之法。同气同声。法制之体
。五治所因。经言不分。邪僻内作。工不能禁。此之谓也。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七方一首(集见儒门事亲本内经至真大论篇)

属性:七方之法为绳墨。大小缓急奇偶复。小方剂少饮须徐。大方剂兼宜顿服。恋膈味薄自缓
迟。
攻下气浓乃峻促。奇谓单奇只一法。偶方相合如配匹。复重并制三四方。病谓寒温反佐术。
剂和六合实类聚。各据方隅更审悉。大抵处方要在合宜而用。不可务取品味。数多过制。越
此反不为效矣。本草云。三百六十五种内。相须者止二十种。其单行者七十一。相使者九十
。畏者七十八。相恶者六十。相反者十八。相杀者二十六。是以丹溪先生曰。余以某药治某
病。某药监某药。某药为引经。其意则得之矣。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十剂一首(集见儒门事亲)

属性:十剂补泻宣与通。滑涩燥湿重轻伦。泻为泄实治闭满。补即能调虚损人。宣非泻剂乃越吐。
通因开流轻义匀。滑知养窍濡结燥。涩以酸同收敛因。燥攻水液寒清冷。湿润干枯涸揭皴。
重当镇坠抑而减。轻为熏扬泄汗陈。十剂由来三法中。发汗燥涩轻可 。下本重湿通滑泻。
吐唯宣剂旨须论。三法用之犹有补。驱邪扶正益天真。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望闻审切例一首(出脉诀)

属性: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胸中有转旋。望闻审切四件事。缺一偏枯不备全。第一看他神气
色。
润枯肥瘦起和眠。活润死枯肥是实。瘦为虚弱古今传。谦体即知腰内苦。攒眉头痛与头眩。
手不举兮肩背痛。步行艰苦脚间疼。叉手按胸胸内痛。按中脐腹痛相连。但起不眠痰夹热。
贪眠虚冷使之然。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热相煎。身面目黄脾湿热。唇青面黑冷同前。
第二应声清与浊。鉴他真语及狂言。声浊即知痰壅滞。声清寒内是其源。言语真诚非实热。
狂言号叫热深坚。称神说鬼逾墙屋。胸膈停痰证号癫。更有病因循日久。音声遽失命归泉。
三问病因经几日。日间便利几番行。饮食少多宜冷热。更兼多少不同论。饮食稍通容易治。
不进之时疗必难。喜冷定知心内热。好温乃属脏中寒。尿色赤黄真内热。尿清定是冷相干。
切脉是居为四末。浮沉迟数病之端。四事略陈通梗概。举隅善反一同看。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察病轻重一首(出图经本草)

属性: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
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于真脉。其孰能知。
未病之病。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水火分治一首(出玉匮密钥)

属性:肝胆由来从火治。三焦包络都无异。脾胃常将湿处求。肺与大肠同湿类。肾与膀胱心小
肠。
寒热临时旋商议。恶寒表热小膀温。发热表寒心肾炽。十二经。最端的。四经属火四经湿。
四经有热有寒时。攻里解表细消息。里热里寒宜越竭。表热表寒宜汗释。湿同寒。火同热。
寒热到头无两说。六分分来火热寒。寒热中停直浪舌。热寒格拒病机深。亢则害。承乃制。
别紧寒。数热脉。正邪标本求之真妙诀。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当解表时莫攻
里。当攻里时莫解表。表里如或两可攻。后先内外分多少。治湿无过似决川。此个筌蹄最分
晓。感谢轩岐万世恩。争奈醯鸡笑天小。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三阴三阳标本分治一首(同前)

属性: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中湿土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阴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
从。
热寒二气相包裹。风从火龈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掣开轩岐无缝锁。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辨证用药例略

属性:一首。集见此事难知。元戎。保命等书。大抵医之用药。必本七方十剂。旋为增损。求
合圣
贤之旨。以自通变。今不得已而逐证具其方例。智者幸勿哂其拘执也。故附东垣先生立方本
旨于后。可以求其旨趣为法。又如海藏云。凡治中风用药。止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火艾
为良。内经言针法多于用药是也。其要并见针灸四书。资生等经。故不复赘云。
伤寒杂病殊非定。阴阳内外先明证。
〔阴证〕身静重。语无声。气难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来口与鼻
中气冷。水浆不入。面上恶寒如刀刮。
〔阳证〕身动轻。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口与鼻中气皆热。
〔身表〕凉。知在阴经也。名曰阴证。
〔身表〕热。知在阳经也。名曰阳证。
〔伤风〕鼻中气出粗。合口不开。肺气通于天也。
〔伤食〕口无味。液不纳。鼻息气匀。脾气通于地也。
〔外伤〕一身尽热。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先无形也。
〔内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如火。先少阳也。从内而之外者。先有形也。
〔内外〕俱伤者。人迎气口俱盛。或举按皆实。大发表热而恶寒。腹不和而口多液。此
内外俱伤也。凡诊则先扪手心背。手心热则内伤。手背热则外伤。次以脉别之。
证脉伤寒无所疑。攻里解表须详订。
〔表〕实。麻黄汤。虚。桂枝汤。○表里俱虚。汗之则愈。
腑脏之表。桂枝麻黄各半汤。
腑脏之里。芍药甘草附子汤。
〔里〕实。大承气汤。虚四逆汤。
〔中〕实。调胃承气汤。虚小建中汤。○表里俱实。下之则愈。
六腑之表。承气汤。五脏之里。承气抵当等汤。
〔表证当汗〕脉浮。宜急汗之。用麻黄汤。脉沉。宜缓汗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里证当下〕脉浮。宜缓下之。用小承气汤。脉沉。宜急下之。用大承气汤。
〔三阳〕证。汗则当急而下当缓。
〔三阴〕证。汗则当缓而下当急。
热在表。黄芩。○寒在表。桂枝黄 附子。
热在里。大黄。○寒在里。干姜。良姜。吴茱萸。附子。○伤寒中风。发表攻里。本自
不同
。如麻黄汤。太阳经表药也。五苓散。为太阳之里药也。六经皆有表里药也。因病有内外虚
实邪气深浅不同。亦不能拘。而随病变为治也。如伤寒论方证及诸变病方。分见保命集中。
桂枝汤二十八证。方有一十四道。麻黄汤十证。方五道。葛根汤四证。方三道。青龙汤五证
。方二道。茈胡二十证。方五道。承气汤一十七证。方三道。陷胸汤十二证。方三道。泻心
汤九证。方五道。抵当汤六证。方三道。栀子汤五证。方二道。发黄四证。方三道。五苓十
五证。方七道。干姜四逆十五证。方七道。云岐子云。大抵脉为人之司命。故以脉为主。多
从脉而少从证也。举脉证交互二法。亦当临时消息。从标本之化为法可也。详见云岐子脉诀

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桂枝汤岂应。
〔伤寒〕发汗之剂。各随经用之。如太阳麻黄汤。少阳小柴胡汤。阳明葛根汤之类。止
汗之剂。如太阴桂枝汤。少阴四逆汤之类。
〔杂病〕发汗之剂。随病用之。如风证小续命汤。排风汤。风热防风通圣散。痹气寒湿
不换
金正气散。五积散之类。更根据伤寒法各分经用之。则无犯禁逆之害矣。○止汗之剂。如二建
汤。麦煎散。知母茯苓汤之类。阳证忽得脉候弦。急宜和解莫犯禁。
如伤寒少阳证。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脉尺寸俱弦者。忌发汗。忌利小便
。忌下。宜小柴胡汤。渍形而汗解也。谓不可犯经禁。
阴证如见脉沉迟。正阳回阴当用意。
用正阳散。附子干姜之类。温之。或灸之。
脉病当分何一经。如渴便从所制例。
太阳病渴。脉浮无汗者。用五苓散滑石之类。
阳明渴。脉长有汗者。白虎汤凉膈之类。
少阳渴。脉弦而呕者。小茈胡加栝蒌根之类。
太阴渴。脉细不欲饮。纵饮思汤不思水之类。
少阴渴。脉沉自利者。猪苓汤三黄汤之类。
厥阴渴。脉微引饮者。可少少与之。
结胸审用陷胸三。虚痞泻心分五剂。
伤寒心下硬满。状若柔 。宜大陷胸丸。头痛项强反下之。心中懊 。邪动于膈。故阳
气内陷。心下结硬。手不可近。宜大陷胸汤。如心下按之痛。脉浮而滑。表证未罢。宜小陷胸汤

热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阴阳不和而痞。附子泻心汤。阴盛阳虚而痞。半夏泻心汤。甘
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选而随证用之。非泻心之热。泻心之痞也。
四时腹痛证不同。海藏例其玄所秘。
中脘痛。太阴也。理中。建中。黄 汤之类。
脐腹痛。少阴也。四逆。真武。附子汤之类。
少腹痛。厥阴也。当归四逆汤。
重则正阳。回阳之类。
杂病腹痛。四物苦楝汤。酒煮当归。
丸增损当归丸。导气汤之类。
四时腹痛。芍药甘草汤之类。
\r图\ps16a6.bmp\r
如腹不满者加枣。若满者不加。犯病禁也。脾虚满。 黄 汤 芍药停湿
如中满勿食甘。二药用甘引至满所。脾实满。 平胃散 苍术 燥湿
如大便秘 实痞 浓朴 枳实
如大便利 虚痞 芍药 陈皮
痞满燥实四证全。急治可施大承气。
太阳阳明。大承气汤。如大满。则胸腹胀满。状若合瓦。大实则不大便也。
痞满燥实四证备则用之。
少阳阳明。小承气汤。痞实满者用之。
正阳阳明。调胃承气汤。实而不满。腹中转失气。有燥屎。不大便而谵语燥实坚 证见
。可用仲景小承气汤。杂病同此。名三物浓朴汤。
大黄 芒硝 大实 燥屎
浮 手足阳明 大肠 胃
沉 手足太阴 肺 脾
痞 大满 枳实 浓朴
大柴胡汤。治表复有里。或脉浮。或头痛。或恶风。或恶寒。四证或有一二尚在者。过
经不解是也。或谵语妄言。或直手扬视。皆里之急者也。欲汗之。则里证已急。欲下之。则表证
仍在。故以小柴胡中药加味。调和三阳。使不犯三阳禁忌。以芍药下安太阴。令邪气不内。
以大黄去地道不通。以枳实去心下痞闷。或湿热自利蒸。表里证已急。通宜用之。
三焦寒热药所宜。湿温中暑法犹异。
上焦热 栀子黄芩。 上焦寒。 陈皮浓朴藿香。 中焦热 黄连芍药。 中焦寒。
白术干姜丁香。 下焦热 黄柏大黄。 下焦寒。 肉桂附子沉香。
有一身尽热 有一身尽寒
地骨皮泻肾火。总治热在外。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
牡丹皮治胞中火。无汗之骨蒸。
知母泻肾火。有汗之骨蒸。
如平旦发热。热在行阳之分。肺气主之。故用白虎汤以泻气中之火。
如日晡潮热。热在行阴之分。肾气主之。故用地骨皮散以泻血中之火。
如泻各经火热。俱在主治本经气血之药。
(肺) 气石膏 血黄芩 (肾) 气知母 血黄柏
(肝) 气柴胡 血黄芩 (心) 气麦门冬血黄连
(脾) 气白芍药血生地黄 (大肠)气连翘血大黄
(小肠) 气赤苓茯血木通 (三焦)气连翘血地骨皮
(胆) 气连翘 血柴胡 (胃) 气葛根 血大黄
(膀胱)气滑石 血黄柏 (心包络)气麦门冬血牡丹皮
泻各经之寒。俱有主治本经气血之药。
(肝) 气吴茱萸血当归 (心) 气桂心 血当归
(脾) 气吴茱萸血当归 (肺) 气麻黄 血干姜
(肾) 气细辛 血黑附子 (胆) 气生姜 血川芎
(胃) 气生姜 血吴茱萸 (大肠)气白芷 血秦艽
(小肠)气茴香 血玄胡 (三焦) 气黑附子血川芎
(膀胱)气麻黄 血桂枝(心包络) 气黑附子血川芎
(上焦热) 连翘饮子 清神散 凉膈散 犀角地黄汤
(中焦热) 小承气汤 洗心散 调胃承气汤 四顺清凉饮
(下焦热) 大承气汤 石韦散 八正散
(上焦寒) 桂附丸 铁刷汤 胡椒理中汤
(中焦寒) 二气丹 大建中汤 附子理中丸
(下焦寒) 还少丹 天真丹 八味丸
(气分热) 柴胡饮子 白虎汤
(血分热) 清凉饮子 桃仁承气汤
(通治大热) 三黄丸 黄连解毒汤
(气分寒) 桂枝加芍汤人参新加汤桂枝加附汤
(血分寒) 巴戟丸 神珠丹
(通治大寒)大已寒丸 四逆汤
热蒸病有五蒸汤为主。随各证虚实加减用之。方见医垒元戎。
呕吐血出于胃
实者犀角地黄 虚者小建中加黄连
衄涕血出于肺
犀角 升麻 黄芩 芍药 紫参 丹参 生地黄
咯唾血出于肾
天门冬 紫菀 知母 贝母 熟地黄 麦门冬 桔梗 远志
痰涎血出于脾
葛根 黄 黄连 芍药 沉香 甘草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先血后便。此近血也。仲景赤小豆当归散等方。痔漏下血
及便血。子和净固丸槐角丸。
腑脏疟法汤液图。更有吐截亦可治。
心疟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桂枝加黄芩汤。
肝疟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脾疟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小建中汤。芍药甘草汤。
肺疟令人心寒。寒甚则热。间善惊如有见者。桂枝加芍药汤。
肾疟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桂枝加当归芍药汤。
太阳证。令人腰痛头肿。寒从脊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难已。羌活加生地黄汤。
小柴胡加桂汤。
少阳证。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小柴
胡汤。
阳明证。令人先寒洒淅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光火气乃怏然。桂枝二白虎一汤
。黄芩芍药加桂枝汤。
太阴证。令人不药。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小建中
汤。异功散。
少阴证。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小柴胡加半夏汤

厥阴证。令人腰痛。小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
悒。四物玄胡苦楝附子汤。
上以上皆各经解表和解之剂也。
治湿热燥脾之剂。 宝监双解饮子 局主常山饮 易简七宝饮
人参养胃汤 严氏清脾汤 三因四兽饮
消疟母之剂 仲景鳖甲煎丸 严氏鳖甲饮子
消食疟之剂 三因红丸子
吐疟之剂 常山饮 藜芦散
截疟之剂 宣明辟邪丹 辰砂丹 宝鉴温脾散
痰嗽从来本所殊。用药要知方各备。
风之嗽 防风通圣散 大人参半夏丸
暑之嗽 白虎汤 洗心散 凉膈散
火之嗽 黄连解毒汤 三黄丸
湿之嗽 五苓散 桂苓甘露饮 白术丸
燥之嗽 木香葶苈散 大黄连阿胶丸
寒之嗽 宁神散 宁肺散 桂枝汤
痰气嗽 二陈汤 橘苏饮 导痰汤 四七汤
肺热嗽而自汗 人参清肺饮 知母茯苓汤
咳嗽素问论玄微。各随脏腑图汤液。
心嗽 桔梗汤 小肠失气 芍药甘草汤
肝嗽 小柴胡汤 胆呕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脾嗽 升麻汤 胃吐 乌梅丸
肺嗽 麻黄汤 大肠遗失 赤石脂禹余粮汤 桃花汤 不止可用猪苓汤
肾嗽 麻黄附子细辛汤 膀胱遗溺 苓茯甘草汤
久嗽不已。三焦受之。其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痰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
浮肿。气逆也。
痰饮有解表之剂 大青龙汤 参苏饮 金沸草散
治悬饮湿痰攻下之剂 十枣汤 三因控涎丹 三花神 丸
治支饮胁满者 金匮浓朴大黄汤
吐剂。瓜蒂散。三圣散。稀涎散之类。并出三阳可吐药例。古今吐法。以病在头。或在
胸中。但在上焦皆可用也。
治风痰之剂 青州白丸子 天南星丸 玉壶丸 水煮金花丸
治热痰之剂 小陷胸汤 机要小黄丸 人参半夏丸
治寒痰之剂 清肺消饮丸 实鉴温胃丸 温中化痰丸
理气降痰之剂 局方四七汤 指迷茯苓丸
降气坠痰温补之剂 苏子降气汤
降痰滋阴之剂 金匮顺气丸
中风风热与伤风。对证设施无不遂。
中风 发表之剂 宝鉴秦艽升麻汤 金匮续命汤 小续命汤排风汤
攻里之剂 机要三化汤 子和搜风丸
发表攻里之剂 防风通圣散 川芎石膏汤
调血养气之剂 大秦艽汤 羌活愈风汤 天麻丸
理气之剂 乌药顺气散 八味顺气散
理血之剂 六合汤 愈风汤
通关透肌骨之剂 至宝丹 牛黄清心丸
发明云。凡用丹剂者。为风入骨髓。不能得出。故用龙脑牛雄等。皆入骨髓透肌骨之剂
。使
风邪得以外出也。若中血脉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龙麝牛黄。恐引风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
能出。若中藏痰涎昏冒烦热者宜用之。下痰镇坠清神。
治痰通经去风之剂 青州白丸子 三生饮 省风汤
风热 天麻散 神芎散 防风通圣散 川芎石膏汤 宣明仙术 芎散
伤风分六经用药。可谓发诸家之本末。如足太阳经用桂枝汤。足阳明用杏子汤。足少阳
用柴
胡加桂汤。足太阴用桂枝芍药汤。足少阴用桂附汤。足厥阴用八物汤。其方以桂枝三味。加
以各经之药。皆是辛温解表之剂。与伤寒传变相似。此六方以尽其变也。
辛平解表之剂 消风百解散 川芎茶调散 消风散
辛凉解表之剂 柴胡升麻汤
辛温解表之剂 小续命汤
辛凉解表攻里之剂 钱氏大青膏 防风通圣散
泄痢治之勿参差。升汗实肠分注利。
〔泄泻〕
治湿之剂 胃苓汤 茯苓汤 五苓散 机要白术芍药汤
治风之剂 神术散 胃风汤 苍术防风汤 机要防风芍药汤
治热之剂 局方戊己丸
治暑之剂 来复丹 香薷饮 桂苓甘露饮
治寒之剂 白术汤 理中汤 机要浆水散
治风寒之剂 本事曲芎丸
止涩之剂 仲景桃花汤 实肠散 真人养脏汤
去积之剂 本事温脾汤
升发之剂 东垣升阳除湿汤 益胃升阳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
调补脾胃之剂 钱氏白术散 易简白术汤
〔滞下诸痢〕
治热之剂 黄连阿胶丸 芍药柏皮丸 导滞汤 仲景白头翁汤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机要黄芩芍药汤

属性:治寒之剂 局方桃花丸 严氏当归丸 诃黎勒散
冷热之剂 古方驻车丸 局方香连丸 戊己丸
治风湿之剂与泄泻方选而用之
治暑之剂 黄连香薷饮 桂苓甘露饮
攻下之剂 大承气汤 宣明玄青丸 导滞汤
消积之剂 脾胃论圣饼子 元戎圣功丸
止涩之剂 仲景桃花汤 真人养脏汤 水煮木香丸 宣明香连丸 严氏禹余粮丸
收敛之剂 严氏乌梅丸 元戎乌梅散
补剂 十全大补汤
噤口痢 仓 汤
百一选方澹寮方
六经头痛无牙疼。各以引经为佐使。
〔诸经头痛〕
阳明头痛自汗发热 白芷
少阳头痛脉弦往来寒热 柴胡
太阳头痛恶风恶寒 川芎
太阴头痛痰物理重腹痛 半夏 苍术
少阴头痛手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逆为寒厥 细辛
厥阴头痛 吴茱萸
虚头痛 黄 当归
巅顶痛 本
眉棱痛 白芷 羌活
有一身尽痛。疏风秦艽羌活汤之类。除湿守真除湿丹之类。
〔伤寒头痛〕
太阳经无汗麻黄汤 有汗桂枝汤
阳明经 白虎汤
少阳经 小柴胡汤
太阴脉浮 桂枝汤 脉沉理中汤
少阴脉沉发热 麻黄附子细辛汤
厥阴经 桂枝麻黄各半汤
〔诸牙齿痛治例〕
治风热牙疼。喜冷恶热。 生地黄。牡丹皮。当归。升麻。黄连。
治寒多热少牙疼。 草豆蔻。细辛。升麻。骨灰。当归。黄连。防风。
治大寒犯脑。牙齿疼痛。 白芷。桂枝。升麻。吴茱萸。草豆蔻。 本。
治寒邪风邪犯脑疼牙痛。 细辛。白芷。桂枝。麻黄。骨灰。羌活。升麻。防风。
治人口臭不可近。牙齿疳蚀。牙龈肉脱落血不止。东垣神功丸。
治虫牙疼蚀动甚者。取虫或熏之。盖手足阳明湿热甚而生虫也。
热痛凉膈散。疳蚀出血者。桃仁大黄下之。
阳明经标有风湿客痛。大戟。芫花。细辛。苍耳叶。花椒。小麦。
标有血滞。经郁而痛。用葱白。艾叶。黑豆。花椒。
或风毒肿痛。细辛。草乌白芷。
化虫治积本其因。甚者随例当默识。
〔诸积药例〕
肉积。 砂。巴豆。甚者信石。
酒积。干葛。神曲。麦 。甚者甘遂。牵牛。
血积。当归梢。桃仁。甚者水蛭。虻虫。
气积。木香。槟榔。甚者枳壳。牵牛。
水积。牵牛。泽泻。郁李仁。甚者芫花。甘遂。大戟。
涎积。雄黄。腻粉。甚者瓜蒂。甘遂。
食积。砂仁。香附。牵牛。甚者礞石。巴豆。
痰积。半夏。南星。甚者瓜蒂。黎芦。
癖积。三棱。蓬术。甚者甘遂。蝎梢。
虫积。宝鉴化虫丸。补金散。
膈噎方随治十般。寒热明分散与丸。
〔十般膈气〕
冷膈 热膈 风膈 气膈 痰膈 忧膈 悲膈 喜膈 水膈 食膈 皆病源也
宝鉴十膈气散 五膈嘉禾散 木香流气散
治喘满痰嗽闷冒壅滞成热膈 宝鉴人参利膈丸
治五噎寒膈 宝鉴汉防己散 豆蔻散
破经调血微行卫。补气犹滋血乃安。
调诸经闭而不行方。兼行其气者。温经汤。通经丸。
经血虚实
经因气结不通。实痛者玉烛散。血虚四物汤。
血虚寒小腹痛。增损四物汤。姜黄汤。
血虚寒热劳倦者。逍遥散。
经过作痛良方。当归散。小柴胡汤。合四物之类。
经行而痛良方。桃仁散。
去恶血活血。当归梢。苏木。红花。
经水暴下崩漏不止。蒲黄散。宝鉴 凉血地黄汤。备金散。
干血气经不行。大全良方。琥珀散。桃仁散之类。
血积 瘕良方。通经丸之类。
诸虚不足
髓竭不足。生地黄。当归。
肺气不足。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
心气不足。上党参。茯神。菖蒲。
肝气不足。天麻。川芎。
脾气不足。白术。白芍药。益智。
肾气不足。熟地黄。远智。牡丹皮。
胆气不足。细辛。酸枣仁。地榆。
神昏不足。朱砂。预知子。茯神。
非天雄。不能治上焦之阳虚。
非附子。不能治下焦之阳虚。
天真丸。三建丹。皆补阳虚之剂也。
地黄丸。滋肾丸。皆补阴虚之剂也。
补阴虚阳竭。仲景八味地黄丸。
调阴阳升降脾胃之气饮食劳役者。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用之。此补气滋血之大法也。
补元气须用人参。黄 。
补胃虚。进饮食。陈皮。人参。甘草。
补三焦元气。调和诸药共力成功者。炙甘草。
治诸虚痛宜调理。实痛唯施下乃痊。
胁下痛。往来热。用柴胡。丹溪龙荟丸。
气刺痛。用枳壳。以引经药导之。
血刺痛。用当归。
茎中痛。用甘草梢。
胃脘痛。用草果。
内伤物食诸痛。备急丹之类。
心痛药。临时随证为用。当分寒热虚实。
寒痛。铁刷汤。 热痛。泻心汤。 气痛。木香乳香之类。 血痛。四物汤。
臂痛。用苍术。半夏。南星。陈皮。香附。茯苓之类。
腰痛。 肾虚者。杜仲。补骨脂。 瘀血作痛。桃仁红花。 湿热而痛。用苍术。杜仲
。黄柏。川芎之类。或子和煨肾散。 痰者南星。
闪肭打击。诸实痛者。宜当归承气等汤下之。
眼暴赤肿泻诸热。喉痹淋癃治亦然。
赤肿及痛
气实而热肿。用凉膈散。
气虚而热肿。用清心莲子饮。
血实而热肿。犀角地黄汤。柴胡之类。
血虚而热肿。四物汤。黄连之类。
风热目赤。或自泪。用防风通圣散。川芎石膏汤之类。
内障青盲雀目。羊肝丸。瞀昏翳膜。明目地黄丸之类。
喉痹
轻者甘桔汤 凉膈散
肿痛者僵蚕大黄
闭者胆矾 巴豆入明矾枯过者 雄黄 尘煤 芒硝等吹之皆可选用
淋赤白浊 痛
白属气热而淋 八正散 宝鉴海金砂散
赤属血热而淋 导赤散 石韦散
内伤痞郁及气滞。胀满当分热与寒。
东垣内伤法
消食强胃 枳术丸 丁香烂饭丸 宽中进食丸
伤冷物胃脘痛 感应丸 木香见呗丸 草豆蔻丸 备急丹
虚痞者气也 实痞者物也 非白术不能行湿 非枳实不能消痞
五志所过。非药可治者。五胜为宜。
忧胜怒。肝属木。在志为怒。过节则反自伤。故曰怒伤肝。故以所胜者制之。
恐胜喜。心属火。在志为喜。过节则反自伤。故曰喜伤心。故以所胜者制之。
怒胜思。脾属土。在志为思。过节则反自伤。故曰思伤脾。故以所胜者制之。
喜胜忧。肺属金。在志为忧。过节则反自伤。故曰忧伤肺。故以所胜者制之。
思胜恐。肾属水。在志为恐。过节则反自伤。故曰恐伤肾。故以所胜者制之。
六郁随丹溪越鞠丸加减用之。
〔气〕香附 苍术 抚芎
〔湿〕苍术 抚芎 白术
〔痰〕海石 香附 栝蒌 半夏
〔热〕香附 抚芎 青黛 苍术 山栀
〔血〕桃仁 香附 红花 抚芎 青黛
〔食〕苍术 神曲 香附 山楂 针砂
气郁。乃因忧愁思虑甚多所成。
局方分心气饮 木香分气饮 七气汤 盐煎散 蟠葱散之类
气虚气弱者 陈皮 黄 人参
气实气结者 青皮 浓朴 木香 沉香
热胀。及中满鼓胀。气胀。水气胀。大热胀。宝鉴中满分消丸。
寒胀。及中满寒疝。大小便不通。阴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
中寒。心下痞。脉沉虚弱者。宜中满分消丸。
大实腹满。大小承气汤选用之。
虚胀。则升降其气。陈皮。浓朴。升麻。柴胡之类。
水气实满宣明神金散。十枣汤之类。
十二经中但有疮。皆血结气聚。必用连翘于诸托里散内。出疮毒。消疮肿。黍粘子。
疮出膈以上。须用防风上节。羌活。桔梗。
疮出身中以下。须用洒水各半煎药。
疮坚而溃者。昆布。广术。三棱。
疮痛者。黄芩。知母。黄连。
疮出而呕吐者。半夏。生姜。
疮出而渴闷者。黄连。
大便燥结而常难者。桃仁。麻子仁。郁李仁。
上焦有疮。须用黄芩。
中焦有疮。用黄连。
下焦有疮。用黄柏。知母。防风。疮药中用皂角针者。以其能引药直达入疮也。
疔疮恶肿。初起甚者。有用毒药攻。如穿山甲。蟾酥。枯矾。全蝎。乳香。信石。轻粉
。蜗牛。蜈蚣之类也。
必先岁气分时令。三法随宜大意完。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随四时用之。为去病之药。不可犯时禁。 〔春〕防风。升麻。
〔夏〕黄芩。知母。白芍药。 〔秋〕泽泻。茯苓。 〔冬〕桂姜。
三法药
吐剂如瓜蒂。铜绿。齑汁。沧盐。可以吐痰。栀子。豆豉。吐伤寒懊 。黄连。黄芩。
吐风热。苦参。藜芦。吐中风。常山吐疟。木香。浓朴。吐气郁。当随证用用之。
汗剂如桂枝。麻黄。五积败毒。皆发汗辛热之药也。升麻。葛根。解肌逼毒。皆辛温之
汗药
也。大小柴胡饮子。若寒之汗药也。通圣当归饮子。皆辛凉之汗药也。通圣当归饮子。皆辛
凉之汗药也。故外寒内热。宜辛凉。外热内寒。宜辛温之
类。下剂如枳实。槟榔。杏仁。下气之痞滞也。巴豆腻粉下诸积。大黄。朴硝下诸热。芫花
。大戟。甘遂。牵牛。下诸水。石蜜。郁李仁。猪羊血。下燥。当择气味。随证选而用之。
欲求活要知方制。试举元戎掌上看。
王海藏医垒元戎。备见加减用药例。今以六气分方制法陈于下。临证当审内外虚实。加
减如元戎用之可也。
风制法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防风通圣散 防风天麻散 消风散 排风散 小续命汤 防风汤
暑治法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桂苓甘露饮 白虎汤 玉壶丸 益元散 玉露散 石膏汤 湿制法 湿淫于内。治以苦
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术木香散 葶苈木香散 橘皮白术散 桂苓白术散 大橘皮汤 益元散
火制法 火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黄连解毒汤 凉膈散 诸承气汤 八正散 调胃散 神芎丸 泻心汤
燥制法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 麻仁丸 脾约丸
寒制法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
姜附汤 四逆汤 二姜汤 附子理中汤 大己寒丸 术附汤
东垣立方本旨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 最多。人参
甘草
次之。脾胃若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上喘气短损其元气。人
参以补之。心火乘脾。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缩者
宜多用之。经云。急者
缓之。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 甘草
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之薄者。阴中之
阳。引清气上升也。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之升以散滞气。
助诸甘辛为用也。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阴火炽盛。是血
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 。 者。
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是名补中
益气汤。或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消阴中之伏火。如烦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肾水旺而
心火自降。如心气浮乱。更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补中益气汤加减例略。
如心下痞或痛中寒者加附子
痞而腹胀加枳实浓朴木香砂仁
痞而有痰脉缓加半夏黄连
心下痞不能食加生姜陈皮
心下痞劣闷者加芍药黄连
顶痛脑痛加 本细辛
嗌痛颔肿脉洪面赤加黄芩桔梗鼠粘子
腹中痛加白芍药在寒时加益智豆蔻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
胁下痛倍加柴胡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伤寒汗吐下禁例略(三首集见伤寒论)

属性:咽喉闭燥莫发汗。淋家若治同斯断。疮家发汗疮即愈。犹畏表虚作痉变。汗多又发必恍
惚。亡
血发之自寒栗。荣气微或衄吐人。不可汗此夺血证。阴阳俱虚本不宜。阳盛阴虚汗之忌。心
之悸者汗不须。津液和时形自渍。太阳少阳病合作。头项强痛或眩闷。时又结胸心下痞。法
刺大椎汗却未。脉弦而细虽头疼。发热只属少阳经。法当下之不可汗。汗则谵烦悸
不宁。上
下左右有动气。如若发之他病至。诸脉得数微弱动。濡弱弦微上下易。嗽极烦吐似疟形。有
寒无热虚而栗。厥而脉紧本少阴。不可汗此诸病势。咳而遗溲诸厥逆。又有病之微汗出。类
中风热更头疼。汗药施之恐增剧。心中懊 自宜吐。太阳脉细吐之误。寸脉微浮胸痞硬。气
上冲咽吐可用。少阳中风耳自聋。目赤心烦吐不中。胸中实则可越之。膈上有寒越又禁。食
留上脘支厥冷。吐法施之气自顺。中风痰实犹可施。呕吐咯血吐还忌。此其大法春所宜。中
病则止不尽剂。
阳虚阴盛下勿用。外证未罢犹为禁。太阳阳明喘而满。只可汗而逆自定。下于汗后脉浮
者。
此为施早转逆甚。结胸脏结实可攻。脏结无热未可同。结胸烦躁脉浮大。此其危殆难所通。
病先解表后攻痞。攻之早者协热利。呕多心满合面红。诸病阳明下不中。溏而不满勿大推。
微和胃者小承气。汗出溲行下非闭。可下宜行蜜道剂。里证赤涩脉弦迟。勿以下之为可治。
诸虚脉弱反寸关。四肢厥逆攻亦难。动气咽塞下虚极。慎勿下攻诚定式。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针法(一首以下并出针经)

属性: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陷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
归天
部。停针再至人。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次提针向病。针退
天地人。
先以揉按令其气散。次掏穴定力。重此最好。右手持针。安于穴上。随令患者嗽一声。
左右
用针转入天部。皮肤之间也。少时左右进至人部。肌肉之间也。再少时进至地部。筋骨之间
也。凡穴当一寸许。如此作三次进之。大抵疼痛实泻。麻痹虚补。经云。针法手如握虎。如
待贵人。凡取穴手指。前哲又有八法。弹而怒之。迎而夺之。使经气腹满。令邪气散而正气
行也。循而扪之。随而济之。抚摩上下。见动脉之处。摄而按之。推而纳之。以手指加力按
所针之穴。使邪气泄而易散。病者不知其针。爪而下之。切而散之。方寸既见。其穴端正。
使针易入不瘥。病患亦不知其痛。
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出针
口吸
气。急急闭其门。泻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吸时须右转。根据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根据法
要停针。出针吹出气。摇动大其门。
凡出针不可猛出。必须作两三次。徐徐转而出之。则无血。若猛出者。必见血也。有晕
针者
。夺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左不回。却再取右。女亦然。此穴正在手膊上。侧筋骨陷中。
即是虾蟆儿上边也。从肩至肘。正在当中。凡刺之道。必须知禁忌。经云。毋刺浑浑之脉。
之热。漉漉之汗。如大风大雨。严寒盛暑。卑湿烦躁。便黑吐血。暴然失听。失明。失
意。失便溺。失神。及七情五伤醉饱。皆不可刺。乘车马远来。亦候气。血定。然后刺之。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大乙人神(一首)

属性: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己丑左足求。春分左胁仓门震。乙卯日见定为仇。立春戊辰己巳
巽。
阴络宫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值膺喉离首头。立秋玄委宫右手。戊申己未坤上游。
秋分仓果西方兑。辛酉还寻右胁谋。立冬右足加新洛。戊戌己亥干位收。冬至坎方临叶蛰。
壬子腰尻下窍流。五脏六腑并脐腹。招遥诸戊己中州。溃治痈疽当须避。犯其天忌疾难瘳。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血忌(一首)

属性:行针须明血忌。正丑三寅二未。四申五卯六酉。七辰八戌九巳。十亥十一月午。腊子更
逢日闭。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逐年尻神

属性:(一首上古尻神法一岁起宫二岁来加辰逐年飞九宫)
坤踝尻神震齿牙。巽头口乳并无瘥。中宫正作肩尻位。干背那堪面目遮。兑宫手膊难砭
灸。艮项腰间艾莫加。离宫膝肋针难下。坎肘都来肚脚家。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逐日人神(一首)

属性:初一十一二十一晷。足拇鼻柱手小指。初二十二二十二。外踝发际外踝位。初三十三二
十三。股
内牙齿足及肝。初四十四二十四右。腰间胃脘阳明手。初五十五二十五并。口内遍身足阳明
。初
六十六二十六同。手掌胸前又在胸。初七十七二十七。内踝气冲及在膝。初八十八二十八辰
。腕内股内更在阴。初九十九并二十九。在尻在足膝胫后。初十二十三十日。腰背内踝足跗觅。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禁针穴(一首)

属性: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络却玉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
忌。
水分神关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并青灵。更加臂上三阳络。二十二穴不可针。
孕女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伦。石门针灸应须忌。女
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闷到。三里急补人还平。



<目录>卷之五\治法第五

禁灸穴(一首)

属性: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哑门及风府。天柱素 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未 颧 系竹
空。
头维下关与脊中。肩贞心俞白环瑜。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液斧鸠尾。腹哀少商鱼际位。
经渠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兼阴市。伏兔髀关委中穴。
殷门申脉承扶忌。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天元五运经天(一首)

属性:甲己HT 天其色黄。土运宫音长夏当。乙庚素天白色流。金运商音应秋收。丁壬苍天青色
行。
木运角音应春生。戊癸丹天赤色朗。大运征音应夏长。丙辛玄天黑色彰。水运羽音应冬藏。
五太甲丙戊庚壬。阳为大过速来临。五少乙丁己辛癸。阴为不及常徐起。五正如期命曰平。
支干加临见之矣。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六化司十二支(一首)

属性:巳亥厥阴。风木飘怒。子午少阴。君火为暑。丑未太阴。湿土为溽。寅申少阳。相火为
燠。卯酉阳明。燥金清肃。辰戌太阳。寒水为主。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运与天岁德符异名(一首)

属性:运同天化号天符。运临本辰名岁直。运同岁直又同天。是谓三合名太乙。太运若与在泉
俱。
此年名曰同天符。少运若与在泉类。此年名曰同岁会。运临四孟岁无殊。又有同天支德符。
壬寅之岁斯云乎。又有同岁支德符。癸巳之年斯谓欤。运如不及虽寒气。得逢月干来相契。
或当大寒气交初。日时干与运相配。三者皆名干德符。气化及期是平岁。
天地左右六步主气交时候
大寒厥阴为初气。春分少阴二气逢。小满少阳三气至。大暑太阴四气通。秋分阳明五之
气。小雪太阳六气终。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天地三用时位(一首)

属性:司天主一岁之天。在泉主一岁之地。司天又主上半年。在泉又主下半年。司天又主初之
气。
在泉又主终之气。左右间是阴阳路。每到六旬移一步。司天三位以兹分。时位初终随度数。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六十年运气相临异名(一首)

属性:司天生运父临子。名为顺化当如此。运生司天子临父。名为小逆倒之故。司天克运号天
刑。
大过天刑运反平。五运若犯司天克。当分太少观差忒。少运胜天为不和。太运胜天为太运。
少运胜天或天胜。其位反同天正化。顺化小逆无胜负。此由运与天和睦。天刑不和与天逆。
灾变分争想非一。三者皆从何处来。运与司天不相得。运同天化是相符。名逐加临与消息。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定交六气时刻(一首)

属性:法以四年为一纪。年遇三合周复始。申子辰为初六天寅子亥酉申午起。巳酉丑为六二天

蛇兔虎鼠猪鸡里。寅午戌为六三天。申午巳卯寅子是。亥卯未为六四天。定入晡早禺出尔。

气六十日方换。常余八十七刻半。初三与五欲交时。从初一刻根据期算。二四与六欲交时。从
申定刻随时断。二十四步百刻周。方成一度如鱼贯。前三十日谓之初。天气用时地气伏。后
三十日谓之中。地气用时天来从。天用事则地气上。地用事则天气降。地气升时入太虚。天
气降时入有质。升而已降降而升。升降相因变乃出。凡言天者求之本。风暑火湿燥寒附。凡
言地者求之位。二火土木金水议。凡言人者求气交。多少常差其分际。天气不足地气随。地
气不足天气来。运居其中常先应。归所同和恶不胜。上胜天气降而下。下胜地气迁而上。微
者小瘥甚大瘥。佐易变生观病状。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六化标本正对生成(一首)

属性:午未酉戌亥及寅。正化从本其数生。子丑寅卯巳及申。对化从标其数成。正化令实胜无
复。对化令虚胜复行。运从成数皆因少。生数都缘太与平。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一岁之中五运交日(一首)

属性:初起大寒无改易。二起清明前三日。三起夏至前之五。四起处暑后之七。五起立冬后五
朝。
各七十二循环毕。主运木火土金水。运生一运周而始。阳年起太阴年少。太少之各相间起。
角征宫商羽迭排。每年自觉轮无已。欲推客气寻谁问。当年运是初之运。五音支小逐阴阳。
运运相生体前论。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五太从运化(一首)

属性:五太之年虽异纪。司天止有羽与征。太角运与上商同。上征逢时气逆冲。戊火然为太征
岁。
上羽还同正征议。大征更见征司天。收气必晚难齐至。太商若更遇上征。便与正商无少异。
运或本羽见上羽。长气不化乖常度。唯大宫年本气专。更无他候夺其权。纵逢上羽及上征。
终莫亏盈土化宣。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五少从运化(一首)

属性:五少之年从鬼化。司天唯有角商宫。若逢相克比和者。更逐天音与正同。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五运不及灾宫(一首)

属性:辛一丁三己五中。乙七癸九是灾宫。胜从各分时与位。谁知五脏与宫同。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五郁发期(一首)

属性:土火之郁发于四。金发于五为常事。木郁之发无相期。水郁二火前后至。气有多少发微
甚。
微厥下承如气应。盛者差三十度奇。气犹未去乖常令。运太过者其至先。运不及者其至后。
当先反后后反先。发不如期是灾咎。木达火发土夺之。金泄水为之折制。观其虚盛与调之。
过者折之以其畏。咸泻肾兮酸泻肝。甘泻脾兮辛泻肺。苦泻心兮自古同。客胜无妨假其气。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五脏五邪相乘

属性:虚邪之病母乘子。心火热乘脾土是。实邪之病子乘母。肺金燥乘脾土里。微邪之病妻乘
夫。
肾水寒乘脾土耳。贼邪之病夫乘妻。肝木气乘脾土矣。正邪之病为本病。脾土自甚湿如此。
所谓微实正虚邪。从微至甚求其理。细言各有甚与微。其余以此类推之。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六气先取化元(一首)

属性:辰戌之纪号太阳。泻水补火当在九。卯酉之纪号阳明。泻金补水六月取。寅申之纪号少
阳。
泻火补金在龙口。丑未之纪号太阴。泻土补水迎马首。子午之纪号少阴。泻火补金辰上候。
巳亥之纪号厥阴。泻木补土年在丑。只要先时取化源。此是玄珠斡天手。启玄注素别些个。
用药施针两俱可。却于四月始迎风乍前十二先发火。玄珠五穴分明说。数有生成多少别。木
泻太冲火太陵。土白金渊水溪穴。衰者还宜预补之。阴阳自有玄珠说。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天地药食所宜(一首)

属性:上角或下角。治以辛凉且无驳。上下征或火。针而寒者自来可。上宫或下宫。若加之热古今
同。上宫中或角与征。上用苦热而已矣。下宫如遇征其中。下使甘温如喝起。下宫下若更逢
宫。下主苦温随表里。下宫或值中商羽。下非甘热将何据。上商与下商。苦小温又良。下商
中角征商羽。治下酸温是正方。上羽宜苦温。下羽宜苦热。上羽中逢宫羽商。上宜甘热一言
决。下羽中商角羽宫。下当甘热别无说。下属地。上属天。药食随宜慎勿偏。假若上宫宜苦
热。苦若用时须发泄。苦能燥热湿能通。甚者更加夺与越。苦热如将补湿家。纵无肉溃须皮裂。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运气活法(一首)

属性:病如不是当年气。看与何年运气同。便向某年求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六气化变胜复淫治略(一首)

属性:夫六化六变。胜复淫治。不可纲纪。六气所至。和平暄埃。炎暑清劲。时化之常。璺启舒荣
。圆盈行出。庚仓藏敛。司化之常。风雨雾露。形见蕃鲜。生长收藏。气化之常。六气生终
。寒温溽润。毛羽 介。鳞生羽化。皆谓生成。德化之常。生荣濡茂。坚藏之谓。布政之常
。大凉骤注。燔燎散落。自埃水雹。气变之常。高明光显。沉阴暝晦。劲切凄鸣。坚芒刚固
。令行之常。为病里急。疡疼身热。积饮痞隔。嚏呕疮疡。浮虚身肿。病形之常。肢痛惊惑
。恶寒战栗。谵妄惊躁。瞀时蓄满。尻膝 病。病内之常。 (音备)戾悲妄。衄 呕涌。霍
乱吐下。喉闭耳鸣。皴揭寝汗。经病之常。胁痛呕泄。语笔重 。暴注 。流注禁止。病
主之常。凡十二变。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
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
盛则浮。湿胜濡泄。甚则变病。水闭腑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六气之用。各
归不胜。而故为化。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
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所在。征兆之耳。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司天胜复六诊(一首)

属性:冲阳胃土足跗上。微则食减绝则丧。(厥阴司天视诊。)尺泽在肘内廉文。金肺内绝火邪旺。
(少阴司天。)太溪内踝后跟中。土来克水。肾家恙。(太阴司天。)天府肺气肘内侧。腋下三
寸。火应相。(少阳司天。)太冲在足大指后。本节三寸。属肝脏。(阳明司天。)神门掌后锐
骨端。心气难与太阳亢。经言六脉绝不治。聊为歌式备遗忘(太阳司天。)



<目录>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

十二月七十二候(一首)

属性:立却春来春气动。一夜东风能解冻。土底蛰虫已振摇。水上跳鱼相戏泳。自从交得雨水后。
獭也祭天贪应候。忽闻鸿雁音声北。那知草木萌芽透。惊蛰如箭去难留。开却桃花未肯休。
仓庚叫罢还重叫。催得胡鹰变作鸠。春色平分才一半。向时玄鸟重相见。三声五声天际雷。
一闪两闪云间电。正芳菲里报清明。忙杀梧桐枝上英。田鼠化 人不见。虹桥垂泪雨初晴。
洽数历日早谷雨。浮萍上断闲洲渚。鸣鸠自拂其羽毛。戴胜降在何桑树。立夏那曾与物争。
知他蝼蝈为谁鸣。无端蚯蚓纵横出。有意王瓜取次生。可怜小满成虚度。闲寻苦菜曾荣处。
靡草于村死欲枯。微暑一帘推不去。芒种一番新换互。不谓螳螂遽如许。鸣HT 千声复万声。
反舌卢都无半语。夏至始知造化功。鹿头角解养新茸。阴阴柳上鸣蜩日。细细田间半夏风。
小暑乍来浑未觉。温风特特褰帘幕。屋壁才容蟋蟀居。山崖已见苍鹰学。大暑虽炎犹自好。
且看萤光流腐草。匀匀润土散溽蒸。时时大雨苏焦槁。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直透曲房幽。
一庭新露空如玉。几个寒蝉聒树头。一瞬中间处了暑。鹰衔鸟祭谁教汝。天地属金始整肃。
禾稼登场渐清楚。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鸩小雁来南州。且教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
自入秋分转寂寞。许犬雷声也收却。蛰户如何敢不坏。水痕只见从今涸。寒露人言晚节佳。
鸿为宾客也离家。雀投大水化为蛤。菊绕疏篱黄几花。休言霜降非天意。豺野狼用兽班秋祭。
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更不抬头起。谁着书来立冬信。水始成冰寒日进。地冻荒郊裂似龟。
雉入大水潜为蜃。逡巡小雪年华暮。断虹不见藏何处。天腾地降两不交。闭塞如城如禁固。
入得大雪转凄迷。 嫌谁不肯啼。虎初交后风生壑。荔挺出时霜满蹊。短日渐长冬至矣。
蚓结黄泉都不起。渐渐林间角解麋。温温井底泉摇水。去岁小寒今岁又。雁声北乡春去旧。
鹊寻高处始来巢。雉入寒烟时一 。一年时尽大寒来。鸡始乳兮如乳孩。鸷心厉疾飞还劲。
泽腹弥坚冻不开。五朝一候如鳞次。二岁从头七十二。达人观此发天机。多少乾坤无限事。

 

回主頁

belongs to SAFACURA